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第一次阶段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①卫星 ②流星体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 ④按航线飞行的飞机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天体的判断,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卫星、流星体在太空中按轨迹运行,属于天体,①②正确;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以及停留在地球表面,不能算天体;按航线飞行的飞机是在地球大气层中飞行,不能算天体,③④错误。B正确,故选B。‎ ‎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正确的是(  )‎ A. ①是河外星系 B. ②是太阳系 C. ③是银河系 D. ④是地月系 ‎【答案】D ‎【解析】‎ 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①是银河系,②是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并列关系,A、B错误。③是太阳系,C错误。④是地月系,D正确。‎ ‎3.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其适宜的条件有( )‎ ‎①适宜的温度 ‎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液体水的存在 ‎④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自身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和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外部条件是地球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故选D。‎ ‎4.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获得能量的唯一源泉 B.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C.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所以这些能源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D.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太阳辐射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太阳辐射不是地球上唯一的能源,如地热能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故选D项。‎ ‎5.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  )‎ A. 黑子 B. 耀斑 C. 日珥 D. 太阳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活动的具体表现,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耀斑;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6.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正确。故选A。‎ ‎【点睛】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纵波、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7.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 在三大类岩石中均能找到化石 C. 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D. 大气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一部分;在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ABD项错误。对流层集中了绝大部分水分,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C项正确。‎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气占99%‎ B. 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 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 D. 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的,A错误;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B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C错误;固体杂质和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B。‎ ‎9.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臭氧含量大小与太阳紫外线多少无关,A错。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部分,是平流层升温的主要原因,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B对。酸雨是人类活动排放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所致,和臭氧总量减少关系不大,C错。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D错。故选B。‎ ‎10.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鱼类 ②爬行类 ③两栖类 ④鸟类 ⑤无脊椎动物 ⑥哺乳动物 A. ⑤③①②④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⑤①③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洋,生物演化是由无脊椎向有脊椎演变,由海洋向陆地生物演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演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哺乳类。因此动物进化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⑤①③②④⑥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恐龙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于( )‎ A. 元古代初期 B. 古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末期 D. 新生代初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古代初期是海洋生命的初期孕育发展阶段,A错。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B错。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白垩纪,C对。新生代初期植物界以被子植物为主,植物界以被子植物为主,D错。故选C。‎ ‎“It’s not just a planet,It’s home.”是对地球的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下列题。‎ ‎12. 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A. 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 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有生命存在 ‎13. 地球表面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主要原因是()‎ A. 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本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14. 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 太阳系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答案】12. D 13. B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质量在八颗行星中最小的是水星,A错。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相同,B错。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是普通性表现,C错。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D对。故选D。‎ ‎【13题详解】‎ 地球表面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主要原因是地球本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并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B对。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表有适宜的温度,A错。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影响大气成分,不能影响大气厚度,C错。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温度变化小,不剧烈,D错。故选B。‎ ‎【14题详解】‎ 地球包含在太阳系中,太阳系又包含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包含在总星系中;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并列的星系。地球属于银河系系统,在河外星系之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地球脱单啦!”‎2015年7月24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他们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达到0.98的行星—开普勒452b。它距离地球1400光年,体积和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倍,公转周期是385天,到恒星的距离跟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近。‎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 ‎15. 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16. 科学家推测452b可能适宜人类居住。是基于452b与地球()‎ A. 表面温度接近 B. 大气厚度相同 C. 大气成份相同 D. 质量大小相同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有2级天体系统:即行星围绕恒星公转,类似于太阳系,卫星围绕行星公转,类似于地月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开普勒452b到恒星的距离跟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近,说明开普勒452b与地球表面温度接近,A正确;开普勒452b体积和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倍,开普勒452b引力大,开普勒452b可能比地球大气厚度大,B错误;大气成份相似不是相同,C错误;开普勒452b体积和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倍,质量大小不同,D错误。故选A。‎ ‎【点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液态水,与中心天体的距离适中,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读材料回答下题。 ‎ ‎17. 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大气上界 ‎18. 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 逐渐降低 B. 逐渐升高 C. 先升高后将达到 D. 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地球对流层厚度是距地面8-12千米;距地面‎39044米,即为39千米,高于对流层的厚度,即是位于大气层的平流层。选B正确。‎ ‎【18题详解】‎ 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选D正确。‎ ‎【点睛】大气分层:‎ 地球的大气层可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由于臭气的存在,底部空气冷上部空气热,气流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的一层为中间层。这一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臭氮,这就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白白地穿过了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在这层大气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散逸层,又叫外层。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 照片中“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0. 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A. 北京郊区 B. 青藏高原 C. 赤道附近 D. 极圈附近 ‎21.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 耀斑活动周期 C. 大气层的厚度 D. 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19. C 20. D 21. B ‎【解析】‎ 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 ‎【19题详解】‎ 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银河系,C对。