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备考试题-函数(含答案)+立体几何+平面向量+数列+圆锥曲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数学备考试题-函数(含答案)+立体几何+平面向量+数列+圆锥曲线

高三数学备考试题 函数(含答案)+立体几何+平面向量+数列+圆锥曲线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函数 一、填空题 1、(2014 年江苏高考)已知函数 1)( 2  mxxxf ,若对于任意 ]1,[  mmx ,都有 0)( xf 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2、(2014 年江苏高考)已知 )(f x 是定义在 R 上且周期为 3 的函数,当 )3,0[x 时, | 2 12|)( 2  xxxf axf  )(y 在区间 ]4,3[ 上有 10 个零点(互不相同),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3、(2013 年江苏高考)已知 )(xf 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当 0x 时, xxxf 4)( 2  , 则不等式 xxf )( 的解集用区间表示为 。 4、(2012 年江苏高考)函数 xxf 6log21)(  的定义域为 ▲ . 5、(2012 年江苏省高考)设 ( )f x 是定义在R 上且周期为 2 的函数,在区间 [ 1 1] , 上, 0 1 1 1 ( ) 2 0 1 x x ax f x bx x       ≤ ≤ ≤ , , , , 其中 a bR, .若 1 3 2 2 f f           ,则 3a b 的值为 ▲ . 6、(2012 年江苏省 5 分)已知函数 2( ) ( )f x x ax b a b   R, 的值域为[0 ) , ,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 )f x c 的解集为 ( 6)m m , ,则实数 c的值为 ▲ . 7、(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设 f(x)=x2-3x+a.若函数 f(x)在区间(1,3)内有零点,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 8、(2015 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 月调研)已知函数 2 3 1 ( ) x a x f x x a x      ≤ , , , 1, 若 ( )f x 在 R 上为增函数,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 9、(2015 届江苏苏州高三 9 月调研)已知函数   2log 1 a xf x x    为奇函数 ,则实数 a的值 为 ▲ 1 10、(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函数 f (x)= x,x≥0, x2,x<0, ,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f(x2) >f(3-2x)的解集是 ▲ 11、(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已知函数 ( )f x 对任意的 xR 满足 ( ) ( )f x f x  ,且 当 0x≥ 时, 2( ) 1f x x ax   .若 ( )f x 有 4 个零点,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是 ▲ . 12、(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函数 1y x  的定义域为 A,函数  lg 2y x  的定义域为 B,则 A B = ▲ 13、(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已知奇函数 ( )f x 是R 上的单调函数,若函 数 2( ) ( )y f x f k x   只有一个零点,则实数 k 的值是 ▲ . 14、(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函数 (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 0x≤ 时, 2( ) 3f x x x   ,则不等式 ( 1) 4f x x    的解集是 ▲ 15、(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函数 1( ) ( ) ex af x a x   R .若存在实数m,n, 使得 ( ) 0f x ≥ 的解集恰为  ,m n ,则 a的取值范围是 ▲ 16、(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函数 f(x)=lnx+ 1-x的定义域为 ▲ 17、(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已知 f(x)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 当 0≤x≤1 时,f(x)=x2,当 x>0 时,f(x+1)=f(x)+f(1).