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 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 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 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起源和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传达出了独特的精神风尚。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杜甫等人大力提倡新乐府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论述了宦游诗和应制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并以初唐四杰为例,论述了儒学对宦游诗创作的影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D.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 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改动) 材料二: 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传播要重视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由于语境有别、生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前因后果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因此,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差异,有些可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求让文化传播有效果、能落地。比如日本一些全球流行的卡通人物,如“口袋妖怪”,就由于易被接受而在传播中广受欢迎,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产品,近期还产生了像《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相当有影响力的影片。这可以说是个相当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例子。像皮卡丘这种人物,创作者并不特别强调其日本特征,而是从很多共通的兴趣出发,通过人们易于接受的有趣形象,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反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影响。这种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对我们应有所启发。(摘编自《跨文化传播不要忽视“文化折扣”问题》,有改动) 材料三: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成为百花园,群芳竞艳。(摘编自《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美食视频鲜活生动,降低了文化折扣,可为更多样式的文化传播打开空间。 B.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但容易理解和沟通,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C.文化传播既需要有高雅的内容、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也需要有具体可感的传播方式。 D.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与语境生活方式、期待视野的差异有关。 8.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要性的一项是( ) A.山东各地以乡村儒学讲堂、社区儒学讲堂等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B.一批中国网络影视作品被国际主流视频网站购买,并向全球观众推荐,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也掀起一阵“翻译热”。 C.敦煌研究院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传播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获得来自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D.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借助各类项目或平台走出了国门,使其国际传播超越自发性阶段。 9.材料一与材料三的论证思路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干部。 D.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11.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二、 古诗文阅读(24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12. 下列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 “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 “继好之义”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为唐朝边境的稳定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 “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暠作为人子,践行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去职居丧,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 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 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 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6-17题。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感受。 B. 颈联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 C. 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D.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 17. 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8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 “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第Ⅱ卷(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很 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周汝昌先生__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以及审美意度之__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__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 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 B. 轻车熟路 寻根究底 奋身独步 宵衣旰食 C. 老马识途 蔓引株求 奋身独步 兀兀穷年 D. 轻车熟路 蔓引株求 戛戛独造 宵衣旰食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B.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C.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D.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B.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C.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D.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2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 。疫情发生后,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了控制疫情 的防线,用中国实践为世界抗疫树立了新标杆。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的努力将为全人类最终战胜疫情作出巨大贡献。 A. 破釜沉舟 蔓延 卓尔不群 B. 风雨同舟 漫延 卓尔不群 C. 风雨同舟 蔓延 卓有成效 D. 