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 微案一 文言实词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 微案一 文言实词 Word版含解析

微案一 文言实词 微点突破一 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备实词具体可参见附册《考点知 识必背清单》“文言实词”部分。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 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 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知识储备 词的意义 定义 示例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 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 意义。 “ 本” 的 本义 是树 木的 根。 “道”的本义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 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 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 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 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 的引申义。“道”本义为“道 路”,“方向、方法、道理”为 其引申义。 词的 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 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手足”的本义是手和脚,比喻 义是“兄弟”。 词的 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 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 意义。 “而”本义为胡须,借用为连 词;“来”本义为小麦,借用为 来去的“来”的意义。 提示:文言实词备考重点详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的“必背清单一 文 言实词”。 必背清单一 文言实词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 (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疼爱、爱护 (《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 (《六国论》)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羡慕,欣赏 (《爱莲说》)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 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怎么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 (《六国论》) (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哪里 (《赤壁赋》)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 (《曹刿论战》) (7)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论语》)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表示被动 (《琵琶行 并序》) (2)将军身被.坚执锐 p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陈涉世家》) (3)被.发行吟泽畔 pī,通“披”,披散、散开 (《屈原列传》)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bèi,遭受、蒙受 (《荆轲刺秦王》)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 示植物的根部。 (1)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原本、本来 (《孔雀东南飞》) (3)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 (4)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树)根 (《种树郭橐驼传》)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 (《伶官传序》)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ǐ)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 的地方。 (1)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 (《出师表》)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浅陋 (《曹刿论战》) (4)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训俭示康》) “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 “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武器 (《寡人之于国也》)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士兵,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斯用兵.之效也 用兵策略,战略 (《六国论》)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战争、军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枯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生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忧虑 (《论语》) (4)故病.且怠 穷困 (《种树郭橐驼传》) “察”是形声字,小篆从“宀”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表示仔细观 察。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看清楚,明辨 (《童趣》)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考察后加以推荐 (《陈情表》) (3)虽不能察.,必以情 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体察 (《离骚》)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考察 (《寡人之于国也》) “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下边是“木”字,像树木。 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凭借 (《过秦论》)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 (《诗经·氓》)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驾,坐 (《黄鹤楼》)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shèng,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陈涉世家》) “诚”字本来写作“誠”,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成声。表示言 语真诚。 (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 (《祭十二郎文》)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确实 (《六国论》) (3)乃能衔哀致诚. 诚意 (《祭十二郎文》)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如果 (《陈涉世家》) “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余声(韵母相同)。表示台阶。 (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铲除,消灭 (《出师表》)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消除 (《荆轲刺秦王》)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拜官授职 (《陈情表》) (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台阶 (《苏武传》) (5)服孝将除.了也 解除,脱下 (《窦娥冤》) (6)除.了外百事不知 不计算在内 (《窦娥冤》) “辞”字本来写作“辭”,是形声字,金文从“ ”部(表示治理),司声(声母 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别,告别 (《荆轲刺秦王》)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3)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 (《鸿门宴》)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苏武传》) (5)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诉讼的供词 (《狱中杂记》) “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像两人前后相随。表示 跟从、跟随。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随,使……随从 (《鸿门宴》)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听从,顺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惑而不从.师 跟从 (《师说》) (4)樊哙从.良坐 靠着;挨着 (《鸿门宴》) (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由,自 (《鸿门宴》) (6)弟走从.军阿姨死 参加 (《琵琶行 并序》)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纵”,合纵之盟约 (《过秦论》)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秋水》)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近于,几乎、差不多 (《六国论》) (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恐怕 (《项脊轩志》) (4)思而不学则殆. 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 “道”字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 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 (1)怀其璧,从径道.亡 路,道路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师说》)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 (《六国论》) (5)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陈涉世家》)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谈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于是废先王之道. 主张,学说 (《过秦论》)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师说》) “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下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上边是“又” 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 (1)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六国论》) (2)未得.与项羽相见 能够 (《鸿门宴》) (3)吾得.兄事之 děi,应该,必须 (《鸿门宴》)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激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心得,体会 (《游褒禅山记》)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具备 (《劝学》) “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指用手、手臂 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duó,揣度,衡量 (《隆中对》)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uó,推测,估计 (《鸿门宴》) (3)猿猱欲度.愁攀援 翻越,越过 (《蜀道难》)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uó,衡量,比较 (《过秦论》) (5)内立法度.,务耕织 制度,法度 (《过秦论》)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荆轲刺秦王》) (7)崔九堂前几度.闻 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 (8)秋月春风等闲度. 度过 (《琵琶行 并序》) “非”是象形字,金文像两翅相背。表示违背、相反。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无,没有 (《劝学》)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六国论》)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 (4)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的,错误的 (《归去来兮辞》) (5)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责难,认为不对 (《逍遥游》) “负”本来写作“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人”字,下边是“貝”字(即 贝),表示钱财。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依靠。表示依仗、依靠。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背东西,以背载物 (《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担负,使……承担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背弃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失败 (《六国论》) (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承载,支撑 (《阿房宫赋》) “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 ”部(即艹),盍声(古音相近)。 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游褒禅山记》) (2)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 (《项脊轩志》)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大约 (《游褒禅山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由于 (《六国论》) (5)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器物上的盖子 (《张衡传》)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遮盖,掩盖 (《孔雀东南飞》)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狼》) “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古声。表示变故、事故。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因此,所以 (《劝学》) (2)暮去朝来颜色故. 衰老 (《琵琶行 并序》) (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旧有的;原来的 (《滕王阁序》) (4)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鸿门宴》) (5)故.遣将守关者 故意,特意 (《鸿门宴》) (6)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仍然,依旧 (《孔雀东南飞》) “固”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古声。