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共1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共123页)

1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课标要求: 初步认识到化学与公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 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 的重要力量。 知道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 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 性。 3、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内容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的知识有了点滴了解,但并非把它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从进入九年 级开始,就用步入化学殿堂,让学生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本节仅围绕一个“妙”字,让学 生去体验,真正达到奇妙中产生兴趣,奇妙中了解化学,奇妙中感受魅力,奇妙中走进化学, 奇妙中解读奥秘,以此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 21 世纪我们的中心科学,它关系到我们的衣、 食、住、行,使学生们喜欢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以后学好化学打下坚实 的基础。 学习建议: 通过阅读、观察图片信息,解读文字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大脑。学会用两 只眼睛看世界,做到宏观与微观相联系,学会多重表征,既宏观物质、模型、符号来表达, 通过学生语言交流,达成共识,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 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 学的志向。 2.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 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点(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方面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奇妙之处,从而树立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实验准备: 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手喷壸、浓硫酸、高锰酸钾、玻璃棒、酒精灯、多媒体、化 2 学图片、化学视频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情景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刘千? 我想问一下你们喜欢他什么? 那好,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把 魔术大师请到我们教室中来好不好 呀? 下面就由“魔术大师”王会德 老师来给你们表演魔棒点灯好不好。 用玻璃棒沾少量浓硫酸,然后涂 上事前准备好的少量高锰酸钾,迅速 将玻璃棒去点燃酒精灯。 同学们刚才的魔术妙不妙?再 来一个你们还要不要。 下面这个魔术就选两位刚才观 察比较仔细的两位同学来完成。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 写上“化学真奇妙”五个字,将纸张 贴在黑板中央。 板书课题:化学真奇妙 导入新课: 你知道化学还做出哪些奇妙的 事情吗? 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石油给我 们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吧? 播放石油的加工处理录像,最后 用图片展的形式归纳石油的用途。 既然化学这么神奇,能把石油加 工成这么多产品。那么我们就来一起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世界有多少通过 化学加工而成的呢? 板书: 学生随便回答 学生异口回答 让学生仔细观察 魔术过渡,在学生温度 不下降的同时再次掀起高 潮 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 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真 奇妙”五个字。 思考、讨论 让学生观看石油的加 工处理,通过视频内容,结 与时代同步,利用 今年常用的“穿越” 一个词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老师一直跟上时 代步伐,同时也让学生 与老师更贴近。 学会观察实验 创设趣味性化学 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 利用学生的已有 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 发学生的思考 帮助学生认识到石油 的巨大财富,同时也让 学生树立一种节能意 3 化学改变了世界 回答化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 化?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学 生展示建筑发展的缩影图片草房— 瓦房—楼板房—钢筋混凝土浇铸— 现代房间装潢及水立方图。 思考:P3 活动天地内容。 总之,化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 个方面,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的,如果我们不好的学好用好化学它 也有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负面的 影响和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 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 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合图片,让学生自已试着归 纳石油的用途,老师加以总 结。 自学教材 P2—P3 上文 字和图片内容。 让学生讨论回答可以 让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生 活感受,如高铁节约了时间 等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我 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 关系。 让学生观察 P4 中的两 幅图[讲解]这些图片都与 化学密切相关,有好的作用 也有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 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让它更 好 的 为 我 们 的 社 会 服 务 呢?谈古论今,只有学好了 化学,才能真正领略化学的 魅力。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 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 意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 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 向 社 会 ” 的 学 习 意 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 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 走向社会”的内涵,树 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 的远大理想。 [投影] 1、课中检测(可以参考使用《助学》之“课中练习”栏目) 2、预习课题 2。 4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 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 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节课 的收获(自主建构知识体 系)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 力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化学对学生 来说就是因为是一门新添学科,学生已经作了预习和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要过于强调书本 知识,尤其是物质的构成不能作深入研究,应以了解认识为主,多利用视频和实验及生活实 例来介绍化学的重要性。 授课日期: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 第 节课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 课题: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 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材追求的一大特色,为体现这一 特色,从第一节开始教材就以“化学改变了世界”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 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探究,亲身体验化学的特征、 现象等,通过体验学生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变化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价值观,初步尝试 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 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区别与联系;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2、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5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学习难点】1、区分常见的物质变化。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与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化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下一步迫 切想知道如何去学习化学。本节课的起点应放在物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现象上,现象是通过 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从而引出物质的变化 【学法指导】 学习时要根据生活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上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例子,对这些变化只 分析结果,不分析变化过程。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外观特征,如发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等,这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过程中并 不一定都有明显现象发生,如酸碱中和反应等,同时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 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就是物理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3 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火柴、酒精灯、镁条、锌粒、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溶液、硫酸铜溶液、滤纸、喷壶、双面胶、分子结构模型 【学习方法】引导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生产中 的用品大多数都是化学制品,制造 化学产品的关键就是要促使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什么样的变化是化 学变化 【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神奇的化学变化”(课前在黑板 上用双面胶贴好事先在七张滤纸 上 用 酚 酞 写 好 “ 神 奇 的 化 学 变 化”,用注射器吸取神奇的药水氢 氧化钠溶液向上喷洒,呈现课题) 【点拨】简述原理,强调根本原 因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过渡】请同学们看下面两组变 化 【多媒体展示】比较葡萄榨汁和 葡萄酿成葡萄酒有什么不同?酒 回顾上节课历历在目的 化学现象带来的震撼,引发 深入的思考 观察现象,引发思考 学生讨论并将表格完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变化观”思 想 解疑释惑,提出化学变化 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 6 精挥发和酒精燃烧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再出示表格:酒精 挥发和酒精燃烧变化前的物质、变 化后的物质、伴随的现象、有无新 物质的生成) 阅读教材第 5 页第 1、2 自然段内 容,归纳: 1、 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 化?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是什么? 3、 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 和物理变化的例子。 【板书 1】 1、 变化 2、 特征 3、 区别 【跟踪练习】出示 10 个常见的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典型例 子 【升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 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二者之 间有什么联系呢?以学生熟悉的 蜡烛燃烧为例进行分析 【点拨】区别: 联系: 【板书 2】联系: 【过渡】怎样知道物质是否发生 了化学变化呢? 【明确】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步 骤: 实验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 态、气味; 实验中观察反应条件和现象; 实验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 态、气味。 【探究】教材第 5 页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演示】实验 1:点燃镁条 (教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物 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理解 参照课本用准确的语言 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的定义并说出定义中的关 键词 阅读,归纳、讨论、回答 回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进一步加强对物理变化、化 学变化的理解 分析蜡烛燃烧的变化及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的蜡烛 熔化的变化;使蜡烛熔化的 途径;试归纳出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的联系 了解观察化学变化的方 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用规范化的语 言来思考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并学会抓住定义 中的关键词 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能 力 通过对比组的事例及学 生易错、模糊的事例,加 强学生的理解 通过学生司空见惯的生 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 总结能力 先入为主,规范步骤 7 师引导如何观察化学实验) 实验 2:氢氧化钠溶液+酚酞 (观察颜色改变) 实 验 3 : 锌 粒 + 稀 盐 酸 ( 观察气体的产生 ) 实验 4: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 钠溶液 ( 观察沉淀的生成) 【板书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点拨】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验现象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新物质 生成,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 气体、产生沉淀等,但有这些现象 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的发 光放热。 【过渡】化学变化中除了产生一 些现象还常伴随发生能量的变化。 都有哪些能量的变化呢? 【总结】:化学研究的目的:利 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 取能量 【过渡】同学们已观察过许多化 学反应,心中会想物质为什么会发 生化学变化呢?这需要一定的外 在条件,还要从物质的内部找原 因。物质是由许多很小的微粒构成 的,这些微粒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他们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呢? [投影录像]水的组成及水分子 模型 [点拨]准确描述水的宏观组成 和水分子的微观构成 [组织活动]出示二氧化碳的 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有关二氧 化碳的科学描述 [问题] 1. 看到每一种物质,你是否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 总结化学变化常伴随的 现象 根据 P5-P6 内容,知道化 学变化常伴随的能量变化 阅读教材第 6 页倒数第 2、3、4 自然段。 阅读教材第 7 页多识一 点。 通过观看录像,展开想象的 翅膀,认识水的组成和结构 用规范的化学语言练习描 述水的组成和构成 分小组进行练习、表达、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 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 验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 的一些现象,但要明确现 象只是帮助判断化学变 化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 为判断的依据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立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化学 8 能想象出他们的微观构成?(H2O、 H2、O2、CO2、金刚石、石墨等) 2. 你认为化学变化的奥秘是什 么? 流 反思、交流、共享 语言进行描述、表达与交 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 能力 懂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维 方式 【点拨】每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组 成和结构,组成结构若发生改变物 质就变了,才会出现新物质。化学 变化的本质就是分子发生变化,生 成新分子。分子再分就是原子,原 子也非常小,书中一个油墨小点竟 然是由大约 100 亿个碳原子组成。 科学家现在已能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观察到它们的运动。看书 P7 图: 【多媒体展示】道尔顿、阿伏伽德 罗的原子分子论 【点拨】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 程。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化学的 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有了 分子-原子论,化学才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揭示化学学科研究的范 畴。 【课堂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 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 通过多媒体展示的电解 水的微观变化过程,体会化 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体会化学的发展历程及 化学研究的范畴 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大胆表达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 变化的实质 明确: 1、物质变化观 2、化学变化的能量观 3、化学研究的目的观 9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区别 1、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联系 2、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常伴随的现象: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由元素组成 2、化学研究的范畴: 【巩固练习】 1、用序号填空:①化学变化 ②物理变化 (1)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中,搭建房屋 ,烧烧制陶器 ,磨制石器 , 淘洗黄金 ;(2)使用火柴时,火柴折断 ,火柴燃烧 ;(3)在养鸡厂, 鸡蛋摔破 ,鸡蛋孵化 ;(4)生活中,头发生长 ,扎起头发 2、指出下列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2)蜡烛熔化 (3)蜡烛燃烧 (4)小麦磨成面粉 (5)生米变成熟饭 (6)食物腐败 (7)铁生锈 (8)镁燃烧。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了生动有趣的导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上课开 始时,我先给学生做一个小魔术(“无字的天书”),学生非常好奇,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2、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联系、判断方法。学习时要根据生活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上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例子, 对这些变化只分析结果,不分析变化过程。本节课的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对学 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一分为 二的看问题。 3、初中化学的分化点(即难点)就是学生难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为 了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要多采用一些类比的方法、模型化的方法,找一些 影像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课型: 学校: 教师: 10 课题: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 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4:明确对探究活动反思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5:会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初步形成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以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 知识点(重点、难点) 1:怎样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怎样明确地提出问题,准确地表述出问题: 2:怎样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3: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实验准备:多媒体,酒精灯,烧杯、蜡烛、火柴、秒表,坩埚钳, 蜡烛的相关材料收集,学生实验报告素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11 【情景创设】:1 投影化学之谜: 播放短片《神奇的根瘤菌》让学 生在 观看影片后发表感想。