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17年10月4日中秋夜20点左右,一道火光划过云南香格里拉县城西北40千米处的德钦县上空,后经证实,这是一枚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 A. 巨行星 B. 星云 C. 恒星 D. 小行星 ‎2. 在下列天体中,“火流星”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金星 B. 月球 C. 火星 D. 土星 ‎【答案】1. D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火流星”所属类型及“火流星”现象发生条件。‎ ‎【1题详解】‎ ‎“火流星”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故D正确;巨行星和星云体积大,恒星位置相对稳定,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火流星”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月球上没有大气不可能发生“火流星”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6年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20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材料中所述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A. 太阳耀斑爆发 B. 太阳爆炸 ‎ C. 太阳辐射增强 D. 太阳辐射减弱 ‎4. 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 短波通信中断 B. 信鸽丢失 ‎ C. 指南针失灵 D.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 ‎【答案】3. A 4. 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该“喷嚏”指的是太阳活动。‎ ‎【3题详解】‎ 在2014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结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太阳活动使极地附近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使无线电短波产生中断,导致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故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太阳耀斑爆发。故选A。‎ ‎【4题详解】‎ A、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中断,故不符合题意;‎ B、太阳活动对信鸽的磁场产生破坏和干扰,直接影响信鸽的导航系统,造成信鸽丢失,故不符合题意;‎ C、太阳活动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失灵,故不符合题意;‎ D、太阳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无关,故正确。故选D。‎ 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号航天器结束了长达13年的土星探测使命,以主动坠毁的方式坠入土星大气层。下图为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卡西尼”探测器主要探测的行星是 A. 甲 B. 丙 ‎ C. 己 D. 庚 ‎6. 对“卡西尼”探测器向地面传送信息易产生干扰的是 A. 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 ‎ C. 地球自转 D. 昼夜交替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己为土星,C正确;甲是水星、丙是地球、庚是天王星,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其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中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故太阳活动会干扰探测器向地面传送信息,A正确。故选A。‎ ‎7.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威夷群岛、墨西哥湾、刚果盆地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珠峰处相比,珠峰处海拔最高,距离莫霍界面最远,因此是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故选D。‎ ‎8.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感觉到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动 B. 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摇晃 C. 只有上下颠动 D. 只有左右摇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陆地上地震发生时,先感觉上下颠簸,后感觉左右摇晃。B正确。‎ 当地时间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公里外都能看见。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 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10.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9. C 10. A ‎【解析】‎ ‎1.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2.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此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9题详解】‎ A、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整个地壳,所以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故不符合题意;‎ B、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所以岩石圈不仅仅包括上地幔一部分还包括地壳,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故正确;‎ D、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整个地壳,所以岩石圈的下部是软流层,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题详解】‎ 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选A。‎ 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读下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11. 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 C. ③ D. ④‎ ‎12. 上图中①~④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 ①-地面辐射 B. ②-大气辐射 ‎ C. ③-太阳辐射 D. ④-大气逆辐射 ‎13. 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A. 辐射①减弱 B. 辐射④增强 ‎ C. 作用⑤增强 D. 作用⑥减弱 ‎【答案】11. C 12. D 13. 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受热过程。‎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热力作用。‎ ‎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1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图中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由表中内空可知,11月4日,该地出现霾、雨天气,云层厚,云量多,空气中杂质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A. B. ‎ C. D. ‎ ‎15. 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下列属于水循环主要地理意义的是 A.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B. 加速冰川融化 C. 使水呈三态变化 D. 使海平面上升 ‎【答案】14. B 15. B 16. A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热力环流。‎ ‎【14题详解】‎ 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当时风从海洋吹响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压,因此风从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海陆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水循环主要地理意义的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A对。故选A。‎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 古生代、三叶虫 B. 中生代、恐龙 C. 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 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8. 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湿热的草原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 C. 湿热的森林地区 D. 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17. B 18.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演变。‎ ‎【17题详解】‎ 读题干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而恐龙又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B对。故选B。‎ ‎【18题详解】‎ 煤层形成时代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植物茂盛的时期。根据苏铁、银杏等植物判断,此时地球的植物非常茂盛,因此,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C对。故选C。‎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 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20. 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 逐渐下降 B. 逐渐上升 C. 先上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9. A 20. B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熟练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即可得答案。‎ ‎【19题详解】‎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选A。‎ ‎【20题详解】‎ 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 ‎21.同纬度地区,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 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故气温高,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最大。因此昼夜都为晴天温差最大,C正确。故选C。‎ ‎2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东侧吹来 D. 风从北侧吹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飞机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正北;由于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飞行,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不断向右偏转,最终形成与等压线平行的西风,因此飞机是逆风飞行。故选B。‎ ‎23.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B. 海啸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 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 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称为汐 ‎【答案】C ‎【解析】‎ ‎【详解】风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海啸是海底地震引发的,不是海水的运动形式,A错;风暴潮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B错;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C正确;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D错。选C正确。‎ ‎24. 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 波浪—密度差异 B. 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 风浪—太阳辐射 D. 