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7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二多文本信息的处理课件 人教版
专题二 多文本信息的处理 - 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 一 概括内容要点 , 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 , 概括中心意思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高考对其考查 , 既有对某一则材料的归纳 , 也有对多则材料的归纳。由于材料是非连续性的 , 不同体裁、不同媒体、不同作者在对同一新闻对象进行报道时 , 因客观或主观原因 , 就可能存在内容的侧重点和报道角度的差异。高考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 , 常常基于这一特点命题。 - 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新闻要点是新闻阅读考查的重要形式之一。新闻的内容要点 , 既可以指整篇新闻的中心内容 , 也可以指某 则材料报道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归纳要全面 , 概括要简明。 - 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掌握概括新闻内容三法 ① 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新闻的中心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阅读时,要抓住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② 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 ③ 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 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全国 Ⅱ 卷 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 ,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 “ 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 ” 技术专利 , 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 , 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 , 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 ,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 , 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 , 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 , 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 , 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 , 转化显效益》 ,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7 年 9 月 29 日 ) - 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 , 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 , 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 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 , 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 ,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 , 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 - 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1 . 抓住关键部位 , 联系整体揣摩 从材料三和材料四报道的内容看,涉及的相关方有高校、企业和政府。 2 . 归纳层次要点 , 综合各层层意。 高校:“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 企业:“负责专利的产业化”,“实现专利市场价值”。 政府: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 3 . 提取关键信息 , 重新加以整合 - 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相关方 : ① 高校 ; ② 企业 ; ③ 政府。 作用 : ①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 , 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 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 ; ②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 , 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 ; ③ 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 , 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 , 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 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比较 材料 的侧重点 所谓 材料 的侧重点 , 是在对同一对象进行报道时 , 因使用的体裁不同、记者的视角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内容或情感偏差。 - 1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1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日前 , 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 ,“ 墨子号 ”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 , 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 , 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 , 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 , 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 , 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 :“ 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 利用量子调控技术 , 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 , 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 - 1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 , 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 , 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 , 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 , 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 , 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 , 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 摘编自吴月辉《 “ 墨子号 ”, 抢占量子 科技创新制高点》 , 《人民日报》 2017 年 8 月 10 日 ) - 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 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 , 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 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 , 未来五年 “ 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 ,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 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 —— 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 ,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 , 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 摘编自伊丽莎白 · 吉布尼《一位把量子 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 《自然》 2017 年 12 月 ) - 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 5 月 2 日报道 : 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 ( 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 , 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 “ 中国散裂中子源 ” 。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 ,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 :“ 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 , 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 , 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 - 1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 3 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 “ 墨子号 ” 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 , 其团队 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 “ 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 。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 , 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 ,“ 在基础科学领域 , 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 , 领先世界 ” 。 ( 摘编自《参考消息》 2018 年 5 月 7 日 )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1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1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看体裁 : 通讯 综述 消息 看内容 : 巨大成就 贡献 先进 看立场 : 中国的立场 客观中立 压力 【答案整合】 第一问 : ① 《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 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 ② 《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 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 ; ③ 《读卖新闻》以 “ 墨子号 ” 为例 , 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 , 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 : 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 , 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 2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比较 材料 内容的异同 对 材料 的筛选整合和内容要点的概括 , 除直接要求概括某段信息外 , 还 会 采用比较的方式考查 , 要求 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从三个角度看材料内容的异同 (1)从材料的对象看。这类题目,对象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但在具体时段、节点上,可能存在不同。 (2)从材料的深度看。有的新闻,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而有的新闻,除这些新闻要素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3)从材料的宽度看。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新闻的涉及面。有的新闻,既有前因后果,还有与此类事件相关内容的附带说明、比较;有的仅就这一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分析。 - 2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7· 全国 Ⅰ 卷 , 见 “ 信息的图示表述 ” 中 “ 满分解构 ” 部分 ) 根据上述材料 , 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4 分 ) - 2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2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 ②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 , 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 2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材料一 所谓追溯体系 , 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等手段 , 采集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 , 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 强化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 2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近年来 , 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正在形成。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 10 多项重要政策意见 , 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例如 , 在标准规范方面 , 先后研究制定了肉菜、中药材及酒类流通追溯编码规则、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 22 项行业标准 , 为追溯体系互联互通和全国推广打下基础 ; 在法规建设方面 , 一些行业追溯体系建设要求先后写入《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 上海、福建、甘肃等地先后出台了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 , 北京、石家庄、牡丹江等市出台了专门性地方政府规章 ; 山东建立起政府部门间追溯数据共享方案 , 拟定追溯体系运行考核制度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应急预案 , 推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 2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很多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 , 破解追溯难题。例如 , 北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 实现了肉菜商品流通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将追溯与微信、支付宝等交易手段相结合 , 提高消费者使用追溯平台的积极性。 ( 摘编自彭训《把 “ 追溯 ” 进行到底》 , - 2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月12日 , 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了新加坡食品局法案 , 日后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 , 并协助新加坡农业食品业探索机遇 , 通过研发新食品和生产技术 , 将新加坡打造为农业食品中心。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为法案进行二读时说 , 全球农业食品环境正在迅速改变 , 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 , 全球粮食需求预计也将上扬 60% 。与此同时 , 全球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 , 意味着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 , 并且在问题发生后会更难找出污染源头。因此 , 成立新加坡食品局将有助 于 政府全方位地应对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发生的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事件。 ( 摘编自《新加坡将由单一机构监督 食品安全》 , 海外网 2 月 13 日电 ) - 2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材料三 据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介绍 , 为有效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 中心加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力度 , 每日出动食品快速检测车 , 对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重点检验 , 主要检测这些品种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快检过程中 , 检测人员严格按照食品抽检规程及产品抽样要求开展抽检工作 , 现场取样 , 现场快速出结果并及时公布 , 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市市场监管局处理 , 对不能及时得出检验结果的项目 , 将通过短信等方式向送检者告知 , 进一步确保了检验工作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 , 得到 群众 “ 点赞 ” 。 - 3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在眉山新区大市场的检测服务点 , 笔者见到工作人员向来往的群众发放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宣传单 , 讲解如何辨别食品质量、科学认识食品安全、破解食品安全谣言等知识。市民反映 , 政府部门的快检服务帮助老百姓辨别食品真假、好坏 , 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 通过活动开展让大家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据悉 ,1 月 31 日至 2 月 10 日期间 , 眉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出动检验人员 39 人次 , 车辆 13 台次 ; 监测和接受群众送检 285 批次 , 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 切实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站好岗、护好航 , 快检服务将持续贯穿整个节日期间。 ( 摘编自李洋《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 安全获群众 “ 点赞 ” 》四川新闻网 2 月 13 日 ) - 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概括内容要点 ) 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 “ 材料一 ” 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 材料一报道了什么是追溯体系 , 近年来国家追溯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 , 破解追溯难题的情况。 解析 : 此题考查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材料一是一篇通讯的节选。从节选的内容看 , 先介绍了什么是追溯体系 , 然后报道了政府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 - 3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 以上三则材料 , 对 “ 食品安全问题 ” 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参考答案 : ① 材料一 , 侧重于政府层面 , 强调要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② 材料二 , 侧重于新加坡食品局成立的背景及其功能。 ③ 材料三 , 侧重于眉山在春节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做法及效果。 解析 : 从新闻的标题和报道的对象可知报道的侧重点。材料一写 “ 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 10 多项重要政策意见 , 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 材料二摘编自《新加坡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 介绍新加坡食品局的功能 ; 材料三摘编自李洋《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获群众 “ 点赞 ” 》 , 侧重于眉山在春节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做法及效果。 - 3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二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贡献、品格及成因 分析概括传主事迹与形象 , 是传记类文本 阅读 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写人的 , 写人离不开人物事迹。