若直线 y=kx 与函数 y=f(x) 的图象恰有 5 个不同的公共点,则实数 k 的值为 ▲ 18、(2014 江苏百校联考一)函数 1( ) 2sin( ) , [ 2, 4] 1 f x x x x      的所有零点之和 为 . 19、(南京、盐城市 2014 高三第一次模拟)若函数 ( )f x 是定义在 R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 [0. )  上是单调增函数.如果实数 t满足 1(ln ) (ln ) 2 (1)f t f f t   时,那么 t的取值范围是 20 、( 苏 锡 常 镇 四 市 2014 届 高 三 3 月 调 研 ( 一 )) 已 知 函 数 2 2 (2 )e , 0, ( ) 4 3, 0, xx x x f x x x x         ≤ ( ) ( ) 2g x f x k  ,若函数 ( )g x 恰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 k的 取值范围为 ▲ 21、(南通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设函数 ( )y f x 是定义域为 R,周期为 2 的周期 函数,且当  1 1x  , 时, 2( ) 1f x x  ;已知函数 lg | | 0 ( ) 1 0 x x g x x    , , , . 则函数 ( )f x 和 ( )g x 的图象在区间  5 10 , 内公共点的个数为 . 22、(苏州市 2014 届高三 1 月第一次调研)已知 2 2 ( 0), ( ) ( 0) x x x f x x x x       ≥ ,则不等式 2( 1) 12f x x   的解集是 ▲ 23、(泰州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设函数 ( ) ( )f x x a x a b    ( ,a b都是实数).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序号是 ▲ .(请把所有叙述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①对任意实数 ,a b,函数 ( )y f x 在 R上是单调函数; ②存在实数 ,a b,函数 ( )y f x 在 R上不是单调函数; ③对任意实数 ,a b,函数 ( )y f x 的图像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④存在实数 ,a b,使得函数 ( )y f x 的图像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24、(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4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 设 1 2( ) 1 f x x = + , 1 1( ) [ ( )]n nf x f f x+ = ,且 (0) 1 (0) 2 n n n f a f - = + ,则 2014a  ▲ 25、、(江苏省诚贤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在用二分法...求方程 3 2 1 0x x   的一个近似 解时,现在已经将一根锁定在区间(1,2),则下一步可断定该根所在的区间为 ▲ . 26、(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 2014届高三第三次学情调研)已知函数 ln( ) , ( ) xf x kx g x x   , 如果关于 x的方程 ( ) ( )f x g x 在区间 1[ , ]e e 内有两个实数解,那么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 ▲ . 27、(江苏省阜宁中学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已知函数     2log , 1 2 , 0 1 x x f x f x x     ≥ ,则   3 21 2f        = ▲ 28、(无锡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 ( )f x ,当 0x  时, 2log ( 1) (0 1) ( ) | 3 | 1 ( 1) x x f x x x         ,则函数 1( ) ( ) 2 g x f x  的所有零点之和为_____。 29、(兴化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3.若 , , ,则 , , 的大小关系为_____ 30、(徐州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函数 2 2 log ( 1) ( 0) ( ) 2 ( 0) x x f x x x x        ,,若函数 ( ) ( )g x f x m  有 3 个零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_____。 