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作文素材积累之时事学案(全国)1
2018届一轮复习 作文素材积累之时事 学案(全国) 1. 乘客突发疾病,司机如何救助才算“尽力”2017-01-06 13:3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舒 锐 1月6日,山东济南中院开庭二审审理出租车司机未及时将乘客送医而延误救治致其死亡案。一审法院认定,苏某在搭乘出租车司机王某驾驶的出租车的途中突发急病。王某发现后将其就近送至派出所,该所民警让王某拨打120急救。后苏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一审法院认为出租车司机未妥善处理该突发状况,未尽到必要的救助义务,耽误最佳急救时间,系造成苏某死亡的次要原因,判处出租车公司与司机赔偿死者家属18余万元。 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出租车、火车,乘客与公共交通运营者均构成了客运运输合同,承运人应当将旅客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这里的安全运输不仅包含了承运人要采取措施保证旅客的乘车安全,还包含着对于遇到意外的旅客,承运人还应当尽力救助。虽然旅客出现意外大多不是由承运人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承运人有能力对旅客的急病、分娩等情况采取救助,却对他们的安危不闻不问,这将有悖于的善良道德风俗,也与合同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相违背。 此外,要求承运人对遭遇意外的乘客进行救助,也将让乘客在最大可能上得以及时、有效治疗,有助于社会风险的整体稳控。因此,我国《合同法》第三百零一条明确规定着:“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险的旅客。”自此,对相关乘客进行“尽力救助”,不仅是承运人在运输过程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强制要求的法定义务。 或许是因为现实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法律并没有进一步规定,承运人需要“尽力”到何种程度,究竟实施了何种方式的救助就算尽到了义务。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进行一番梳理。在上海发生的一起案件中,公交车司机发现昏迷不醒的徐某后,继续开车前往下一站台,待到下一站后才报警并通知120,最终法院以司机未及时将徐某送往据事发地车距仅两分钟路程的医院进行救治,而判处公交公司赔偿六十余万元。 在广州,一名婴儿在拥挤的长途客车旅途中,突然身体出现异样,不幸去世。此过程中,司机并未把她直接送往医院,而是把她和临时监护人放在了最近的高速路出口,最终,广州中院判决客运公司承担了部分赔偿责任。而在济南发生的这起案件,虽然出租车司机将患病乘客送至了派出所,但这显然并非有效的救助方式,司机并没有及时将患者送医或者就地拨打120,或许因此,一审法院判定出租车公司与承包经营出租车的司机共同承担了赔偿责任。 通过司法判例,我们不难看出,法院对于司机的救助义务做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司机需要有所作为,还要求他们须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进行救助。须指出的是,司法是滞后的,虽然死者近亲属在这些案件中获得了一定的赔偿,但逝去的生命却是无法挽留的,同时,承运人也因此承担了本不必要的成本。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有必要通过行政法规或者行业准则的方式,对乘客突发疾病后,司机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救助;公共交通承运者需要对司机们进行何种程度的培训;司机提供救助后费用如何承担等问题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让司机在遇到突发状况后,有章可循,并有能力做出符合法律所要求的救助。唯此,方能让法律所规定的承运人救助义务实现最好的社会效果。(舒 锐) 2. 愿排污许可证能触及治理“天花板” 2017-01-09 09:5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鱼 予 从今年7月1日起,全国火电、造纸行业企业以及北京、保定、廊坊的钢铁、水泥高架源企业必须要持证排污。这个证就是“排污许可证”。 为抓住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和关键,对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以及管理要求进行指标核定,将排污总量控制的责任回归到企事业单位,从而落实企业对其排放行为负责、政府对其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使企业知晓自身责任,政府明确核查重点,公众掌握监督依据,而实施针对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无疑,这是符合老百姓环保执法愿望的一项制度,有利于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深度契合当前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但笔者以为,实施排污许可制如何改善环境质量?排污许可证怎么发,如何管?才尤为关键,愿排污许可证真能触及治理“天花板”。 其实,一直以来,排污大户实则是地方发展的“明星企业”,这是普遍现象,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地方环境污染之所以愈演愈烈、久治不愈,究其原因,一些监督部门不愿、甚至不敢对涉污企业动真格。于是,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重污染天气或枯水期等特殊时期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等等如是,成了排污治理的一个“迷”,再加上违法成本过低,使得制度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给人一种让违法者占便宜,或是纵容之感。并没能真正抑制污染。当然,从今年7月1日起,全国火电、造纸行业企业以及北京、保定、廊坊的钢铁、水泥高架源企业必须要持证排污,也只能算是与环评结合的预防为主。 此次实施的排污许可制,在2016年对火电、造纸行业企业许可证核发基础上,完成水十条、大气十条重点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许可证核发,重点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水泥、印染、制革、焦化、农副食品加工、农药、电镀等,相当于给每个固定污染源定制了“身份证”,将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数量、去向以及企业治理设施等多项内容集中到一个证上,进行统一的监管。诚然,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排污进行监管,能使地方环保机构对污染执法有了技术支撑,让执法监督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显得更有底气。