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空 气成分的发现过程,发表感想 【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引出主题 -化学的探究从问题开始。 一:从问题开始: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活动天地】 [演示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仔 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 熄灭时,熄灭一分钟后的现象。 2: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的 两组蜡烛分别点燃,然后用同样 大小的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3: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 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 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 么? ;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 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 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 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 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 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 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 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根瘤菌是怎样做到的? 等 把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 来与大家分享 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观 察,思考、讨论,小结: 1:蜡烛点燃后,可以持 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 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 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 成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 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 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 储 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 芯。熄灭时冒白烟 2:高的蜡烛先熄灭 3: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 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 层变化最小; 4:水雾生成,石灰水变 浑浊。 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化学 探究从问题开始 学生已经成功的从提出问题开 始学习了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 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 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兴趣。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12 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 碳生成。] 【问题】对以上 4 个实验,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结合化学知识,在生活 中你还对哪些问题存在疑惑 【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发现和 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中的“化学之谜”? 【板书】:科学探究:1 提出问 题 和二氧化碳生成。 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小组内交流、发表见解 阅读,讨论交流自己的 感想 比较思考 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 己的看法 讨论总结科学探究的环 节 进一步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了解发现、提出问题的 关键所在,提高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就要设 法找出答案,请你结合《物理》 《生物》等科学的;学习谈谈如 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讨论小结】:根据学生回答,师 生 共同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 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 (分析、比较、概括)获得结论, 交流评价 【活动天地】: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活 动天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点燃蜡烛 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 生初步明确科学探究过程 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 节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探究活 13 阅读材料,找出化学探 究活动的过程 导管末端有火焰] 思考交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并交流共享探究结果 分组完成各自的探究报 告 总结 分组讨论 交流共享 对上一课时的实验探究 活动报告进行分组讨 论反思,做出评价并相 互交流 分组讨论 交流共享 用玻璃导管引出白烟,用点燃的 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 会发生。【导管末端有火焰]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 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 受? 【指导学生】进行“影响蜡烛燃 烧时间因素的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写出化学探究报 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 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 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过渡】指导学习分析《活动天 地》中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做 出评价 【指导学生】分组对上一课时所 进行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问题]通过学习,你认为应该怎 样才能学好化学 【板书】 对科学探究怎样反思 动的过程,知道化学实验是进 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 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如何完成探究报 告, 概括知识 通过对具体探究报告的评价, 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探究 活动 进行反思 通过进一步练习,使学生更加 明确如何对探究活动进行反 思,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总结概括第二节内容 思考,小结 14 [投影] 课中检测(可以参考使用《助学》之“课中练习”栏目)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氮气、水和氧气等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 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5.久置不用的深井、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都存在着二氧化碳,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人如 果长期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环境中会窒息而死,因此,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会进行 灯火实验,原因是: 。 6.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 点 燃 蜡 烛 , 观 察 到 蜡 烛 的 火 焰 分 为 三 层 , 分 别 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 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 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结论:蜡烛燃烧以 后的生成物是 。 【总结】: 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系 统化、概括化, 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 节课的收获(自主建构 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 力 【布置作业】: 或参考课后和助学“课后评价”部分。 教学反思: 1:主要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与积 15 极的鼓励、评 价,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做过的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提出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给学生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 3: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做过的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提出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给学生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课型: 单位 执教 课 题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②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和学会常见的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 情 分 析 在小学和初中其他课程中,学生曾做过不少实验,实验中见过和使用 过一些仪器,他们喜欢在实验室里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这为本节的学习 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本节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 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的认识,更应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对操作的规范性的要 求。 重 点 常见的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难 点 实验室安全规则 教学媒体、仪器和药品等 化学实验室演示实验一组;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16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1.反应容器 ①直接加热的仪器: ②垫石棉网加热: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 2.加热仪器 3.计量仪器 4.固定、支持仪器 5.分离物质仪器 6.存放物质的仪器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三不原则 2.用剩药品的处理(安全环保原则) 3.化学危险品图标 4.烫伤 5.酸、碱灼伤 6.实验台着火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7 一、认识 你的实验 室 一、认识 化学仪器 1.反应容 器 2.加热仪 器 3.计量仪 器 4.固定、 支持仪器 5.分离物 质仪器 6.存放物 质的仪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趣味故事:一只烧坏的挎包: 在美国 XX 著名中学,化学实验室的陈列窗中有一只 烧坏的挎包,关于这个挎包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很多年以前,这个学校的一个学生在做实验时,看 到金属钠非常神奇,就偷偷的在自己的挎包里放了 一小块金属钠,打算下课后再玩,但是还没等下课 他的挎包就着火了,原来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 泼,在他的挎包里很快就自燃了,他不遵守实验室 的规则而导致了实验时的危险,为了警示以后的学 生,因此学校把这个学生的挎包留了下来并陈列在 橱窗里。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来了解 化学实验室的有关知识。 【活动天地】了解和认识下列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 意事项: 试管、试管夹、锥形瓶、烧杯、水槽与集气瓶、 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滴瓶。 ①直接加热的仪器(4 种):试管、蒸发皿、坩 埚、燃烧匙。 ②垫石棉网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 体投影不同的仪器,学生分别说出这种仪器的用途 及使用注意事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讨论归纳】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 匙、坩埚等 反应容器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 需加石棉网)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 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 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 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 水槽 学生听故事,知道在实验室里必须遵 守实验室的规则 活动天地 P18 1~3 活动天地 P19 根据课后附录ⅡP143~145 多识一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18 二、切记 实验室安 全规则 1.三不原 则 2.用剩药 品的处理 (安全环 保原则) 3.化学危 险品图标 4.烫伤 5.酸、碱 灼伤 6.实验台 着火 【过渡】走进化学实验室,你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好 奇,想马上开始做自己喜欢的实验。虽然做实验既 有趣又令人兴奋,但有时候也会有危险。你必须听 从老师的指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才能确保实验 的安全。 【组织学生阅读课后 P15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实验室里有的药品易燃、易爆,有的有腐蚀性 或有毒,所以: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将鼻孔凑近容器口去 闻药品的气味,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指导学生总结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 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教师提出问题】看书 15 页的图实验室中存在哪些 不安全的因素?它们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温馨提示】 1.未征得教师同意,不能擅自动手做实验。 2.不能在实验室内嬉笑打闹、大声谈话。 3.禁止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 4.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 熟悉下列化学危险品图标: 腐蚀品、有毒品、自燃物品、爆炸品。 发生意外怎么办: 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烧伤膏。 先用大量水冲洗,若溅入眼睛内,千万不要用 手揉眼睛。 移开可燃物,用湿布或沙子覆盖,或使用灭火 器。 【小结】引导学生畅谈对这一节学习内容的体会和 感想,进行学习反思。 【练兵场】 1.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2.固体药品一般盛放在 A、细口瓶中 B、广口瓶中 C、滴瓶中 D、蒸发皿中 【课后作业】 根据实验室安全规则: 找出取用药品时的“三不原则” 取用药品的“三不”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交流共享 你能找出多少处不安全的地方?(十处以 上) 熟记图标 课本 P18 发生意外怎么办?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9 书写常见的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 意事项。 20 附:学案 学习指导: 1、①直接加热的仪器(4 种):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②垫石棉网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等 2、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将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3、废弃药品处理的三不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 能拿出实验室。 4、发生试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烫伤: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烧伤膏。 酸、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若溅入眼睛内,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 实验台着火:移开可燃物,用湿布或沙子覆盖,或使用灭火器。 强化训练: 1.下列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量筒 D、集气瓶 2.一支试管容积为 30mL。要用这支试管给液体加热,那么所取液体的体积最多不超过( ) A、10mL B、15mL C、20mL D、30mL 3.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 4.下列实验操中使用漏斗的是( ) A、溶解 B、称量 C、过滤 D、蒸发 5.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 )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器扑灭 6.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直 接 放在 火焰 上 加热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要放 在 石棉 网上 加 热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 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 21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单 元 教 材 地 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 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 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 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 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 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 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研 究的化学史。 教 学 目 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 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 子、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的概念。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 结论。 学 法 建 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 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元素的概念:⑴只讲种类;⑵不讲个数;⑶元素是一个 宏观概念。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 特征,水的净化方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节次 教 学 时 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 1 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 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 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 2 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 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 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 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 3 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 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 思考和讨论。 22 第 4 节 1 元素和元素符号。