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河北省衡水市 2021 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道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1. 1899 至 1911 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 9350 万银元,厂矿企业 410 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 于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9至 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 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 410家”表明民族工业得 到了初步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A正确;B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排除; C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是在 20世纪 30年代,排除。 2. 19 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 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 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 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 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工业文明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 染问题,故选 C;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推广,水力已不是主要能源,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工 业革命污染了环境,B、D 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联系工业革命 的影响分析解答。 - 2 - 3.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 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解析】 题中的“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即是市场需求的 扩大,它成为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4.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 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B. 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C. 开埠最早,小农经济瓦解最早 D. 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开埠最早,较早受到列强经济侵略,小农经济瓦解最 早,这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诞生提供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故答案为 C 项;A 项是自然条件,不 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是思想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因列强侵华而中断, 排除 D 项。 5. 751 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 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 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材料能证明 A. 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 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 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 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 - 3 - 略》中留下相关记载”说明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的交往。A 正确;郑和是在明朝时期到达非洲, B排除;阿拉伯帝国曾统治北部非洲,但没有统治整个非洲,C排除;印加人生活在南美洲, 杜环和汪大渊两人没有到过南美洲,书中不可能有相关记载,D 排除。故选 A。 6. 从汉朝开始,我国古代牛耕经历了由二牛三人方式到二牛一人方式,又由二牛一人方式到 一牛一人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后逐步推广。这种演变反映出 A. 牛在农业生产中地位重要 B. 北方农业人口因战乱不断减少 C. 农业生产方式开始革命性变化 D. 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我国古代牛耕经历了由二牛三人方式到二牛一人方式,又由二牛一人方式到 一牛一人方式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发展,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 济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从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D 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 突出牛在农业生产中地位重要,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北方人口变化,排除 B;从材料中无 法判断得出这是革命性变化的开始,排除 C。 7. 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 1871 年 4 月 18 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 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 10 年后, 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这说明 A. 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 B. 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 C. 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 D. 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 10 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 民族电报线”等信息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 A 正确。近代 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完全可以引进电报,排除 B;除了电报外,还有其他近代通讯方式, 排除就 C;近代通讯利用得好,也会有利于清政府统治,排除 D。 8. 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表,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 - 时间 项目 1928 1950 1990 煤 75% 50% 30% 水力 8% 17% 14% 石油、天然气 17% 30% 50% A. 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B. 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 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煤炭比例降低与石油天然气比例上升。紧扣表格时间可知,第 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故答案为 B 项;蒸汽机得到 广泛运用会导致煤炭占比提升,排除 A项;是比例变化,并非取代,排除 C 项;煤炭、水力、 石油和天然气不属于新能源,排除 D 项。 【点睛】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 因或影响是关键。 9. 17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 此,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葡萄牙和荷兰的商站,联结三大洋贸易 B. 美国打败西班牙,控制了马尼拉的贸易 C. 欧洲的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时间“17 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 - 5 - 车夫”,葡萄牙设立的果阿、澳门等商站贸易路线联结了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A 正确; 美国打败西班牙,取得菲律宾,控制马尼拉贸易发生在 19 世纪末,时间不符,B 排除;17 世 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两朝的统治时期,实行“海禁”政策,C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 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排除。故选 A。 10. 康德说,“当人们开始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政治和社会的权威也不再(或无法)限 制人们言论出版的自由的时候,启蒙运动也就发生了,启蒙时代也就到来了。”英国哲学家 罗素在谈到启蒙时,简单明了地说:“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重新加 以估价,其目的完全是在向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鼓励科学革命发展 B. 主张建立开明君主统治 C. 高扬人的理性精神 D. 推动民族主义思想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启蒙运动也就发生了,启蒙时代也就到来了”强调 的是理性的作用。“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体现的也是理性,故二者都强调启蒙运动的理性 精神,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的发展,排除 A 项;B项是伏尔泰的主张,材料也没有 体现,排除 B 项;民族主义思想复兴在启蒙运动前已经有了,且本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 项。 11. 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 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 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 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 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答案】D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 们的眼界,D 正确;亚历山大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A 错误;B 说法违背史实;C 不是材料 主旨。 12.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我国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变化表。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0 年代(年均) 40 年代(年均) 50 年代(年均) - 6 - 茶叶出口 约五千万磅 约七千万磅 近一亿磅 生丝出口 约一万包 约二万包 约四万包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西方侵略者控制了当时的海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鸦片战争后,我国茶叶生丝出口急剧增加,说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故 A正确;在材料中,我们并不能看出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排除 B;材料并没有显示 中国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中国海关受西方控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 D; 13. 1938 年 10 月 24 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宣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 克大撤退,从宜昌撤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 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 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 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可知,“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我国的工业、 科研机构,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 D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宜 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 B;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 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 C。 14.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 泰等人。”由此可见,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 西、葡殖民者的压迫 B. 拉美殖民地经济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 7 -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玻利瓦尔在欧洲学习时受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启 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由此可见,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C正确;ABD 与材料主旨都不符合,可排除。 