表示城郭、关塞坚固。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原来 (《赤壁赋》) (2)固.请,召有司案图 坚持,坚决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固执 (《阿房宫赋》) (4)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牢地 (《过秦论》) (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势 (《过秦论》)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安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坚守、安守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固.不如也 的确,确实(《鸿门宴》) “顾”本来写作“顧”,是形声字,小篆从“頁”部(即页),雇声(古音相近)。 表示回头看。 (1)赢得仓皇北顾. 回头看,引申为逃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问,拜访 (《出师表》)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荆轲刺秦王》) (4)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顾虑 (《鸿门宴》)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但是,只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难道 (《为学》) (1)觉而起,起而归. 回去 (《始得西山宴游记》) (2)后五年,吾妻来归. 女子出嫁 (《项脊轩志》) (3)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遣送回来,遣返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送还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到一处,归为一类 (《岳阳楼记》) “过”本来写作“ ”,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咼(ɡuō)声(古音相 近)。表示走过、经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通过 (《阿房宫赋》) (2)以其境过.清 过分,过于 (《小石潭记》)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错误,过失 (《劝学》)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鸿门宴》) (5)一日,大母过.余曰 到,来到 (《项脊轩志》)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超过 (《鸿门宴》) (7)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探望 (《信陵君窃符救赵》) “恨”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艮(ɡè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 表示遗憾、不满意。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遗憾 (《长恨歌》)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遗憾 (《出师表》)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怨恨 (《琵琶行 并序》)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愤恨到极点 (《孔雀东南飞》) “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毌(ɡuà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 忧虑、担心。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疾病,毛病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灾难、祸害 (《伶官传序》) “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 起来指拿起武器保卫国土。“或”“國”(即国)古同为一字,后“或”字借用来表 示“或者”等义。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的人 (《六国论》)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有时,偶或 (《项脊轩志》)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六国论》) (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倘若 (《蜀道难》)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的正面,下边是“矢”字, 像箭。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表示伤病。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猛烈 (《劝学》)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锐利 (《观猎》)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病,疾病 (《陈情表》) (4)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憎恶,怨恨 (《张衡传》)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快,急速 (《三峡》) “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像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像人张 大了嘴巴。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后在打饱嗝。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 (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已经 (《六国论》)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后来 (《五人墓碑记》) (3)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已 (《赤壁赋》) (4)既.来之,则安之 已经 (《论语》)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 (《烛之武退秦师》) “假”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叚(jiǎ)声。表示依靠、凭借。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送东阳马生序》)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劝学》)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狼》) (4)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原谅 (《荆轲刺秦王》) (5)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jià,假期 (《孔雀东南飞》) “间”本来写作“ ”,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月”字,下边是“門”字 (即门)。合起来指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表示缝隙、间隙。 (1)奉命于危难之间. jiān,中间,期间 (《出师表》) (2)安得广厦千万间. jiān,量词,用于房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空隙 (《庖丁解牛》)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曹刿论战》)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鸿门宴》) (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地 (《邹忌讽齐王纳谏》)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口技》) (8)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秘密地,偷偷地 (《陈涉世家》) “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京”字,表示高,右边是“尤”字,表示特 别。合起来指特别高。后引申为趋向(高处)。 (1)金就.砺则利 动词,接近、靠近 (《劝学》)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张衡传》) (3)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达到目的,成功 (《荆轲刺秦王》) (4)荆轲遂就.车而去 踏上,登上 (《荆轲刺秦王》)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欣赏 (《过故人庄》)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本来写作“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與声(韵母相同)。表示 举起、抬起。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举行 (《陈涉世家》)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被推荐,推举 (《张衡传》) (3)杀人如不能举. 尽 (《鸿门宴》) (4)戍卒叫,函谷举. 被攻占,被占领 (《阿房宫赋》)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抬起 (《鸿门宴》) “绝”本来写作“ ”,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 “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 (1)而绝.秦、赵之欢 断绝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的 (《桃花源记》)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劝学》)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断,消失 (《赤壁赋》) (5)虽杀臣,不能绝.也 穷尽 (《公输》) (6)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翻越,跨越 (《蜀道难》) (7)口占一绝.,为君送行 绝句,格律诗的一种体式 (《长亭送别》) (8)绝.云气,负青天 直上穿过 (《逍遥游》) (9)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极点 (《口技》) (10)佛印绝.类弥勒 很,极 (《核舟记》) “类”本来写作“類”,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頪(mí)声(古音相近)。 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种类 (《兰亭集序》)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像 (《项脊轩志》) (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事理 (《公输》) “弥”本来写作“彌”,是形声字,小篆从“弓”部,爾(即尔)声(古音相近)。 表示将弓弦拉满后松开,后引申为满。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愈加,越发 (《六国论》)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满,遍 (《滕王阁序》) “期”是形声字,小篆从“月”,其声。表示一周年、一整月。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兰亭集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jī,一周年,一整月(《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jī,期服,为去世亲属穿一周年的 丧服 (《陈情表》) (4)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陈涉世家》) “奇”是形声字,小篆从“大”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奇异,罕见 (《游褒禅山记》)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以……为奇,惊异 (《张衡传》)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优异的,卓越的,不平常的 (《六国论》)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宜 (《孔雀东南飞》)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余数,零头,不足整数者 (《核舟记》) “迁”本来写作“ ”,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 (音 qiān)声。表 示登高,后引申为迁移。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贬 官 (《琵琶行 并序》)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征发(《过秦论》)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变更,变易 (《兰亭集序》)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改变 (《六国论》) “穷”本来写作“窮”,是形声字,小篆从“穴”部,躳(即躬)声(韵母相同)。 表示洞穴底部、终极。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于困境 (《滕王阁序》)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贫困 (《鱼我所欲也》) (3)阮籍猖狂,当效穷.途之哭 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滕王阁序》)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偏僻,荒凉 (《逍遥游》)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极、尽 (《滕王阁序》) (6)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 “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的正面,下边是“囗”字, 表示住处,合起来指人离开住处。表示离开。 (1)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空间上)距离 (《鸿门宴》)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 (《念奴娇·赤壁怀古》)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 了以后、离开 (《琵琶行 并序》) (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相对于今年而言的上一年 (《琵琶行 并序》) “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音ɡuàn)声(韵母相 同)。表示鼓励,勉励。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勉,奋勉、努力 (《逍遥游》)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说,规劝 (《送元二使安西》) “却”本来写作“卻”,是形声字,小篆从“卩”部,谷声(古音相近)。表示 退。 (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退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击退 (《六国论》) (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拒绝,排斥 (《谏逐客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表转折 (《声声慢》)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还,再 (《夜雨寄北》)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女声(古音相近)。表示遵从,依照。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往 (《鸿门宴》) (2)固不如.