但也需要规避的是,千万别让排污许可证成为非法排污的合法理由。 因为,对于污染的治理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不乏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然污染的治理总像“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样,不尽人意。就以排污许可证为例,全国多地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已有多年,除了各地包括范围、种类、许可量核定方法等不统一外,各地排污许可证制度流于形式,重发证、轻管理和轻监督现象才是最大的症结所在。一些地方为了“熊掌和鱼兼得”,为了经济发展和治理污染两不误,往往只能做到审核与发证,无法对排污者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使排放许可证制度流于形式,只停留在注册登记层面。为此,排污许可证让排污有证可循,还得辅以监督跟上“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排污治理也并非一蹴而就。笔者相信,只要排污许可证能依法核发,衔接好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评三者之间关系,通过排污许可证推动网络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定能在确保环境治理有证可依同时,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让排污治理能触及“天花板”。(鱼予) 3. 吸纳运动员当领导,离不开时势的成全2017-01-06 09:5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然 玉 前不久,中国奥委会打破常规、吸收优秀运动员出身的候选人进入领导机构,舆论认为这释放了一个积极的、改革的信号。日前,又有媒体报道前著名运动员将出任中国篮协主席的消息。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他表示,此事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与体育事业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加大体育社团改革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反映了全社会对体育事业加大改革力度的期望。(1月5日《人民日报》) 体育社团更多吸纳优秀运动员担任领导职务,这无疑是大势所趋。从理论上说,这显然是双赢之举,其不仅能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着“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由此所闹出的矛盾可谓层出不穷。为此纠偏,真正实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着实可算正当其时。 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体育人才的积淀与体育产业的成长,从来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专业体育的强势崛起,我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然而,以往运动员退役之后,大多数都彻底结束了运动生涯,转而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再学习、再就业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与之相较,吸纳优秀运动员担任本行业的领导职务,似乎更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如今,诸如中国奥委会等组织主动吸收优秀运动员进入领导机构,这其实颇具破局意义。因为众所周知,此类官办型社团,过往一贯是体制官员的自留地,具备高度的封闭性和排外性。时至今日,其主动对运动员递出橄榄枝,正是为了兑现淡化行政色彩、强化专业属性的改革承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运动员充实到管理岗位中,某些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问题有望一步步得到梳理。 运动员担任领导职务固然值得期待,然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过程到底会以怎样的标准、怎样的方式展开?如果仅仅只是将之简单当成是对知名运动员的“论功行赏”,而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力鉴定与竞争上岗机制配套,那么注定难以真正起到人尽其才、公平选才的作用……而除此以外,相关机构还应考虑的是,在将运动员吸纳之后又当怎么办?试问,要如何才能确保他们给旧体制带来变革,而非是反过来被旧体制所同化? 之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选人用人思路的调整只是其中的一环。毕竟,运动员担任领导职务,绝非是“一用就灵”。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真正放权创造条件让人才施展拳脚,才真正重要。也许,从专业运动员到一名优秀的体育事业管理者,这既要有赖于个体的主观努力,更离不开大环境之下的时势造英雄。(然玉) 4. “明规则”输给“潜规则”,谁的错2016-12-19 15:3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 一场看似平静的土地拍卖,背后暗流涌动。郑州市国土局挂牌出让9块城中村改造地块,并拟于12月5日进行公开拍卖。来自北京的房企K2拟参与其中7块地的竞标。12月3日上午,郑州15家地产商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维权。4日凌晨,被指为“野蛮人”的K2发布公告,称迫于郑州同行的压力,未战先认输。公告里,“K2”用“价格联盟”直指郑州本土开发商垄断城改的土地拍卖,用“本地的规矩”,暗指郑州“提前进场,定向拿地,返还成本,底价成交”的城中村改造模式。(12月19日《新京报》) 整个事件的过程要全部复盘的话比较复杂,且由于涉事的多方都不愿意回应媒体的采访,令事件看起来更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但就已披露的信息来看,事件的内核并不算复杂,简单说就是: 郑州的城中村改造,政府在前期就选择了与本地开发商合作的模式:由开发商负责拆迁、安置房建设、村民过渡费等各项费用,对应的回报是在之后的二级土地开发时,开发商可以底价拍得城中村改造的地块,并由政府返还底价的65%给开发商。然而,当被视为“野蛮人”的外地开发商K2介入土地拍卖环节时,就打破了政府原本许诺给本地开发商“底价拿地”的桌下协议。如此才有了本地开发商抱团向当地政府施压,要求将“野蛮人”赶出去的一幕。 很显然,K2是正常参与土地市场的拍卖。一位曾和K2在土地市场上“过过招儿”的郑州地产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它遵守了市场规则”。现在,搅局“潜规则”的K2不得不宣布退出,但郑州模式的“潜规则”却依然在延续。 