15. 1884 年,洋商在报告中说:“洋针不久以前在中国还当作珍奇物品出卖,现在已经普遍使 用了。然而人们还是把它当作奢侈品来买的。”材料说明 A.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困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C.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外国商品与中国习俗不相符 【答案】A 【解析】 【详解】洋针已经普遍使用,人们却把他当做奢侈品来买,实际上说明中国社会贫困,故 A 正确;洋针已经被普遍使用说明其并没有被抵制,故 B 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显示清政府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排除 C;通过材料,洋针普遍使用说明外国商品在中国受到了欢迎,排除 D。 16. 1864 年 2 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次年 2 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 300 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反映出当时 A. 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 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 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 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300 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可以看出,此时的清政府试图 让更多的人了解外部世界,故这属于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D正确;材料无法 推断出外交的主要承担者是谁,且承担者是地方政府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A;B 项中“崇高地 位”表述有误,排除;清政府并没有融入国际社会,排除 D。 17.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 1500 里长、横穿中 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 - 8 - 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天津条约》签订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列强的炮舰舰队可以巡逻至重庆一带,B 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的军舰只能在上海一带巡逻,没有在长江自由通航的权利, A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可以到达重庆,C 项错误;《天津条约》 签订后,中国开放的口岸中不包括重庆,列强并不能在长江中自由通航,D项错误。 18.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 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C.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齐桓公击退北狄、征伐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也北上 中原争霸,表明当时中原与边疆民族联系加强,华夏文化圈向外扩展,B 项正确;周代实行分 封制,还未实现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还未明朗,D项错误。 19. 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 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A. 朝廷在有意缓解文化冲突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中央政府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而允许其“从俗而治”,说 明尊重东方各国的风俗,明显是为了缓解文化上的冲突,故选 A项;西汉的中央行政体制没 - 9 - 有发生变化,排除 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激化和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 扩大,排除 CD项。 20.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 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 期 A. 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 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名录,由国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 赵、秦等国封邑的治理和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因此 A 选项正确。BC 选项 是在秦朝,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 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 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 宗。此事主要反映了 A. 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 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故选 B;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说法错误, 排除 A;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说法错误,排除 C;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 10 -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 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 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 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 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 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 故 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但这与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 系,故 D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 判断。 23. 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同近代史》中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 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 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 A.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B. 军事技术的落后 C. 英国的坚船利炮 D.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 明,A项符合题意;军事技术落后、英国船坚炮利和清政府统治腐朽无能,都只是具体原因, 不是最根本的失败理由,BCD 三项错误。 24. 下图是 19 世纪 40 至 60 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11 - A.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 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 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看出,1864-1869 年间的汉人出任地方巡抚的人数增长较快,而满人增长较慢。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清政府调整地方政权结构的结果,故 C 项正 确;《辛丑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才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故 A项错误;地方政权结构的调 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故 D 项错误。 25.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宗主赵盾在晚年将宗主之位让给异母弟赵括,后来爆发了赵氏宗主之 争的“下官之难”(赵氏孤儿事件),赵盾之孙赵武重新夺回了宗主之位。这反映出当时 A. 大宗小宗常被人为改变 B. 社会剧烈变化礼崩乐坏 C. 赵武是宗法制的捍卫者 D. 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赵氏宗主赵盾将宗主之位让给异母弟,后来爆发争夺宗主的“下官之 难”,赵盾之孙重新夺回宗主之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宗法制度严重破坏,即社会剧烈变化 导致礼崩乐坏,故 B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大宗和小宗的争夺,故 A不符合材料主旨;赵 武捍卫的是自己的宗主地位,而不是宗法制,故 C错误;血缘关系依然是政治舞台的重要力 量,故 D错误。 26. 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 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 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 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 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 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服 务,C正确;隋唐时期的选官方式科举制,A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 - 12 - 视家世,排除。故选 C。 27. 1902 年 2 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 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 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 是因为 A. 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 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 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的铁路沿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 《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 争的“首祸诸臣”,此时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 C。A 项是鸦片战争后签 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B 项是鸦片战争后的领事裁判权的失去;D项是《辛丑条约》的具体 内容之一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辛丑条约》 28. 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部权便在不同时候、 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明代阁部争权现象严重。明代的六部能 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因素是 A. 六部受尚书省统属 B. 司礼监的牵制作用 C. 六部享有丞相的决策权 D. 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明确职权范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六部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原因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 构,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其权利的大小由皇帝决定,所以会侵占六部的职权,故 D正确; 明朝不存在尚书省,故 A错误;明朝内阁与六部争权与司礼监无关,故 B错误;六部不享有 决策权,故 C错误。 - 13 - 29. 汉武帝时,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等为丞相,“皆……娖娖(小心谨慎之意)廉谨, 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于是设立中朝。据此,中朝的设立 A. 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专制 B. 为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C. 为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 D. 与“外朝”相互牵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这说明当时丞相才干不足,“于 是设立中朝”说明其目的在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故 B选项正确;虽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设立中朝与限制相权、强化专制有关,但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特点,故 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 有反映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故 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而不是与 “外朝”相互牵制,故 D选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这与教材 所学知识的内容并不一致,学生容易被所学知识所误导,从而选择 A或 D,这说明,材料型 选择题解题的根本原则是材料为主,教材知识为辅。 