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C ‎【解析】‎ 波浪是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的海水运动形式;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洋流的形成与风力、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有关。‎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此时,甲地的风向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26.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5. D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首先过甲地垂直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适当右偏即为甲地的风向。通过画图可知,甲地的风向是西南风,D对。故选D。‎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①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风力也最大,A对。故选A。‎ ‎27.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区域(如图)曾经经历了地质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此时期结束后转暖,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即1 k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的克数很低(不足1%,比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还低)。对该海区盐度低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B. 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C. 与外海连通,盐度得到稀释 D. 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径流量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主要和该地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降水量、海域的封闭状况、地表径流等方面有关系。波罗的海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径流量较大,因此海水的盐度较低。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盐度会升高,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C,故选C。‎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8.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 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 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 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 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29.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 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 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答案】28. C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故选C。‎ ‎【2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故选B。‎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30. 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A. 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 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 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31. 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 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 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 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答案】30. C 31. B ‎【解析】‎ 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 ‎【30题详解】‎ 根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可以判断出图中②是盐度曲线;根据海水温度总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可判断图中①是温度曲线;进而可知③是密度曲线。故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C正确。故选C。‎ ‎【3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结合图片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海水最大密度不是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A、C错误;说明密度与温度负相关,而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故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B正确;由题干可知,密度与盐度相关,洋流运动会引起海水盐度与温度的变化,故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有关,D错误。故选B。 ‎ ‎32.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A. 大气运动 B. 地转偏向力 ‎ C. 海水密度差异 D. 大陆轮廓和岛屿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A正确。故选A。‎ ‎33. 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的主要原因是 A. 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比较适宜鱼类的生长 B. 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C. 寒暖流交汇使海水的盐度比较适中,有利于鱼类产卵 D. 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多样的饵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的主要原因是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D正确。故选D。‎ 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读杭州湾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与钱塘江大潮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 河口形状 B. 夏季风 ‎ C.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D. 地转偏向力 ‎35. 下图是日、地、月运动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当钱塘江出现大潮时,月球位于 A. 甲、乙位置 B. 丙、丁位置 ‎ C. 甲、丙位置 D. 乙、丁位置 ‎【答案】34. D 35. C ‎【解析】‎ ‎1.本题考查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与该区域的河口形状、夏季风、以及地月引力等有关。‎ ‎2.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即朔和望时)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世界最大的天文大潮奇观是在浙江的钱塘江大潮。‎ ‎【34题详解】‎ 发生大潮时,再加上杭州湾是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与地转偏向力无关。故选D。‎ ‎【35题详解】‎ 由图文信息可知,当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位于一条直线时,形成天文大潮,即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故选甲和丙位置。故选C。‎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 材料二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图中体现的水循环类型有哪些?‎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主要涉及哪些水循环的环节?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是否严密?为什么?‎ ‎(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字母 。能够使H环节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4)以城市化建设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降水和地表径流。不严密,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海陆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把海洋水和陆地水联系起来,形成循环。‎ ‎(3)D;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 ‎(4)城市化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使蒸发、蒸腾减弱;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详解】(1)读图可知,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图中体现的水循环类型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分的蒸发,使水蒸气到空中,在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的形式落在地面上,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吸收,剩余的水汇集入江河,由此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汇集流入海洋,虽然海洋中的水不会倒流入河,回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又会蒸发,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的形式从天上来到陆地。从生物圈的水循环角度来看,陆地上的水可以汇入海洋,海洋中的水也可再返回陆地。‎ ‎(3)读图可知,水循环环节中H环节为下渗,影响下渗的因素有:降水强度大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大小;植被覆盖状况等。‎ ‎(4)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建设主要是对地表状况进行改变,由于地表状况的改变,使水循环发生变化,如:破坏地表植被,使蒸发、蒸腾减弱;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37.读“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 。降水的形成首先需要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空气在抬升过程中水汽会逐渐冷却凝结。‎ ‎(2)全球年降水量最多的纬度范围是 ,降水量最少的纬度范围是 。请你在两地中任选其一,结合降水形成的条件,尝试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成因。‎ ‎【答案】(1)从低纬向南北两极递减。‎ ‎(2)北纬0°-10°;南纬80°-90°;赤道终年高温,大气受热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或极地附近终年寒冷,大气冷却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降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内容为: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的阅读。‎ ‎【详解】(1‎ ‎)阅读地图,纬度高的地区气温低,纬度低的地区气温高,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阅读地图,全球年降水量最多的纬度范围是<10°,年降水量最少的纬度范围是>70°。全球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水汽逐渐冷却凝结,容易形成降雨,所以降水多。全球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位于极低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大气冷却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所以降水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