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A、B错。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没有包含关系,D错。所以选C。‎ ‎【20题详解】‎ 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该照片中有极光现象,拍摄地点在极圈附近,D对。北京郊区、青藏高原 、赤道附近看不到极光现象,A、B、C错。所以选D。‎ ‎【21题详解】‎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耀斑活动周期,B对。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的厚度、八大行星位置与极光现象出现无关,A、C、D错。所以选B。‎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 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23. 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24.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 B.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C.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 ‎【答案】22. B 23. C 24.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属于知识识记内容,难度较小。‎ ‎【22题详解】‎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也就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所以选B。‎ ‎【23题详解】‎ 五大连池景观图中出现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C选项正确。‎ ‎【24题详解】‎ ‎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A错误;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B正确;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C错误;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D错误。‎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 ‎25.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6.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答案】25. B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 ‎【26题详解】‎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动物进化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三叶虫是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点睛】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蓝藻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A. 制造氧气 B. 形成叠层石 C. 形成煤炭 D. 形成铁矿石 ‎28. 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①蓝藻的数量多         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 ‎③水底流速较慢         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7. A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判断,蓝藻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氧气,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叠层石的形成要有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②正确;蓝藻的数量多,黏附的沉积物增多,①正确;水底流速较慢利于沉积物堆积,③正确;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和岩石增长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叠层石是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沉淀的快慢,形成深浅相间的复杂色层构造,‎ 叠层石的色层构造,有纹层状、球状、半球状、柱状、锥状及枝状等。中国叠层石十分丰富,北方中元古界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中普遍产出;在南方新元古界震且系上部白云质灰岩及桂质内云岩中亦有出产。‎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 A. 古生代前期 B. 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 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 新生代后期 ‎3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 丙处岩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 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D. 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答案】29. C 30. D ‎【解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29题详解】‎ 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还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故选C。‎ ‎【30题详解】‎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6.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A错误;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反生过地壳抬升,D正确;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由内力作用形成,B错误;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____,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轨道和________轨道之间。(写行星名称)‎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星 (2). 火星 (3). 木星 (4). 西 (5). 东 (6). 两 (7). 太阳系 (8). 太阳 (9).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0).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及运动特征,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详解】(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同向性: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3‎ ‎)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4)据图分析,图中可以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32.下面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右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表示地壳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________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__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厚、__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薄。‎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______态。‎ ‎(5)③表示__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 (1). ① (2). ② (3). 岩浆 (4). 大陆 (5). 大洋 (6). 横波消失 (7). 液或气 (8). 岩石圈 (9). 地壳 (10). 地幔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的岩浆发源地。‎ ‎(3)圈层①地壳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液态或气态。‎ ‎(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构成。‎ ‎【点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如图所示:‎ ‎33.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 ‎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_______(填出相应字母),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______。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 (1). 对流层 (2). 平流层 (3). 高层大气 (4).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5).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6). A (7). 上部冷下部热 (8). 高空飞行 (9). 该层大气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10).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层垂直结构及其特征的了解掌握。‎ ‎【详解】(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近地面到高空‎12Km左右,称为对流层。对流层顶至高空‎55Km左右为平流层。最上层是高层大气。大气层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 ‎(2)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3)A层位于近地面,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温度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因此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A。B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与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4)高层大气里面含电离层,会干扰无线通信。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4.根据有关地理知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在C、E、F、G四地中,年均温最高的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地,原因是该地纬度_______;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________ (填写字母)地,主要原因是该地_________。‎ ‎(3)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使用。请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及其局限性:理由: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 ‎【答案】 (1). B (2).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晴天少) (3). A (4).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5). E (6). 纬度最低 (7). G (8). 降水少,晴天多 (9). 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无污染,绿色能源 (10). 受天气影响,不稳定;增强大气温度;可能产生光污染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以及高值区和低值区,难度不大,基础性知识考查,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详解】(1) 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B,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多云雨天气,晴天少,故太阳辐射少。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2) 年均温最高的的是E,是因为该地纬度较低,温度高;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G,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故降水最少;太原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多。‎ ‎(3)太阳能热水器清洁无污染,但受天气影响大。‎ ‎【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太阳高度角决定单位面积承受的太阳辐射,而大气状况决定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少,而影响大气状况的纬度、海拔、天气 日照长短影响总辐射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