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B. 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细胞外液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主要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2.依据下图所示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②⑤ 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激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①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④组织液与血浆之间、⑤内环境与细胞内液之间双向箭头,A错误;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激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3.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导致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蛋白类激素 B.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 C. 静脉滴注0. 5%盐水可迅速减轻组织水肿,改善症状 D. 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蛋白类激素,A错误; B、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更容易发生水中毒,B正确; C、静脉滴注射0.5%低渗盐水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加重组织水肿,C错误; D、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只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构成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相同 C. 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 D. 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 【答案】B 【解析】 【详解】A、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都是下丘脑,B正确; C、水盐平衡相关的抗利尿激素属于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冬季产热多,散热也多,D错误。 故选B。 5.在长跑运动中,运动员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进行调节 C. 运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稳定 D. 运动员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仍恒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A错误; B、血糖浓度偏低,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进行调节,B错误; C、运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稳定,C正确; D、运动员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会略微下降,但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pH会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B.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A错误; B、机体内条件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一般受脊髓控制,B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B. 仅意识丧失的病人尚能排尿但不能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C. 针刺指尖引起的最初缩手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 D. 人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和生物节律等的控制分别在下丘脑、小脑和脑干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下丘脑可以作为体温平衡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B、仅意识丧失的病人尚能排尿但不能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正确; C、针刺指尖引起的最初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C正确; D、人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和生物节律等的控制分别在脑干、小脑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 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 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错误; D、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9. 当快速牵拉下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d构成了完成该反射的完整反射弧 B. 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同 C. 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D. 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是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位于脊髓神经中枢中的突触,d为传出神经,因缺少为效应器,图中a-d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项错误; 电流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兴奋到达b点时,b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B项错误; 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能够传到脊髓中的c处,但在此处不会形成痛觉,因为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 牵拉骨骼肌时,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c即突触处,进而引起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 1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 B、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其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作用,只能注射进入人体,B项正确;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项错误; D、胸腺为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能分泌胸腺激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D项正确。 故选C。 11.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B,信号分子A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 B. 三种信号分子在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 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 D. 雄性激素催化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信号分子与受体能发生特异性识别,由图可知图甲中只有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 B、三种信号分子在体液中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由于只有靶细胞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故只能对特定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膜上,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正确; D、雄性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细胞内的代谢反应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12.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甲状腺,b表示垂体,c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a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 B、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可作用于多种器言,B正确; C、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B。 13.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L·mL-1) 14. 2 12. 0 8. 9 7. 5 6. 2 胰高血糖素含量/(μL·mL-1) 65 100 153 220 420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多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虽发生变化,但人体内环境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和脂肪的转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A错误。 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降低,但是机体调节能够维持平衡,B错误。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使得血糖升高,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D错误。 故选C。 14.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果器官为胰脏,血糖会进入组织细胞利用,则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A正确; B、如果器官为肝脏,饥饿时血糖偏低,在肝脏中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乙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如果器官为胰腺,饭后血糖偏高,胰岛素分泌增加,甲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乙处,D错误。 故选D。 15.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其中的结核杆菌 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抗体不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其中的结核杆菌,A错误; B、口腔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C正确;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A。 16.某患者先后两次被某病毒感染,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 ,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 B. 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 C. 该病毒感染后,患者体内既发生了体液免疫,也发生了细胞免疫 D. a2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