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七单元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学案
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20四川五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淋巴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 D.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掌握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是解答免疫调节类试题的基础,这类试题相对比较简单。牢记教材知识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识记教材内容。 2.[2019海南,14,2分]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于本题的A项,若不明确抗原抗体结合物最终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就很容易判断其为正确。 3.[2019浙江4月选考,23,2分]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本题结合情境信息考查T细胞的起源与成熟及其对移植器官和肿瘤的影响等,较好地体现了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进行信息转换,即T细胞活性正常时能够及时对肿瘤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并对移植器官有排斥作用,而题中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则相反。 4.[2019北京理综,29,17分]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 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 、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 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 。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 (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 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本题以流感病毒引发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为背景,考查了病毒的增殖、体液免疫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该结果潜在应用价值的创新能力,渗透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第(1)小题,需要考生具备迁移运用能力,将教材中噬菌体侵染细胞的过程迁移过来,明确该病毒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5.[2016海南,27,8分]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 。 (2)初次接种致病菌E后,进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 这一细胞器处理。 (3)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 。 以某一知识为切入点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是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综合性和选拔性,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种长盛不衰的形式。本题以免疫为切入点,考查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二次免疫及蛋白质的检测,跨度大、综合性强,落实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点2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6.[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只含有一种蛋白质 B.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 C.HIV不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 D.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本题以艾滋病为背景,综合考查病毒的组成、免疫调节、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充分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并与实际相联系,落实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是今后命题的一种趋势,值得关注。 7.[2018江苏,9改编,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成功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机体可产生一种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抗体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和免疫学的应用,旨在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落实考查考生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本题的易错点在D项,考生易误认为百白破疫苗是一种物质而错选,本选项相对比较难,但运用排除法可迅速作出判断。 8.[2015福建理综,2,6分]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结合情境信息考查教材知识是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种考查形式在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选择题中都有体现,这也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种趋势,值得关注。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考法1 免疫细胞和免疫类型的分析与判断 命题角度1 免疫细胞的种类、来源和功能判断 考情回顾 1.[2018全国卷Ⅱ,T2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提示: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 2.[2018江苏,T9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提示:效应T细胞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化产生]。 3.[2018浙江4月选考,T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 D.巨噬细胞(×) 提示:胸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是重要的免疫细胞,移植皮肤片在切除胸腺的小鼠乙身上存活时间更长,说明T淋巴细胞在皮肤移植中起到了排斥异体皮肤的作用。 4.[2016海南, T16B、D]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提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指抵抗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则指监控并清除体内已衰老或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1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A选项正确;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选项错误。 D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具体表现在两个角度: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 不同的免疫细胞的结构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科学思维 比较与分类 不同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特点 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人体内的T细胞有多种类型,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已知Tc发挥作用主要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D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Th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可依赖Tc发挥作用 C.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 D.Th既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 命题角度2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辨析 2 [2017天津理综,2,6分]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 C 2.[2019四川泸州二诊,8分]近年来,溶菌酶作为动物自身的物质,以其广谱、高效的抗菌特性和促进动物生长的特点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目前国内常采用超滤法从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由此可推知,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在操作过程中全程要在 (填“低温”或“高温”)条件下进行,主要目的是 。 (2)溶菌酶是一种高效抗菌剂,可以抵抗外源微生物的入侵,它主要在人体的 免疫中发挥作用。它的抗菌机理是有效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这可使细菌细胞易在低渗溶液中 。 (3)有研究表明,免疫反应能通过降低动物的采食量和加快蛋白质的分解来抑制动物的生长,而溶菌酶可以通过减少淋巴因子等炎症细胞因子(即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的合成,从而降低 免疫活化水平,达到促进动物生长的目的。 考法2 特异性免疫的分析和判断 命题角度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与比较 考情回顾 1.[2015广东理综, T27节选]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 凋亡 。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3A](题干信息: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提示:抗体是分泌蛋白,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T5A、B]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提示: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中];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提示:抗体抵抗病毒属于体液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机制不同]。 3 [2019江苏,31,8分]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 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 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 细胞群。 (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 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 死亡。 (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 传送与 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 。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知识。(1)图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将肿瘤抗原摄入细胞内。(2)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3)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与刺激对应的肿瘤细胞的抗原,无法识别其他抗原,说明该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分泌毒素,使靶细胞裂解死亡。(4)结合题干信息分析,抗PD-L1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阻碍PD-L1与PD-1的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对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可以防止人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抗体当作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1)胞吞 (2)分化 记忆 (3)特异 裂解 (4)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5) 降低免疫排异 3.