也 及,比得上 (《鸿门宴》)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假如 (《寡人之于国也》)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像 (《师说》) (5)杀人如.不能举 如恐、唯恐 (《鸿门宴》)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当,表时间 (《鸿门宴》) (7)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按照 (《苏武传》) (8)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羊”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言”字, 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表示好。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好事,好的行为 (《劝学》)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友善 (《鸿门宴》)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善于,擅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好,完美 (《六国论》)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友善地 (《鸿门宴》)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喜好,羡慕 (《归去来兮辞》)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庖丁解牛》) “少”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体积很小的细微颗粒状物体。表示数量少。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一会儿,不多时 (《赤壁赋》)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数量少,不多 (《醉翁亭记》)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shào,年龄小的 (《兰亭集序》)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瞧不起,轻视 (《秋水》)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shào,年少,年轻 (《师说》) (6)遍插茱萸少.一人 缺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通“稍”,稍微、略微 (《口技》) “胜”本来写作“勝”,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朕声(古音相近)。表示 能承担、禁得住。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胜利 (《六国论》)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取胜 (《六国论》)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胜过,超过 (《琵琶行 并序》)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美 (《项脊轩志》) (5)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岳阳楼记》)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能承受,经得起 (《陈情表》) (7)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盛大的 (《滕王阁序》) (8)材木不可胜.用也 尽,完 (《寡人之于国也》) “使”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吏声(韵母相同)。表示支使、派遣。 (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使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求人可使.报秦者 出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叫,让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命令,派遣 (《过秦论》) (5)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致使 (《阿房宫赋》) (6)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假使,如果 (《阿房宫赋》) (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命 (《荆轲刺秦王》) “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像汤匙,中间“又”字像人手,下边是“止”, 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 的“是”及代词。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这个,这 (《始得西山宴游记》)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判断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对 (《归去来兮辞》) (4)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标志(惟……是……) (《祭十二郎文》) “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 shì)声。表 示往,到……去。 (1)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往,到……去 (《逍遥游》)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出嫁 (《孔雀东南飞》)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顺从,适合 (《孔雀东南飞》)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应,顺应 [《归园田居(其一)》]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刚才 (《孔雀东南飞》) (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赤壁赋》) “书”本来写作“書”,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聿”字,像人手握笔, 下边是“曰”,合起来指把口里要说的话写下来。表示书写。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书信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帛书 (《陈涉世家》) (3)拜送书.于庭 国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泛指学习内容 (《师说》) (5)十六诵诗书. 原指《尚书》,这里与“诗”一起泛指儒家的经书 (《孔雀东南飞》) (6)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书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 (7)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写字 (《项脊轩志》) (8)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书籍 (《项脊轩志》) (9)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书,名册 (《木兰诗》) “孰”是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 肉;右边是“丮(jí)”,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周详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谁,哪个 (《师说》) (3)夫孰.异道而相安 何,怎么,哪里 (《离骚》) “属”是形声字,篆书从“尾”,蜀声。本义:连接。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邀请,劝请 (《赤壁赋》)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3)神情与苏、黄不属. zhǔ,相似 (《核舟记》) (4)若属.皆且为所虏 shǔ,等、辈 (《鸿门宴》) (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 (《滕王阁序》)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ǔ,类 (《桃花源记》) (7)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shǔ,部属(《陈涉世家》) (8)项王度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zhǔ,随从,跟着 (《项羽之死》) (9)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zhǔ,撰写,连缀 (《张衡传》) “数”本来写作“數”,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婁(即娄)声(古音相近)。 表示计算。 (1)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几,几个 (《始得西山宴游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命运,法则,规律 (《六国论》) (3)范增数.目项王 shuò,屡次 (《鸿 门宴》) (4)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定数 (《滕王阁序》)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ù,密,细密 (《寡人之于国也》) (6)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数目 (《琵琶行 并序》) (7)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shǔ,计算 (《隆中对》) (8)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shuò,拼命追求 (《逍遥游》) “率”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丝网的样子。表示捕鸟用的有柄的网,后引申为 率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率领 (《桃花源记》)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一概 (《六国论》) “说”本来写作“說”,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兑声(古音相近)。 表示陈述、解说。 (1)范增说.项羽曰 shuì,劝说,说服 (《鸿门宴》)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谈论 (《西江月》)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诉说,倾诉 (《雨霖铃》) (4)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脱”,解脱 (《诗经·氓》) (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说法,言论 (《鸿门宴》) “私”是形声字,小篆从“禾”部,厶(sī)声。表示一种禾名,后借用来表示 私人的、自己的。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私心 (《出师表》)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暗地里,偷偷地 (《鸿门宴》)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利,私事 (《荆轲刺秦王》) (5)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私下,与“公开”相对 (《廉颇蔺相如列传》)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垂”字(即垂),下边是“糸”字,像丝束起来, 合起来指丝束本来的颜色。表示白色的丝织品。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白色的绢 (《孔雀东南飞》) (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白色的衣服,丧服 (《唐雎不辱使命》)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不加装饰的 (《陋室铭》) (4)素.善留侯张良 向来,一向 (《鸿门宴》)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 (《三峡》) “汤”本来写作“湯”,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昜(yánɡ)声(韵母 相同)。表示热水。 (1)媵人持汤.沃灌 开水、热水 (《送东阳马生序》)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中药汤剂 (《陈情表》) (3)臣请就汤镬.. 死刑的一种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shāngshāng,复音词,大水急流的样子 (《岳阳楼记》) “涕”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弟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 眼泪。 (1)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眼泪 (《出师表》) (2)士皆垂泪涕.泣 流眼泪,哭泣 (《荆轲刺秦王》) “徒”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一类人 (《师说》)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然,白白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徒.以吾两人在也 只,仅仅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门徒,弟子 (《始得西山宴游记》) “亡”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人躲在掩体后面。表示逃亡、逃跑。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逃亡,逃跑 (《鸿门宴》) (2)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 (《过秦论》) (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丧失,丢失 (《六国论》)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灭亡 (《六国论》) (5)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愚公移山》) “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 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远看,观察 (《鸿门宴》)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 (《鸿门宴》)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欲望,念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望,声望 (《送东阳马生序》) (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赤壁赋》) “恶”字本来写作“惡”,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亞(即亚)声(古音相 近)。表示罪过,与“善”相对。 (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wù,厌恶,痛恨 (《张衡传》)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è,不好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彼且恶.乎待哉 wū,疑问代词,什么 (《逍遥游》) “微”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 (wēi)声。表示隐身行走,不露踪迹。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隐蔽,不清晰(《梦游天姥吟留别》)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同“无”,没有 (《岳阳楼记》)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小,微小 (《隆中对》) (4)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卑微的 (《滕王阁序》)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稍微,略微 (《核舟记》) (6)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隐约,有一点儿 (《口技》) “相”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木”字,右边是“目”字,合起来指木工 目测选料。