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学案

学案四 分析综合 学习目标:①培养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学习 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一般设两道选择题,一道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试题通常是针对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命制;一道是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试题会涉及原文的主要内容。‎ 考向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根据需要辨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促进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材料的目的。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1.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5)体现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事物发展的结果的信息;(6)能论证某个论点或某种主张的信息。‎ ‎2.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方式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苏涣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②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④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⑤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1)审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本题的筛选主体苏涣;筛选特征:有才能;表现方式:直接表现;筛选角度:能表现。‎ ‎(2)逐句辨别,剔除干扰选项 相关文句 文句大意 是否符合题意 ‎①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苏涣通过科举做凤翔宝鸡主簿的经历 符合 ‎②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王蒙正知道苏涣有才能,对他礼敬有加 间接表现,不符合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写苏涣一到开封就为冤死狱中的百姓洗雪冤屈 符合 ‎④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写苏涣拒绝接受王蒙正的举荐 表现他为人正派,不符合 ‎⑤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写苏涣做提点利州路刑狱时,弹劾城固县令随意杀人,于是境内太平 符合 ‎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写苏涣读书的情况 表现苏涣勤奋持恒,不符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1)审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本题的筛选主体:苏涣;筛选特征:为官公正;表现方式:全都表现;筛选角度:能表现。‎ ‎(2)逐句辨别,剔除干扰选项 相关文句 文句大意 是否符合题意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与苏涣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 不符合,不是他做官的事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苏涣在职位上侍奉王蒙正,却在为人处事上鄙视王蒙正 不符合,写他对王蒙正的态度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苏涣做官处事极为宽和,但是对法律的使用都能恰如其分 符合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因鲜于侁年少好学有才能,所以苏涣对他优厚有礼节,并把他当作备选人才 不符合,写苏涣赏识有才能的人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皇上传旨要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依照法令不执行皇帝的诏令 符合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苏涣对胡乱杀人的城固县令进行了弹劾 符合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筛选信息有技巧 从上题看,“筛选信息”试题有如下特点:一般使用选择题的形式;待筛选的信息都是文本中的语句,选项按照其在文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部分信息不符合题干指向,但有的与指向若即若离,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首先审读题干要仔细,弄清“筛选”的标准和相关要求;再将每条信息放回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辨析,逐一与题干指向对号辨析,剔除似是而非的选项,作出正确选择。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细读题干明指向 题干的表述形式已呈现4种。“指向”,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要求围绕人物性格等某一个方面筛选),有的指向多元(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另外,要特别注重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全部”“分别”“直接”等。‎ ‎(2)“题”“文”对照辨“是”“非”‎ 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有时忽略一个条件,就会导致误选。‎ ‎(3)巧用排除定答案 尽管题型有些许不同,但排除法却基本共通。首先,我们应先排除题干中不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也就是表现的是其他人的信息。其次,再排除尽管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但和题干要求不对应的信息,如[例1]1题中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表现的是苏焕勤奋有恒的性格特点,与题干要求的“有才能”不符,据此,就可以排除与⑥相关的选项。‎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 ‎[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 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②是说墨子能够多次打退鲁班的进攻。⑤说的是鲁班制作的木鸢飞起不会超过三天的原因。