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月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景胜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1月) 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每小题2分,共50分)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在距地约393千米高度的“天宫二号”驻留了30天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载“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二号”作为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意味着中国离建造空间站的目标更进一步。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以下属于天体的是() A. 待发射的“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 B. 着陆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 C. 目前状态的“天宫二号” D.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 2.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处在的天体系统是哪一级()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3. 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地的原因是() A. 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大 B. 地形平坦,人烟稀少 C.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D. 沿海地区,比较安全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天体系统。 【1题详解】 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人造天体一定是在宇宙中运行的,在地球上的人造飞行物不是天体,目前状态的“天宫二号”是在宇宙中飞行的,属于天体。AB还在地球上不是天体,天空中飞行的飞机不是在宇宙中,不是天体。故选C。 【2题详解】 “天宫二号”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它与月球运动相似,所以处在的天体系统中的地月系。故选A。 【3题详解】 内蒙古中部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地面跟踪,着陆时地面上可以及时到达着陆地点,人烟稀少对人类影响小,也比较安全。所以作为“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地。纬度较高,经济条件,是否沿海关系不大。故选B。 【点睛】对于天体一定要清楚是宇宙中独立存在的物质。 2018年10月19日欧洲航天局火星登陆器“施克亚巴瑞里”脱离轨道器,正在朝火星表面推进。读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4. 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A. 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B. 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C. 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D. 火星和地球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长度一样 5. 有科学家提出利用温室效应来“解冻火星”,使火星适合人类居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使用温室气体作为“解冻”火星的主要原料,增强保温作用 B. 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的卫星,“解冻”以后都适宜生物生存 C. 火星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气温低于地球所以需要“解冻” D. 与地球相比火星为巨行星,更容易受到小行星的撞击,不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4. BC 5. AC 【解析】 【4题详解】 火星只有薄薄的大气,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A错误。火星与地球相似主要表现为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B正确。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C正确。火星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其四季的长度也约是地球的两倍,D错误。故选BC。 【5题详解】 可以使用温室气体作为“解冻”火星的主要原料,增强保温作用,A正确;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的行星;火星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气温低于地球所以需要“解冻”,C正确;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的行星,B错误。从表中看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小,与地球相比同,火星为类地行星,D错误。故选AC。 6.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下题。 1.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20日 多云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5日 晴朗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地面从北京时间6时左右开始接受太阳辐射,即6时左右日出,大约21时地面得不到太阳辐射,即大约21时日落,因此该地昼长约为15小时,因此该日日期应为6月5日或6月20日;该地若为晴朗的天气,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地正午时最多,但图中显示在北京时间13时左右出现下降,应是受多云天气的影响。故答案选B。 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 B. 天气状况 C. 昼夜长短 D. 海拔 9.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7. A 8. C 9.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局部区域分析。 【7题详解】 利用等值线的分布,计算四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①地的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夏季日照时数900---1000;故①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200—300;②地的夏季日照时数800,冬季的日照时数600—700,计算得时数差100---200;③地的冬季日照时数为600,夏季日照时数为700—800,计算时数差为100—200;④地的时数差为100。 【8题详解】 由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则日照时数长,而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的昼短,则日照时数短。 【9题详解】 建太阳能发电站的地方:一冬夏两季的日照时数都较长,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 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完成下列问题。 10. 图中M日最接近(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11. 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 太阳高度 B. 白昼长短 C. 海陆位置 D. 天气状况 【答案】10. B 11. A 【解析】 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北半球,题干中提到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可知没有太阳辐射的区域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并且根据没有太阳辐射区域的纬度变化规律和范围变化规律,可知该图原点处和最右侧的日期应为冬至日,依次类推,a处对应的日期为春分日,M处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b处对应的日期为秋分日,故B正确。 【11题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①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④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故C先排除;据上题分析,ab处都为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不存在日照时间长短问题B排除,天气状况该图无法判断D排除;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ab所处纬度不同而导致太阳高度不同a纬度较b低,所以太阳直射赤道时离直射纬度近,太阳高度大,被大气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故A正确。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3. 图中的X处即为( ) A. 古登堡界面 B. 莫霍界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12. B 13. A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甲波和乙波在①层中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B正确; 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A错误;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 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无法通过地核,D错误。 【13题详解】 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A正确,B、C、D错误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M界面为( ) A. 地表 B. 莫霍界面 C. 软流层 D. 古登堡界面 15. 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 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 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 地形高度与M界面深度大致呈现“倒影”的关系 【答案】14. B 15.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M界面在青藏高原区深度为60~70千米,在青岛附近约为30千米。根据平原地壳为17千米左右,山地、高原地壳为60-70千米,则M界面为地壳和地幔分界线-莫霍面。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所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约为30千米,C对。地形高度与M界面深度大致呈现“倒影”的关系,D对。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不连续面: (2)划分: 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 干洁空气成份 B. 