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8分,第Ⅱ卷52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考生将第Ⅰ卷选择题的正确选项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的中性笔填写在答题卡的制定位置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C-12 N-14 O-16 Ne-20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Ar-40 K-39 Ca-40 Fe-56 Cu-64‎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5种分类标准中合理的有( )‎ ‎①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酸分子能电离出的氢离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④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⑤根据物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5种 B. 4种 C. 3种 D. 2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①错误;‎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②正确;‎ ‎③根据酸能电离出的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故③正确;‎ ‎④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将氧化物分为酸性,碱性和两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故④错误;‎ ‎⑤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故⑤正确。‎ 故选C。‎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是否干燥对配制结果无影响 B. 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多余的钠需要放回原试剂瓶中 C.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的 D. 已知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更剧烈,所以两种电解质的活泼性:水大于乙醇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容量瓶中无论干燥与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A正确;‎ B.钠为极活泼的金属,易和水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实验后剩余的少量钠要放回原试剂瓶中,故B正确;‎ C.胶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对光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钠与乙醇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H不如水中的H活泼,乙醇比水更难电离,所以乙醇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取用金属钠时,所需用品一般有小刀、镊子、滤纸、玻璃片 B. 金属钠与Ca(HCO3)2溶液反应时,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逸出 C. 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为0.9%,与人体的血液中含量相同,它的溶质是NaCl D. Na2O2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Na2O2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A. 根据各种用品的用途分析,钠比煤油重,比水轻,保存在煤油中,钠质软; B. 钠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碳酸氢钙反应,根据生成物判断反应现象; C. 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且质量分数是0.9%; D. 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 ‎【详解】A. 取用金属钠、钾时,小刀切割金属,镊子夹取金属,滤纸吸收煤油或石蜡,玻璃片覆盖水槽,防止液体溅出,所以所需用品一般有小刀、镊子、滤纸、玻璃片,故A项正确;‎ B.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所以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逸出,故B项正确;‎ C. 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且质量分数是0.9%,与人体的血液中含量相同,故C项正确;‎ D. 过氧化钠和酸反应不仅生成盐、水,还生成了氧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因此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4. 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 B. 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Cl2存在 C. 加入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 D. 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因为Cl2是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故A正确;B. 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故B错误;C. 盐酸中含Cl–,加入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有Cl–存在,故C错误;D. 加入NaOH溶液能和氯水中Cl2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氯水黄绿色消失,不是HClO的原因。故D错误;答案:A。‎ ‎5. 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在一定条件下,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可得到分散质粒子大小在36~55nm之间的黑色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 B. 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2O3‎ C. 用光束照射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D. 分散系为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即Fe(OH)3分子直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判断该分散系为胶体,根据胶体的性质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属于胶体的范畴,具备胶体的性质。‎ 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之间,所得分散系为胶体,不是悬浊液,A错误;‎ B.分散质应是黑色的,而Fe2O3是红褐色的,故分散质不是Fe2O3,B错误; ‎ C.该分散性属于胶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当一束强光通过此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C正确;‎ D.该胶体分散质是黑色的,氢氧化铁胶体胶体为红褐色,而且胶粒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不是一个分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6. ‎2018年11月13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单位制进行修改。