二、解答题 1、(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2015 高三上第一次质检)已知函数 f(x)=x2+mx+n 的图象过点(1, 3),且 f(-1+x)=f(-1-x)对任意实数都成立,函数 y=g(x)与 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1) 求 f(x)与 g(x)的解析式; (2) 若 F(x)=g(x)-λf(x)在(-1,1]上是增函数,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2、(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2015 高三上第一次质检)已知函数 f(x)=lg(1-x)+lg(1+x)+x4 -2x2. (1) 求函数 f(x)的定义域; (2) 判断函数 f(x)的奇偶性; (3) 求函数 f(x)的值域. 3、已知函数 ]2,0(,2)( 2    x x axxxf ,其中常数 a > 0. (1) 当 a = 4 时,证明函数 f(x)在 ]2,0( 上是减函数; (2) 求函数 f(x)的最小值. 4、已知函数 2( ) log (4 2 4)x xf x b    , ( )g x x . (1)当 5b   时,求 ( )f x 的定义域; (2)若 ( ) ( )f x g x 恒成立,求b的取值范围. 5、已知函数 ( ) 1 1f x x x    。 (1)求函数 ( )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 (2)设 2( ) ( ) 2 ( ) 2 aF x f x f x      ( a为实数),求 ( )F x 在 0a 时的最大值 ( )g a ; (3)对(2)中 )(ag ,若 2 2 2 ( )m tm g a    对 0a 所有的实数 a及 [ 1,1]t  恒成 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6、已知二次函数    2 1f x ax a x a    。 (1)函数  f x 在  , 1  上单调递增,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2)关于 x的不等式   2 f x x  在  1, 2x 上恒成立,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3)函数       21 1a x g x f x x     在  2 , 3 上是增函数,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0, 2 2( 【提示】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在区间 ]1,[ mm 上始终满足 0)( xf ,只需      0)1( 0)( mf mf 即 可,       01)1()1( 01 2 22 mmm mm ,解得         0 2 3 2 2 2 2 m m ,则 )0, 2 2(m 2、【答案】 ) 2 1,0( 【提示】根据题目条件,零点问题即转化为数形结合,通过找 )(xfy  与 ay  的图象交 点去推出零点,先画出[0,3]上 2 122  xxy 的图像,再将 x轴下方的图象对称到上方,利 用周期为 3,将图象平移至 ]4,3[ ,发现若 )(xf 图象要与 ay  有 10 个不同的交点,则 ) 2 1,0(a 3、答案:x<0 ,则 x >0 ,∴ xxxxxf 4)(4)()( 22  ∵ )(xf 是定义在R上 的奇函数 ∴ )()( xfxf  ∴ xxxf 4)( 2  ∴ xxxf 4)( 2  又∵ 0)0( f ∴         )0(4 0 )0(4 )( 2 2 xxx xxx xf ∴      xxx x 4 0 2 或者      xxx x 4 0 2 ∴ 5x 或者 05  x ∴不等式 xxf )( 的解集用区间表示为     ,50,5  4、 0 6 , 。 5、【答案】 10 。 【提示】∵ ( )f x 是定义在R 上且周期为 2 的函数,∴    1 1f f  ,即 21= 2 ba    ①。 又∵ 3 1 1= 1 2 2 2 f f a              , 1 3 2 2 f f           , ∴ 1 41= 2 3 ba    ②。 联立①②,解得, =2. = 4a b  。∴ 3 = 10a b  。 6、【答案】9。 【提示】由值域为[0 ) , ,当 2 =0x ax b  时有 2 4 0a b  V ,即 2 4 ab  , ∴ 22 2 2( ) 4 2 a af x x ax b x ax x            。 ∴ 2 ( ) 2 af x x c       解得 2 ac x c    , 2 2 a ac x c     。 ∵不等式 ( )f x c 的解集为 ( 6)m m , ,∴ ( ) ( ) 2 6 2 2 a ac c c      ,解得 9c  。 