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就从鲁国出发,快走十天十夜,脚上磨出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住脚(又继续赶路),到达楚国国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算好一定能够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使民众劳苦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然还要进攻呢?”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伤及道义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打宋国,为什么不能夺取呢?”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装来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攻城的器械,墨子也摆开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攻多次城而被墨子打退多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楚王只得息兵,停止而不再攻打宋国。‎ ‎《淮南子·修务训》‎ 儒者的书上称赞说:“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却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落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老鹰,因为像老鹰的样子,难道就能够飞上天不落下来吗?既然会飞翔,又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能一直翱翔,不该说飞翔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却因此)失去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车上乘坐着他母亲,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于是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 ‎《论衡·儒增》‎ 鲁般,肃州燉煌人,生卒年不详,制造物件特别灵巧。在凉州建造佛塔,制造木质的老鹰,每次击打楔子三下,就可以乘坐它回来。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妻子怀孕,父母都诘问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详细地说明了其中的缘故。鲁般的父亲伺机得到这个木质的老鹰,敲击楔子十多下,乘上木老鹰到了吴会。吴会的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于是把他杀了。鲁般又做了一个木质的老鹰,乘它(到吴会)找到父亲的尸首。因怨恨吴会人杀了他的父亲,鲁般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质的仙人,木质的仙人举着手指向东南,吴地大旱三年。算卦的说:“这是鲁般做的。”(吴会人)就赠送鲁般很多财物向他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开国之初,当地的居民还向这个木质仙人祈祷。‎ ‎《酉阳杂俎·贬误》‎ 考向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能 力,此考点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依据等。‎ 这一考点的命题方式或是从原文中提取四个方面的信息,设置四个选项,每项概括一小部分的内容,从中选出概括不准确(或准确)的一项;或是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指定一局部内容)分别给出四种不同的概括,从中选出不准确(或准确)的一项。命题人常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等方面设置干扰,解题时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上几个方面。‎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小孤山新修—柱峰亭记 ‎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答案] B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对原文中“至牧羊”理解有误,其意应为“以至于在亭上牧羊”;“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的说法有误,原文意为彭泽的官吏都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被激怒。‎ 参考译文:‎ 延祐五年,我借圣明的天子的命令,在临川召见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在彭泽停留。第二天,登上小孤山,望见那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豪壮,胸中顿生浩然正气,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喜欢它的高明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在那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放在自己的脚下,在一个瞬间放眼万里之外,泰然安坐,观赏它们,可以借此过完一整天。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牢固,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这大概是已为元所亡的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还怕倒塌倾覆。‎ 亭子太破败了,以至于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会儿也不能在那里停留。这时,彭泽的官吏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被激怒,决心要铲除荒秽,把亭子修理好。询问守亭的人,他们回答说:“小孤山不在彭泽县的管辖范围内。”于是大家一起无奈地离开了。第二天,到安庆府拜访,府判李维肃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的家乡。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我所说的‘一柱’,将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一起涌来,也不会摇动它;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的强盛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那些力量都将萎靡不振,驯服顺从,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除了小孤山这座山峰,还有哪座山峰能担当得了这些呢!我自己都能想象出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高峻特立的模样了,你应当替我记载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文雅,有才华,以正直有骨气自持,很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嫌恶。