-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地图刻板师在昼夜不停地工作,宇宙志出版商满足不了大量订货……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宇宙学和制图学从未见过像这50年如痴如狂、硕果累累的发展速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广泛传播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市民阶层的扩大 D. 近代科学发展 【答案】B 【解析】“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宇宙学和制图学”的发展属于新航路开辟后促使该现象出现,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C和D不符合题意。 2.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 美洲 B. 非洲C. 亚洲 D. 大洋洲 【答案】C 【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3.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 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 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 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三项的描述都不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或者影响,排除。 4. 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这样变化是因为 A. “无敌舰队”的覆灭 B. 《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 C.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D. 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概况,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舰队,覆灭于1588年,排除A;从“新阿姆斯特丹”到“纽约市”题干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由1651年《航海条例》引发的英荷殖民争霸战争,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提及的是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排除;D项提及的是北美独立战争,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B。 5.“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的产品而得到好处。”该材料最适宜用来表述哪 一经济现象的结果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圈地运动 C. 早期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殖民扩张引起的价格革命有关,削弱了封建地主的实力,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圈地运动并不会涉及到工人工资问题,排除B项,此时还没有开展工业革命,排除D项。 6. “从18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革新了技术 B. 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 C. 议会改革完善了制度 D. 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注意其给出的关键时间信息,这段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B项所述殖民扩张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6、17世纪,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所述发生于1832年,这一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通过,排除C。D项所述发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也不符,所以答案为A。 7.如表能够说明 A. 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动力领域的创新 B. 工业革命是科学与社会大生产的结合 C. 工业革命开展得益于各领域独立发展 D.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D 【解析】波义耳和柏藩的科学发现为纽科门蒸汽机奠定基础,瓦特的发明有赖于新的温度测量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故D正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大生产,排除B;C项中“各领域”表述太绝对,错误。 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 ②轮船的行驶 ③内燃机的创制 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机器的采用、轮船的行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①②A项正确;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9.“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下列符合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的有 ①蒸汽机为工业、交通运输提供新动力 ②蒸汽机导致环境大气污染 ③汽车导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 ④计算机及网络使很多人沉迷网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体现出科学的积极影响“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②③④体现出科学的负面影响“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故选D.①②③④。 10.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 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 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答案】C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手工工场变为大机器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垄断组织,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都是生产力提高之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工厂制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D两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 11.《全球通史》中写道“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这里的“定制”主要是指 A.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B. 技术发明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C. 思想解放与科学发现的关系 D. 技术发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A 【解析】“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先有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再诞生相应的发明,故A项正确;BCD所述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12.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地的名人有一些是商人、企业家,反映出了近代以来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民族工业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变化的基本社会现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举,排除A项;被抛弃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项。 13.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事者“见识有限”,缺乏“全盘规划”和“自上而下有限改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内部改革运动,主要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与“自上而下,有限改革”不符,A选项错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已触动中国“传统社会和经济的根本”,CD两项错误。 14.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A. 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 C. 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 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参与近代企业的创建,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清王朝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纺织厂并非以官府资本为主,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最大困境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回望百年来,善于革命者不少,普于建设者却不多。环视万里神州,能以‘实业为母’,‘教育为父’,旨在为地方自治奠基,造福一方者,季直走后,能有几何?”据此分析,自称“季直”的最有可能是 A. 李鸿章 B. 孙中山 C. 张謇 D. 袁世凯 【答案】C 【解析】根据“实业为母”“教育为父”等信息可得知,此人投身实业与近代教育,结合所学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且张謇字“季直”,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三位人物的字号都不叫“季直”,排除。 16.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7.“某种经济形式投资的特点,一是全部投资中,工矿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很小,商业掠夺性资本占主要地位;二是工业投资以轻工业为主;三是投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主要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内。”这则资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的根本因素 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具有两面性 C. 民族资本艰难发展的主要原因 D. 官僚资本迅速发展膨胀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根据“工矿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很小,商业掠夺性资本占主要地位;二是工业投资以轻工业为主;三是投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主要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内",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近代民族资本工矿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很小,工业投资以轻工业为主,投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主要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内,说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既受到外国的压迫,又依赖外国的技术等的双面性特点,故B正确;A项中“彻底”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的特点,并非官僚资本,排除D。 1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某些稀缺的资源(例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勘探矿产资源是为了 A. 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 B. 配合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C.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 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主要是为了适应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需要,故B正确;勘探矿产资源与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无关,排除AC;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勘探矿产资源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 19.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说法错误。 20.1962年,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到1963年全省有65%的生产大队都推行了“评比奖励”责任制。这一做法 A.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 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C.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和“评比奖励”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做法是中央经济调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选项D正确;农村土地使用权归集体,排除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78年,首先在安徽凤阳开始,排除B;这一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突破,排除C。 21.“最初,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而去走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不是我们曾经反对的资本主义道路吗?然而,群众却非常热心。”文中“干部想不通”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群众非常热心”,“放弃集体生产的原则”等“干部想不通”的事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个体家庭代替集体组织生产活动,D选项符合题意;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生产,A选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指的是高指标、浮夸风为特征,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B选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加大公有化的规模和水平,与“放弃集体生产”不符,C选项错误。 22.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目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 按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 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答案】A 【解析】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A正确;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C排除;材料更多强调的是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非单纯的互动关系,D排除。故选A。 23.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设立 C. 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A项与甲线段所示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从1985年开始设立,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深化改革开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故D项错误。 24.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三项。 25. “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C项。 26.