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海林市朝鲜族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 第I卷 选择题 一.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C. 儒学思想适应了所有时代的社会需要 D.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可知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时代性,而材料中“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主观性,因此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可知后代的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吸收孔子的思想中对自己有用东西,并未歪曲和篡改孔子的思想本意,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可知儒学体系的发展完善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儒学思想主要是适应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故C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2.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 A. 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 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丝绸之路 3.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A. 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 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 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 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答案】A 【解析】 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于是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纸币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表明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这是根本原因,故A正确;B、C、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4.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A. 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 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 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 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答案】C 【解析】 这一题需要从刘渊尊汉的目的去考虑。“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说明刘渊尊汉的目的是要打着尊汉的名义,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最终建立汉政权,故选C。刘渊尊汉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因为汉朝影响大他就尊汉,故排除A;当时已是西晋末年,全国是统一的,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是其尊汉的表现而不是目的,故排除。 5.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 A. 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 B. 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 C. 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 D. 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浙江嘉兴以水稻著称,但明中期以后,种植作物则以经济作物为主,说明嘉兴地区的农业种植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即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种植结构的变化,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外市场与中国市场的联系;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嘉兴种植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太湖地区已经失去经济重心地位,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组。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B项正确;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排除C;“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7.以下为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表(根据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绘制)。统计数字表明 产业部门占(﹪) 国民收入 就业人口 1887年 1936年 1887年 1936年 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 工业和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 A. 近代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B. 农业主导地位没有改变 C. 经济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D. 社会动荡损害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近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近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所占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比例不大,农业的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所占比例虽有下降,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不能得出经济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7-1936年,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比例有一定的下降,不是社会动荡损害农业发展,故D选项错误。 8.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答案】D 【解析】 “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正确;A不符合材料,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大意是: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 9.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C.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答案】C 【解析】 “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这体现了科举制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选项C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当时科举适应实际需要而非脱离实际需要,排除选项A;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当时追求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点睛】关键对材料中“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的解读,能看出清政府急需解决当下问题的诉求。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 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 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利权的丧失是由于战争的失败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而非政府管理不善,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列强压制民族工业,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外商人勾结,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商人利用外国庇护规避国内不合理的秩序,故体现出民族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故D选项正确。 11.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 12.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综上所述,D项正确。A项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C项排除。故选D。 13.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 农村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 B. “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C. 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 农村经济形势出现迅速好转 【答案】B 【解析】 在人民公社化时代实行大集体生活和劳动,不允许搞个体经营,材料中“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说明当时左倾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故A项错误;农村所有制形式仍然是公有制经营,故C项错误;农村经济形势出现迅速好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D项错误。 14.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是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1917-1918 24 44.4 30 55.5 1925-1926 41 36.0 72 63.2 1919-1920 27 40.9 39 59.1 1927-1928 42 33.3 84 66.7 1921-1922 25 34.2 46 63.0 1929-1930 49 24.0 150 76.0 1923-1924 39 38.2 55 53.9 1931-1932 58 15.5 304 81.0 A. 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 B. 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 C. 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 D. 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7-1918年女方提起离婚的比例占55.5%,到1931-1932年女方提起离婚的比例占81%,这充分的说明了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选项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虽然材料统计的是民国期间的离婚案,但这不能就此说明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故A选项错误;材料只统计了民国期间的离婚案男方女方提起的比例,不能就此说明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只统计了民国期间的离婚案由女方提起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这不能说明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故D选项错误。 15.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在编人数由1955年的360万余升至1969年的631万余。兵员的急剧增加基于 A. 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 B. 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 C. 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 D. 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 【答案】B 【解析】 由于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保卫国家安全,解放军的规模在本已庞大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故B正确,A、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空军”,排除D。 16.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 苏联对华政策中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答案】C 【解析】 任何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的态度变化,则取决于苏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故选C。 点睛: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括在冷战背景下,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考虑,但是这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或者说这是其中的表现。因此,在考虑国际关系或者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题目时,尤其需要关注国家利益,这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 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答案】B 【解析】 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 “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18.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由材料“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可知,欧洲的掠夺遍及亚、非、美洲,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9.弗洛伊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就是说,“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 A. 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 B.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C. 导致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 D. 开启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次打击”是指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项符合“第一次打击”,排除。 20.