过了很久,被起用辅佐郡守(任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先生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这小小的一座亭子,对于一个郡的施政没有大的危害。到郡中不到十日,一了解到他应当做的事,就把这事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他应当做那些比修亭子重要的事时,一定能毫不迟疑而有所作为。‎ 技法探究JIFATANJIU 中心要点归纳要“遵法”‎ 该考点一般从宏观的角度设题,既关注局部,也观照整体。解答这类试题要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中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是选“是”还是选“非”,切勿马虎。‎ ‎(3)研究选项,回归文本。首先要看各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能否找到信息源或者根据;再核查表述的内容与原文是否完全相符。‎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 ‎[2016·中原名校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注]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注] 貤:通“移”。转移;转赠。‎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答案 B 解析 “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故此处理解错误。‎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觊觎我们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 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考向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表达出来的。论述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较为明晰;记叙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隐性的。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与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综合在一起设题。‎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前是,酒酤贷秫于商人,定子给钱以籴,且宽榷酤,民以为便。麻菽旧有征,定子悉弛之。会水潦洊饥,贫民竞诉无所于籴,定子曰:“女毋忧,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俟。”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邻邑有争田十余年不决,部使者以属定子,定子察知伪为质剂,其人不伏。定子曰:“嘉定改元诏三月始至县,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书邪?”两造遂决。四川总领所辟主管文字,同幕有以趣办为能迫促诸郡者,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总领所治利州,倚酒榷以佐军用,吏奸盘错,定子躬自究诘,酒政遂平。‎ 制置使郑损强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定子力争,乃得存其半。损又欲增总领所盐课,取旧贷军费,定子辨其颠末,损乃释然。‎ 顷之,召入奏事,吏民追送,莫不流涕;邻郡闻定子至,焚香夹道,举手加额曰:“微公,吾属涂炭久矣。”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上印而归,了翁亦至自靖州,过定子于绵,定子为筑棣鄂堂,饮酒赋诗为乐,一时以为美谈。入对,极言时敝。时史弥远执国柄久,故有曰:“陛下优礼元勋,俾得以弛繁机而养静寿,朝廷得以新百度而革因循,不亦善乎?”既对,人为定子危之,定子曰:“乖逢得丧,是有命焉,吾得尽言,乃报君职分也。”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寻兼权参知政事。因请致仕,不许,力辞,退居吴中,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以资政殿学士转一官致仕,卒,赠少保。‎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定子善于断案。根据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能到县里这个情况,顺利地解决了邻县十多年无法解决的争夺田地的案子。‎ B.高定子做事果断。高定子被四川总领所聘为主管文字时,看到幕僚中有一个急于显示自己办事能力强而不断催逼各郡的人,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 C.高定子为官清正深得人心。高定子被召回朝廷奏事,官吏百姓都追随着送他,没有不流泪的;就连邻郡的人听说高定子到来,就焚香夹道欢迎。‎ D.高定子敢于直言。史弥远当时长期把持朝政,但高定子没有害怕,而是对皇上说朝廷可以把元老的公务减轻,让他们颐养天年,朝廷也可以在各方面创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错误,原文是“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意思是高定子报告使者把这个人赶走,不是“自作主张”。‎ 参考译文:‎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郪县主簿。吴曦反叛,他请求解除官职赡养母亲,吴曦被诛杀后,代理府事以忠诚国君、孝顺父母的名义推荐他,他被调任中江县丞。他父亲在他那里生活时得了病,高定子六十天不脱衣睡觉辛勤侍奉。在守丧期间,悲伤得瘦骨嶙峋。守丧期满,成都府路诸司征召他为丹棱县县令。又遭遇母亲过世,守丧期满,差遣为夹江县知县。‎ 在这以前,酿酒业要向商人借贷秫米,高定子拨给钱款用来买粮,并且放宽对卖酒的限制,民众认为这很方便。过去对麻和菽征税,高定子全都取消。遇到水灾引起饥荒,贫苦百姓争相诉说没有地方买粮,高定子说:“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管拿着钱在往常买米的地方等着。”于是他将县仓库的存粮发给多个富人家,让他们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到秋季再偿还,片刻工夫市面上的米就充足起来。邻县有件争田的案子十多年无法解决,部使者将这个案子交给高定子,高定子调查得知其中一方伪造地契,那人不认罪。高定子说:“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到县里,你怎么会有嘉定元年正月的文书呢?”原、被告这才结案。四川总领所聘请他为主管文字,幕僚中有个急于显示自己有办事能力而催逼各郡的人,高定子报告使者将他赶走。总领所辖治利州,靠酒税辅佐军事需求,官吏的舞弊现象严重,高定子亲自进行调查处理,酒政这才平静。‎ 制置使郑损刚愎自用,错误地认为总领所擅自控制了十一个州发行地方纸币小会子的利润,上奏请求取缔小会子,命令下达以后,民众因为有疑虑而停止买卖。高定子极力争辩,于是小会子得以保留一半。郑损又想增加总领所征收的盐税,用原来的部分作为军费,高定子指出这是本末倒置,郑损才消除疑虑。