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 材料;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 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 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到实 验室 去 1 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 涤和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 复习、 测试 2 23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 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 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 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 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水的三态变化:固 液 气 水 的 构 成 粒子:分子 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应用:解释物质的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 水的天然循环 除去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水 净化 净水方法: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 沉淀 过滤:(仪器、操作) 吸附 生活中煮沸 实验室蒸馏:(仪器、装置、操作) 24 课 题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 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 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 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 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 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25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 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 运动加快,间隔增 大。) 3.分子的基本性 质 (第一课时)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 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 液 气 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 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 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 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 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 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 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 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 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 子性质不同。 阅读 P28~P30 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 分子的性质 属于物理变化 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 动; 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 内自由运动; 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 间扩散。 下 列 宏 观 现 象 中 , 吸 收 能 量 的 有 ;放出能量的有 。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 华 你 能 用 分 子 知 识 解 释 上 述 变 化 吗? P30 活动天地 P30 交流共享 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用分子知识解释: P30 在线测试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2.植物对水的净 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 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 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 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 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小结: 1. 2.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察 P31 图片 P32 多识一点 认识节水徽记 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 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怎样防止水污染?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 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 处理后达标排放。 26 爱护水资源 科学家曾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文学家则感叹:“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 将是人类的眼泪!”两句话尽管说法不一,但给人的警示相同。尽管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被水覆盖, 但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不到 1%,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水就没有 人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保护水资源做起。 课 题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2.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3.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情分析 小学及中学地理已学过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节约用水 的重要性。 重 点 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 点 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 关 键 点 理解并熟记过滤操作的要点 教学媒体 挂图、过滤实验操作、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27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三、水的人工净化 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2.过滤操作的要求 一贴: 二低: 三靠: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⑴过滤 ⑵蒸发 ⑶蒸馏 蒸馏所需仪器 纯水 矿泉水 硬水 软水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28 三、水的人工净化 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⑴过滤 ⑵蒸发 ⑶蒸馏 蒸馏所需仪器 (第二课时) 复习: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2.53%,可 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储 量的 13%,占全球总水量的 0.3% 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过滤器的制作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 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 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末端 要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 微生物; 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 蒸干后有固体残留,说明水中有可 溶性物质; 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 何残渣,说明蒸馏水是纯净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 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 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 离。 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 分离出来。如:在蒸发皿中蒸发食 盐水可得到食盐。 蒸馏法:把液体和液体分离。 (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 蒸馏烧瓶、单孔橡皮塞、温度 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 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了解 净化黄泥水 活动天地 P32 了解明矾的作用:净水剂 理解、记忆 思考: 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么不留 气泡? 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过滤 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 有人说:冰水是混合物;市 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 净物。 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 与纯净物: 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 种分子构成混合物。 举例 P34 了解水的蒸馏 P34 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 P35 在线测试 1,2 29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纯水 矿泉水 硬水 软水 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总结: 1. 2. 3. 4. 5. P35 多识一点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 P36 长话短说 几种常见的净水方法: 方 法 所 除 杂 质 沉降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活性炭吸附 不溶性固体杂质和一部分可溶性杂质 氯气等杀菌药物消毒 微生物 加热煮沸 一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蒸馏 绝大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小知识: 我国的水资源 地球水的储量很大,总储量约为 1.36×1018m3,但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 2.53%,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仅约为总储量的 0.3%,主要是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目前,世界 上有 80 个国家的 15 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 20 个国家的 3 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中。我 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 2.8×1012m3,居世界第 6 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居世界第 88 位,地域分布也不均匀,在西北和华北部分边远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有困难。 练习: 1.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 现象? 2.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白糖尽快溶解在水中,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3.将泥水分离得到蒸馏水,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才能获得?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闻到淡 淡的梅花香,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 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用催化剂可将水变成汽油 6.若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酒精和水混在一起,应以哪种方法分离较为恰当( ) A.沉淀 B.加明矾 C.蒸馏 D 过滤 7.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水的操作:⑴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是 ;⑵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⑶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净水效果 更好,其先后顺序是 。 30 水 组成:氢、氧两种元素 水  通电 氢气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点燃 水 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氢气有可燃性,水 通电能分解) 电解水的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③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③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 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②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 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重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 结 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 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 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 ①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③分子又是由原子构 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⑶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A+B+…→C ②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 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31 32 课 题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 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 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 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 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 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 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 化的本质。 关 键 点 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 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33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34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 本区别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 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 倍),能被点燃,是氢气。 结论: 水  通电 氢气+氧气 H2O  通电 H2+O2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 质的反应。 字母表达式:A→B+C+…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是由原 子直接构成。 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氦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 可再分。 分子 原子 相 似 点 ⑴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⑵分子 之间有间隔,⑶ 分子在不停地 运动。⑷同种分 子性质相同;不 同种分子性质 不同。 ⑴质量和体积都很 小,⑵原子之间有 间隔,⑶原子在不 停地运动。⑷同 原子性质相同;不 同 种 原 子 性 质 不 同。(由原子直接构 成的物质) 区 别 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以分裂, 成为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 可再分,重新组合 成新物质的分子。 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 构成的,分子是 构成物质的一 种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 粒子,原子也是构 成 物 质 的 一 种 粒 子。 P37 活动天地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 用? 熟记文字及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 分析反应的特点 一变多 通式 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 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 氦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区别分子和原子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 学变化 35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 要验纯) 燃烧与点燃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 雾,烧杯发烫。 结论:氢气+氧气  点燃 水 H2+O2  点燃 H2O 安全提示: 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 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 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 是一个动作。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 一种物质的反应, 称为化合反应。 字母表示: A+B+…→C 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 型; 区别: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 是一变多。 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 科学家认为 21 世纪将是氢能源的世纪。 优点:无污染;发热量高;资源丰富。 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 小结: 1. 分子与原子 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P39 活动天地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熟记现象与反应式 反应式的特点:多变一 是分解反应吗? 区别:燃烧与点燃 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讨论: 氢能源的优点 P40 交流共享 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 成水的反应。 上网查询 练习 36 生活在线: 有一种水叫“纳米水” 国内很多石油销售公司和加油站都已经添加了“纳米水”。“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 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 “纳米水”的工作原理是:把自由水经过纳米组装技术的处理后,组装成 6 纳米左右的水颗粒,然 后加到连续的油箱中,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纳米燃油,让燃油在燃烧前通过进行水颗粒微爆的二次雾化作 用,炸碎燃油雾滴,使之进一步雾化,实现更加充分和均匀的燃烧,达到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和机械效 率的目的,进而实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节省燃油和保护环境的功效。另外,纳米水颗粒的微爆破作 用还能有效地清除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积碳。 课 题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 现出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 重 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 点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关 键 点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37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变化的叙述 性质的描述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二课时) 复习: 1.分子与原子 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回答: 概念、区别和联系 用分子的知识区别物理变化与 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 38 三、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变化的叙述 性质的描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 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 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 表现出来。 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 性质一般的描述: 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 能)+变化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 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 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小结:P41 1. 2. 3. 4. 5. 阅读 P40 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 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 思考: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在线测试 P41 长话短说 P41 挑战自我 P41 1.