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B. 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C. 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事例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体现了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经济利益的驱动的问题,而是强调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A。“电话公司”并不属于重化工业,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投资重化工业成为社会潮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排除C。 21.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以下是他对近代以来科学中心转移顺序的研究。根据你的判断,表中数码代表的国家依次应为 国家 时段 国家 时段 国家 时段 ① 1540~1610年 ② 1660~1730年 法国 1770~1830年 ③ 1810~1920年 ④ 1920~2000年 A. 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美国 B. 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 C. 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 D. 西班牙、英国、德国、美国 【答案】B 【解析】 1540-1610年欧洲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意大利,这一时期产生了伽利略等科学家;1660-1730年,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牛顿建立经典力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直处于科学领先地位,故B项正确;1588年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丧失其海上霸主地位,其后长期落后于英国,故A项错误;1660-1730年德国处于封建四分五裂的局面,较之英国、法国远远落后,不可能成为科学中心,故C项错误;1588年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丧失其海上霸主地位,其后长期落后于英国,故D项错误。 22.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A.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 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C.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反应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激情的群众日益走向群众专制的弊端,“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可见是指民主权力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B项正确。题干反应的是群众的专制,排除A项;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 2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A. 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B. 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C.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没有提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推动世界经济的体系化,故排除B、C项;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是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而不是主导世界经济,故排除D项。无论是放弃金本位制还是重新确立金本位制,美国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故选A。 24.欧元区进程:1999年,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11国正式使用欧元;2000年希腊加入欧元区;2007~2011年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相继启用欧元。英国、丹麦、瑞典等拒绝加入。这一进程表明 A. 各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诉求存在差异 B. 欧元区的推进对各国经济影响差异显著 C.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各国对欧元态度 D. 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走向深入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映了由于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异,利益诉求肯定会多元化,甚至有分歧,故答案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欧元区的推进对各国经济影响,排除B项;影响着各国对欧元的态度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第II卷 非选择题 25.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中国社会各阶层试图全面整顿华茶。 《时务报》《湘报》《农学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进入20世纪之后,为了培养掌握先进茶叶技术的人才,湖北、四川等地率先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但我国茶业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当时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以取消差别税。最终,华茶外销急转直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振兴茶业的举措,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6分) 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6分) (2)举措:宣传国外茶叶商务和技术,派人出国考察,培育新式人才,以提高茶业生产技术水平;颁布法律,引进机器,开办公司,革新生产方式;加强质检和生产环节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减税,促进企业发展。 评价:中央到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促进了茶叶生产近代化,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由于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国国际地位低,政府财政困难,因此效果有限。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可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以及贸易利润的刺激等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等信息可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播中国文化、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可归纳为宣传国外茶叶商务和技术,派人出国考察,提高茶业生产技术水平; 根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公司法》…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可归纳为颁布法律,引进机器,开办公司,革新生产方式;根据材料“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可归纳为加强质检和生产环节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材料“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可归纳为政府减税,促进企业发展。第二小问:关于对我国振兴茶业的评价,可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思考。积极方面,联系第一小问振兴茶业的举措,可知这些做法推动茶业的复兴和近代化;局限性:根据材料“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可从茶业自身因素、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其局限性,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原因、影响”“措施、评价”。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答案】论题: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举例: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乾隆时代,坚持马戛尔尼行跪拜礼以及擅改外交文书,表明清政府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完全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藩属外交,进一步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背离了近代化的潮流.同治时代,外国使节终于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反映了中国外交终于由宗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但是清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争论表明,保守愚昧势力仍然强大,近代化进程面临严重阻碍.外交礼仪的争执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这一过程表明,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近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和自己的理解,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观点,然后围绕题干中的相关史实以时间为序进行论述,最终要得出与自己的观点相对应的一个认识,来总结陈词即可。围绕材料可以提出的相关观点可以是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等等。 27.27.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答题卡上所选答题的题号涂黑。 (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 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 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二)【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 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1905 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常城《马占山》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占山复杂人生经历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答案】(一)(1)二战后,在欧洲形成了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联邦德国追随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实行遏制政策,损害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勃兰特提出新的外交路线,并当选总理。 (2)新东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欧洲与世界形势的缓和,促进了世界和平;外交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严肃对待历史,对二战期间德国的罪行真诚谢罪,为德国和他本人赢得了尊敬。 (二)(1)清朝末年,社会黑暗;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30年代初期,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30年代中期,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人民解放战争迅猛进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2)九一八事变后奋起抗战,捍卫了民族尊严;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出了贡献;顺应形势,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历史关键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作出有利于民族利益的选择,值得肯定。 【解析】 (一)(1)根据材料“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可知,二战后,在欧洲形成了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根据材料“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可知,联邦德国追随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实行遏制政策,损害了德国的国家利益;根据材料“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可知,勃兰特提出新的外交路线,并当选总理。 (2)根据材料“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等信息可知,新东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欧洲与世界形势的缓和,促进了世界和平;根据材料“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可知,外交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可知,严肃对待历史,对二战期间德国的罪行真诚谢罪,为德国和他本人赢得了尊敬。 (二)(1)根据材料“1903 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1905 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处于清末初年,社会黑暗是主要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等信息可知,30年代初期,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根据材料“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等信息可知,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根据材料“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等信息可知,人民解放战争迅猛进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2)根据材料“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等信息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奋起抗战,捍卫了民族尊严;根据材料“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可知,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等信息可知,顺应形势,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因此马占山在在历史关键时刻,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以民族大义为重,作出有利于民族利益的选择,值得肯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