30. 1880 年 7 月 14 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 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 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 A. 法兰西第一帝国得到了巩固 B. 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C. 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D. 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1880 年法国各地 “栽种自由树”,“共和雕像”、“燃放烟花”、“盛大的阅 兵仪式”等国庆日庆祝活动,说明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D项正确;法兰西第一帝国 在 1814 年已经结束,A 项排除;参与政治的权利与各种国庆日活动无关,B 项排除;民主共 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 项错误。 31. 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 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B. 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D. 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 14 -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 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 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 到破坏,排除 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 心南移,排除 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 C项。故选 D。 32.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 年他获任首相,时年 24 岁。他就任首相 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 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 决”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一定上升,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C选项排除;英国的议 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 选项排除;内阁必须得对议会负责,B 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 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是在 1832 年议会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33. 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 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根除地方腐败 C. 提高行政效率 D. 解决唐末 弊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任用大量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铲除藩镇割据的 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根除” 地方腐败过于绝对,排除 B 项: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提高行政效率 不可能成为政权建立初期的主要目的,排除 C 项:解决唐末弊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 央集权,排除 D 项。故选 A。 - 15 - 34. 唐代中期,枢密使只是负责皇帝和宰相之间传达诏旨的低级官员,由宦官出任,不参与朝 政。到了唐代后期,枢密使有时甚至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宰相议事时,枢密使亦得与 闻。这表明,唐代后期 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地方割据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到唐后期,枢密使由低级官员到参与国家的决策,这主要和君主专制 的强化有关,说明当时的中枢决策发生异变,A正确;B中的“不可调和”的说法错误,排除;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排除;唐朝的藩镇问题十分严重,D排除。故选 A。 35.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 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 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题干看不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 A;南方政区幅员的变化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 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然是经济中心, 排除 B;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主要为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正确;D是表象, 没有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排除。 36. 明太祖末年,开始实行廷议制度。“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廷议的内 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这一制度 A. 反映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B. 加剧了明代政治的混乱无序 C. 是内阁权力不断扩张的产物 D.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末年开始推行廷议制度,廷议的内容很广,参与者不断扩大, 是对废除丞相制度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枢协调机构缺陷的弥补,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 理化,故 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顶峰一般是指清朝的军机处,与题干中“明太 祖末年”不符,故 A 项错误;廷议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张力与理性的体现,故 B 项 错误;廷议制度与内阁制度属于不同的制度,且明太祖初年尚未设置内阁,故 C 项错误。故 选 D。 37. 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 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 A. 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 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 政权具有宗族性质. 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这 表明宗族在政权中的作用,即政权具有宗族性质,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族在政权 的影响,没有体现礼乐制的发展完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庙的地位,并非等级,B项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D项错误。 38. 法国《1791 年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 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称“积极公民”,有选举权;《1793 年宪法》则规定,凡年满 21 岁的男 子都享有选举权。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人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1791”“1793”可知,当时法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 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故 B 项正确;此时,法国工业革命还未完成,故 C 项错 误;法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应为 1831 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项 错误。 点睛: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 - 17 - 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如本题中的选举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法 国大革命,而启蒙运动则是间接原因。 39. 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 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汉末外戚宦 官弄权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亲信,一旦皇帝昏 庸或年幼,容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故答案为 C 项。AB 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0. (明)景泰二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 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 答案为 D 项。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排除 A 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 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 B 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 C 项。 点睛: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本题考查君 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 9道小题,第 41、42、43 题每题 8分,其余每题 6 分 ,共 60 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 120 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 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 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 18 -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 “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 80 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 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90 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 每天能磨面粉 200 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 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 “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 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 1921 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 得的。但到 20 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四,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发展状况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答案】(1)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迅速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 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衰落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 (3)处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六家丝厂,资本总额 120万元”“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 丝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万元”可归纳为资金少、规模小;由材料“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 弱”可归纳为技术力量薄弱。 (2)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国内方面,其能取得迅 速发展,主要受辛亥革命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国际方面,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能取得 较快发展,是因为当时恰好出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这为民族工 - 19 - 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衰落原因:由材料“到 20年代中期”“每况愈下”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 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这使得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 (3)处境:由材料二“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和材料三“官府给他扣 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的描述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 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根本原因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关。 