表示仔细查看。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xiāng,互相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孔雀东南飞》)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相国 (《鸿门宴》) (5)儿已薄禄相. 相貌 (《孔雀东南飞》)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帮助,辅助 (《游褒禅山记》) “谢”本来写作“謝”,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射声(古音相近)。 表示推辞、辞谢。 (1)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鸿门宴》)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认错 (《鸿门宴》)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鸿门宴》) (4)阿母谢.媒人 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5)使君谢.罗敷 请问 (《陌上桑》)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告诫 (《孔雀东南飞》) “信”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人”字(即亻),右边是“言”字,合起来指言 而有信。表示话语真实,讲信用。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言语真实,诚实 (《曹刿论战》) (2)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孔雀东南飞》) (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凭据 (《荆轲刺秦王》)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忠诚的 (《过秦论》) (5)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随意,随便 (《琵琶行 并序》) (6)青鸾有信.频须寄 书信 (《长亭送别》) (7)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确实,实在 (《兰亭集序》) (8)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守信用 (《过秦论》) (9)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信任 (《出师表》) (10)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隆中对》) “兴”本来写作“興”,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四只手一起抬起东西。表示兴 起。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产生 (《劝学》) (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起,起来 (《诗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岳阳楼记》)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发生,引起 (《兰亭集序》) (5)遂发命,遽兴.姜戎 发动,调动 (《殽之战》) “行”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街道十字路口。表示道路。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师说》)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前往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劝学》) (4)大行.不顾细谨 行为,作为 (《鸿门宴》)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遵循,履行 (《师说》)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归去来兮辞》) (7)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经历,经过 (《陈情表》) (8)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 并序》)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运行 (《观沧海》) “幸”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的刑具手铐。表示手铐。 (1)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幸运 (《陈情表》) (2)大王亦幸.赦臣 侥幸,幸而,幸亏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希望 (《孔雀东南飞》)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驾临某地 (《阿房宫赋》) “修”是形声字,小篆从“彡”部,攸声(韵母相同)。表示修饰。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过秦论》) (2)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长,高 (《逍遥游》)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修理,修缮 (《项脊轩志》) (4)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修造 (《岳阳楼记》)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好的 (《离骚》) (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养 (《季氏将伐颛臾》)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整饬;与“敬”一起意为整饬礼仪以表示敬意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本来写作“許”,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午声(韵母相同)。 表示许诺、答应。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表示约计的数量 (《小石潭记》)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地方、处所 (《五柳先生传》) (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称许,赞同 (《隆 中对》)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这样 (《观书有感》)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书愤》) (7)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hǔhǔ,象声词 (《口技》) “要”是会意字,甲骨文左右两边合起来是“ ”字(像左右双手),中间是 “女”字的变形,合起来指女子双手叉腰。是“腰”的本字,表示腰,后借用来 表示要求、需要。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重要 (《过秦论》) (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yāo,相约 (《孔雀东南飞》) (3)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邀请 (《鸿门宴》) (4)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主要,重要 (《狱中杂记》) “遗”是形声字,从辵(chuò,即辶)部,贵声(古音相近)。本义:遗失。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脱 (《赤壁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师说》)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出师表》)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 (《过秦论》)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wèi,送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wèi,给予,馈赠 (《出师表》) “贻”是形声字,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给 (《核舟记》) (2)贻.笑大方 留下,遗留 (成语) “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又写成“ ”,像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 “赐”的本字,表示赐给,引申为换。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换,换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容易 (《伶官传序》) (3)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替换,代替 (《烛之武退秦师》)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交换 (《愚公移山》) “右”是会意字,从口,从又(手)。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见《说 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1)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右边,与“左”相对 (《核舟记》)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 为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豪强,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张衡传》) “再”是会意字,甲骨文为“鱼”字上加“二”字。表示两条鱼,后引申为 两次之意。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六国论》) (2)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第二次 (《滕王阁序》) “造”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告声(韵母相同)。表示走近,到…… 去。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到,往 (《五柳先生传》) (2)复造.侯风地动仪 制作,制造 (《张衡传》) “知”是会意字,小篆右边是“口”字,左边是“矢”字(像箭,表示疾速), 合起来指谈话中思维敏捷。是“智”的本字,表示智慧。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道,懂得 (《师说》)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马说》)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劝学》) (5)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知觉 (《祭十二郎文》) “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夊”部(表示送),从至(表示到),至声。表 示送达、送到。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到 (《劝学》)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招引,引来 (《隆中对》)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取得,得到 (《送东阳马生序》)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兰亭集序》) (5)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招纳,招引 (《过秦论》)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集中 (《张衡传》) (7)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祭十二郎文》) “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斦(zhì)声。表示 抵押的财物。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资质,禀赋(《送东阳马生序》)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问,询问 (《送东阳马生序》) (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本质,实质 (《离骚》) (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治”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台(yí)声(韵母相同)。表示治理河道, 后引申为治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习,学习 (《孙权劝学》) (2)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罚,治罪 (《出师表》)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治理 (《陈情表》)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处理,审理 (《苏武传》) (5)州治.德化县 设在 (《过小孤山大孤山》) “族”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字,像飘扬的旌旗,左下边是“矢”字, 像箭,合起来指军队。表示军旅。 (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一类人 (《师说》)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家族,同姓的亲属,同族 (《伤仲永》)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阿房宫赋》) (4)族.庖月更刀,折也 众,一般的 (《庖丁解牛》)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聚集(此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庖丁解牛》) “卒”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上面染有标志的衣服。表示奴隶、差役穿的衣服, 后引申为奴隶、差役。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终究,最终 (《赤壁赋》)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完毕,到……止 (《孔雀东南飞》) (4)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兵 (《鸿门宴》) (5)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死亡 (《游褒禅山记》)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猝”,突然 (《荆轲刺秦王》) (7)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 差役之人 (《狱中杂记》) “走”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大”字的变形,像人奔跑时甩动双臂,下边 是“止”字,像人脚,合起来指人在奔跑。表示跑、行路。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跑 (《木兰诗》) (2)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 (3)窃计欲亡赵走.燕 逃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趋向 (《阿房宫赋》) “左”是会意字,金文左上是“ ”字,像人的左手,右下是“工”字,像矩 尺,合起来指手拿着矩尺。“佐”的本字,表示辅佐,后借用来表示左边。 (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左边,与“右”相对 (《核舟记》) (2)旁门左.