7、(0,9 4 ] 8、 [ 1,2] 9、1 10、(-∞,-3)∪(1,3) 11、  2, 12、[1,2) 13、 1 4 14、 (4, ) 15、 1(0, ) e 16、(0,1] 17、2 2-2 18、答案:8 提示:设 xt  1 ,则 tx  1 ,原函数可化为 t ttg 1)sin(2)(   t t 1sin2   ,其 中 ]3,3[t ,因 )()( tgtg  ,故 )(xg 是奇函数,观察函数 ty sin2 与 t y 1  在 ]3,0(t 的图象可知,共有 4 个不同的交点,故在 ]3,3[t 时有 8 个不同的交点,其横坐 标之和为 0,即 08721  tttt  ,从而 88721  xxxx  19、 1[ , ]e e 20、 2 7 3 2 1, {0, } 2 2 e        21、15 22、(-1,2) 23、①③; 24、 20151 2      25、 3 ,2 2       (说明:写成闭区间也算对) 26、 2 1 1[ , ) 2e e 27、 1 2 28、 2 1 29、 30、(0,1) 二、解答题 1、解:(1) 因为函数 f(x)满足 f(-1+x)=f(-1-x)对任意实数都成立, 所以图象关于 x=-1 对称,即- m 2 =-1,即 m=2. 又 f(1)=1+m+n=3,所以 n=0,所以 f(x)=x2+2x. 又 y=g(x)与 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g(x)=(-x)2+2(-x), 所以 g(x)=-x2+2x. (2) 由(1)知,F(x)=(-x2+2x)-λ(x2+2x)=-(λ+1)x2+(2-2λ)x. 当λ+1≠0 时,F(x)的对称轴为 x= 2-2λ 2(λ+1) = 1-λ λ+1 , 因为 F(x)在(-1,1]上是增函数, 所以 1+λ<0, 1-λ λ+1 ≤-1或 1+λ>0, 1-λ λ+1 ≥1, 所以λ<-1 或-1<λ≤0. 当λ+1=0,即λ=-1 时,F(x)=4x 显然成立. 综上所述,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0]. 2、解:(1) 由 1-x>0, 1+x>0, 得-10,即 f(x1)>f(x2)………………………………………5 分 所以函数 f(x)在 ]2,0( 上是减函数;………………………………………………………6 分 (2) 2)(  x axxf 22  a ,……………………………………………………7 分 当且仅当 ax  时等号成立,…………………………………………………………8分 当 20  a ,即 40  a 时, )(xf 的最小值为 22 a ,………………………10 分 当 2a ,即 4a 时, )(xf 在 ]2,0( 上单调递减,…………………………………11 分 所以当 2x 时, )(xf 取得最小值为 2 a ,………………………………………………13 分 综上所述:        .4 2 ,4022 )( min aa aa xf ………………………………………14 分 4、解:(1)由 4 5 2 4 0x x    ………………………………………………3 分 解得 ( )f x 的定义域为 ( ,0) (2, )   .………………………6 分 (2)由 ( ) ( )f x g x 得 4 2 4 2x x xb    ,即 41 2 2 x xb        ……………………9 分 令 4( ) 1 2 2 x xh x        ,则 ( ) 3h x   ,………………………………………………12 分  当 3b   时, ( ) ( )f x g x 恒成立.………………………………………………14 分 5、解: (1) 由 1+x≥0 且 1-x≥0,得-1≤x≤1,所以定义域为[ 1,1] …………2 分 又 2 2( ) 2 2 1 [2,4],f x x    由 ( )f x ≥0 得值域为[ 2, 2] …………4分 (2)因为 2 2( ) ( ) 2 ( ) 1 1 1 2 aF x f x f x a x x x            令 ( ) 1 1t f x x x     ,则 2 211 1 2 x t   , ∴ ( ) ( )F x m t  a ( 21 1 2 t  )+t= 21 , [ 2,2] 2 at t a t   …………6分 由题意知 g(a)即为函数 21( ) , [ 2, 2] 2 m t at t a t    的最大值。 注意到直线 1t a   是抛物线 21( ) 2 m t at t a   的对称轴。…………7分 因为 a<0 时,函数 y=m(t), [ 2, 2]t 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段, ①若 1 (0, 2]t a    ,即 2 2 a   则 ( ) ( 2) 2g a m  …………8 分 ②若 1 ( 2,2]t a    ,即 2 1 2 2 a    则 1 1( ) ( ) 2 g a m a a a      …………10 分 ③若 1 (2, )t a     ,即 1 0 2 a   则 ( ) (2) 2g a m a   …………11 分 综上有 2, 1( ) , 2 2, a g a a a         1 2 2 1 , 2 2 2 2 a a a         …………12 分 (3)易得 min ( ) 2g a  , …………14 分 由 2 2 2 ( )m tm g a    对 0a 恒成立, 即要使 2 min2 2 ( ) 2m tm g a     恒成立,…………15 分 2 2 0m tm   ,令   22h t mt m   ,对所有的    1,1 , 0t h t   成立, 只需      , 02)1( 02)1( 2 2 mmh mmh …………17 分 求出 m的取值范围是 2,m   或m=0,或m 2 . …………18 分 6、解:(1)当 0a 时, xxf )( ,不合题意;……………1 分 当 0a 时,  f x 在  , 1  上不可能单调递增;……………2 分 当 0a 时,图像对称轴为 a ax 2 1  , 由条件得 1 2 1    a a ,得 .1a ……………4 分 (2)设 1)1()()(  a x xa x xfxh , ……………5 分 当 ]2,1[x 时, ] 2 5,2[1  x x , ……………7 分 因为不等式   2 f x x  在  1, 2x 上恒成立,所以 )(xh 在 ]2,1[x 时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 2, 所以,             21 2 5 0a 212 0 aaaa a 或 , ……………9 分 解得 1a 。 ……………10 分 (3) a x axxg  1)( 2 在  2 , 3 上是增函数,设 32 21  xx ,则 )()( 21 xgxg  , a x axa x ax  2 2 2 1 2 1 11 , 21 21 2121 ))(( xx xx xxxxa   ,……………12 分 因为 32 21  xx ,所以 )( 1 2121 xxxx a   , ……………14 分 而 ) 16 1, 54 1( )( 1 2121   xxxx , ……………16 分 所以 . 16 1 a ……………18 分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 一、填空题 1、(2014 年江苏高考)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积分别为 21 S,S ,体积分别为 21 V,V ,若它 们的侧面积相等, 4 9 S S 2 1  ,则  2 1 V V ▲ . 2、(2013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柱 ABCCBA 111 中, FED ,, 分别是 1AAACAB ,, 的中点,设三棱锥 ADEF  的体积为 1V ,三棱柱 ABCCBA 111 的体积为 2V ,则 21 :VV 。 3、(2012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长方体 1 1 1 1ABCD ABCD 中, 3cmAB AD  , 1 2cmAA  , 则四棱锥 1 1A BB D D 的体积为 ▲ cm3. 4、(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径为 2 的半圆,则这 个圆锥的高是 ▲ 5、(2015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月调研)如图,各条棱长均为 2的正三棱柱 1 1 1ABC ABC 中,M 为 1 1AC 的中点,则三棱锥 1M ABC 的 体积为 ▲ 6、(2015 届江苏苏州高三 9 月调研)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与球的直径相等圆柱、球的 表面积分别记为 1S 、 2 ,S 则有 1 2:S S  ▲ 7、(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 m,n 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α,β是不重合的两 个平面.下列命题: ①若α⊥β,m⊥α,则 m∥β; ②若 m⊥α,m⊥β,则α∥β; ③若 m∥α,m⊥n,则 n⊥α; ④若 m∥α,mβ,则α∥β.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 8、(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 BC 上 的中线 AD = 2,将△ABC 沿 AD 折成 60°的二面角,连结 BC,则三棱锥 C  ABD 的体积为 ▲ 9、(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1,母线长与底面的直径相等, 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 10、(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表面积为 12π的圆柱,当其体积 最大时,该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的比为 ▲ 二、解答题 1、(2014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D,E,F 分别为棱 PC,AC,AB 的中点。已知 PA⊥AC,PA=6,BC=8,DF=5. 求证:(1)直线 PA∥平面 DEF; (2)平面 BDE⊥平面 ABC. 2、(2013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 ABCS  中,平面 SAB 平面 SBC, BCAB  , ABAS  ,过 A作 SBAF  ,垂足为 F ,点 GE, 分别是棱 SCSA, 的中点. 求证:(1)平面 //EFG 平面 ABC; (2) SABC  . 3、(2012年江苏高考)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C 中, 1 1 1 1A B AC ,D E, 分别是棱 1BC CC, 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C ),且 AD DE F , 为 1 1BC 的中点. 