新的摩尔规定,1摩尔物质包括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个基本单元,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8 g水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B. 1 mol氩气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NA C. ‎53 g碳酸钠中含有的钠离子数为0.5NA D. 0.5 mol硝酸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5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18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氢原子的数目为 2NA ,故A错误;‎ B.氩气为单原子分子,1 mol氩气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故B错误;‎ C‎.53 g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5mol,碳酸钠中含有的钠离子数为NA,故C错误;‎ D.1个硝酸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所以0.5 mol硝酸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5 NA,故D正确;‎ 故选:D。‎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从‎1L1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10mL,其浓度仍是1mol·L-1‎ B. 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 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 C. ‎0.5L 2mol·L-1BaCl2溶液中,Ba2+和Cl-总数为1.806×1024‎ D. 制备‎0.5L 10mol·L-1的盐酸,需要氯化氢气体‎112L(标准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1 L 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溶液的浓度与溶液的体积大小无关,则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不变,仍是1 mol/L,故A正确;‎ B.设稀释前硫酸密度为ρ1,稀释后硫酸溶液密度为ρ2,硫酸的质量分数为w,由于稀释前后硫酸的质量不变,则m(H2SO4) = 10×ρ1×98%=100×ρ2×w,由于硫酸质量分数越大,则密度越大,则ρ1>ρ2,,故B错误;‎ C.‎0.5 L 2 mol/L BaCl2溶液中,溶质氯化钡的物质的量为:2 mol/L×‎0.5 L = 1 mol,1 mol氯化钡中含有1 mol钡离子、2 mol氯离子,总共含有3 mol离子,则Ba2+和Cl-总数约为3×6.02×1023 = 1.806×1024,故C正确;‎ D.‎0.5 L 10 mol/L的盐酸中含有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10 mol/L×0.5 mol = 5 mol,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氯化氢气体为:‎22.4L/mol×5mol = ‎112L,故D正确;‎ 故选:B。‎ ‎8. 实验室配制500 mL0.2 mol·L-1的Na2CO3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B. 将Na2CO3固体置于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 C.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应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 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称量的实际质量应该是砝码减去游码的质量,所以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A正确;‎ B. 溶解过程应该在烧杯中进行,转移之前溶液要恢复室温,故B正确;‎ C.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 D. 容量瓶不能长时间存放药品,所以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故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CO+2H+=H2O+CO2↑‎ B. CuO与稀盐酸反应:CuO+2H+=Cu2++H2O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H++OH-=BaSO4↓+H2O D. 铁粉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镁微溶于水,不可拆成离子形式,故A错误;‎ B.Cu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离子方程式正确,故B正确;‎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应生成2 mol H2O,题中物质系数配比不正确,故C错误;‎ D.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10. 同温同压下,质量忽略不计的两个气球A和B,分别充入X气体和Y气体,且两气球的体积相同。若相同条件下,A气球放在CO中静止不动,B气球放在CO中上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气球的质量大于B气球 B. X可能是氮气,Y可能是甲烷 C. 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 D. A气球内分子数小于B气球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温同压下,充气后两气球的体积相等,则两气球中所含气体分子物质的量相等;A气球置于CO中,气球静止不动,X气体的密度与CO接近,B气球置于CO中,气球上浮,Y气体的密度比CO小,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X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Y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8;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两气球中所含气体分子物质的量相等,X气体的摩尔质量为‎28g/mol,Y气体的摩尔质量<‎28g/mol,则充气后A气球质量大于B气球,故A叙述正确;‎ B.氮气的相对分质量为28,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小于28,故B叙述正确;‎ 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的密度,故C叙述正确;‎ D.同温同压下,两气球的体积相同,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A、B两气球中气体的分子数目相同,故D叙述错误;‎ 答案选D。‎ ‎1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某小组欲探究其原因,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实验②、③中红色均不褪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O2‎ B.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要MnO2作催化剂 C. 实验②、③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D.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2O2‎ ‎【答案】B ‎【解析】A.