道 不正,邪僻 (成语) (3)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较低的地位,与“迁”一起指贬官 (《琵琶行 并序》) (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东面,地理方位上以东为左 (《扬州慢》) “坐”是会意字,小篆上边两面都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 人席地而坐。表示席地而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着,坐下 (《鸿门宴》) (2)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鸿门宴》) (3)以手抚膺坐.长叹 徒然,白白地 (《蜀道难》)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由于 (杜牧《山行》) 解题技法 巧借本义 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 本义项,以此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 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 紧扣语境 推敲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 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 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 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 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不 管多么易混,只要紧扣语境,就能准确地解释。 典题演示 (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 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 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 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 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 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 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 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 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 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 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 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 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 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 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 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 沿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剖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语境,“累” 在此处是“牵累”的意思。 答案 C 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和于鳞(李攀龙)在燕中游历,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山 人(徐中行)来了。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沾沾自喜,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论诗, 不能取胜,就趴在酒杯上,把它咬裂了,回家后整日沉思默想,到了喀喀呕血的 地步。当他恣意的时候,心神与文才互助互成,灵感自发,(这感觉)就像一敲乐器 则声音清越,合乎五声音阶;一读文章就爽快舒畅,如风吹于腋下而饮露于咽喉, 然而当他达到恣意的程度而意犹未尽之时,那么所悟的道理不一定是天地间有的, 语言不一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是偶尔之间悟到的。凭借着于鳞那样的才华, 却不敢完全排斥规则而创作他喜欢的作品,更何况王世贞呢?子相唯独对此时常 表示不屑,说宁做有瑕疵的玉也不做似玉的石头。我却无法诘问子相。众人中称 赞子相的,认为子相超越常规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年轻人中反对子相的,认为 子相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舍弃了常规。然而这实在不是子相的意思。扩充我构思 撰述的思路,扩大我才华的界限,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境界合,那么我就获 得了全部的精华;境界不合,我姑且取其精华放任瑕疵。字不能牵累句子,句子 不能牵累篇章,我经常用上等马,按照顺序来和天下的中下等马来对决,有一场 不胜利,而没有第二次不取胜,就像这样罢了。今天,他的文章都在,即使公幹、 太冲、必简、龙标这些人略微贬损自己,而附于各位贤才之末,子相也以此为乐 啊。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 用处。子相唯独不这样。(子相)担任考功郎有声誉,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外调 担任闽藩的布政参议。接连有倭寇侵扰福建沿海,(他)安置吏民,调拨军粮,才干 为一方之首。不久又辅佐臬台成为儒生师帅。等到死了,家里的人祭祀而世人痛 哭,但子相在活着时始终不高兴,说:“麒麟凤凰,怎么能和鸡犬一样用呢?不 得到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圣世。我讨厌自己成为鸡犬一样的人,将要离去了!” 于鳞非常赞赏他,写了一首诗说:“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他的同辈对他 的评价到了这种地步。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 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 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 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 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 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 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由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 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 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 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 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 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 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 名.之。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刑部郎中 擢:提拔 B.辄.下公卿杂议 辄:就 C.安石复主.之 主:主持(审问) D.争论盈.庭 盈:增长 答案 D 解析 盈:满。此处指争论不休。借助成语联想法可推测其意。如“热泪盈 眶”,“盈”是“充满”的意思。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知名 是:这 B.神宗称.其才 称:称赞 C.尝被诏按治宁州狱. 狱:监狱 D.循故事..当入对 故事:旧制 答案 C 解析 狱:案件。借助代入法,可推断不合语境。“狱”的确有“监狱”的 意思,但在文言文中还有“案件”之意。上句明显是在说案件,此处应仍指案件。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恶.其多 恶:厌恶 B.苟.谳而获谴 苟:如果 C.可疑可矜.者许上请 矜:夸耀 D.不以法家名.之 名:称说 答案 C 解析 矜:怜悯、怜惜。“矜”确有“夸耀”的意思,如“自矜功伐”,但 在此语境中应为“怜悯,怜惜”。 参考译文 韩晋卿字伯修,是密州安丘人。小时候,每日诵书数千言。长大 后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 理详断、审刑详议官、应天府通判、同州知府、寿州知府,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 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 元祐初年,韩晋卿担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 多仓促而行、次序混乱,唯独韩晋卿能以百姓便利为重而又不违反法度。入朝为 大理少卿,升为卿。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 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 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 负责审理此案,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应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 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 名。 元丰年间设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 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情虽然明确,如果事关权贵显要、屡审不 能定案的,必定将其交付给韩晋卿审理。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 当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具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 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 各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主管的人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把不应上报 的案件上报的人。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 果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 的制度,命令把国内可能判死的案件全部上奏判决。韩晋卿说:“案情可疑令人 同情者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等候 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 以施行,因此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后韩晋卿)死于官任上。 微点突破二 古今异义 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 应格外留心。它们的意义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 而在古代是两个词,一般须拆开翻译。须注意的是,这两个词不一定都是“异义” 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 这类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 知识储备 类型 解说 示例 词义 扩大 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或 原有词义之外,获得了新 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范围 或所概括的内容扩大了。 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 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 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 利 用 通 感 方 法 扩 大 , 如 “ 甘 ” , 原 来 的 意 义 是 “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 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 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如“江”“河”,原指“长 江”“黄河”;现泛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词义 缩小 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 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 了。 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 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 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 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词义 转移 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 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 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续表 类型 解说 示例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 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饿”,古义表示严重的饥饿,已达 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现在指一般的肚子 饿。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 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 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感情色 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 逐渐发生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 改变分不开。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 词;现在表示(语言、行为)恶劣,不 道德,含贬义。“爪牙”古代可以表 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 人的帮凶,贬义词。 名称 说法 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 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 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目”现已换成“眼睛”了,“寡” 现已换成“少”了,“足”现已换成 “脚”了。 解题技法 方法 示例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 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 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 致对比,拆开分解。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 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 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 时,一般记“异”不记“同”,即 记其古今不同的义项,而不去记古 今相同的义项。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 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 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 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 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可记其与现 代词语含义不同的义项“扬言”。