小明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 体积比略大于为 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成功 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大胆提出猜想: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2.阅读下列短文,用序号回答: ①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③没有水,人和动植物就无法生存; ④水是常用的灭火剂;⑤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⑦电 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可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 ⑴水的物理性质 ; ⑵水的化学性质 ; ⑶水的用途 。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 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39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 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相关知识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 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方法、技巧 与 规 律 小 结 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 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 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 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原子 构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 核电荷数 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离子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表示方法 40 课 题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 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 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 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 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重 点 原子的构成 难 点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关 键 点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教学媒体 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 ⑴金属原子 ⑵非金属原子 ⑶稀有气体原子 4.离子 书写 分类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 外 电 子 质子 中子 41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原子的结构 在原子中: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 顿; 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 学家汤姆森。 结论: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 间围绕一个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运 动。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 带电的中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 电子质量的 1836 倍。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 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 阅读 P43 分析图 P43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 交流共享 1.P44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 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交流共享 2.P44 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 它的高速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 么? 交流共享 3.P45 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 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核上? 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吗?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 质子:( 1 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 1 电子带 1 个单位的负电荷) 42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 层排布的 (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 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 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 2n2 个 电子(n 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 超过 8 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 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 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 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 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 记忆 1~18 号(即 H~Ar)元素的顺序、名 称和符号 分析 P45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H、C、N、F、S、Cl、Na、Mg、Al、K、He、 Ne、Ar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43 3.原子的分类 4.离子 书写 分类 阳离子 阴离子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 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 于 4 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 荷。 ⑶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为 8 个,(氦是 2 个),稳定,既不易失 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 数)。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 的什么电荷。如:Mg2+,Al3+ ,F-,O2-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 Na+, Mg2+,Al3+,H+等。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 O2-,Cl-,S2-等。 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 层上的电子数。 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 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续 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还有明 显的规律性。 共 7 个横行(即 7 个周期),18 个 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9、10 三 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小结: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的分类及符号表示 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 18 种元素的名 称、顺序及符号。 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 结论 分析 P46NaCl 的形成过程 分析: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 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 交流共享: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 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观察附录 元素周期表 记忆 1~18 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 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 多识一点 P47 能力提高: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你 能确定 X 的值吗?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 试一一写出。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 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 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44 课 题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 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 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 量的概念。 重 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 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关 键 点 理解“相对”的含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1 公式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填表: 原子 种类 质子 数 中子 数 核外电 子数 相对原子 质量 氢 1 0 氧 8 16 镁 12 12 铁 26 56 相对原子质量 = 45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46 三、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1 公式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 数+中子数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复习: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1 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2.657×10-26Kg 1 个铁原子的质量为 9.288×10-26Kg 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 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 6 的碳原 子(碳 12)的质量的 1/12(约 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 子核决定的。 总结: 1. 2. 3. 4. 5. 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原 子 种类 质 子 数 中 子 数 核 外 电 子 数 相 对 原 子质量 氢 1 0 氧 8 16 镁 12 12 铁 26 56 个别回答、书写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g 或 Kg 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 量越大。 观察 P48 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 与原子结构相比较。 在线测试 P481.,2. 长话短说 P48 讨论: 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 1、2、3 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 么异同。 挑战自我 P49 1,2,3 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 规律(至少写两条) ① ② ③ 第四节 元素 ★ 教学目标 相对原子质量 = 47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 成。 2、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 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 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 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 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 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 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 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 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 利用橡皮泥、泡沫塑 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 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 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 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 搜集各种补钙食品 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 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 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 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 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 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 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 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 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 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 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 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 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 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 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 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 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 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 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 ——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 5 个分子模 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 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 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 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 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 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 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 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 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 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 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 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 48 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 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 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 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 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 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 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 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 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 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 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 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 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 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 以下问题: 1、 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 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 称的造字规律 3、 熟记 18 个常见的元素符 号 4、 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 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 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 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 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 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 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 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 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 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 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 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 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 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 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 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物质的分类 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 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 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 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 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 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 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 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 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 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 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 “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 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 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 “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 仅由 100 余种元素组成”的理 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 些收获或疑问?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 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 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 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 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 评价。