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O2,A正确;B.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不需要催化剂,双氧水分解需要MnO2作催化剂,B错误;C. 实验②、③作为对照实验,能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C正确;D. 根据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可判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2O2,D正确,答案选B。‎ ‎12. 某离子反应涉及H2O、、NO、H+、、Cr3+、六种微粒,已知反应过程中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Cr化合价是+7价 B. 反应的氧化产物是 C. 消耗1 mol氧化剂,转移电子3 mol D.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H+浓度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象可知,反应过程中浓度逐渐减小,说明被氧化生成,则被还原生成Cr3+‎ ‎,N元素化合价从+3变为+5,化合价升高2价,Cr元素化合价从+6变为+3,化合价降低3价,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配平可得:+3+ 8H+ = 3+ 2Cr3+ + 4H2O。‎ A.中O化合价为-2,则Cr化合价是+6 价,故A错误;‎ B.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反应中氧化产物是,故B正确;‎ C.反应中Cr的化合价从+6价降低到3价,则消耗1 mol ,转移电子6 mol,故C错误;‎ D.根据反应+3+ 8H+ = 3+ 2Cr3+ + 4H2O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H+浓度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3. 欲配制下列四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其中能配制成功的是( )‎ A. K+、Mg2+、Cl-、 B. Na+、、Ca2+、‎ C. 、K+、、Na+ D. 、、Al3+、Cl-‎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配制成功的标准一是离子要大量共存,二是不能有颜色。‎ ‎【详解】A.Mg2+与反应生成沉淀,且酸性条件下, 不能大量共存,A不能配制;‎ B.Ca2+和反应生成沉淀,且酸性条件下, 不能大量共存,B不能配制;‎ C.溶液里有时为紫红色,题目要求配制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C不能配制;‎ D.酸性条件下题中所给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且离子溶于水后都为无色,D能配制。‎ 答案选D。‎ ‎14. 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OH-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 A. ①②④②③ B. ④②③②①‎ C. ①②③②④ D. ④②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检验氯离子用AgNO3溶液;检验氢氧根离子可用Mg(NO3)2溶液;检验碳酸根离子可用Ba(NO3)2溶液;‎ ‎【详解】由于碳酸根离子能与AgNO3溶液、Mg(NO3)2溶液反应,分别生成Ag2CO3沉淀、MgCO3沉淀,故要先检验碳酸根离子,再检验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由于氢氧根离子与银离子结合成的AgOH极不稳定,故要先检验氢氧根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可先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过滤,向滤液中再滴加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氢氧根离子;过滤,再向滤液中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离子;综上所述,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②③。‎ ‎15. 某溶液中仅含有H+、Al3+、Cl-、四种离子,其中H+ 的浓度为0.5 mol·L-1, Cl-的浓度为0.2 mol·L-1,Al3+的浓度为0.1 mol·L-1,则的浓度是( )‎ A. 0.15‎‎ mol·L-1 B. 0.25 mol·L-1‎ C. 0.3 mol·L-1 D. 0.4 mol·L-1‎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有c(H+) + ‎3c(Al3+) = c(Cl-) + ‎2c(),即0.5 mol/L + 3×0.1 mol/L = 0.2 mol/L + ‎2c(),解得c() = 0.3 mol/L;‎ 故选:C。‎ ‎16. 在焊接铜器时可用NH4Cl溶液除去铜器表面的氧化铜以便焊接,其反应为:CuO+NH4Cl → Cu+CuCl2+N2↑+H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分别为Cu和N B.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 反应中产生0.2 mol气体时,转移0.6 mol电子 D. 该反应中被还原的CuO占参与反应CuO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CuO+NH4Cl → Cu+CuCl2+N2↑+H2O分析可知:Cu由+2价降低为0,被还原;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被氧化;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为4CuO+2NH4Cl = 3Cu+CuCl2+N2↑+4H2O即可判断。‎ ‎【详解】A.氯化铵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铜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分别为N和Cu,故A错误;‎ B.根据反应4CuO+2NH4Cl=3Cu+CuCl2+N2↑+4H2O可知,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为氧化铜,还原剂为氯化铵,作氧化剂的氧化铜与作还原剂的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故B正确;‎ C.由反应可知,生成1mol气体转移6mol电子,则产生0.2mol的气体转移的电子为0.2mol×6=1.2mol,故C错误;‎ D.由反应4CuO+2NH4Cl=3Cu+CuCl2+N2+4H2O可知,被还原的氧化铜占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3/4,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7. 如图,反应①为常温下的反应,A、C、D中均含有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和D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之间,E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F是淡黄色固体,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G、A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已知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将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请写出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A可以制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时间长了会失效,失效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 O2 (2). Cl2 (3).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4).