‎ 不久,召入朝奏事,官吏百姓追着相送,没有不流泪的;临郡听说高定子到来,焚香夹道欢迎,举手加额庆幸地说:“没有您,我们早就困苦不堪了。”在高定子没有离开郡中时,他的堂兄上交印信回乡,魏了翁也从靖州来到,在绵州拜访他,高定子因此修筑棣鄂堂,以饮酒作诗为乐,一时间传为美谈。入朝奏对,激烈地论述时弊。当时,史弥远长期把持朝政,所以高定子有这样的话:“陛下优待元老,使他们得以减轻繁重的公务颐养天年,朝廷也得以改变因循守旧而在各方面有所创新,不也很好吗?”奏对后,人们替高定子担心,他说:“不走运碰到倒霉事,这是天命,我把要说的全说了,才是报答君主的职责。”史弥远死后,给皇上进言的大臣很多,有识之士认为高定子事先有言论,比众人难得。‎ 不久兼理参知政事,由此请求退休,不被批准,极力推辞,退职后居住在吴中,穿上衣下装连缀的衣服,系宽大的素带,每天用写书娱乐身心。他以资政殿学士转一级官阶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概括观点态度的要领 ‎1.品析语言,体味褒贬。阅读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词句,词句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事、情、理等,人、事、情、理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最后,我们看到的才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判断选项的正误,离不开品析语言,体味褒贬。‎ ‎2.重视整体,力求准确。命题者在选项中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述,有可能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但若把局部正确的放到整体中去审视,就是以偏概全了。整体把握全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3.回归历史,不以今论古。文言文,是古代作者阐述的古人古事古理,不可拔高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能将今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代作者。‎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答案 C 解析 两则都是谈如何做事,如何做官的。‎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管理官府如同管理家庭,古人常常有这样的教导。一家的事,不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就不能治理好。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多得如草丛,如学校,如驿站,如粮库,如监狱,如农田水利,如桥梁堤坝等,凡要做的事很多。观察时机揣度实力,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谋划它。如果说:“它们没有被整治,与我有什么相干?人生苦短,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被毁。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物一点不尽心,就是用不当的手段获得利禄,得罪天下。‎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是很多的。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如果能廉政,虽然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人处世虽然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因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 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王济对王湛的赞叹,④是说父亲王昶对儿子王湛的赏识,⑥是武帝拿王湛来调侃王济的话。‎ ‎2.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要题文对照,逐项分析。将选项同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只是说“略不过叔”,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参考译文:‎ 王湛守孝期满,脱下孝服后,便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拜扫坟墓,几乎不去看望他,他也不等待王济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他,也只是问候冷暖起居罢了。后来王济略微试着问问王湛近来的事,王湛的回答言辞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很是怅叹惊愕。王济继续和他谈论,愈谈倒愈觉得(他的话)‎ 精深微妙。王济原先对王湛几乎没有一点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敬意,听了王湛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了。王济便留下来和王湛谈论,连日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离开了,王湛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王湛:“喜欢骑马吗?”王湛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王湛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王湛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舞动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越发赞叹王湛的高深莫测,王湛的才能并不是只表现在某一方面。【邓粲在《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山西太原人,隐居有德行,没有人了解(他的德行),即使是兄弟和同族的人也认为他是痴傻的,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特别的才干。王昶逝世后,王湛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王湛兄长的儿子王济前去拜访王湛,看见他的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用这本书来做什么呢?略曾看过不?”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时,偶尔又看一下罢了。今天应当和你谈论。”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王济天生就喜欢马,他骑的骏马跑得很快,心里非常喜欢它。王湛说:“这匹马虽然跑得有点快,然而力气小,不能承受劳累之苦。近段时间看见督邮的一匹马,应当超过这匹马,只是营养没有跟上罢了。”王济索取督邮的马喂了十多天谷物,和王湛比试。王湛没有试着骑一下马,仓促间就放马奔驰,步伐节奏和王济没有差异,而马不相上下。王湛说:“如今都是直行车路,如何辨别马的胜负呢?只能靠近蚂蚁洞外隆起的小土堆驰马盘旋啊!”于是到狭小的地方驰马盘旋,马果然跌倒,王湛的高见就像这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去了这么多天?”