求证:(1)平面 ADE 平面 1 1BCC B ; (2)直线 1 //A F 平面 ADE. 4、(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如图,已知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AB=3,BC=2, CC1=5,E 是棱 CC1上不同于端点的点,且 CE → =λCC1 → . (1) 当∠BEA1为钝角时,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2) 若λ=2 5 ,记二面角 B1-A1B-E 的的大小为θ,求|cosθ|. A B C S G F E 5、(2015 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 月调研)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是 矩形, PA CD . (1)求证:直线 //AB 平面 PCD; (2)求证:平面 PAD 平面 PCD. 6、(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如图,在正四棱锥 P-ABCD 中,PA=AB= 2,点 M, N 分别在线段 PA 和 BD 上,BN=1 3 BD. (1)若 PM= 1 3 PA,求证:MN⊥AD; (2)若二面角 M-BD-A 的大小为 π 4 ,求线段 MN 的长度. 7、(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DE⊥平面 ABCD. (1)求证:AB∥EF; (2)求证:平面 BCF⊥平面 CDEF. (第 22题图) A B C D E A1 B1 C1 D1 ( 第 16题 )A B CD P C · · P M A B D N (第 22 题图) 8、(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 A  xyz 中,已知斜四棱柱 ABCD  A1B1C1D1的底面是边长为 3 的 正方形,点 B,D,B1分别在 x,y,z 轴上,B1A = 3,P 是侧棱 B1B 上的一点,BP = 2PB1 . (1)写出点 C1,P,D1的坐标; (2)设直线 C1E⊥平面 D1PC,E在平面 ABCD 内, 求点 E的坐标. 9、(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C 中,已知 1CA CB  , 1 2AA  , o90BCA  . (1)求异面直线 1BA 与 1CB 夹角的余弦值; (2)求二面角 1B AB C  平面角的余弦值. 10、(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为矩形,平面 PAB⊥平面 ABCD,PA⊥PB, BP=BC,E为 PC 的中点. (1)求证:AP∥平面 BDE; (第 22 题图) A B C A1 B1 C1 P B C D E A (第 15 题图) (2)求证:BE⊥平面 PAC.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 3 2、 24 1 2 1 4 1 3 1 3 13 1 11 11 2 1 121    h h S S Sh hS V V V V CBAABC ADEF 棱柱 三棱锥 3、6 4、 3 5、 2 3 3 6、3:2 7、② 8、 9、 10、1 2 二、解答题 1、(1)∵D,E,分别为 PC,AC,的中点 ∴DE∥PA 又∵DE 平面 PAC,PA 平面 PAC ∴直线 PA∥平面 DEF (2)∵E,F 分别为棱 AC,AB 的中点,且 BC=8,由中位线知 EF=4 ∵D,E,分别为 PC,AC,的中点,且 PA=6,由中位线知 DE=3,又∵DF=5 ∴DF²=EF²+DE²=25,∴DE⊥EF,又∵DE∥PA,∴PA⊥EF,又∵PA⊥AC,又∵AC  EF=E, AC 平面 ABC,EF 平面 ABC,∴PA⊥平面 ABC,∴DE⊥平面 ABC,∵DE 平面 BDE, ∴平面 BDE⊥平面 ABC 2、证明:(1)∵ ABAS  , SBAF  ∴F 分别是 SB 的中点 ∵E.F分别是 SA.SB 的中点 ∴EF∥AB 又∵EF平面 ABC, AB平面 ABC ∴EF∥平面 ABC 同理:FG∥平面 ABC 又∵EF FG=F, EF.FG平面 ABC∴平面 //EFG 平面 ABC (2)∵平面 SAB 平面 SBC 平面 SAB 平面 SBC =BC AF平面 SAB AF⊥SB ∴AF⊥平面 SBC 又∵BC平面 SBC ∴AF⊥BC 又∵ BCAB  , AB AF=A, AB.AF平面 SAB ∴BC⊥平面 SAB 又∵SA平面 SAB∴BC⊥ SA 3、证明:(1)∵ 1 1 1ABC A BC 是直三棱柱,∴ 1CC 平面 ABC。 又∵ AD 平面 ABC,∴ 1CC AD 。 又∵ 1AD DE CC DE , , 平面 1 1 1BCC B CC DE E, ,∴ AD 平 面 1 1BCC B 。 又∵ AD 平面 ADE,∴平面 ADE 平面 1 1BCC B 。 (2)∵ 1 1 1 1A B AC ,F 为 1 1BC 的中点,∴ 1 1 1A F BC 。 又∵ 1CC 平面 1 1 1A BC ,且 1A F 平面 1 1 1A BC ,∴ 1 1CC A F 。 又∵ 1 1 1 CC BC , 平面 1 1BCC B , 1 1 1 1CC BC C ,∴ 1A F 平面 1 1 1A BC 。 