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 致加以区分。 如“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中的“处 分”指处理安排,是中性词。而现指对犯罪 和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教材演示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 情势等。 (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智慧。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 并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 (8)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答案 (1)天气。(2)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3)智慧和力量。(4)出使的人。 (5)小孩。(6)可惜。(7)狂放,不拘礼法。(8)走上前献上。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 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 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受册 悲恸,观者莫不为之流涕.。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 转鲁郡太守。 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 听之。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 “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 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 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 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 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在政严明,与 武威太守樊子盖者为天下第一。 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 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 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 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乃奔相州。神通送于 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 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正身奉法,甚有善 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 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 (选自《旧唐书·郑善果传》,有删改)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氏尝.于阁内听之 尝:通“常” B.崔氏谓.之曰 谓:对……说 C.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涕:鼻涕 D.自童子承袭茅土.. 茅土:代指分封的土地 答案 C 解析 涕:眼泪。此词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眼泪”,现代汉语中一般为 “鼻涕”的意思。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则坠尔.家风 尔:你,你的 B.吾亦望汝继父..之心 继父:生母再婚后的丈夫 C.从幸.江都 幸:古以皇帝到某地为幸,此处 有“巡游”意 D.诮.之曰 诮:讥讽 答案 B 解析 继父:继承父亲。继父在语境中为两个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 构习惯认为是一个词。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岐州刺史 出:京官外调地方 B.或亡.官爵 亡:丢掉、失去 C.高祖遇.之甚厚 遇:对待 D.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 山东:山东省 答案 D 解析 山东:崤山以东。古今异义词。与现在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 参考译文 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祖父名孝穆,西魏时任少司空、岐州刺 史。父亲名诚,在周朝任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奋力作战 阵亡。 郑善果九岁时,因为父亲为王事而死,皇帝下诏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家人 因他年幼,没有告诉他父亲的死讯,(郑善果)受册封时悲痛欲绝,看到的人没有不 为他流泪的。隋朝开皇初年,改封为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 转任后做鲁郡太守。 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贤惠明理,懂得施政的 方法,每次郑善果处理政务,她经常都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听着。如果郑善果处 理事情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郑善果就跪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 崔氏对他说:“你死去的父亲做官时清廉恭谨,从来不过问家事,以身报国,最 后(为国)死去。我也希望你能继承你父亲的心志。你幼年时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 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地方长官,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怎能不想 想这些而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家风,甚至失去官职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子的 法令,招来罪过。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 训诫,以致辜负了忠臣留下的事业。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去侍奉你 的父亲呢?”郑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政绩,百姓都怀 念他。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 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天下第一。 郑善果跟从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后,让他代理民部尚书,跟随宇 文化及来到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郑善果替宇文化及督战防守抵御, 被乱箭射中。等到李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宇文化及。窦建德的 将领王琮抓获郑善果。王琮讥讽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 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郑善果深感羞愧,想要自杀,伪中书令宋 正本跑去阻止救下了他。郑善果于是逃奔到相州。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 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 郑善果在东宫任职,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是匡正谏诤的言语。不久, 升任检校大理卿。他端正自己,奉公守法,多有好的政绩。不久因事获罪被免官。 等到崤山以东地区平定,持节做了招抚大使,因为选拔举荐不公平获罪被除去名 籍。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贞观元年,出京任岐州刺史,又因为公事免 职。贞观三年,被起用做江州刺史,去世。 微点突破三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 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知识储备 类型 示例 音近 相通类 同音通假字 “ 旦 日 不 可 不 蚤 自 来 谢 项 王 ” 的 “蚤”通“早” 双声通假字 “胡”通“何” 叠韵通假字 “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 的 “ 信 ” 通 “伸” 形近 相通类 形声字与声旁通假 “ 距 关 , 毋 内 诸 侯 ” 的 “ 内 ” 通 “纳” 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 上马”的“被”通“披” 解题技法 教材演示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 (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通“悦”,高兴。(2)“颁”通“斑”,头发花白。(3)“景” 通“影”,影子。(4)“倍”通“背”,违背。(5)“还”通“环”,环绕。(6)“辩” 通“辨”,区别。(7)“孰”通“熟”,仔细。 即学即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 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置胆于坐 ③饮食亦尝胆也 ④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⑤振贫吊死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⑤“振”通 “赈”,赈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 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 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 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 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 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 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微点突破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和基本功能的特 殊语法现象。 知识储备 1.名词作动词 类型 示例 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 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 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的,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 后一个名词作动词,属于主谓结 ①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 “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 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 “舍相如”是动宾结构。 ②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 构) 本是名词,用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 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函陵”前省略介词“于”。 名词+代词(组成动宾结构,名词 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句中“蹄”字 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踢”。 副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 活用为动词) ①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句中“东” 本是方位名词,这里用在副词“又”后,活 用为动词,是“向东流”的意思。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 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统一天下”的 意思。 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 “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 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 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 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句中“水” 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 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 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 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 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句中 “罾”字是“鱼网”意,这里名词作动词, 是“捕、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类型 解说 示例 表示 比喻 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 来解释,翻译为“像……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 秦论》)句中的“云、响、景”本是 那样(似的、一样)” 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 做 状 语 , 意 思 是 “ 像 云 那 样 汇 集”“像回声那样应和”“像影子 那样随从”。 表示对 待人的 态度或 方式 翻译时译为“当作……那 样”“像对待……似的”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 可翻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 处所 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 “于”字来理解,含有 “在(从、向)哪儿”的意 思 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廷”,表示蔺相如的处所, “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 他”。 表示动 作使用 的工具 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 “以”字来理解,含有 “用”的意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箕畚”修饰它后面的动词 “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 的工具,翻译为“用箕畚”。 表示动 作、行为 发生的 时间 翻 译 时 译 为 “在……”“每……”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 时间名词“夜”修饰动词“呼”,作 状语,表示“呼”的时间,译为“在 夜里”。 3.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 示例 形容词+宾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 词,这里带有宾语“之”,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 “损害”。 能愿动词+ 形容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是形 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 意思是“到尽头”。 “所”+形容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 是形容词,前面有助词“所”修饰,活用为一般动词, 意思是“喜爱”。 