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 49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 ——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 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 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 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50 课 题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涤和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 操作。 2.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 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曾用的一些仪器,例如:量筒、滴管、玻璃棒、天平等仪器,但由于教学要 求不同,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本节应该应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对操作 的规范性的要求,在技能训练中,将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紧密结 合起来。 重 点 物质的称量、仪器的洗涤和连接 难 点 量筒的使用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关 键 点 教师的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相结合;画图分析仰视或俯视读 数图。 教学媒体 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到实验室去: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二) 1.物质的称量 ⑴天平的使用 步骤:调零、放纸、称量(左物右码、先大 后小)、还原 加药品和砝码的先后顺序: 一般精确到 0.1g ⑵量筒的使用 读数:三点一线(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 低点) 10mL 的量筒可精确到 0.1mL 仰视或俯视读数的结果: ⑶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仪器 2.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⑴仪器的连接 左定右动,水润湿,慢转动 ⑵气密性的检查操作 原理 ⑶洗涤 振荡方法 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准: 放置 51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物质的称量 ⑴天平的使用 步骤:调零、放纸、 称量(左物右码、 先大后小)、还原 加药品和砝码 的先后顺序 一般精确到 0.1g ⑵量筒的使用 读数 三点一线(视线、 刻度线、凹液面最 低点) 10mL 的量筒可精 确到 0.1mL ⑶配制溶液的主 要步骤、仪器 2.仪器的连接与 洗涤 ⑴仪器的连接 ⑵气密性的检查 操作 原理 到实验室去: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 练(二)(第 1 课时) 称量前:先把游码调零,然后调平衡。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两盘 应先各垫一张相同的纸;潮湿的或有腐 蚀性的药品一般放在烧杯里称量。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称量物应放在左 盘,砝码放在右盘。 当称量一未知物体的质量时,先加 物体后加砝码; 当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要 先加砝码、移动好游码后再加药品。 只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加 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量温度高的 液体。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先 将液体注入到接近指定刻度线处,再用 胶头滴管滴加。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 最低处保持水平。 常用量筒的规格: 10mL;50mL;100mL ①称取:天平、药匙 ②量取:量筒、胶头滴管 ③搅拌溶解:烧杯、玻璃棒 仪器连接时,一般先将导管的一端 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 左定右动,水润湿,慢转动 试管与橡皮塞连接时要旋紧。 将连接好的装置的导管一端防入 水中,用手紧贴在试管的外壁,观察导 管口处是否有气泡冒出。 现象:冒气泡 想一想 P25 1,2,3 讨论: 称量一烧杯的质量与称量 5g 食盐时, 加入砝码和物体的顺序有何不同? 思考: 仰视时,读数比真实值偏 ,俯视 时,真实值比读数偏 。俯视时,读数 偏 ,仰视时,真实值偏 。 实验 5 总结步骤、所需主要仪器: 仔细观察 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52 结论:气密性良好,装置不漏气。 气体的热胀冷缩。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53 ⑶洗涤 振荡方法 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准: 放置 实验结束时,有用的药品,倒在指 定的容器里;没有用的,倒入废液缸里, 然后洗刷干净。 加水后,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试 管的中上部,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晃动、 振荡后,将水倒掉。 用水润湿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 刷洗。 内壁附着的水均匀了,既不聚成水 滴,也不成股流下。 洗刷干净的玻璃仪器要倒立在试 管架或指定的地方晾干。 小结 1.物质的称量: ⑴托盘天平的使用:调零、放纸、称量、 还原; ⑵量筒的使用:量筒的选择、读数、量 取操作。 2.仪器的连接、气密性的检查及洗涤 ⑴仪器的连接顺序、连接操作; ⑵气密性的检查:操作、原理; ⑶仪器的洗涤:振荡、洗刷、放置。 教后记 仔细观察 注意安全,防止把试管戳破 长话短说 练习 强化提高题: 1.在使用托盘天平时,若在未调零时(空载时指针偏左)进行称量,则称量结果比实际质量( )A 偏 大 B 偏小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2.用天平称量易吸水且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固体时,最好放在( ) A 右边托盘 B 左边托盘 C 右边烧杯 D 左边烧杯 3.试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可进行多种操作,如:①取少量液体做实验;②加热液体;③洗涤试管; ④收集气体。上述操作用到液体(或水)的量常有:a 盛满试管,b 约占试管的容积的一半,c 不超过 容积的 1/3,d 为 1~2mL,对于上述①~④操作,正确的液体用量相应的是( )A.abaa B.dcba C.dcab D.cdaa 4.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试管 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超过容积的 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加热试管里的 液体。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 5.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倒置的原因是( )A 防止试剂腐蚀胶头 B 防止试剂腐蚀皮肤 C 防止试剂挥发 D 防止液体倒流 6.为了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盐,当天平达到平衡时,甲、乙两位同学都用了 10g 的砝码一个,5g 的砝码 一个,游码在 2.2g 刻度处。 ⑴甲同学把砝码放在左盘,食盐在右盘,他称取的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⑵乙同学把砝码放在右盘,食盐在左盘,他称取的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54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粒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构成 由原子构成 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根本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相同处 ①都很小;②都在不断运动;③微粒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粒 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2.水的净化及节约用水 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 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 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量筒的使用 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 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4.托盘天平的使用 常见的错误分析: ⑴未调节天平平衡便称量 ⑵指针未指到中央时便读数 ⑶称量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药品质量=砝码—游码 指针偏左: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左: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水 水分子的运动 水的组成 水的构成→水分子 构成→原子 基本性质:质量、体积小;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定义 结构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质子 中子 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水的人工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除菌 电解水 氢气燃烧 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检验方法 结论:证明水的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  通电 氢气 + 氧气(分解反应)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溶液 (常伴随能量变化) 组成:溶质和溶剂 性质:均一、稳定 溶液组成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55 第二单元 检测题 (满分 60 分)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 子,而原子不是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 分,而原子却不能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阴离子都带负电 D.原子核都是由质 子、中子构成的 3.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 2007 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 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 核聚变燃料——“He-3”,解决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 6 个质子、7 个 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 3 个质子,没有中子 B. 含有 2 个质子,1 个中子 C.含有 1 个质子,2 个中子 D 含有 3 个中子,没有质子 4.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且极微小的粒子(原子) 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 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做 了如下修改,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②“变化”只指“化学变化”而不是其它任何变 化;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 裂”原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 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⑤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 运动。根据那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⑤ C. ④⑤⑥ D.③⑤ 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这一现象说明(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 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7.据报道,在我国东海领域常发生赤潮。赤潮是海洋中一种红色的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 下过度繁殖的生物现象。这种现象对海洋的危害越来越大。为减少赤潮的发生,善待我们的 家园,就需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你认为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田中化肥、农药 的超量使用 ②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④过度进行海 水养殖 ⑤海洋中的潮汐现象 ⑥海岸绿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8.居里夫人 1898 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 0.3g 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 变成一个质子数为 86、中子数为 136 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 2 个中子、2 个电子的氦原子,并 放出放射能。试推断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 140 C.88,226 D.84,168 9.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该粒子( ) A.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一定是阳离子 C.一定是阴离子 D.以上三种都有可 能 10.4 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作用相同),而 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 4 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mL(见下表)。 则服用( )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 6mL 的糖浆。 A.0.3 mL B.0.6 mL C.0.9 mL D.1.2 mL 56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 40 分) 1.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⑴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有 ;⑶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⑷带正电的粒子 有 ;⑸带负电的粒子有 ;⑹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⑺参加 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有 ;⑻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 是 ;⑼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 ;⑽决定原子质 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 2.碳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氧原子核外有 8 个电子,则在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共 有 个原子核,有 个质子。已知钾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 原子质量的 3.25 倍, 则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2001 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 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 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 80.1℃,熔点是 5.5℃。苯的化学式为 C6H6 ;在一定的条件下, 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苯 的 物 理 性 质 有: ; ⑵ 苯 的 化 学 性 质 有: ;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 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 100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 1%,则: ⑴该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⑵现欲用 5800g 清水对这件湿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方法一:用 5800 g 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假设每次“拧 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 100g);方法二:将清水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分两次漂洗,“拧 干”后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 ⑶由以上计算分析,两种漂洗的方法,哪一种效果好? 。 5.在农业生产中,常常要用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⑴ 为 什 么 用 16% 的 食 盐 溶 液 而 不 用 水 。 ⑵实验室要配制 80g 这种食盐溶液,需要食盐 g,水 g。 ⑶实验室有以下仪器:①药匙 ②集气瓶 ③烧杯 ④试管 ⑤玻璃棒 ⑥量筒 ⑦胶头滴管 ⑧铁架台 ⑨酒精灯 ⑩托盘天平,配制此溶液所需的仪器有(填编 号) 。 ⑷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有以下操作:①加水溶解食盐固体 ②称量食盐固体 ③搅 拌 加 速 溶 解 ④ 计 算 ⑤ 用 量 筒 量 取 水 , 其 中 正 确 的 操 作 顺 序 ( 填 编 号 ) 是 。 ⑸若配制的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经检验小于 16%,试分析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至少 写三条) 、 、 名称:扑热息痛滴剂 每 0.5mL 滴剂含扑热息痛 250mg 安全用量: 1~6 岁 0.3mL 7~12 岁 0.6 mL 13~24 岁 0.9 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 3 倍 名称:扑热息痛糖浆 每 5mL 糖浆含扑热息痛 125mg 安全用量: 2~4 岁 6mL 5~6 岁 8 mL 7~8 岁 10 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 3 倍 57 、 。 6.为了探究明矾的净水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㈠提出问题:明矾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明矾的净水原理是什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㈡猜想与假设: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与铝离子有关,即明矾净水是铝离子的作用。 ㈢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分析与论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在蒸馏水中加少量的明矾,搅拌 明矾 ; ②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明矾,搅拌静置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③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硫酸铝,搅拌静置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④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硫酸钾,搅拌静置 天然水 ; ⑤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氯化铝,静置沉淀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㈣结论:由以上实验可知:明矾的净水作用与 有关。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电解水实验,测定两极溢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阳极产生的气体是 (填名称); ⑵ 电 解 开 始 阶 段 两 极 产 生 的 气 体 的 体 积 不 符 合 理 论 比 值 的 原 因 ; ⑶自第 分钟起,每分钟 内阴极与阳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 比为理论比值。 三、简答与计算(10 分) 水蒸发和水电解有何不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电解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mL) 8 16 25 34 44 54 64 74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mL) 2 4 7 11 16 21 26 31 58 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新课: 一、溶液 探究思考: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 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 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 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 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食盐 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 1:烧杯中有 100 毫升 NaCl 溶液,请比较 A 处和 B 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 A:A > B B: A < B C: A= B D: 不能确定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 59 练习:1、将 10g 蔗糖溶于 100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 2、将 50g 食盐溶于 100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 30g, 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 探究思考: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4、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练习:1、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质 溶剂 KMnO4 溶液 碘酒 盐酸 10ml 汽油 90ml 豆油 90ml 酒精 10ml 水 2、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 淡化膜进人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 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液质量不变 C.