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5:古代诗歌鉴赏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5:古代诗歌鉴赏 1.(2011年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的是宋代词人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化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2.(2011年海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2011年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4.(2011年海南省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第 15 页 共 15 页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借助于春天特有的意象春鸠、杏花、归燕、新历以及持斧整桑、荷锄理水等农民经冬后最早的劳动,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的春天到来的景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梅花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请简要分析词中塑造的“梅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处的梅花虽然气质姿态有别,一为幽独,一为俊雅高洁,但是它们都纯洁傲岸,在下雪之时盛开。 6.(2011年鞍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 7. (2011年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答案: 第 15 页 共 15 页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步骤一)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二)前者象征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象征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步骤三) 8.(2011年河南省平顶山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9.(2011年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10.(2011年育明高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爣爣(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11.(2011年陕西省长安一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这里是词人自比。 第 15 页 共 15 页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这一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 12.(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答案: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 13.(2011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14.(2011年海南省三亚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5 页 共 15 页 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15.(2011年河南省洛阳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16.(2011年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17.(2011年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5 页 共 15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1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 19.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 15 页 共 15 页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 答案:不系船。 22.(2011年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2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第 15 页 共 15 页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24.(2011年石家庄市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5.(2011年海南省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26.(2011年河南平顶山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第 15 页 共 15 页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年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8.(2011年菏泽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连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 第 15 页 共 15 页 多少颗星星?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3)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答案: (1)B (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2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 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30.(2011年育明高中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1.(2011年东北育才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5 页 共 15 页 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3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33.(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34.(2011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 15 页 共 15 页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②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 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两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35.(2011年海南省三亚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第 15 页 共 15 页 36.(2011年河南省洛阳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半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37.(2011年宁夏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 纶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3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39.(2011年海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第 15 页 共 15 页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一种芳草。 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40. (2011年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毣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答案: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41.(2011年兰州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第 15 页 共 15 页 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 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意思对即可)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意思对即可) 第 15 页 共 15 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