42.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 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 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 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 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 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 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 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城自治?(1949 年)9 月 7 日,周恩来向政协 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 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 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 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 - 20 - 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1)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治协商制度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2)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原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是平等的,有自决权;防止国家分裂。 进步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 使民主权利。 (4)原则:符合本国国情。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得出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根据“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得出政治协商制度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2)优越性:根据“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 们的效率是高的”得出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地位:结合所学,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等角度分析总结。 (3)原因:根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得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各民族间是平等 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得出中国各民族是平等的,有自决权;根据“今天帝国主义 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得出防止国家分裂。 进步意义: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可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少 数民族当家做主等角度总结回答。 (4)原则:综合材料可知,政治制度的选择应符合本国国情。 43.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 到 1940 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 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 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 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 年 3 月 6 日, 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 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 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 4 小 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 到 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 10 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 - 21 - 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 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前的 1936 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 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分析 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 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损害农民利 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措施: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特点:基础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处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4)认识:经济模式必须因时而变;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国国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要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入手,分析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地方和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等 等。 (2)本题考察罗斯福新政。本题要求的是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结合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措施来回答,主要包括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 用这两方面。对于特点我们可以从它与之前政策不同之处入手,得出的是国家对经济有一定 - 22 - 程度的干预。 (3)从材料中“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可以 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对基础工业着重发展,并且速度较快。原因:可以从当 时的背景出发,如材料中提到的 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4)本题属于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 根据上面的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最好的经济发展制度,只有最 适合本国发展情况的制度,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找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制度。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 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 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 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 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 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答案】(1)表现:宋代:商业繁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 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淸: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 货币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2)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全球贸 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3)相同点: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不同点:宋代商业仍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欧洲鼓励支持商业发展(重商主义兴起);宋 代处于封建强化期,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欧洲处于近代转型期,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 - 23 - 型。 【解析】 【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描述第一次商业革命可从宋代市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态度、 城市的规模、新的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市的发展角度看,宋代商业繁荣,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看,宋代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商 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从城市的规模看,宋代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新的一般等价物的 出现看,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描述第二次商业革命可从明清时期新旧两种角 度分析。从新的角度看,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帮的出现、白银的货币化、资本主义萌芽等 都属于此种表现;从旧的角度看,主要是国内贸易进一步发展,长途贩运贸易比较频繁。 (2)原因:由材料“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可知,早期的殖民扩张对商业革命的发生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 16 世纪西欧所处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两方面入手分 析。从国内背景上看,商业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从国际背 景上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市场的扩大进一步诱导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3)相同点:结合所学角度由小到大可从商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展 开论述。 不同点:结合所学可从政府对商业的实施的政策、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从第 一个角度看,宋代商业仍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而欧洲则推行了重商主义;从第二个角 度看,宋代的商业革命并未带来社会转型,其依旧处于封建强化期,而欧洲由材料“促使封 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其已经处于近代转型期,商业 革命推动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45.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 及所有臣民” “先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改善农民状况的措施……但是影响范围毕竟有 限。”“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 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才决定进行这项改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 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 ——摘编自《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 代化的标志,为 3000 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 - 24 - 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为推进农奴制改革采取了哪些策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釆取的具体 措施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策略: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 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土地,以赢得农民的支持。 (2)措施: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经济上获得一定数量的园地和份地。 (3)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 保留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析】 【详解】(1)策略:根据“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 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可知是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根据“我 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 利益”得出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根据“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 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得出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 量土地,以赢得农民的支持。 (2)措施:根据所学,可从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经济上获得一定数 量的份地等回答。 (3)影响:根据“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得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和经济现代化;根据“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得出 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封建残余, 并且改革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90 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括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 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挫。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 90 年代 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在这种单极论盛行下,基辛格头脑冷静,在 1993 年告诫世人,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 - 25 - 益冲突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尽管 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 ——摘编自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 评析:20 世纪 90 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综合实力不断上升, 逐渐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美国虽然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霸主地位相对衰落,对 世界的控制力下降,许多全球化问题无力单独应对,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随着两极格局解 体和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不断上演,导致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利益冲突增多,都试图摆脱 美国的控制。第三世界逐步崛起,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加强,推动了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总之,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美国“单极论”观点误判了世界形势,背离了全球化、 多极化的历史潮流,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如果学生从“单极论”或“世界多极化受挫”的视角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信息,如“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 的单极时刻”或“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经 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对国际体系的控制 力在下降”等,对其中的任意一条或整体分析,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如“世界多极化受挫” 或“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等,将其明确表述出来;然后结合世界史的相关 史实,对选定观点进行评析,论证个人观点,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 注意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争取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7. 材料 15 世纪末到 17 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多次严重的鼠疫,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 重的破坏。因此.16 世纪以来,英国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逐渐由消极转向积极。1518 年,政 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患者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柬麦秆作为隔离 40 天的标志。其家 人上街时也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同时.政府专门设立公共卫生事务中心来加强公共 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新建或重建了 5 家医院来收治患者、救助穷人。 1603 年,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要求被感染人群隔离在自己住 - 26 - 所里;任何患有瘟疫的人在街上游荡将被重罪处罚,严重者处以鞭刑。这使得 61%的死亡者都 发生在家庭成员内部。此外,英国逐步建立起郡.教区两级防疫机构,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疫情 监控体系。英国政府在防疫的同时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 使得防疫体制相对完备。在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 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 瘟疫明显减少。 ——摘鯿自陈凯鹏、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概括 16 世纪以来都铎王朝防治疫情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都铎王朝的防疫措施。 【答案】(1)措施: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咨询服务;设立医院收治病疫患者;通过立 法标明病患家庭的身份;对被感染者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控体系;注重 解决与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 (2)评价: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疫情在英国的爆发;是在被动的条件下采取的(或 立场由消极到积极);注意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较为完备的防疫体制为其他国家的防疫斗争 提供了借鉴;但是,家庭隔离缺乏救济措施,死亡率较高(或缺乏人道)。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政府专门设立公共卫生事务中心……新建或 重建了 5家医院……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要求被感染人群隔离在自己 住所里……逐步建立起郡.教区两级防疫机构,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疫情监控体系……重视解决 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收治患者、救助穷人……61%的死亡者都发生在家庭成员内部……防疫体制相 对完备……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可知,英国的防疫措施不断完善,有效防止了疫 情的蔓延,减少了疫情在英国的爆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疫体制,为其他国家的防疫斗争 提供了借鉴;同时应认识到英国防疫的立场由消极到积极,具有被动性,其家庭隔离缺乏救 济措施,缺乏人道关怀。 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 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 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 - 27 - 疫爆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 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 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 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 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 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建立城市防疫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的城市防疫制度。 【答案】(1)背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 题;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宋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 影响;中医等科技的进步等。(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措施全面;效果明显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可知,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 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 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可知,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根据材料“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 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可知,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建立强有 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其建立城市防疫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积极应对疫 病,是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积极推广医疗防疫”可知,中医等科技的进 步。 (2)评价:根据材料“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 疫制度随之发展”可知,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 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可知,措施全面;根据材料“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 挥着积极作用”可知,效果明显等。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8 - 材料一 卢梭提倡国民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他在《关于波兰政府的建议》 中要求儿童到十六岁时,就应该了解并熟知本国的历史、物产、地区状况、法规以及本国的 美好事迹和光辉人物等。同时明确地表态不喜欢把贫富不同的人划开两种学校进行教育。为 了确保这种平等,卢梭主张国家应给予教育事业部分补贴。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 人们优良的政治品德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 此,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热爱法律与祖国”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旭东《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 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1)强调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注重儿童教育;强调爱国教育;蕴含平等理念。 (2)构建未来教育的蓝图(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良好公民的培养; 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卢梭提倡国民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联 系材料二中“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 可知,两人卢梭和孟德斯鸠都强调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中“要求儿童到十六岁 时,就应该了解并熟知本国的历史、物产……等”,对比材料二中“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 会环境对儿童进行‘热爱法律与祖国’的教育”,可知两人都注重儿童教育,强调爱国教育; 根据材料一中“为了确保这种平等,卢梭主张国家应给予教育事业部分补贴”,对比材料二 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可概括出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中 蕴含平等理念。 (2)影响:根据材料一、二中两人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从教 育发展、思想解放、公民培养、国家观念形成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卢梭和 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