王济说:“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从前)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你家的傻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无以回答。王济重新认识了王湛以后,当武帝又像过去那样问起时,王济便说:“我叔叔并不傻。”并称赞王湛的各种美德。武帝问:“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记载:王济有品评选拔人才的能力,他见到王湛,赞叹而且佩服王湛的气度。当时的人评价王湛说他比山涛不足,比魏舒却有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 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句是说廉希宪的兄弟都为高官,不能说明他举止不同寻常;⑤句说的是刘整。用排除法,选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秀才们请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告诉了元世祖,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人。廉公于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在燕地,正赶上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的任命下达,孝懿公高兴地说:“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门庭,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全族的人都受命。‎ 廉公身材魁梧高大,行为不同于一般人。十九岁那年,陪同孝懿公到北方觐见皇帝,进入朝廷侍奉元世祖。皇帝也因为他足智多谋,容貌威严,议论博大精深,对他的恩典和眷顾特别不同。‎ 众位显贵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比试射技和武艺,一位大臣回头看看廉公,取出三支箭,似乎想交给廉公,廉公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众大臣就把强劲的弓借给他,他射了三箭接连命中,众大臣都震惊佩服,说:“廉公真是文武全才,是有大用的书生。”‎ 元建国初期,廉希宪被任命为平章政事。执政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归附担任都元帅,带着超过都元帅标准的随从,登门求见。廉公的兄弟共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当时)廉公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替刘整通报。廉公正在读书,没有回答。蓟国公只好出来,刘整再次央求他进去为自己说话。廉公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叫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廉公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宅,你要有什么话想说,明天应当到政事堂去。”刘整出去后,惭愧羞赧得面无人色。‎ 不一会儿,有寄居北方的宋朝秀才们,寒冷饥饿面色狼狈,衣帽破烂不堪,袖中带着诗文请求拜见,廉公的兄弟都嘲笑侮辱他们。蓟国公又替他们进去禀报,廉公马上令人设置安排座椅,并且叮嘱妻子准备酒食。廉公出来到大门外,恭敬地(把秀才们)‎ 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众秀才只是说生活艰难穷苦,请求归去。廉公第二天就把这事告诉元世祖,都满足了他们的请求。‎ 当天晚上,众兄弟问他说:“今天这个刘元帅,是皇帝信任倚重的,你反而瞧不起他;江南的穷苦秀才,你却对他们这么以礼相待。我们不能没有疑问。”廉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关系到天下的大事。刘整虽然地位尊贵,但只是个出卖国家的叛臣,因此使他受挫折和污辱,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像那几十个身份低微的秀才,都是称颂并效法孔子的人,在宋朝,也是‘朝不坐,燕不与’,为什么要把他们拘禁在这里呢?何况现在国家是自北方沙漠地带建立的,读书人后继者很少。我要是再不厚待读书人,那么儒家学术从此将全部丧失了。”廉公如此器重抬举读书人,是对教化有大功劳的人啊。‎ 一  信息筛选的审题与答题关键 ‎“筛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1.审题要点 ‎(1)看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 ‎(2)审清题干。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清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事物)标准+条件标准。‎ ‎①标准限制语。常见的限制语有:a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b直接(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直接)表现不在其中。‎ ‎②人物(事物)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 ‎③条件标准。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2.答题关键 ‎(1)步骤 ‎①回归原文,看清主体。将选项句放入原文,分清并对照主体、客体。识清谁是当事人。文言文中常有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主语,辨明事件行动语言是由谁发出的。‎ ‎②依照标准,辨别筛选。依照题干信息筛选的三个标准,对所有选项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方法:“一析两非”法 做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排除。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 ‎“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 ‎“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 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符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 二  分析概括的六大比对技巧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据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 ‎1.比对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2.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 ‎3.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4.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5.比对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6.比对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