溶剂质量减少 D.溶剂质量增加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 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1、洗衣粉洗衣服 2、洗发水洗头发 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体 系 溶质 溶剂 气+液 固+液 液+液 没有水 有水 60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 2 课时 课标要求: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 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 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 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 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1. 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 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 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 灰、蒸馏水。 61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见 附件 1) 一、导入新课: 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 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为什么 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 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3-3 现象:①5g KNO3 能溶解在 20mL 水中; ②10g KNO3 不能溶解在 20mL 水中,杯底有 少许固体 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 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 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 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 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呢?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件 2)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 听故事,体会,感觉似曾相识 几个同学笑着回答“是” 有回答:“是溶解不了了” 观察实验,体会思考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 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 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 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 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完成练习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 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 进入本节的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 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的概念。 学生解释疑解惑明确认识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 纳获得结论和概念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的认识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的方法有哪些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3-2” 【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 的问题 【反馈检查】1.三步操作分别产生怎样的 实验现象? 思考 阅读:实验探究 3-2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 究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62 2.又说明什么问题?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归纳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 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有少数物质(如: 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件 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二 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 体会理解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让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 量的影响有完整的认识 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人们 常说某个溶液很“浓”或很“稀”,这里的 浓溶液是不是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这里 的稀溶液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 10 毫升 的水,分别加人 10 克蔗糖和 0.2 克熟石灰。 现象:10 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 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 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 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 有关系吗? 【点拨】1、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 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 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件 4)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三 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 观察实验 思考 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 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 关系是: 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 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 和溶液;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 题深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通过研究清楚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 溶液的关系 深化学生对结论的掌握运 用 【学会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从都学到 了哪些知识与提高了哪些能力角度谈谈今 天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 况) 思考 回顾,纷纷举手 1.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概念; 2.知道了如何将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 能力使知识更加清晰调理 63 【投影】附件 5:课中检测 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 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2.20℃时,往 20g 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5g 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 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C、同温下,某固体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另一种固体的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B、饱和溶液升温时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液的浓度最大。 4.如图,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 集合,则 四 个 圆 相 交 的 阴 影 部 分 分 别 表 示 什 么 溶 液 的 集 合 : A ; B ; C ; D 。 答案:1.AC 2.A 3.D 4.饱和的浓溶液;不饱和的浓溶液;饱和的 稀溶液;不饱 和的稀溶液 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 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释疑解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节课利用“探究发现, 深化探究,拓展探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实验,引领学生一层层的去发现问题, 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失误不足: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探究结果好坏的重要保证,要 求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由于学生程度差别较大,且又是下午第 一节课,使得各小组实验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3、优化思路:针对分组合作不利,学生参与度不足,后续教学可通过合理分组,优、 中、后均衡搭配,及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所有学生都具体、可完成的任务等办法加以解决。 附件 1:故事 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 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 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 “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 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傻孩子, 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 64 附件 2:课堂练习一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往 50 克 KNO3 饱和溶液中加入 5 克 KNO3 晶体,则溶液质量是(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附件 3:课堂练习二 3.在一定温度下,向 100 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 3 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 103 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4. 下列方法一定能使 20℃时,200 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 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附件 4:课堂练习三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1.D 2.D 3.不正确,因为原溶液饱和溶液,加入的食盐不能溶解,溶液质量还是 100 克 4.BC 5. C 65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通过计算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教法:自主探究、练习法 学法指导:引导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茶水、糖水等都有浓淡之别,你们可采取哪 些方式区分它们的浓淡?实验室里的溶液能否品尝?所谓的浓和淡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 来一起探究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看活动天地: 1、 称取 8 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 40 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2、 称取 10 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 50 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小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引言】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100%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15%的氯化钠溶液中的 15%什么意思? 【判断】1、将 1g 氯化钠溶于 100g 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 2、20g 氯化钠放在 30g 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 40%。 3、从 1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的碳酸钠溶液中取出 10 克溶液,则这 10 克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是 2%。 例题: 1、 求将 10 克氯化钠溶于 90 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g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10g+90g =10% 答: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 【练习】: 66 1、把 5g 食盐溶解在 12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某温度时,蒸干 40g 氯化钠溶液,得到 8g 氯化钠,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 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 10%~20%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 150g 质量分数为 16% 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练习】 1、 通常的食醋中约含 3%~5%的乙酸,计算 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的食醋中含有乙酸多 少克? 【例题】 某温度时,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氯化钠溶液蒸发得到 5g 氯化钠,求该溶液的质量。 【练习】 将 10g 氢氧化钠配制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的溶液,求(1)所得溶液的质量。(2)加入 水的质量。 【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附板书】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公式: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100%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 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 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这里以 10%NaCl 溶液 100g 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有 3 步,第一步是?…) 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 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 几小格就可,挺方便) 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 67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 二、新课 【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 100mL 1.0 mol/L 的 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 展示“配制程序图例” 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 Na2CO3 固体? 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 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 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 Na2CO3 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 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2-3 次) 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 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 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技能准备】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净。②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 或稀释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③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领取任务 分成 4 个实验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实验任务 2.清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3.执行任务: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提示,操作体验一次。 【操作后交流】 1.如何将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借助玻璃棒,且玻璃棒不能与容量瓶口接 触,防止溶液外流) 2.为什么要洗涤玻璃棒和烧杯?(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实验误差) 3.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若不能那 又该怎么办?(倒掉,重新配制) 4.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结果会怎样? 5.定容好的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还能再加水补充至刻度线吗?(不能, 否则将使溶液体积变大,使浓度变小) 三、课堂反馈 (一)欲配制 1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250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克。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 中加 蒸馏水将其溶解,待 后将溶液沿 移入 mL 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 次,将冲洗液移入 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 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 。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 时,改用 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 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 ,应该 。 5.盖好瓶盖, ,将配好的溶液移入 中并贴好标签。 (二) 若在配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容量瓶事先用蒸馏水洗涤,没有干燥就进行实验 ( ) 2.称量溶质时,托盘天平左右托盘的物品放反 ( ) 3.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溶质时,用力过猛,一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 ) 4.转移时,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 ( ) 68 5.转移完毕后,没有洗涤操作直接加水定容 ( ) 6.定容时加水不小心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 ) 7.定容后对容量瓶内的溶液上下颠倒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 ( ) 8.当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加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 ( ) 9.配制 100ml 1mol/L 的 NaCl 溶液,事先用 1mol/L 的 NaCl 溶液润洗容量瓶 ( ) 10.配制 NaOH 时,溶解后,未经冷却将较浓的 NaOH 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 ) 四、技能拓展 在微生物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大量开发的今天,相应培养基的配制是一门必备技能,其 中很多溶液的浓度都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下次课将带大家为生物组织培养室配制培养 母液,期待你们的积极参与哟! 第三单元 检测题 1.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料酒 B. 食醋 C. 花生 D. 鸡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和冰块的共存物是悬浊液 B.凡均一、稳定、透明、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就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在泥水里,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3.现有一接近饱和的 Ca(OH)2 溶液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 这些方法中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 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 晶体,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 里溶质质量分数(ω)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 5.