对传主事迹与形象的考查 , 一般有三种考法 : 一是概括分析传主的事迹 ; 二是概括或者分析传主形象的特点、个性或品质 ; 三是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原因。 - 34 - 必备知识 · 归纳 把握传主事迹四注意 1 . 根据类型梳理 (1)自传:一般是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总结经验教训,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生道路。 (2)评传:用第三人称来写,这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经历的重大事件,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概括这类传记的内容时,要注意作者的评价内容,这往往是答题的要点。 2 . 厘清基本事实 记叙事件是传记文的主体,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我们可以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35 - 3 . 分析重点事件 传记一般会围绕某一中心选取传主的几件事来重点叙述,要分析所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更需要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事件反映出的传主的品质、精神。 4 . 关注情感态度 (1)传主对事件的情感态度,可通过分析传主的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来概括。 (2)他人的情感态度,作者往往通过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来侧面衬托传主。 (3)作者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议论性语句中。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36 -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37 -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38 - 满分解构 例题 (2016·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 1942 年夏 , 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 , 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 得到滋养 , 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 ,1962 年高中毕业后 , 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 , 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 , 想着文学 , 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39 - ② 三年之后 , 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 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 , 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 陈忠实 40 岁 , 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 , 赢得 “ 小柳青 ” 的名声 ,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0 - ③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 , 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 1985 年 , 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 , 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 , 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 , 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 , 换上 “ 列宁装 ”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 , 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1 - ④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 , 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 , 他们把自己称作 “ 乡棒 ”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 , 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 , 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 , 他觉得不仅自己是 “ 乡棒 ”, 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 乡棒 ” 。 面对世界 ,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 “ 乡棒 ”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 , 将自己彻底打开 ,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 , 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2 - ⑤ 在剥离的愿望中 , 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 , 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 , 作家备感困惑 , 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 , 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 , 却俨然大手笔 , 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 , 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 , 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 , 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 , 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 文化心理结构 ” 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 , 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 , 而结构一旦形成 , 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 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 , 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 , 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 “ 典型性格 ” 说中剥离出来 , 仿佛悟得天机 , 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 , 作家回忆往事 ,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3 - ⑥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 ,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 , 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 , 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 2016 年春天 , 陈忠实走了 ,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4 - 相关链接 ①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 , 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 , 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 , 《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 何西来《关于 < 白鹿原 > 及其评论》 ) ② 陈忠实常讲 , 创作到了一定阶段 , 不一定是拼生活 , 拼艺术 , 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 !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 , 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 李满星《陈忠实 :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5 - 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浏览筛选 从文章内容看 , 有关 1985 年陈忠实的思想变化 , 主要集中在 ③④⑤ 自然段中。可找出相关语句。 第二步 : 切分层次 这三段文字 , 根据陈忠实对自己的认识 , 可以分为三层 : 认识到自己是 “ 蓝袍先生 ”, 是 “ 乡棒 ”; 必须与之进行 “ 剥离 ”, 写出能确定自己地位的作品 ; 多年后意识到那是自己重建自我的年份。 第三步 : 调整组合 根据传主的自我认识过程 , 也可以根据分值 , 恰当分点表述。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6 - 【答案整合】 ①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 , 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 ② 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 ③ 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 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概括传主形象 必备知识 · 归纳 概括传主形象 “ 三角度 ” 对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传记类文本阅读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 1 .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特别要注意典型细节,典型细节往往最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是把握传主形象的关键。 - 48 - 2 . 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和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进行判断。“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同时还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 . 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评价 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论性、概括性的词句。