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 紫色试液先变红色,后又褪色 (6). Cl2 + H2O ⇌ HCl + HClO (7). Ca(ClO)2 + CO2 + H2O = CaCO3 ↓+ 2HClO;2HClO2HCl + O2↑‎ ‎【解析】‎ ‎【分析】E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应为H2O,F为淡黄色粉末,应为Na2O2,则G为O2,B为NaOH,A、C、D均含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与D之间,应为Cl2和NaOH的反应,生成NaCl和NaClO,结合物质的性质作答即可。‎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Cl2,G为O2,故答案为: O2、Cl2;‎ ‎(2)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Cl2,B为NaOH,所以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故答案为: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 ‎(3)反应②为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2Na2O2 + 2H2O = 4NaOH + O2↑,故答案为:2Na2O2 + 2H2O = 4NaOH + O2↑;‎ ‎(4)①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发生Cl2 + H2O ⇌ HCl + HClO,盐酸具有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溶液褪色,故答案为:紫色试液先变红色,后又褪色;Cl2 + H2O ⇌ HCl + HClO;‎ ‎②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漂白粉,有效成分为Ca(ClO)2,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分解,涉及反应为Ca(ClO)2 + CO2 + H2O = CaCO3 ↓+ 2HClO;2HClO2HCl + O2↑,故答案为:Ca(ClO)2 + CO2 + H2O = CaCO3 ↓+ 2HClO;2HClO2HCl + O2↑。‎ ‎18. 碳酸钠俗称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医药、冶金、化工、食品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模拟侯德榜制碱法制取纯碱,流程如图:‎ ‎ ‎ 已知:几种盐的溶解度:‎ NaCl NH4HCO3‎ NaHCO3‎ NH4Cl 溶解度(‎20℃‎,100gH2O时)‎ ‎36.0‎ ‎21.7‎ ‎9.6‎ ‎37.2‎ ‎(1)写出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写出装置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检验用该纯碱配制的溶液中含有Cl-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1). 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 NH4Cl (2). 过滤 (3).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4). CO2 (5). 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先加稀硝酸,待无现象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有Cl-‎ ‎【解析】‎ ‎【分析】模拟侯德榜制碱法制取纯碱是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依次通入氨气、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晶体和氯化铵,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母液为氯化铵溶液。‎ ‎【详解】(1) 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使溶液呈碱性,CO2、NH3和H2O反应生成NH4HCO3,由于NaHCO3溶解度较小,所以NaCl和NH4HCO3反应生成NaHCO3和NH4Cl,即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 NH4Cl;从溶液中分离晶体的操作为过滤;‎ 故答案为: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 NH4Cl;过滤;‎ ‎(2) 碳酸氢钠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 + CO2↑ + H2O,故答案为: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3) 装置II中得到二氧化碳,装置I中需要二氧化碳,所以能循环利用的是二氧化碳;Cl-‎ 的检验常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方法为: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先加稀硝酸,待无现象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有Cl-;‎ 故答案为:CO2;取少量待测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先加稀硝酸,待无现象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有Cl-;‎ ‎19. “84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甲型H1N1病毒,某同学购买了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消毒液包装说明得到如下信息:“84消毒液”:含25%NaClO、1000 mL、密度 ‎1.192 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请根据以上信息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 ‎(2)该同学取100 mL“威露士”牌“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假设稀释后溶液密度为‎1 g·cm−3 ),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_______mol·L−1。‎ ‎(3)一瓶“威露士”牌“84消毒液”能吸收空气中________L的CO2(标准状况)而变质。(已知:CO2+2NaClO+H2O=Na2CO3+2HClO)‎ ‎(4)该同学参阅“威露士”牌“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0.2 mol·L−1 NaClO的消毒液。‎ ‎①需要的玻璃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_______(偏高,偏低,无影响)。‎ ‎③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_克。‎ ‎【答案】(1). 4 (2). 0.04 (3). 44.8 (4). 5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5). 偏低 (6). 7.45‎ ‎【解析】‎ ‎【分析】(1)根据c=1000ρω/M计算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分析解答;‎ ‎(3)根据次氯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计算消耗二氧化碳的体积;‎ ‎(4)根据配制过程分析需要的仪器;根据购买的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分析;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根据m=cVM计算次氯酸钠质量。