水汽比重 C. 固体杂质含量 D. 有害气体成分 17. 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 ) A. 全球变暖 B. 旱灾频发 C. 臭氧层变薄 D. 酸雨加重 【答案】16. C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于固体杂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大气中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形成旱灾,B正确。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酸雨加重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面辐射 B. CO2气体 C. 臭氧气体 D. 人类活动 20. 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 ) A.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B.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由图可知高度为12-50km,故为平流层;平流层底部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增温,底部升温快,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故图中横坐标越往右温度越高,故①符合该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对流层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而非平流层,A错误;对流层大气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而平流层温度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平流层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正确;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而非平流层,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平流层利于高空飞行,但没有对流现象,B错;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错;读图可知平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D对。故选D。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各题。 21. 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2017年11月25日下午5时30分,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23. 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1. D 22. A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深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④对,D对。A、B、C错。 【22题详解】 2017年11月25日下午5时30分,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A对。 ②减弱,B错。④增强,C错。⑤减弱,D错。 【23题详解】 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A对。②、③、④不是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太阳高度 B. 热力环流 C. 植物蒸腾 D. 大气环流 25. 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A. 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B. 气温日较差更大 C. 降水量较多 D. 地形较平坦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甲乙两地相距20 千米,由两地降水特点,可以判断甲地为谷地(盆地)乙地为山地。读图,甲地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1-8点(夜晚)降水多,据此,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据此分析选B。 【25题详解】 读图,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下渗较多,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下渗较少,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因为甲地夜晚降水多乙地白天降水多,可以判断甲地位于谷地(盆地),乙地位于山地,乙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错;读图,乙地降水时间长,降水量更大,C错;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造成影响,和地形平坦无关,D错。据此分析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山谷风对降水的影响,山谷风为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原理为:白天地势较高的山地日照充裕,气温较高;地势低洼的谷地处于背阴区,气温较低。山地相对的热低压与谷地相对的冷高压就形成了环流——山地气流上升、谷地气流下沉,风由谷地吹向山地,形成谷风;夜晚谷地由于地形较闭塞白天积蓄的热量不易散失,山地则正好相反。于是形成了山地的相对冷高压与谷地的相对热低压,谷地气流上升、山地气流下沉,风由山地吹向谷地,称为山风。夜晚谷地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 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 【答案】(1)水星 金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稳定太阳辐射 适中的距离(或适宜的温度) 【解析】 【分析】 本题在考查八大行星的位置、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因此,分析本题问题时,需要紧紧牢记太阳系模式图中各行星相对位置及运动特征、结构特征。还需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如第(3)小题选择题,就属此类能力。 【详解】(1)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图中,A表示水星,B表示金星。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类地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近圆性和共面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说明距日远,则会发生的现象有变为寒冷的“冰球”,A正确,B错;大气层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2有关,地球的质量和体积能够吸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在H行星轨道上不变,故CD错。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稳定的太阳辐射;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如1.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有较为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中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能吸引住大气,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上有液态水。),此图反映出来的是适中的距离(或适宜的温度)。 27.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 ⑴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 、 、 。 ⑵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 。 ⑶就干湿状况而言,新生代就要以 期为主。 ⑷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答案】⑴三次大冰期:震量纪 、石炭纪一二叠纪、第四纪 ⑵温暖期 ⑶湿润 ⑷干暖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1)直接根据图示全球气温平均值处于最冷的时间可判断。(2)根据图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冰期较短,间冰期较长,即温暖期的时间较长。(3)根据图示的干湿状况,新生代正处于湿润一侧。(4)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从冷暖状况而言,处于温暖期;从干湿状况看,处于较干旱期。 2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壳厚度,等值线判断、地壳厚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信息的能力。 【详解】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 第(2)题,图中显示,A位于北美落基山附近,海拔高,地壳厚度较厚,因此A应为高值中心,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推断,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外围等值线为35米,该等值线外围数值大于35米,因此B的数值应小于35米,可以判断出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 第(3)题,图中等值线显示,该地西部地壳厚度厚,东部较厚,中部地区较薄,大陆边缘薄,再结合北美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东部为低缓山地、中部为广阔平原,可以得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平原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2)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3)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答案】(1)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2)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3)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解析】 【分析】 以兰州市为背景考查城市热岛效应,意在考查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强度≦0,说明此时城市气温相比于郊区略低,形成的是与热岛效应相对的“冷岛”效应。形成原因是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 (2)从图中可看出气温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弱,反之则越强,因此可以推断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夏季最弱,春秋居中。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3)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城市化过程中森林、草地、水域面积减少,人工建筑增加,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