“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下列城市最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 唐末时期的扬州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C. 鸦片战争以后的广州 D. 90年代以来的上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年代初上海浦东开始开发,经过开发后,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核心,包括周边地区的经济开放区,故D项正确;扬一益二中的扬州是唐朝后期南方最繁华的城市,但是它们没有起到辐射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并没有起到辐射的作用,排除B项;广州十三行只是清朝对外贸易的场所,不能体现材料的意思,故C项错误。 2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 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 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是国民党统治前期,资本主义这时期在中国短暂发展,而不是举步维艰,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它的政策不会倡导走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未被广泛接受,且马克思主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消灭资本主义,不是节制的资本主义,故D选项错误。 28.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 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 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 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解读图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美国大危机时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图表中显示美国的汽车产量在1929年以前不断上升,但从1929年到1933年减少了很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大危机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企业生产汽车的数量随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而减少,故选A。大危机爆发以后,出现产品相对过剩的现象,因此厂家的生产能力并不弱,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的,因此C项无法解释从1929年到1933年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大危机时期商品的价格应呈现明显下跌的趋势,故D错误。 2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理解与分析。罗斯福把“老绅士”比喻为资本家,因为新政将他们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挽救出来,所以“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罗斯福虽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在经济上实行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一些措施,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因此“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故本题选C。 30.《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 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 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下列关于各时期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逻辑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一北意大利金融 B. 三次英荷战争一荷兰金融 C.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英国金融 D. 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一美国金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成为最大债权国,因此形成了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意大利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错误;三次英荷战争导致荷兰丧失海上优势,不会出现荷兰为金融中心的结果,故B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故C错误。 31.1982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在住房领域,减少政府公房供应,减少住房补贴,规定即使最贫困的家庭也必须负担房租的20%,而不能“公费租房”。该法令的制定 A. 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 推卸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C. 增加了雇主们的税收负担 D. 调整了福利国家的运行方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80年代,英国政府减少了在福利方面的支出,这是减少国家干预的体现,因此材料反映出英国调整了福利国家的运行方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福利都被剥夺或者减少,因此并不会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英国政府推卸责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税收问题,排除C项。 32.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B. 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 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D.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1996年到1997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了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故选A选项。D选项与此无关,故排除;B、C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33.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 B理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保障 D. A理论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A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在工业革命时期盛行,而罗斯福新政时期运用凯恩斯主义,放弃自由主义。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自由主义的理论又再度复苏,故D项符合题意;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A项;结合所学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故排除BC项。 3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列宁 A. 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改变 B. 正式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明确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D. 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列宁的分析,把矿租让给资本家开发的主动权在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这意味着列宁认识到即将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国家和私人资本主义的结合,要利用资本家的作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选项正确;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同意租矿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不能说明列宁改变了对外政策,A选项错误;只是在积极分子大会上讲到利用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准备推行新经济政策,不能说明正式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选项错误;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明确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不符,C选项错误。 35.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1917年至1920年,由于一战和国内战争的破坏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苏俄的经济持下滑态势;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苏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1925年后又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所以1921年至1928年持上升态势。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36.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 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 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 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 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A 【解析】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反映苏联要完成现代化,建立世界性强国。结合所学,要改变苏联落后面貌,就要开展工业化建设,故A符合题意;B是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走欧洲式的现代化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要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此时苏联已经是社会主义强国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7.如图为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③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苏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中的曲线③相对应的,是一战之前相对落后,经过19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计划,在西方大危机时期依然发展较快的苏联,D选项正确;图中20世纪前期发展最快的是美国,20世纪初被美德超过的是英国,一战之前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8.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赫鲁晓夫的做法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C.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可知,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玉米的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D正确;大力推广玉米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A;大力推广玉米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错误。 二、非选择题 39.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 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埠,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培养了专业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工业分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进行分析回答。 (2)因素:根据材料二“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一五”计划的实施,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意义:“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促进了南北交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オ;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0.国际贸易反映世界经济走向,分析下列图表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94~ 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 请问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 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英两固对外贸易额都快速增长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20 世纪30年代初,导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美、英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有何差异,导致美国这样的发展趋势的主耍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894~ 1933华,日本对华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有何特点? 请从经济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 【答案】(1)增长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盛行。 (2)下降原因:经济危机影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各国采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手段,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差异:美国贸易顺差(出超)迅速增长,而英国贸易逆差(入超)迅速增长 原因:罗斯福新政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金融与贸易政策刺激了出口; (3)变化:从快速上升到急剧萎缩(或1894年- -1928 年快速上升,1928年- -1933年,急剧萎缩。) 特点: 80 年代以来与美、日等国的贸易迅猛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迅速增长)。 国际: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国内: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解析】(1)增长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因此可从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角度概括;同时可从民主政治的完善、国内政治局的稳定、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盛行等角度概括。 (2)下降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受经济危机影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因此贸易下降。 差异: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得出美国贸易顺差(出超)迅速增长,而英国贸易逆差(入超)迅速增长。 原因:结合所学,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即可。 (3)变化: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得出从快速上升到急剧萎缩。特点: 根据数据信息可概括得出80 年代以来与美、日等国的贸易迅猛发展。 国际:根据所学可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概括国际因素。国内:根据所学可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等方面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