‎ ‎【详解】(1)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000ρω/M=1000×1.192×25%/74.5 mol·L-1=4.0mol/L;‎ ‎(2)稀释100倍后,溶液中NaClO浓度应该是浓溶液的1/100,为0.04mol/L,根据钠原子守恒得c(Na+)=c(NaClO)=0.04mol/L;‎ ‎(3)一瓶“84消毒液”含有n(NaClO)=‎1 L×4.0 mol•L-1=4.0 mol,根据反应CO2+2NaClO+H2O=Na2CO3+2HClO可知需要CO2的物质的量为2.0‎ ‎ mol,即标准状况下V(CO2)=2.0 mol×‎22.4 L•mol-1=‎44.8 L;‎ ‎(4)①配制过程一般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则需要的玻璃仪器有5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由于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而变质,所以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 ‎③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为:‎0.5 L×0.2 mol•L-1×‎74.5 g•mol-1=‎7.45 g。‎ ‎20. Na2O2具有强氧化性,H2具有还原性,某同学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Na2O2与H2能发生反应。为了验证此推测结果,该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Ⅰ.实验探究 ‎(1)图A是制取氢气的装置,从下图中所给仪器中选择一部分组装成一套能随开随停的发生装置,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填编号)。‎ ‎(2)装置A中用粗锌和稀盐酸制取氢气,B装置的名称是______;里面所盛放的试剂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 ‎(3)下面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A.加热至Na2O2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 B.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打开K1、K2,通入氢气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关闭K1、K2‎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淡黄色粉末慢慢变成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未变蓝色。由此可推出Na2O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Ⅱ.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该同学欲测定C装置硬质玻璃管内白色固体中未反应完的Na2O2含量。其操作流程如图:‎ ‎①测定过程中需要的仪器除固定、夹持仪器外,还有电子天平、烧杯、酒精灯、蒸发皿和________,操作2的名称是________。‎ ‎②在转移溶液时,若溶液转移不完全,则测得的Na2O2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a c d e (2). 干燥管 (3). 碱石灰 (4). 吸收氢气中的水和HCl气体 (5). CBAD (6). Na2O2 + H22NaOH (7). 玻璃棒 (8). 蒸发结晶 (9). 偏小 ‎【解析】‎ ‎【分析】Ⅰ.为推测Na2O2与H2能反应,首选要制得氢气,A为氢气的制备装置,实验室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氢气,制得的氢气中含氯化氢气体、水蒸气,用B碱石灰吸收,C是Na2O2与H2的反应装置,D检验其产物是否有水生成。‎ Ⅱ.样品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加水溶解,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进行蒸发操作,根据氯化钠的质量确定含量。‎ ‎【详解】Ⅰ. (1)能随开随停的装置符合启普发生器装置的原理,利用干燥管仪器结构特征,关闭导气管上的活塞,生成的气体可以把干燥管内溶液压入烧杯,据此选择仪器为:a c d e,故答案为:a c d e;‎ ‎(2) B装置的名称是干燥管,里面所盛放的试剂是碱石灰,可起到吸收氢气中的水和氯化氢的作用,故答案为:干燥管;碱石灰;吸收氢气中的水和HCl气体;‎ ‎(3)步骤中的必要操作为打开K1、K2,然后检查氢气的纯度,加热至Na2O2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充分冷却,最后关闭K1、K2,正确的顺序是:CBAD,故答案为:CBAD;‎ ‎(4)由上述实验可推出Na2O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 + H22NaOH,故答案为:Na2O2 + H22NaOH;‎ Ⅱ ‎.样品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加水溶解,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进行蒸发操作,根据氯化钠的质量确定含量,‎ ‎①操作1是溶解搅拌,需用玻璃棒,操作2为蒸发结晶,即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 故答案为:玻璃棒;蒸发结晶;‎ ‎②涉及反应为NaOH + HCl = NaCl + H2O,可知‎40 g NaOH可生成‎58.5 g NaCl,2Na2O2 + 4HCl = 4NaCl + 2H2O + O2,可知‎78 g Na2O2可生成‎117 g NaCl,则含有Na2O2越多,得到NaCl质量越大,而在转移溶液时,若溶液转移不完全,将导致NaCl质量偏小,则测得的Na2O2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偏小。‎ ‎21. 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 ‎(2)若反应共产生了‎4.48L气体(标准状况),则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3)标准状况下44.8mL的ClO2气体恰好能与50mL0.1mol/L的Na2S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a2SO4,氯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此过程说明ClO2具有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答案】(1). CO2 (2). Cl (3). 0.1 (4). 0.05 (5). -1 (6). 氧化 ‎【解析】‎ ‎【详解】(1)由反应方程式可知,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C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失去电子被氧化,则H‎2C2O4为还原剂,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O2;Cl。‎ ‎(2)若反应共产生了‎4.48 L气体(标准状况),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可知生成二氧化氯和二氧化碳各为0.1 mol,而生成1 mol 的二氧化碳转移1 mol 的电子,消耗还原剂H‎2C2O4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所以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答案为:0.1;0.05;‎ ‎(3)标准状况下44.8 mL的Cl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02 mol,恰好能与50 mL 0.1 mol/L 的Na2SO3溶液完全反应,亚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005 mol,而0.005 mol Na2SO3生成Na2SO4,失去0.01 mol 的电子,所以氯元素化合价降低0.01 ÷ 0.002 = 5价,则反应后的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到为-1价,二氧化氯是氧化剂,反应中具有氧化性,故答案为:-1:氧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