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50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秦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 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名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 ‎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1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5.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6.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7.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18.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9.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20.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2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2.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3.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24.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 A.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 B.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 C.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 ‎2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26.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27.中英《南京条约》第11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 ‎28.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 30.“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1.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yī)之子溥儁(jùn)为大阿哥,计划废除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在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 ‎32.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33.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4.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5.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6.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北伐战争、土地改革              B.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C.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7. 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8.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39.“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会议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 B.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C.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分歧 ‎ ‎   D.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0.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海通电云:“此间各报对上海前线华军于猛烈抵抗后,能按照预定计划,作最有秩序之撤退至业经布置妥当之防线,一致表示钦佩。”英国《泰晤士报》也发表社论:“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材料中描述的战斗 A.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揭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D.是国共合作抗击日本的典范 ‎41.1938年7月出版的某论著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一论述 A.反映出当时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C.科学预见到了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D.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42.下表统计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战果。此战役 ‎ 大小战斗 ‎ ‎1824次 ‎ 攻夺据点 ‎ ‎293座 ‎ 毙伤日军 ‎ ‎12645人 ‎ 毙伤伪军 ‎ ‎5135人 ‎ 俘虏日军 ‎ ‎281人 ‎ 俘虏伪军 ‎ ‎1407人 ‎ 伪军反正 ‎ ‎1845人 ‎ 日军投诚 ‎ ‎7人 ‎ 破袭交通 ‎ 铁路948里,公路3044里 ‎ 缴获 ‎ 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关枪179挺,重机关枪45挺,山炮16门,重炮3门 ‎ A.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C.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D.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43.《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44.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45.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是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46.1917年,中国《大陆报》发表社论,指出:“此乃与世界进行不已之民政主义大有价值者。虽俄京之事变犹令人回溯法国革命时之惨剧,然其有益于俄国犹清廷退位之有益于中国。”李大钊也表示:“今日俄人之革命……必足以坚共和之信仰,而寒帝政之魂胆,此吾人所可信者。”材料中的“俄京之事变”、“俄人之革命”‎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C.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                    D.助推了中国的清帝退位 ‎47.列宁指出:要建立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要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即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将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的上述思想出自 A.“四月提纲”                                      ‎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4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 二十 ‎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 二十三 ‎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 三十 ‎ ‎  ‎ 三十二 ‎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 四十 ‎ 筹建新中国 ‎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49.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50.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 二、材料解析题(共7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 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 ‎——据《新唐书》 ‎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10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3分)‎ ‎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 ‎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斯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最终胜利。 ‎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 ‎ ___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联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联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他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帝国的尊号,是“联邦之首” 。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是宰相同时也是帝国宰相 ,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 ‎ ___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4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3分) ‎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6分)‎ (4) 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4分) ‎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材料一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中山奋起卫……叱咤风云革命章。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 ‎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 __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指出材料一诗中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5分) ‎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作用。(6分) ‎ ‎ ‎ ‎54.阅读下列材料:(18分) ‎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请回答: ‎ ‎(1)“三年以来”的革命战争时期,战略决战有哪三大战役? (3分) ‎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共党人得出了什么教训?为此首先发动了什么武装起义?有何意义? (5分) ‎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国各阶级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请列举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10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