[2019江苏七市调研]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A.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B.细胞乙、己是记忆细胞,细胞中RNA的种类相同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命题角度4 二次免疫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4 [2019全国卷Ⅲ节选,30,9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 。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本题考查动物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血清中抗体产生速度快且浓度高,向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2015天津理综,2,6分]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考法3 免疫调节的实验探究 命题角度5 结合实验考查特异性免疫 5 [2018北京理综,29,17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 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 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 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 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如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 。 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特点、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同时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细胞作为抗原,可激发机体中的免疫系统发挥清除作用。(2)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的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综合表中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在实验二中,由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可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3)为了验证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实验组的实验流程是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提取小鼠的T细胞;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DB7→1周后皮下形成肿瘤→1天后注射免疫小鼠体内的T细胞,3周后检测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皮下的肿瘤体积缩小。(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1)分裂/增殖 免疫 (2)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细胞 (3)①F ②D ③C 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5.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空白组血清中也存在抗iPSC的物质 B.MEF与抗iPSC的物质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C.iPSC细胞和MEF细胞遗传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D.iPSC、DB7和MEF三种细胞属于实验的自变量 命题角度6 破坏免疫器官探究免疫系统的功能 6 [2019广东深圳调研]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几乎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几乎丧失了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几乎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被破坏,而骨髓未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骨髓被破坏,而胸腺未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几乎没有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其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考点2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考法4 免疫功能异常的判断 命题角度7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判断 考情回顾 1.[2019全国卷Ⅲ ,T30(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发作迅速、消退较快(答出2点即可)。 2.[2016海南,T16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提示:前者属于自身免疫病,后者属于免疫缺陷病]。 3.[2016江苏, T15D](题干信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 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提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自身抗体攻击了自身的胰岛B细胞所致]。 7 [2017全国卷Ⅰ,4,6分]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正确获取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实验前后对比可得出,在第二次将提取液(A)注射到小鼠体内时小鼠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可得出,该症状的出现并非是第二次的注射操作或注入的生理盐水引起的,进一步结合过敏反应的特点可轻松解答此题。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该实验中,给实验小鼠第一次注射一定量的某种动物提取液(A)若干天后,并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实验组小鼠再次注射少量A后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A中含有小鼠的过敏原。第一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系统已通过免疫反应产生了抗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已免疫的机体中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小鼠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C项合理。 C 命题角度8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考情回顾 1.[2018全国卷Ⅱ,T5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2017全国卷Ⅱ,T2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提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且两者的增殖过程也不同]。 3.[2017浙江4月选考,T9](题干信息: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HIV 侵入人体后只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提示: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但HIV还可以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5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 8 [2016江苏,13,2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因HIV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故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项正确;HIV有高度变异性,发生变异后原疫苗失去预防的作用,故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项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抗原),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C项正确;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可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故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项错误。 D 6.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而艾滋病则是由HIV 引起的病症。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表现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B.当人体感染HIV后,病毒在机体内含量会出现先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上升的现象 C.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与艾滋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属于过敏反应 命题角度9 结合实例考查免疫学的应用 9 [2016全国卷Ⅰ,31节选,7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找出“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隐含的意义,此处可联系教材中艾滋病病毒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即可导致乙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使乙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疫苗作为抗原,能够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接种甲疫苗后体内形成的记忆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病毒甲,当机体再次被病毒甲感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将病毒甲消灭清除,起到预防肿瘤病的作用。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具体表现在两个角度: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 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会造成免疫功能降低 科学思维 比较与分类 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拓展延伸 疫苗的种类归纳 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减毒活疫苗、灭活的死疫苗和新型疫苗,各有优缺点。 1.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 2.灭活的死疫苗。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而且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3.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它是通过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7.[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里的伟大发明,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为有效的措施。 (1)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三联疫苗,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接种。类毒素是指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的甲醛处理以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仍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制剂。 ①类毒素 (填“属于”或“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②百白破疫苗成功接种后,最终刺激机体产生 (填“一种”或“多种”)抗体。 ③百白破疫苗需要接种4次(分别是新生儿出生后3、4、5月龄时的3针基础免疫,以及18月龄至2岁时的加强免疫),多次接种的目的是 。 (2)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糖丸”可以预防该病。