其他情况表 动态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是形容词,后 面虽然不带宾语,但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 般动词,意思是“显出白色”。 4.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类型 解说 示例 动词 活用 作名 词 作宾语或主语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句中“伏” 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宾语,活用为名 词,是“伏兵”的意思。 在“之”“其”后充当中 心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 赋》)“收藏”和“经营”都是动词, 在“之”后充当中心词,活用作名词, 意思是“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 银”。 两个动词组成动宾结构 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和“北” 都是动词,它们在动词“追”“逐” 之后都活用作名词,意思都是“败逃 的人”。 形容 词活 用作 名词 在“之”“其”后充当中 心词 郯 子 之 徒 , 其 贤.不 及 孔 子 。 (《 师 说》)“贤”是形容词,在“其”后充 当中心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才 能”。 作宾语或主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句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 这里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 愚人”的意思。 在数词之后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句中 “美、难”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 活用为名词,“四美”在文中指良辰、 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在文中 指贤主、嘉宾。 5.使动用法 类型 解说 示例 动词的 使动 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 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 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 壁赋》)“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 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 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 “使……起舞”“使……哭泣”。 形容词 的使动 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 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 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 “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 动用法,译为:使……活。 续表 类型 解说 示例 名词的 使动 用法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 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 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 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 种变化。可按兼语的格式 翻译。 徐 儒 下.陈 蕃 之 榻 。 ( 《 滕 王 阁 序》)“下”为方位名词,带了宾语 “榻”,用作使动词,译为:使…… 放下。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其 特点是使宾语代表的人 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 徐 孺 下.陈 蕃 之 榻 。 ( 《 滕 王 阁 序》)“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 语,却与“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 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 使……放下。 6.意动用法 类型 解说 示例 形容词 的意动 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 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 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本为形 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译 为:“以之为奇”(认为他才 能非凡)。 名词的 意动 用法 当两个名词连用时,往往第 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 动宾结构,再看它是否具有 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若 是,则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 赋》)“侣鱼虾”和“友麋 鹿”都是两个名词连用,故 前面的名词“侣”“友” 活用,这里“侣、友”为意 动用法,译为:把……看作 伴侣、把……看作朋友。 解题技法 教材演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始舍.于其址 C.赢得仓皇北.顾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剖析 例句与 B 项同为名词作动词,驻军/筑舍定居;A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为奇;C 项,名词作状语,向北;D 项,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目.吴会于云间 A.得夜.见汉使 B.竹杖芒鞋轻胜马. C.长.余佩之陆离 D.毕礼而归.之 剖析 例句与 B 项同为名词作动词,看,望/骑马;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C.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D.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都门帐.饮无绪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剖析 例句与 D 项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迟缓;A.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B.名词作动词,南行;C.名词用作动词,设帐。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雨.雪,武卧啮雪 A.群臣怪.之 B.映带.左右 C.固前圣之所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剖析 例句与 B 项同为名词用作动词,下/环绕;A.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觉得奇怪;C.厚,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D.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答案 B 即学即练 8.(2017·山东高考,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年十三, 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 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 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 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 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 A 解析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 的情趣。句中“奇”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以……为奇”或“认为……不一般” 的意思。 参考译文 谢贞八岁时,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 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 《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推 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 就和阮卓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 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 官许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 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 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 没能到官府任职。 特色透练 5 文言实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岘,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长.吏治。天宝时,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使.客 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 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 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寻徙.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 岘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 出中书,百司莫敢覆。岘顿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让.行 军司马,然深衔.岘。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讽.其妻使 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讯.之,无异辞。妻不承, 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 南,流.蓥播州。岘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 重轻,示无御史台。”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盈擿.安禄山阴事 擿:揭发 B.京兆捕其第. 第:住宅 C.然深衔.岘 衔:怨恨 D.若虚希.旨用刑 希:希望 答案 D 解析 希:迎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节下士,长.吏治 长:掌管 B.杨国忠使.客骞昂 使:派遣 C.寻徙.长沙 徙:调职 D.辅国讽.其妻使诉枉 讽:暗示 答案 A 解析 长:擅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 让:责备 B.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 鞫:审问 C.诏三司讯.之 讯:审问 D.流.蓥播州 流:流放 答案 A 解析 让:辞去。 参考译文 李岘,是吴王李恪的曾孙。他乐于结交地位低下的贤士,擅长治 理政事。天宝年间,多次迁官后做了京兆尹。杨国忠派门客骞昂、何盈揭发安禄 山造反的阴谋,暗示京城的官捕搜查他的府邸,搜到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谋反 的证据,将他们勒死。安禄山发怒,上书为自己辩解,皇帝害怕发生事变,将李 岘贬出京任零陵太守。他理政深得人心,当时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相 互传言说:“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岘。”不久转调长沙。永王当时任江陵大 都督,暂时让李岘做长史。乾元二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 当权,制定诏书有时不通过中书省,百官没有敢违抗的。李岘在皇帝面前磕头, 竭力陈说李辅国的罪恶,皇帝于是醒悟,对其稍加约束。李辅国因此辞去行军司 马,但是十分怨恨李岘。凤翔七马坊的押官,行盗贼举动抢劫平民,被天兴县令 谢夷甫擒获处决。李辅国暗示他的妻子让她(为夫)申冤,下诏监察御史孙蓥审理这 个案子,孙蓥判决谢夷甫无罪。他的妻子又上诉,下诏让三司审问,三司审讯的 结果与孙蓥相同。他的妻子不接受,李辅国帮助她,于是下诏令侍御史毛若虚再 次审问,毛若虚判谢夷甫有罪,又说御史执法不端。李晔被贬到岭南,孙蓥被流 放播州。李岘认为处罚太重,向皇帝进言说:“毛若虚迎合权贵意旨滥用刑罚, 违犯国家法律。陛下任由他随意判决,表明不相信御史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 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 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 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 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 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 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 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 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减)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弛.以利民 弛:废止 B.召匠计之,直.百金 直:通“值”,价值 C.有不便. 便:简便 D.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 贵:使……显贵 答案 C 解析 便:便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盗:劫掠 B.常假借..用之 假借:假装 C.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 愧:使……羞愧 D.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务:致力于 答案 B 解析 假借:宽容。《荆轲刺秦王》中有“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即“宽容”之意。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常衣.绨衣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B.治.霸陵皆以瓦器 治:治理,引申为“建造” C.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切:恳切,深切 D.弗下.吏 下:向下交给 答案 C 解析 切:直率尖锐。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 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 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文帝 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 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 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 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烦扰百姓。南 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 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 违背约定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 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倚 几和手杖。