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考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考点

第3讲 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 全国课标卷五年考频统计 ‎2018高考预期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2015课标Ⅰ,T32‎ 仍为轮考点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 ‎(2)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___________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________。‎ ‎(3)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____________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____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隔离 ‎(2) 注意:(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定向)→生物进化(定向)。‎ 答案:1.(1)全部基因 (2)等位基因数 2.(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2)环境 (3)不定向 原材料 方向 ‎3.不定向的 定向改变 4.(1)生殖隔离 自由交流 (2)自然选择 出现生殖隔离 判断正误]‎ ‎1.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的进化。(×)‎ 提示:可遗传的变异中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4.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5.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提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6.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提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热图思考]‎ 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请思考 ‎(1)图中X、Y、Z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与原种相比,图中“新种”产生是否一定经历过地理隔离?‎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不一定。‎ 题型一 现代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区别 ‎1.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图解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 ‎(2)爆发式——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3.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例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 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①~⑥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答案] B ‎“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 题组精练]‎ ‎1.下列各项生物进化的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与加强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故选A项。‎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解析:选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三倍体西瓜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题型二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100%。‎ 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100%;‎ 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例1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解析]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就是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1/3、Aa占2/3(用棋盘法)。‎ 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 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故选B。‎ 答案] B 例2 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的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 D.15%‎ 解析] X染色体上b基因的数量是14+8×2+30=60,B基因+b基因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b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 答案] C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不同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公式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外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2.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不同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子代中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考点2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____________‎ 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________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________→出现好氧生物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答案:一、1.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3.不同物种 厌氧 氧气 二、1.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化石 三、1.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判断正误]‎ ‎1.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2.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则该重组酵母菌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3.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则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4.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提示:也可通过种间互助实现共同进化。‎ ‎5.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热图思考]‎ 仔细分析右图,并思考 ‎(1)图中Ⅰ显示了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物种间。‎ ‎(2)Ⅱ显示了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物种间。‎ ‎(3)图Ⅲ显示的是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非生物成分。‎ 答案:(1)遗传(或基因) 相同 (2)物种 不同 (3)生态系统 包含 题型一 对生物共同进化的理解 ‎1.下列有关共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无关 C.共同进化不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D.狼和鹿通过捕食与反捕食的斗争而得以共同进化 解析:选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以及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等实现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狼和鹿通过捕食与反捕食的斗争而得以共同进化,这属于种间斗争形式的共同进化。‎ ‎2.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花矩变长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B项错误。该兰花的花矩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共同进化,C项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项错误。‎ ‎1.两种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种间互助或种间斗争(如捕食、寄生、竞争)关系。‎ ‎2.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着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 只要符合上述其中之一,就属于共同进化。‎ 题型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解析:选D。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是捕食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争夺空间资源等,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实质是对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进行选择,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都生活在北美洲地区,并没有形成地理隔离,D错误。‎ ‎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选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所以属于共同进化。‎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上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课堂归纳]‎ 填充:①生存斗争 ②遗传变异 ③适者生存 ④种群 ‎⑤突变和基因重组 ⑥自然选择 ⑦隔离 ⑧生物多样性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种群和物种的内涵与外延 提示]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2 不能准确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基因频率 提示]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 易错点3 对生物进化中诸如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改变、生殖隔离、物种形成间的内在关系模糊不清 提示] 生物进化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 ‎ 随堂演练]‎ ‎1.(2016·高考江苏卷)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C。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选项错误。‎ ‎2.(2015·高考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解析:选C。A、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种群1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64%,Aa=32%,aa=4%;种群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36%,Aa=48%,aa=16%,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A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0%+40%×1/2=70%,a基因频率=1-70%=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3.(2016·高考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选A。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 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 ‎4.(2014·高考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C。A项,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B项,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项,兔病毒对野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野兔数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D项,兔病毒主要由蚊子传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5.(2015·高考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解析:(1)因为该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0.5,所以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 ‎。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aa的基因型频率也是0.2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所以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且A和a的基因频率仍然都是0.5。(2)由于该种群初始只有Aa一种基因型,所以理论上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应含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但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最可能的原因是显性基因纯合(AA)致死,从而导致子代中无基因型为AA的个体存在。子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为2∶1,即Aa和aa的概率分别是2/3和1/3,所以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1/3和2/3。如果不考虑基因纯合致死,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产生的子二代中AA=1/3×1/3=1/9,Aa=(1/3×2/3)×2=4/9,aa=2/3×2/3=4/9,所以AA∶Aa∶aa=1∶4∶4,AA个体致死,所以Aa和aa的个体数量比应为1∶1。‎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 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无子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 解析:选B。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无子西瓜不是新物种,经多倍体育种形成,D错误。‎ ‎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选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A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在农药的选择下,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并通过生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正确。‎ ‎3.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 C.50%和80% D.62.5%和50%‎ 解析:选B。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B正确。‎ ‎4.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件下该物种将(  )‎ A.不断进化 B.不断衰退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解析:选A。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导致A基因频率下降、a基因频率增大,该种群发生进化,A正确、B错误;产生新物种要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该种群只是基因频率改变,没有丧失基因库,D错误。‎ ‎5.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4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B.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基因库没有变化 解析:选C。该种群开始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因此A、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自交4次后,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因此A的频率=‎ +×=,a的频率=+×=,自交前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 ‎6.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AA个体在Ⅱ、Ⅲ段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A项正确;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项错误;Ⅰ段内AA有40个,aa有20个,Aa有40个,A的基因频率是60%,C项错误;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项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不同性状个体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析:选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A错误;不同性状个体的繁殖率不同,可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多倍体的产生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8.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选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9.如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B.A和B的关系一定为竞争 C.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D.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定方向进化 解析:选D。两种群能自由交配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两种群能自由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才说明两种群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A和B若为同一物种,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A、B属于两个种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C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 ‎11.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解析:选A。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12.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 解析:选B。根据物种的形成过程可以判断a、b、c分别为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A正确;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B错误;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回答下列问题:‎ ‎(1)将原产于某纬度的一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它们与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动物乙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植物甲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正常传粉表明存在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根据第一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及Dd占20%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根据第二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及Dd占32%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表明该种群没有进化。‎ 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没有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14.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指________,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________,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解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图中①指基因频率;②是导致①基因频率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根据题意,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1-20%-50%=3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的亲本及比例为AA∶Aa=2∶3,可以推出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5+3/5×1/4=55%;aa基因型的个体占3/5×1/4=15%;此时种群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1-55%-15%=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55%+1/2×30%=70%,a的基因频率是1-70%=30%;这种人工选择之前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20%+1/2×30%=35%,a的基因频率是1-35%=65%,人工选择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1)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 ‎(2)55% 15% 70% 是 ‎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与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材料一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二者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产生了生殖隔离;(3)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的结果;(4)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构成,所以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5)A种群中Va的基因频率为:×100%=33%;(6)因为A种群中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所以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答案:(1)种群 ‎(2)D ‎(3)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或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