现有 M、N 两物质在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升温后,M 溶液有晶体析出,而 N 溶液还可以再 溶解 N 晶体,则能正确表示 M、N 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6.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不需用玻璃棒的是 ( ) A.转移液体时的引流 B.把试剂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 C.蒸发食盐水制食盐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海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7.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 U 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 液面降低了些,左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活性炭 D、烧碱(NAOH) 8.将 100g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不蒸发水的情况下,将温度从 20℃升高到 50℃,发生改变 0 温度 / ℃ 溶 解 度 /g M N 0 温度 / ℃ 溶 解 度 /g M N 0 温度 / ℃ 溶 解 度 /g M N 0 温度 / ℃ 溶 解 度 /g M N A . B . C . D . t A t t t 0 0 0 B C D 69 的是 A.溶液的质量 B.硝酸钾的溶解度 C.溶质的质量 D.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而成的 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0.质量分数为 30%的某溶液蒸发掉 10g 水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 40%,则原溶液的质量 是( ) A.30g B.40g C.50g D.60g 11.25℃时向氯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仍为饱和溶液 D.溶液的质量不变 12.实验室用 37%的浓盐酸(密度 1.19g/cm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不需要的仪 器是 A.托盘天平 B.量筒 C.烧杯 D.玻璃棒 1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二.填空题 14.(6 分)双氧水(H2O2)既是工业上重要的绿色氧化剂,又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 ⑴小明配制了 5%的双氧水 600g,则 600 g 溶液中溶质为 克,溶剂为 克。 ⑵小明 倒出了 300 g 双氧 水溶液 进行 消毒, 则剩下 的溶液 中溶 质的质 量分数 为 。 15、(5 分)粗盐提纯的实验中: (1)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不溶性杂质,下列操作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 ①过滤 ②溶解 ③蒸发 ( 2 ) 过 滤 后 所 得 的 滤 液 仍 然 浑 浊 , 你 认 为 原 因 可 能 是 。 16.(5 分)下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 点表示 t1℃时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是 。 (3)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1℃时 A 的溶解度 t2℃时 A 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 同) (5)t2℃时,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实验题 18.(8 分)下图是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5% 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70 A B C D E 试回答: (1)B 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g 。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 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 (2)D 操作应选用 mL 的量筒(从 10 mL、100 mL 中选择);量水时,量 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凹液面的 处保持水平。 (3)E 操作的作用是 71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 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 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 的意识和责任。 4、 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 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 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 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来对待。 ★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 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 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 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 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 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 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 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 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 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 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 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 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 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 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 的认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 知识,围绕科学的可以激发学生兴 趣的课题开展学习,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 学教育。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 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 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 72 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 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 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 发挥;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还 你一个惊喜!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 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 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 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 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 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 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 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 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 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 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 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 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 空气体积的 1/5。 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 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实验 思路、反应原理都不会有太大问 题,但是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 验,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 些问题,由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 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 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开放的讨论和 教师适当的指导很有必要,但总的 探究过程可以放开让学生大胆去 做。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 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 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 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 物。 学生处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 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 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 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 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 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 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 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 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 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 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 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 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 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 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 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 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 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 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 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 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 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 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 7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一标题可组织学生自学,多 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 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 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 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 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 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 过那些步骤? 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路,进 行表述,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基本 形成一个教完整的步骤: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 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 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 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次基础上, 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 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 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 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 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 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 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 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 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74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 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 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在次基 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 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 生巧。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 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 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 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二、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展示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 观构成图。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片的功 能:很好的体现了宏观物质——微观构 成——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 关于化学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从宏观角度看,根据化学式我们可 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由 什么元素组成。 2、 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式反应了物质 由什么样的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的数 量关系如何。 3、 从量的角度,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 分子的相对质量。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小组 内进行交流、讨论,积极发表自 己的观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通 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图,让学生建 立起见到一种物质,就去思考 “这种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 的?如何用符号来表示他的微 观构成?”的思维习惯。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元素 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之间的 关系是确定的。不必理解化合价的含 义。 学生思考、观察、交流,并要熟 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7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常见元素 的化合价,引导学生找出金属元素和非 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的特点,及化合价的 规律。 [活动天地]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确书写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是学好 化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板书一组物质的化学式,让 学生标出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找出 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已知铝为+3 价,氧为-2 价,写出 铝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 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 右边。 Al O 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 公倍数。 3×2=10 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Al:10÷2=5 O:10÷5=2 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 得化学式: Al 2O5 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 代数和等于 0 时,化学式才算是正 确的。 学生在熟记化学式的基础上, 熟练标出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 价,并能自己思考找出化合价的 一些规律。 在能把握规律的前提下,反复 练习,能熟练写出一些常见物质 的化学式。 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 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 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 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 习,熟能生巧。在教学时,教师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物质是客观 存在的,其组成和结构是人们通 过实验方法探究出来的,根据化 合价只能写出本身就存在的物 质的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在学生明确了相对分子质量之后,教 师可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解决:计算两 个氢原子于一个样原子的质量之比;计 算水分子中氢原子育氧原子的质量之 比;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 比。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 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 次练习。 76 四、计算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1、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 1、计算 H2O 中 H、O 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 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 (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 2、计算 CO2 中 C、O 元素的质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 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 次练习。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 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 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 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 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 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2、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 1、计算水中 H 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式量 为 18,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例 2、计算 NH4NO3 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NH4NO3 中氮原子的个数为两个, NH4NO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0,则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 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 次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 疑问? 