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50 -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6·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 , 便一改旧习 , 自誓 “ 能文不为文人 , 能讲不为讲师 ”, 力倡 “ 君子之为学 , 以明道也 , 以救世也 ”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 , 也为了摆脱纠缠 ,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 , 他以游为隐 , 将家事稍作安排 , 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 , 自康熙元年起 , 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 南北往返 , 风尘仆仆 , 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 , 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 , 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 如与平日所闻不符 , 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 偶有遗忘 , 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 < 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 > 后》回忆 , 自己曾临泰山 , 谒十三陵 , 登恒山 , 抵太原 ,“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 , 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 , 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 , 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 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 , 则编为《肇域志》。 - 5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2 -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 , 最能代表 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 , 也反映了他一贯 不愿 “ 速于成书 , 躁于求名 ” 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 , 以 “ 明学术 , 正人心 , 拨乱世 , 以兴太平之事 ” 为宗旨 , 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 , 他又不断增改 , 至康熙十五年 , 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 , 他从小读书 ,“ 每有所得 , 辄记之。其有不合 , 时复改定 ”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 , 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 , 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 , 命名为《日知录》 , 供后人研讨。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3 -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 “ 博学于文 ”“ 行己有耻 ” 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 虚怀若谷 , 严于律己 , 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 , 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 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 , 古人学有所得 , 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 所以 , 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 , 他始终推友之长 , 虚己待人 , 以友为师 , 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 ,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 , 对同时代的十位 “ 同学之士 ” 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 , 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 , 皆知先生为通儒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4 - 顾炎武一生 , 始终关注 “ 国家治乱之源 , 生民根本之计 ” , 早年奔走国事 , 中年谋求匡复 , 即使暮年独居北方 , 依旧念念不忘 “ 东土饥荒 ”“ 江南水旱 ” 。直到逝世前 , 病魔缠身 , 他仍然以 “ 救民水火 ” 为己任。他主张 ,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 拯斯人于涂炭 , 为万世开太平 ”, 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 有其特定的原因 , 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 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 , 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 , 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 保天下者 ,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颇有道理的。 (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5 -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 , 字宁人 , 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 , 所至访问风俗 , 搜集材料 , 学问广博 , 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 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 , 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 “ 心、理、性、命 ”, 提倡 “ 经世致用 ” 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 摘自《辞海》第六版 )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 , 而且是人师 。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6 -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 , 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 , 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通读全文 , 把握事迹 : 文章的标题赞美顾炎武是 “ 一代通儒 ”; 内容围绕顾炎武的处世宗旨和治学之道展开 , 表现了关心国事的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第二步 , 筛选升华 , 由事及人 : 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 ; 虚怀若谷 , 严于律己 , 注重友情 ; 推友之长 , 虚己待人 , 以友为师 ; 始终关注 “ 国家治乱之源 , 生民根本之计 ”; 开清代朴学风气。 第三步 , 根据要求 , 合理表述 : 答题时要紧紧扣住 “ 经师 ” 和 “ 人师 ” 两个方面 , 即治学和做人。概括原文顾炎武治学的艰苦经历以及他待人接物的独特之处。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7 - 【答案整合】 ① 推重 “ 博学于文 ”“ 行己有耻 ” 的古训 , 谦虚谨慎 , 严于律己 ; ② 经世致用 , 学问广博 , 开一代学术风气 ; ③ 善于推人之长 , 以友为师 , 虚怀若谷 , 博采众长。 (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8 - 题点三 概括分析传主个性、品格、贡献的成因 必备知识 · 归纳 分析概括成因需要注意 “ 两个角度 ”“ 三种联系 ” 有关传主个性、品质、贡献的成因的信息一般比较隐蔽,多集中在几个关键句或某些关键段中。解题时,要善于从这些关键句、关键段中提取有关原因的信息。有关原因的信息有两类:一类原因由具体事情构成,姑且称为“事因”,如传主的人生抉择、具体行为选择的原因等;一类原因由事理构成,姑且称为“理因”,如传主做出巨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对于“理因”题,答题要见“事”见“理”、先“理”后“事”: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能证明“事理”的具体事情。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9 - 1 . 两个角度 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对于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对于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0 - 2 . 三种联系 ① 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② 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1 -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2 -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3 - 满分解构 例题 ( 原文《吴文俊的数学世界》见 “ 综合选择题 ” 中 “ 满分解构 ” 部分 )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4 - 【答案整合】 ① 不蹈袭前人 , 不盲从权威 , 能够独辟蹊径 ; ② 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 ③ 学术视野广阔 , 注重人文修养。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5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 年 , 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 —— 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 , 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 , 受这位老师影响 , 他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 , 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 , 从系主任到校长 , 他在这里度过了 40 个春秋。