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 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 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 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 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 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 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 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 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 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 侣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刚介方正.. 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 B.虽重忤.旨不恤 忤:违反,抵触 C.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D.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 遗:丢失 答案 D 解析 遗:音 wèi,赠送。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暗中勾结 B.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相 C.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 D.报.许,赐敕驰驿 报:报告 答案 D 解析 报:回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重忤旨不恤. 恤:顾及 B.阑.入臣名 阑:擅自 C.若无干涉.. 干涉:关涉牵连 D.虽蒙恩不问. 问:过问 答案 D 解析 问:问罪。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 来)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 宗。周经刚强耿直,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 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 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 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 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问罪,我实在是感到非常痛心,没有办 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 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况且交结 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 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 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 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 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 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 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 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 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 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 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 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 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 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 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 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 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 援:帮助,援助 B.大学士张居正主.之 主:同意 C.功臣殁.,公赠王 殁:死亡 D.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 易:改变 答案 A 解析 援:援引。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 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 署:代理 C.有年引.诏旨请 引:援引 D.而江西亦岁俭. 俭:歉收,年成不好 答案 A 解析 伐:功勋,功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竟赠,非制. 制:作动词,符合规章制度 B.诏禁邻境闭籴. 籴:购买粮食 C.中请稍弛.前禁 弛:放宽 D.帝怒,夺.职归 夺:改变 答案 D 解析 夺:剥夺。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 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 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 大学士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 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 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 被封赠,这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 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 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他被起用 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 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 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 援引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 南畿、浙江遭遇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 而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 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 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他回乡。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 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 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 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 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 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 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亦弗及. 及:轮到 B.天未绝.晋 绝:断绝 C.主.晋祀者 主:主持 D.天实置.之 置:放弃 答案 D 解析 置:拥立。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诬.乎 诬:欺骗 B.窃.人之财 窃:偷盗 C.下义.其罪 义:议论 D.以死谁怼. 怼:埋怨 答案 C 解析 义:以……为义,赞美。根据相同结构“上赏其奸”的“赏”推知 “义”为动词,赞美。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 尤:尤其,特别 B.不食其食. 食:食物,这里指“俸禄” C.以绵上为之田. 田:封地 D.且旌.善人 旌:表彰 答案 A 解析 尤:犯错误。“效之”是效法他们,“而”是连词,可知,“尤”不 能看成副词“尤其,特别”。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 他。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 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 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 欺骗人吗?偷盗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 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狡诈,上下相互蒙骗, 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埋怨 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而效法他们,罪过更要加重了。而 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 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 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 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 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 良的人。” 六、(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 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 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 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 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 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 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 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 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 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 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 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 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 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 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答案 D 解析 易:改变。 2.(改编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置.王无以镇之 置:设置 B.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 王:封……为王 C.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益:更加 D.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已:终止 答案 C 解析 益:增补,增加。“益”后面是代词“之”,且处在句末,可推知“之” 前应为动词,而非副词“更加”。 参考译文 秦王朝刚刚吞并天下,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说:“燕国、齐国、楚 国地方偏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 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合适。廷尉李斯说:“周 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亲属关系逐渐疏远 了,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法阻止。如今天下依赖 陛下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诸皇子和功臣们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 们,(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设置诸 侯不利于管理天下。”秦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战争无止无休,因为有那些诸 侯王。(我)依仗祖宗神灵刚刚安定了天下,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引起战乱,想求得 天下安宁太平,难道不困难吗!廷尉的建议很对。”(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 郡,每个郡设置守、尉、监。 苏轼说:圣人不能造就时势,也不错失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 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罪过不 能剥夺爵位,因此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 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周王朝衰弱,诸侯互相吞并,齐、晋、秦、楚的国土都方 圆千余里,他们的力量足够用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天 子做的事,然而始终没有分封诸侯。世人畏惧诸侯的祸患已经很久了,不只李斯、 秦始皇知道这种情况。 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官吏,按道理应该这样,就像 冬天穿皮裘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一样,适合时宜,不是某个人自己的智慧和独有 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错失时势,但是求学的人、士大夫大多不赞同。汉高帝 想封六国的后人,张子房认为不能这样做,李斯的见解跟张子房没有不同。高帝 听了张子房的言论,知道诸侯不能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封了 韩信、彭越、英布、卢绾为王,难道(这件事)只是高帝所为?张子房也参与了。所 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从前议论分封诸侯制度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出来后,其他人的言论就都 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而又增补了一 些,说:凡是有血气之人必会争夺,争夺必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 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夺的源头、祸乱的开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 杀害他的国君,儿子杀害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杀害,有不是因为继承和封赏 而争权夺位的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 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从汉朝以来,互相残害的君臣父 子,都是诸侯的子孙;其余卿大夫不能世袭的人,大概不曾有过这种情况。近代 以来不再有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这种祸患几乎断绝。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让 这种祸患开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见解,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后 世的法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