所谓的“提前进场,定向拿地,返还成本,底价成交”的“郑州模式”,本就是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有消息称,这种模式的诞生与郑州这几年追求的城镇化改造速度有关:由于政府在短时间内拿不出如此多的资金来进行前期改造,就只能选择与开发商合作,并许诺开发商后期能够底价拿地。然而,由政府指定某家开发商“底价拿地”,其本身就是对于土地拍卖市场开放性原则的破坏。如此几乎成为行政许可的拿地方式,又何必再搞拍卖? 更为重要的是,如此操作,由于都是以潜规则的形式进行,其中难免产生各种利益输送的机会。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在能够避免出现类似冲突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依然未能改变这种模式的深层次原因。有地产人士认为,有经验的国土局应该在招拍挂时设置一个条件,比如拿到地的企业,要将超出底价部分的溢价交给承担前期开发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开发商就都不会参与竞拍了。 在这次事件中,表面看来“认输”的是K2,但实质上,本地开发商同样也是输家:前期投入如此之大,后期“回报”却处于不确定状态。可以说,k2与本地开发商都处于某种更大的潜规则之下,即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市场都处于政府的“摆布”之下,明规则被破坏,“潜规则”就更只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说到底,最大的赢家还是当地政府。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畸形的政绩观当是重要一环。如果说屡次出现的暴力拆迁事故,是城中村改造“郑州模式”的社会后果,那么,这次事件代表的就是某种经济后果:开发商之间陷入“乱战”之中或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其对于地方投资环境的负面影响,必将更深远地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 现在,k2声明主动退出,可事件背后的城中村改造“潜规则”又有谁来破?当地官方在明规则与潜规则的碰撞中,又到底做出怎样的选择?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郑州相关方面能听到吗?(朱昌俊) 5. “戒网瘾”不能将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 2017-01-09 16:0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胡印斌 殴打、电击、药物、体罚等,在各种网戒学校“大显神通”的针对网瘾少年的戒瘾手法,将有望彻底消失。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焦虑不安,针对此,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电击疗法”。据媒体报道,山东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戒中心”一度被无数家长视为“戒网圣地”,中心主任杨永信则是家长们眼中的“救世主”。2009年,该中心暴利和电击治疗等问题被媒体曝光之后,当时的卫生部曾紧急叫停“电击治疗”方法。然而,临沂“网戒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来此接受“治疗”。 实际上,动辄采取暴力手段惩罚网瘾少年,是很多网戒学校的通用做法。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2016年中秋节,黑龙江省肇东市一名16岁的少女陈某某绑架并杀害了其母亲。而令其与母亲“关系不和”的原因,是她刚从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网戒学校出来。 这样的人间悲剧,或许能让一些沉迷于强制“戒瘾”的家长们清醒过来。脏水是要倒掉,但不能连孩子一块倒掉。孩子沉迷网络固然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以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强加干预,非但不可能取得想要的结果,由此引发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备受侵害,继而造成其他犯罪等问题,也是这个社会不堪承受的重负。 此番送审稿明确了“戒网瘾”的行为边界,并强调,相关行为构成违法的,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果如此,有望进一步规范众多网戒学校的行为,从而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指望一部条例就能预防网瘾及监管好网戒行为,并不现实。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牵扯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正如染上“网瘾”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样,戒除“网瘾”同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招就灵。如果电击果真有效的话,则未免将教育理解得太简单了。 这里边,首先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自律。如果家长整天抱着一部手机抬不起头,有如何要求孩子不沉迷网络?很多时候,亲人的疏离、进而去寻找新的寄托,往往缘于沟通不够。而一旦发现孩子深陷网络,却又指望立竿见影,未免一误再误。 此外,教育、卫生、工信、等部门也该切实履责,一是从学校教育着手,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不能放任自流。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图省事,或者出于利益驱动,总在有意无意把学生驱赶到网上去。必须明白,网络毕竟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全部。再就是要从技术层面完善网络游戏的规则,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 网瘾当然要戒,但应该循序渐进,不断激活其对外部世界的关心,从而在丰富、充实的社会参与中实现蜕变,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决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粗暴干预未成年人,甚至以戕害肢体、精神的手段收获所谓的“乖巧”、“懂事”。 孩子们面对的往往是无知的世界与不测的风险,如何引导其积极探索世界,而不致于被风险吞噬,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但无论如何,成年人的世界理应负担起更大的责任,尽最大可能使得孩子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胡印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