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文综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文综 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两人的人生观 A. 蕴含着强烈社会责任感 B.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 C. 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 D. 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孔子的主张是从仁衍生而来,主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的核心主张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因此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可见是两人核心思想的差异导致了其主张的差异,选项C正确;老子的主张并未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排除A;孔子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排除B;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排除D。 2.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变化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动 C. 士贵商贱的观念已完全打破 D. 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规定工商业者禁止参加科举,清代出现了盐商家庭科举应试并获取功名的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排除A项;士贵商贱的观念已完全打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 3.宋代各宗族编写的家训中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B. 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 C. 宗法制的重新建立 D. 士大夫义利观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较为完善,因此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部分望族子弟容易被淘汰,即出现材料所谓的“破家”,因此各宗族在编写家训时会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选项A正确;市民阶层的崛起不是宗族家训内容变化的原因,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宗族内部的家训,与士大夫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 4.《明史》记载“抚按定监司考语,必托之有司。有司则不顾是非,侈加善考,监司德且畏之。彼此结纳,上下之分荡然。”这反映出明朝 A. 重视官员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主持官员敷衍应付 C. 上下勾结,奖罚失据 D. 考核失实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针对巡按御史考察地方官员时的开报考语不实现象,规定相关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对被考核对象起到威慑作用,侧面反映出明代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主持官员的渎职及上下勾结行为,也不能说明考核失实,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 表明地主阶级对开埠都大力支持 D.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清末自开商埠是在1898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转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这种转变符合了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求,故选D项;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清政府自开商埠不能体现列强侵略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主阶级对开商埠都持大力支持态度,排除C项。 6.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章“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无产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其意为 A. 关注工人运动 B. 声援五四运动 C. 促成国共合作 D. 号召武装暴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只有做工人最有用最贵重”可知陈独秀强调了工人的重要性,是在关注工人运动,故选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陈独秀是在关注工人运动,而非号召武装暴动,排除D项。 7.国内外长期流传着中国共产党派陈云远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之说。有学者经过考辨得出陈云于1935年6月受命去上海恢复党的工作。在上海党组织再次遭破坏后,他离开上海,约在9月下旬抵达共产国际总部莫斯科。该学者又根据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高度评价毛泽东这一情况,推断七大召开前,共产国际就已获悉遵义会议相关信息,最终找到了6月上海临时中央向共产国际汇报的资料。这表明 A. 陈云去莫斯科与共产国际无关 B. 梳理时序是把握历史联系的重要方法 C. 破解历史难题取决于历史推理的严密性 D. 遵义会议使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学者通过陈云赴上海及莫斯科先后顺序,并结合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时间及高度评价毛泽东的内容得出共产国际就已获悉遵义会议相关信息的结论并最终找到相关证据,反映学者通过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把握历史联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最终表明陈云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内容,排除A项;题干仅从时间先后及相关证据得出结论,并未体现历史推理的严密性,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共并未脱离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8.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1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A. 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 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 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 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答案】A 【解析】 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排除D项。 9.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 A. 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 B. 法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这是最早的社会契约思想 D. 古罗马法律非常重视私权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根据“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知罗马法特别注重对私权的保护,故选D项;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权并不能说明当时债务现象严重,排除A项;罗马法对私权的保护既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同时也维护普通公民的利益,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证明“最早”,排除C项。故选D。 10.卢梭说:“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卢梭在此 A. 赞赏理性对人类价值 B. 倡导浪漫主义的生活态度 C. 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D. 强调生命权是人的自然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可知,卢梭主张“回归自然",强调人的感性,反对理性至上,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B;材料反映卢梭反对理性至上,并非赞赏理性,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11.1932年胡佛就世界和美国国内形势曾说:“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变成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由此推理,胡佛 A. 反对德国的法西斯专制统治 B. 反对政府扩大干预经济 C. 支持政府加强控制经济 D. 认为经济萧条已得到有效缓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变成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可见胡佛并不主张实行对国家实行全面干预,而是进行有限干预,故B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题干未涉及对德国政局的态度看法,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胡佛对经济危机发展趋势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 12.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 A. 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B. 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爱戴 C. 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 【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滞胀”的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应对危机。材料中撒切尔夫人的竞选承诺实际上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她的当选说明其承诺符合英国选民的需要,表明此时英国深受“滞胀”问题的困扰,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英国在“滞胀”问题出现后,采取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并非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联系所学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 第II卷 1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唐)吴兢《贞观政耍》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答案】(1)措施:强调“民本”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或推行租庸调制);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 (2)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3)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 【解析】 (1)关于“措施”,由材料“国以民为本,唯欲躬务俭约”可得出强调“民本”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由材料“必不辄为者侈,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可得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由材料“敦行礼让,使多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得出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结合所学,还可以列举唐朝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 (2)由材料“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可以得出民间自发组织;“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内容丰富;“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可以得出以救亡为主要目的;“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可以得出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3)由材料“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可得出国家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从社会性质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农村改革的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配套措施齐全,全面推进,效果良好。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信息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历史现象: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概述: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有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的环球试航等重大事件。 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各地区之间孤立封闭的状态,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过程;同时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等。 信息2: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 历史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概述: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评价: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但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信息3: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历史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概述:18世纪中晚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业使用机器开始,然后发明了蒸汽动力,再向交通等部门扩展。 评价: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但也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产生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对立。 (“示例”仅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反映了工业革命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15.材料 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属一级行政区。路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宋初,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如沅水流域在唐代分属两个不同行政区,到宋时则将沅水和澧水流域隶属于同一路。宋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共设24路,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摘编自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管理调整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路是虚设行政区);路的区划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2)原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重心之地的控制,巩固其统治 【解析】 (1)根据“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等内容可知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特点是创设新的地方行政机构,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以及行政区,突出自然地理因素,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权力等。 (2)根据“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吸取唐朝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经济重心地区的控制,最终是为了巩固统治。 16.材料 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人民曾掀起过五十多次起义。在二战后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之时,阿尔及利亚也掀起了去法国化的运动。1954年,阿尔及利亚组建了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开始了武装抗法斗争。1956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也加入阵线。民族解放军战斗的地区迅速扩大,他们采用游击战术来消耗、打击敌人,粉碎殖民军的攻势。1955 -1959年,法国军费支出巨大,财政极端困难,殖民战争还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从1960年起,阿、法经历了近两年半时间的谈判。在谈判的同时,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斗争继续发展。1961年,法国要求结束殖民战争的罢工浪潮高涨,戴高乐政府谋求与阿妥协。1962年3月,双方谈判签订《埃维昂协定》。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 ——摘编自罗洪彰《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背景:阿尔及利亚人民与法国殖民者的民族矛盾尖锐;美苏冷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二战后法国相对衰弱;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风潮。(6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采取以武装斗争为主、政治谈判为辅的策略;组建统--的民族解放阵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法国国内反殖民战争声浪高涨。(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人民曾掀起过五十多次起义”“在二战后民族主义风起 云涌之时,阿尔及利亚也掀起了去法国化的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等有关内容来回答。 (2)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谈判的同时,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斗争继续发展”“法国要求结束殖民战争的罢工浪潮高涨”“殖民战争还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对“概述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的回答,可以首先对相关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确定有四个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每一层次的材料信息进行概括,以较为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17.材料 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思想: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重视农业;加强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此解;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解析】 (1)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概括得出: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概括得出: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李悝做《尽地力之教》……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得出:重视农业;“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得出: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得出:重视政治管理;“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得出: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