主要学习收获: 1、会写化学式,并会用化合价写化学 式 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 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 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 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77 第三节 氧气 ★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实验用品 ★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 A、B、C 三支试管,分别加入 3-5ml 的 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A 试管口,观察现 象。 2、 在 B 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 星的木条伸入 B 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 C 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C 试管口,观察现 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 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是 依据是 78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 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 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 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 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 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 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 冒出 收 集 到 的 氧 气 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 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 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 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 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 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 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 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 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 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 B 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 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 是 。 79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 有 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收集两瓶氧气,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同 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过 5 秒钟后,再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现象。 氧气是 色 味气体 一开始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 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过 5 秒钟后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 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氧气 的哪些物理性质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块木炭, 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 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等燃烧停止后,向集 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 察现象。 (扫描课本 76 页上图) (2)如图所示,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 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把红热的铁丝插 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 水或铺一层细纱),观察现象。 (扫描课本 77 页上图) 木炭是 色 体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用 手摸瓶壁 振荡后,澄清的石灰水 铁丝是 色 体 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 现象是 铁 丝 在 氧 气 中 燃 烧, ,光亮的铁丝变成 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 成了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 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 同,原因是什么? 证 明 铁 丝 能 在 氧 气 里 ,放出 ,生成 的是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 底部为什么预先加少量水 或铺一层细纱? 80 (3)如图所示,点燃一根蜡烛,观察并记 录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扫描课本 77 页下图)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 用手摸瓶壁 集气瓶内壁有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 燃烧的产物? 除了上述物质以外,你也可以选用同一种 类的其他物质(当然要先征得老师同意) 进行实验,动手试试看吧,填一填。 分析归纳:1、你认识了氧气的那些物理性质?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这种物 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81 第四单元 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氩气 D.二氧化碳 2.下列仪器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是( ) A.烧瓶 B.酒精灯 C.蒸发皿 D.量筒 3.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碳 B.稀有气体 C.氧气 D.水蒸气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稀有气体 B.澄清石灰水 C.液态氧 D.洁净的空气 5.下列各组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 CH4、CO2、H2 B. CO2、HCl、N2 C. SO2、 CO、NO2 D. HCl、N2、O2 6.下列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7.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点燃酒精灯 C.溶解固体 D.过滤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9.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与空气的成分无关的是 ( ) A.钢铁在空气中生锈 B.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 C.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 D.烧碱在空气中潮解、变质 10.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 3 瓶气体的是 ( )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82 11.蜡烛、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产生淡蓝色火焰 B.都放出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会生成氧化物 12.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 A.动植物的呼吸 B.食盐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13.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 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 A.①或③ B. ②或④ C.②或③ D.①或④ 1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15.在“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汽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不支持呼吸 16.小红用右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匙中盛有红磷,水槽中装有水,对该实 验认识正确的是( ) A.使用红磷的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以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 1/5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增大,水面上升 D.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17.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关的是( ) A.酸雨 B.沙尘暴 C.白色污染 D.温室效应 18.到我省迪庆州梅里雪山旅游时,有的人常常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空气成分中 ( ) A.氧气体积分数远大于 21% B.氮气体积分数远小于 78% C.氧气体积分数仍为 21%,主要是由于高原空气稀薄 D.二氧化碳的含量太高 83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 D.稀有气体灯泡中可使其耐用 20.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二、实验探究与计算(本题包括 4 小题,每空 2 分,其中化学方程式一个 3 分,共 40 分) 21.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 (2)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点燃;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量筒量取液体度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 “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5)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把称量物放在天平的 (填左或右)盘。 22.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依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A B C D E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名称: 84 ① ② (2)小丽用氯酸钾和另外一种固体制取氧气,她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B 和 (填 字母)进行组装。小明选用 A 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在他们的实验中都用到了一种相同 的固体药品是 (填化学式),在两个反应中它起 作用。请你写 出小明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 3 ) 与 小 丽 的 装 置 相 比 , 小 明 装 置 的 优 点 是 。 23. 东东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做了一个实验。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了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 然后采用 法(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收集方法) 收集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中,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 然后将甲瓶倒放入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 1/10,这说明竹子里的 气体肯定含有 。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肯定 含有 。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相比较 后得出的结论是 。 24.(7 分)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粉末 57g 加热到不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固体 残留物 37.8g。试回答: (1)(1 分)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克; (2)(6 分)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甲 乙 85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 教学背景与定位 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 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 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教学资源和设备 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1):天平、锥形瓶(装配好气球)、镊子、酒精灯、滤纸、 白磷、火柴 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2):天平、小烧杯、小试管、镊子、小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3):天平饮料瓶、小试管、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 教师演示实验仪器:锥形瓶(装配好气球)、小烧杯、小试管 2、饮料瓶、药匙、镊子、 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滤纸、白磷、小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型和课时: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预设: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 论—品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反思—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化学的起源(1661 年波义耳的《怀疑派哲学家》出版),告诉学生,从那个时 候起,实验和观察一直都是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这一节课我们仍将用两种 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86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教师通过演示三个实验:①红磷在锥形瓶中燃烧、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碳酸 钠和稀盐酸在瘪软塑料瓶中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三个主要现象:气球先鼓起来,后来变得更瘪;铁钉变红、蓝色 的溶液变成浅绿色;瘪软塑料瓶鼓起来。 投影出三个变化的表达式,让学生对照三个变化的表达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 象? (学生回答:红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气球变瘪; 反应中生成了铜,附着在铜的表面,所以铁钉变红;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使瓶中压强增大,所以瘪塑料瓶变鼓) 第三环节: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总质量也变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预测变化前后总质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 化,并说明自己预测的理由。 (预测无所谓对与错,但任何预测不能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如: 第一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减小,因为氧气被消耗了;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中,物 质总质量增大,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 第四环节:设计实验 设问:这些同学的观点到底对不对?(不知道)。怎么办?(做实验!)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与策略几个方面完成实验的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 实验方法:反应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比较; 实验策略:第一次称量后,不移动砝码和游码;反应后,再把反应容器放上去称量, 看天平是否平衡;以节省实验时间。 出示准备好的实验装置:①红磷燃烧装置;②装有几枚小铁钉的烧杯、装有硫酸铜溶液 的小试管;③底面积稍大的塑料瓶里放碳酸钠粉末,再把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塑料瓶;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引导学生预想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 完善实验设计。 学生讨论:仔细想想,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能解决它吗? 87 教师指导:实验一最难,白磷放在水中,取出来后要用滤纸吸干;玻璃管加热后, 要迅速塞紧橡皮塞,如果玻璃管没有接触白磷,慢慢转动橡皮塞就可以了。 实验二最容易犯错,第一次称量后,可以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试管放到烧杯里; 或者把铁钉加入试管; 实验三要特别小心,防止塑料瓶倾倒,实验时没有必要把塑料瓶弄瘪。 第五环节: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任选一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现象 反应的表达式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平衡,说明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通过讨论、分析变化前后学生称量了哪些物质的质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找到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第六环节: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三个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是不是所有变化中物质的总质 量都不变呢?我们可以做一千个、一万个实验,但第一千零一个、第一万零一个呢?有例外 吗? 发动学生讨论“有没有例外?”,或许就有学生会从原子的角度证明,没有例外! 出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PPT,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元素、物质是否 改变?从而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 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有的化学变化莫不如此,没有例外!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第七环节:品味质量守恒定律 我们历尽辛苦才找到质量守恒定律,这弥足珍贵,所以要细细品味。学生齐读“参加 反应的各……” 学生讨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水结成冰,总质量没有改变,这个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 氢气和 1L 氧气反应能生成 3L 水。 3.实验证明:4 克氢气能跟 32 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 克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可知,8 克氢气跟 32 克氧气反应能生成 40 克水。 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需要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数的守恒。 3.“参加”,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第八环节:实验反思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发展历程:从波义耳研究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到拉 瓦锡得到质量守恒,到道尔顿用原子学说证明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没有例 外,到爱因斯坦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统一为质能守恒定律;告诉学生,人类的 88 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我们今天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该有一份责 任和使命。 提出问题:波义耳的实验中,为什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呢?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一和实验三完成探究活动。一组同学松开橡皮塞、三组同学 拧松瓶盖,再把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吗? 实验内容 称量结果 原因分析 启示 实验一 实验三 学生讨论,得出波义耳实验失败的原因,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受当时的条件及对客观认识 的限制,并得到启示: 1.用“有气体参与反应、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 的容器中进行实验。 2.化学变化中,质量定守恒,不等找原因! 第九环节: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演示镁条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介绍反应的表达式。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追问:白烟是什么呢?(白烟是镁燃烧生成的白色氧化镁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学生讨论: 1.称得变化前镁的质量为 M1,变化后石棉网上得到的白色固体质量为 M2,则 M1>M2, 为什么? 2.把白烟收集起来,称得质量为 M3,则 M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