破釜沉舟 漫延 卓有成效 2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 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 C. 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 D. 今日叨扰老师多时,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三、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凡六百一十六言 (总共) B.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中小块陆地) C.填然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瓮牖绳枢(窗户) 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25、下列各选项中的两句,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所守或匪亲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老大嫁作商人妇 养生丧死无憾 B、古之学者必有师 輮以为轮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东割膏腴之地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因为长句 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加点的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 B.外连衡而斗诸侯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履至尊而制六合 28、 下列各项中的两句,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金城千里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拘于时 三、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网络文摘 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 ③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国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各国代表共商大计,为达成公平而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 (1)作为中方发言人的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 (2)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言论,请写一篇驳论文。 (3)大会结束后,作为一名随行记者,你想写一篇日记,记录今天的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以上任务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和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 D 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 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 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 D 项,正确。 2. C 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 故选C。 3. B 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4、 C A 原文“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选项“ 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无中生有。B原文“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D原文“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5、 C 原文“白居易、元稹等……大力提倡……新乐府创作”。 6、 D强加因果 7.B 曲解文意,“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表述不当,原文是“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低端”并不等于“不够高大上”,所以表述错误。故选B。 8. A 答非所问,选项表述的角度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所以不能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要性。故选A。 9. ①材料一以驳论的论证方式,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 ②材料三以立论的论证方式,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 (解析:材料一,首先提出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然后按照“首先……其次……另外……”进行并列式批驳论证。材料三,首先从正面树立观点“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然后按照“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进行层进式论证。) 10. B 【10题详解】 B项,“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均不恰当。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来看,恒老八从样牛马到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从旧生活走出来的恒老八对新生活的渴望。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使他的专长得到人们的认可。最后打算买牛,是为了写他渴望通过专长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人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故选B。 11. (1)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 (2) 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 (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解析】 答题时首先找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从内容看前面的三处“写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最后一处注意从“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主旨的角度分析。结构上综合看这些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是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过程;结尾的部分照应标题“霞光灿烂的早晨”。 12. B 本题句意为: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 首先“开元初报汝州刺史”这句中“开元初”是时间,“汝州刺史”是官名,根据文言文的习惯,应该把时间断开,排除AC。比较BD两项,“授汝州刺史”,是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往往单独成句,后面的“为政严简,州境肃然”是上任后的成绩,且结构相似,故从中间断开,排除D。 故选B。 13. C C项,“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表述错误。“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14. D D项,“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可知,“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15. 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 (殓:把尸体装入棺材;为业:作为职业;但:只是;积年:多年。) 参考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16. A A项,“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错误,首联“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是指作者因战乱常年客居在外回乡时伤感之情。而“近乡情更怯”表现的是一种因极度思念家人,在将要回到家时反而担心家人命运的矛盾心理,与首联表现的回乡后内心感伤的心情不符。 17. ①颔联写战后故乡荒芜之景:作者的藏书散乱遗失,松竹被毁,小园荒芜。 ②衬托(烘托)出作者内心的伤感,含蓄体现了战争的无情。 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春暮”“还乡”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自伤”之情,一个“荒”字,也为下文继续描写荒凉之景做铺垫。 (解析:颔联“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中通过对散乱的典籍、寒冷的山阁、残败的松筠以及荒芜的野园等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战后家园一片荒芜、颓败、萧条之景象。由上联“兵戈”“为客”“思乡”“自伤”等词可知,作者因战争客居在外,回来时眼见家乡历经战争惨败荒凉,眼前之景衬托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颈联“晚色”“春阴”“短墙” 等词语写出了暮春时节傍晚家乡的荒凉,延续了颔联的荒芜之景,又照应上文的“春暮”“自伤”。所以,颔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8. D 题中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 19. A “老马识途”,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轻车熟路”,意思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本句强调周汝昌先生有经验,对《红楼梦》研究比较明白,应选用“老马识途”。排除BC。“寻根究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蔓引株求”,意思是指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本句意思是说弄清楚“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应选用“寻根究底”。排除CD。“戛戛独造”, 形容文章别出心裁,富有独创精神;“奋身独步”,独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指努力去出人头地;本句强调的是前八十回的内容的独创性,所指对象是指《红楼梦》的审美意度,应选用“戛戛独造”。排除BC。“兀兀穷年”,意思是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本句强调周先生研究《红楼梦》的锲而不舍,不辞劳苦,应选用“兀兀穷年”。排除BD。 故选A。 20. D 此处两个分句应与后文“审美意度之戛戛独造”一句构成排比,句式结构应当相同,排除BC。根据前文“当然,后四十回……也起过一定作用”和后文“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可知,此处应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 21. C A项,“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A错误。 B项,“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错误,动词“推动”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应改为“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B错误。 D项,“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错误,动词“推动”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应改为“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D错误。 22.C 【解析】 第一处,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联系上句“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该句说的是世界各国共同经历患难,应填“ 风雨同舟”; 第二处,蔓延:指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句中形容疫情扩展,应填“蔓延”; 第三处,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句中形容努力,应填“卓有成效”。 23、B A项,“垂询”错,“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句中用于自己询问别人,不得体; B项,“高朋”指贵宾,“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句中使用得体; C项,“斧正”错,“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句中用于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不得体; D项,“足下”错,“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句中用来称呼自己,不得体。 24、 C 25、 B 26、 C 27、 A 28、 D 五、 作文 解析: 材料解读 这是一次涉及宏大主题的写作,考生综合三则材料和提示性话语,并由平日对社会时政的关注,不难推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文题的写作核心。 材料一是说,当灾难来临时,所有国家、所有人群都会受到影响。 材料二则重点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人与人)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整体。两则材料既暗示着不同国家、人群之间祸福相依、休戚相关的联系,也暗示着全人类都应该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三则以中国先贤的政治文化理念,指明建设的方式或具体做法,即以德为先,友善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三则材料分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措施之一),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写作的核心。在行文时,最好能适当引用、概述或诠释三则材料的内容,以更好地从材料出发,得出相关观点。 提示性话语中的“全球化”“相互依存”等,则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写作内容。在具体写作时,既可以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为核心进行构思,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做法,提出解决措施等,以此构思成文。题目设置了三个写作任务,并有身份限制。涉及发言稿、驳论文、日记三种不同文体的写法,既注重文体的具体应用和情境交际,也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题目还涉及到两个重要名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单边主义: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立意构思 结合具体的写作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具体思考: 角度一:发言稿的写作 假定身处现场,作为中方发言人,写一篇发言稿。 需用鲜明的观点和有力的论证,以共迎共抗、同存同荣为基本思想,来既阐明作为中方发言人的立场、决心,也可以借此有力反驳某国的单边主义言论。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和语气问题,如正确使用称谓语、问候语、结束语,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注意题目要求“自拟标题”,因此应有一个醒目的标题。 发言稿写作: 发言稿是在相对重要的会议或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的文稿,以便为发言(演讲)做好准备工作。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和演讲稿大体相似,但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 写发言稿时注意几点: ①立场观点鲜明。陈述观点、表明态度的发言,宜开门见山,不宜东拉西扯。汇报性的发言,则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行文条理清楚。可谈几方面的问题,应安排得有条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面向的是听众,最好不用太深奥的词句,运用大众语言。 ④基本写作格式。和演讲稿一样,可以有称谓和结束语,也可以写成一般论述性文章。和演讲稿一样,不必要在文末署名(在场读给别人听的,可不用署名,写给别人看的书信,则要有落款)。 化用语段:在此,我渴求一个充满和平鸽的世界,让它们自由飞翔,传递世界各国团结友爱的信息!我们,共处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在强大自我的同时,要多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饱受天灾蹂躏、战争摧残和疾病缠身的人,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肤色!中国古代先贤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让我们联起手,献出自己火热的爱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成、为全人类日后的友好相处而不懈努力,共创一片不被疾病的阴霾与战争的硝烟所侵染的蓝天,共同勾勒一幅温暖、和平、光明的盛世画卷! 