“糖丸”其实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制成的疫苗,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此外,另一种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杀死后制成的疫苗,称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①接种后对人体的作用更接近自然感染过程的是 (填“减毒活”或“灭活”)疫苗。 ②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方面, (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 (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可能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 (3)科学家最新研制的基因疫苗,是依据基因工程的原理,用病原微生物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后,直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本质是 ,其基本单位 (填“具有”或“不具有”)个体特异性。 1.D 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A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效应T细胞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B正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淋巴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C正确;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或第二道防线,如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2.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不能直接使病毒降解,A错误;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如艾滋病病毒能破坏T细胞,B正确;B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3.D 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所以激活题述细胞表面的这些分子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正确。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的是抗原-MHC复合体中的抗原,不是直接识别抗原,D错误。 4.(1)活细胞(1分) 吸附(1分) (2)浆/效应B(2分)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3分) (4)①a、c、e(2分) ②D63(2分) 流感病毒(1分)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3分)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2分,合理即可) 【解析】 (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当其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A和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机体受某种HA或NA刺激产生的抗体无法与变异后的HA或NA结合,因此每年都要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的结构制备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4)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分别使用D63、D21,对照组使用对照抗体,因变量是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具体检测的是病毒的增殖水平,主要的实验步骤是将流感病毒与不同的抗体混合后,再分别让其侵染易感细胞,最后检测病毒的增殖水平。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则病毒增殖的能力越差。由曲线图可知,随抗体浓度升高,D63、D21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增强,且D63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更好。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本实验说明D63、D21对病毒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可提出制备疫苗的思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5)若感染了流感病毒,应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 5.(除标明外,每空2分)(1)皮肤、黏膜 (2)溶酶体 (3)不能(1分) 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2)吞噬细胞吞噬的病原体能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催化分解。(3)各种蛋白质均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只能说明血清中含有蛋白质,不能说明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 6.B HIV含有多种蛋白质,A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性接触和血液传播,说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B正确。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该细胞进行破坏,除辅助性T淋巴细胞外,HIV也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C错误。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D错误。 7.B 效应T细胞由T细胞分化而来,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项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到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C项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百白破疫苗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分别针对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三种不同抗体,D项错误。 8.A 根据题意可知,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体内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叫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患者体内因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项错误;据题意可知胰岛B细胞死亡是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的,C项错误;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能会导致该病更加严重, D项错误。 1.C 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A项正确;结合题干知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可依赖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B项正确;由于Tc发挥作用主要依赖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免疫缺陷病,C项错误;结合题干知Th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因此Th既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又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D项正确。 2.(除标明外,每空1分)(1)蛋白质 低温 保持溶菌酶的活性(2分) (2)非特异性 渗透吸水而涨破 (3)特异性(2分) 【解析】 (1)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少数为RNA,而溶菌酶可从鸡蛋清中提取,由此可推测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在低温条件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稳定。(2)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在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溶菌酶催化细菌细胞壁水解后,细菌细胞失去了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容易在低渗溶液中过度吸水而涨破。(3)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 3.B 图1中过程②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故表示体液免疫;图1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记忆细胞,细胞丙为浆细胞。图2中过程④表示细胞戊攻击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故表示细胞免疫;图2中细胞丁为T细胞,细胞己为记忆细胞,细胞戊为效应T细胞。与B细胞相比,浆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这与其合成并分泌抗体的功能相适应,A正确。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乙和己中RNA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需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C正确。HIV侵入宿主细胞之前,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HIV侵入宿主细胞之后,机体会产生细胞免疫,D正确。 4.C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 5.C 空白组血清与iPSC细胞结合率为10%,说明空白组血清中也存在抗iPSC的物质,A正确; 有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iPSC细胞和MEF细胞与抗iPSC抗体结合率显著不同,说明两者抗原物质存在明显差异,但不能说明两者遗传物质存在一定差异,也可能是两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实验中的iPSC、DB7和MEF三种细胞属于实验的自变量,D正确。 6.B 根据题意,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产生的抗体能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因此患者表现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A错误。当人体感染HIV后,刚开始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因此会出现病毒含量下降的过程,但由于HIV能破坏T细胞,因此人体的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免疫力降低,病毒含量又上升,B正确。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机体由产生了针对自身的抗体而引起的,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属于自身免疫病,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7.(除标明外,每空1分)(1)①不属于 ②多种 ③不断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3分) (2)①减毒活 ②两者都 减毒活疫苗 (3)蛋白质 不具有 【解析】 (1)类毒素属于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于百白破疫苗由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所以其成功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多次接种的目的是不断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效果。(2)自然感染过程中机体接触的是致病力强的活病毒,所以接种致病力减弱的减毒活疫苗比接种致病力丧失的灭活疫苗更接近自然感染过程。由于减毒活疫苗中脊髓灰质炎病毒仍具有侵染细胞的能力,而灭活疫苗中该病毒已被杀死,不再具有侵染细胞的能力,所以前者可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后者只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3)基因疫苗的本质是编码相应抗原的基因而非抗原本身,所以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前,需先表达出抗原蛋白,然后由抗原蛋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抗原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具有个体特异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