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6 - 罗巴切夫斯基从 1815 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 , 从 1823 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1826 年 2 月 11 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 , 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 , 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 , 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 , 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 “ 非欧几何诞生日 ” 。 在这次会议上 , 他的那些 “ 莫名其妙的话 ”, 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 “ 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 ”“ 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 ” 等等 , 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 , 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 “ 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 ” 后来 , 爱因斯坦总结道。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7 - 走下讲台后 , 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 , 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 , 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 “ 荒诞离奇 ” 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 , 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 , 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 , 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 , 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 , 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 , 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 , 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 , 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 , 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 , 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 , 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 , 在省长的宴会上 , 外宾发现白天的 “ 向导 ” 竟然与自己同桌 , 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8 - 也正是校长身份 , 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 , 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 “ 尊敬 ”, 《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 , 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 “ 看来 , 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 ” 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 , 同时强调这篇论文 “ 不值得科学院注意 ” 。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 “ 笑话 ”, 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 , 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9 -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 , 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 1792 年 , 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 , 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 , 到了 1817 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 “ 宁可少些 , 但要成熟些 ”“ 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 ” 。同时 , 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 , 会影响自己作为 “ 数学王子 ” 的尊严和声望 , 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 , 内心是矛盾的 , 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 “ 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 ”, 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 ; 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 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 —— 创立非欧几何。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0 -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 , 尽管饱受非难 , 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 , 即使已经双目失明 , 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 , 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 , 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 , 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 “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1 - 相关链接 ① 1830 年夏天 , 瘟疫席卷俄国 , 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 , 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 , 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 , 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 , 整个大学只有 16 人丧生。 ( 《罗巴切夫斯基传略》 ) ② 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 , 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 , 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 《数学分支巡礼》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2 - 1 .(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 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 “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 的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中学时代迷上数学 ,1815 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 ; ② 1826 年发表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 , 宣告非欧几何诞生 ; ③ 担任校长后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并送交圣彼得堡科学院进行评审和鉴定 ; ④ 始终未曾动摇对非欧几何的坚定信念 , 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巨著《论几何学》 ; ⑤ 经过时间的考验 , 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3 - 解析 : 文章从他中学时代痴迷数学开始叙述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有可能在数学上取得成就。他在坚定了数学研究方向后 , 先研究的是欧几里得几何 , 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即发现了非欧几何 , 并将自己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宣读 , 但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 , 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念 , 他接着又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 , 最后口述完成《论几何学》。最终他的理论被人们接受。他坚定的信念 , 执着研究的精神 , 以及他的科学观点 , 与哥白尼的 “ 日心说 ” 一样具有革命性意义。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4 - 2 .( 概括分析传主成就成因 ) 罗巴切夫斯基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参考答案 : ① 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 敢于向公理挑战 , 敢于为真理献身 ; ② 有科学创新精神 , 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日常经验的束缚 ; ③ 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 认真专注 , 勤奋严谨 , 持之以恒 ; ④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亲力亲为 , 尽职尽责 , 待人接物富有热情 ; ⑤ 在遇到重大考验时 , 处事果断 , 能团结群众 , 采取科学的方法。 - 75 - 解析 : 罗巴切夫斯基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 他的学说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被大众接受 , 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真理的追求。浓厚的兴趣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 也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敢于怀疑 , 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 这是获得突破性成就的必备因素。文中还提到了他在做图书馆和博物馆馆长时的情形 , 这表明他亲力亲为。结合相关链接 ① 中的介绍 , 可归纳为他有团结精神、处事果断的素质。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