角度二:驳论文的写作 以中学生身份,反驳某国代表的错误观点,写驳论文。以“树靶——批驳——结论”为基本思路来先驳后立。树靶——某国单边主义言论;批驳——通过摆事实(事实论证)、讲道理(道理论证),明确指出其现实危害性和未来封闭性等;结论——(呼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行文中的驳和立往往是辨证的统一,在批驳的环节,不建议只驳不立,可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在构思上,也可先立后驳,先证明本方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一步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注意任务的身份设置,你是“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应是从中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又能充分驳斥对方观点。 驳论文写作:驳论文是常见的议论文文体,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虚假或其论据与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很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高中生所普遍缺乏的,表现在作文逻辑混乱,不成文理。而近年高考“重归逻辑”的倾向很明显,2019全国卷1的“劳动精神”,即涉及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错误言行的批驳,2020高考复习有必要在这方面适当训练。 化用语段: 态度蛮横,你认为自己的想法无可非议。 咄咄逼人,你认为多得的利益理所应当。 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灾害来袭,受难的不仅是一个地区,一块空间;病毒肆虐,侵袭的不仅是一种肤色,一个人群。当你之前诋毁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的必要,谢谢你,为我们树立一个鲜明的错误形象,引导我们反思自己。 角度三:日记体的写作 假定作为见证者(随行记者),事后写日记。以旁观者的身份倾听、记录、分析某国代表的发言,记录与会的所见所闻,要得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以记为主,以议为辅,不建议写成纯议论性文章;记为表,议为里,也不建议只记叙无思考,要在记录中反思,以反思的精神记录。因材料内容有限,需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场景。 日记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日记”的解释: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日记是以日期为序排列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它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日记的格式: 先在第一行居中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如:阴,晴,阴转多云,小雨,大雨…… 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情。 题目要求“自拟标题”,则可在正文前加上标题。 化用语段: 今天,在中国举办的这次世界综合性大会中,我看到了各国的诚意,呵护我们的地球,联手应对各类世界性难题,已成共识。但遗憾的是,我也看到了一出闹剧,惊讶于某国的无稽之谈与无理取闹。是的,他们有首屈一指的高端技术,有领先全球的先进武器,还有,那旁若无人的姿态和藐视一切的神情……我一瞬间错认为,他们可以独挡一面,称霸宇宙,似乎,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他们为什么就不懂?西方哲人左伊默所说的“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他们怎么也没听过? 备用素材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习近平主席 全球化的红利可期,但“疫情红利”的想法既疯狂,也不现实。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武汉发生疫情后,不是想着与中国共同抗疫,而是想着这场疫情,美国如何做到火中取栗,声称这场疫情有利于美国就业和制造业的回归……在中国全力抗疫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的冷嘲热讽与美国民间对华的帮扶热形成了巨大反差,凸显了美国一些政客的冷战思维。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不利于全球共同抗疫。美国一些专家严肃指出,“中国为国际社会争取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了”。这场疫情因为美国政府合作精神的欠缺,正在反噬自身,这不能不是这次抗疫的悲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群英 考场佳作 同呼吸,共命运 尊敬的各国代表: 大家好!再次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沈阳,我谨代表中方特作如下发言。 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叫做地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人类。 从贝加尔湖畔,到尼罗河边,从密西西比河以东,到多瑙河以西,从珠穆朗玛峰,到安第斯山脉,从非洲草原,到欧洲平原,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及人类的脚步,闪耀人类的光芒。这是全世界的收获,也是全人类的幸福!但,挑战与危机如影随形,天灾与人祸纷至沓来。 当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涨,低陆城市岌岌可危时,当山火、地震、海啸云集而来时,当全球空气和水污染加剧,资源日益枯竭时,当恐怖主义横行,战争与杀戮肆虐泛滥时…… 我想,不会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而且,如今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处理好所有的危机和挑战,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亦或是此刻全球气候、卫生、安全等危机重重,紧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妄想解决所有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曾经、现在乃至未来,应对、解决问题的主体应该是、也必须是所有国家和所有民众! 唇亡齿寒,巢倾卵破。某些国家仍执迷不悟,沉醉于单边主义带来的“财源滚滚”,奉行所谓的独立和自由,将自己幻化成一座孤岛,妄想着与外界隔离,认为团结一心都是在为别国谋福利,此举实为无知、短视和倒退!须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远隔千里的大洋彼岸可能迎来一场飓风。六大洲在几万年前,也曾紧紧相连。而联合国的成立,G20峰会的举办,一带一路的重启等,都是为了让这个美丽的家园更加团结。在全球化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一件高端商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国家的相互协作,一次未知领域的探索更是需要全世界的通力合作,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世界轻易分割!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亩林。每个国家既是单独的个体,也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汇入整体的洪流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强的力量,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气度,来消除与他国的隔阂,与世界携手共进!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分国别,不论肤色,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西方伟大的智者拉封丹曾大声疾呼: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全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然的手中,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文章以发言稿的形式展开构思,以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先肯定全人类的成就并提出人类面对的共同危机,再深入论证构建“命运共同体”可有效抵御灾难、解除危机、让本国变得更加强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辅之以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已有的对于人类团结的认知,最后以呼吁结尾,紧扣标题和文章中心。全文有理有据,用语得体,气势轩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