由(1)知, AD 平面 1 1BCC B ,∴ 1A F∥ AD。 又∵ AD 平面 1, ADE A F 平面 ADE,∴直线 1 //A F 平面 ADE 4、解:(1)以 D 为原点,DA 为 x 轴,DC 为 y 轴,DD1为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 标系. 由题设,知 B(2,3,0),A1(2,0,5),C(0,3,0),C1(0,3,5). 因为 CE → =λCC1 → ,所以 E(0,3,5λ). 从而 EB → =(2,0,-5λ),EA1 → =(2,-3,5-5λ).…… 2 分 当∠BEA1为钝角时,cos∠BEA1<0, 所以 EB → ·EA1 → <0,即 2×2-5λ(5-5λ)<0, 解得 1 5 <λ<4 5 . 即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1 5 , 4 5 ). …………………………………… 5 分 (2)当λ=2 5 时, EB → =(2,0,-2),EA1 → =(2,-3,3). 设平面 BEA1的一个法向量为 n1=(x,y,z), 由 n1· EB → =0, n1·EA1 → =0 得 2x-2z=0, 2x-3y+3z=0, 取 x=1,得 y=5 3 ,z=1, 所以平面 BEA1的一个法向量为 n1=(1,5 3 ,1). ………………………………… 7 分 易知,平面 BA1B1的一个法向量为 n2=(1,0,0). 因为 cos< n1,n2>= n1·n2 | n1|·| n2| = 1 43 9 = 3 43 43 , 从而|cosθ|=3 43 43 . …………………………………… 10 分 5、(1)证明:∵ ABCD为矩形,∴ //AB CD. ………………………………………………2 分 又 DC 面 PDC, AB  面 PDC,……………………………………………………4 分 ∴ //AB 面 PDC. ……………………………………………………………………7 分 ( 2 ) 证 明 : ∵ ABCD 为 矩 形 , ∴ CD AD , ……………………………………………9 分 又 PA CD, PA AD A , PA AD , 平面 PAD , ∴ CD  平 面 PAD. …………………………………………………………………11 分 又 CD  面 PDC , ∴ 面 PAD  面 PCD . ………………………………………14 分 6、证明:连接 AC,BD 交于点 O,以 OA 为 x 轴正方向,以 OB 为 y 轴正方向,OP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 PA=AB= 2,则 A(1,0,0),B(0,1,0),D(0,-1,0),P(0,0,1). (1)由 BN → = 1 3 BD → ,得 N(0,1 3 ,0),由 PM → = 1 3 PA → ,得 M(1 3 ,0,2 3 ), 所以 MN → =(-1 3 , 1 3 ,- 2 3 ), AD → =(-1,-1,0). 因为 MN → · AD → =0.所以 MN⊥AD. ………………………………………4 分 (2)因为 M 在 PA上,可设 PM → =λ PA → ,得 M(λ,0,1-λ). 所以 BM → =(λ,-1,1-λ), BD → =(0,-2,0). 设平面 MBD 的法向量 n=(x,y,z), 由 n· BD → =0, n· BM → =0, 得 -2y=0, λx-y+(1-λ)z=0, 其中一组解为 x=λ-1,y=0,z=λ,所以可取 n=(λ-1,0,λ).……………………… 8 分 因为平面 ABD 的法向量为 OP → =(0,0,1), 所以 cosπ 4 =| n· OP → |n|| OP → | |,即 2 2 =错误!,解得λ=1 2 , 从而 M(1 2 ,0,1 2 ),N(0,1 3 ,0), 所以 MN= (1 2 -0)2+(0-1 3 )2+(1 2 -0)2= 22 6 . ……………………………10 分 7、【证】(1)因为四边形 ABCD 是矩形,所以 AB∥CD, 因为 AB 平面 CDEF,CD 平面 CDEF, 所以 AB∥平面 CDEF.……………………… 4 分 因为 AB 平面 ABFE,平面 ABFE 平面CDEF EF , 所以 AB∥EF. …………………………… 7 分 (2)因为 DE⊥平面 ABCD, BC 平面 ABCD, 所以 DE⊥BC. …………………………… 9 分 因为 BC⊥CD,CD DE D , ,CD DE 平面 CDEF, 所以 BC⊥平面 CDEF. …………………………… 12 分 因为 BC平面 BCF,平面 BCF⊥平面 CDEF. …………………………… 14 分 8、 9、如图,以 1, ,CA CB CC    为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则 (1,0,0)A , (0,1,0)B , 1(1,0,2)A , 1(0,1,2)B ,所以 1 (0,1,2)CB   , ( 1,1,0)AB    , 1 ( 1,1,2)AB    , 1 (1, 1,2)BA    . (1)因为 1 1 1 1 1 1 3 30cos , 106 5 CB BACB BA CB BA           , 所以异面直线 1BA 与 1CB 夹角的余弦值为 30 10 . …………………………4 分 (2)设平面 1CAB 的法向量为 ( , , )x y zm , 则 1 1 0, 0, AB CB         m m 即 2 0, 2 0, x y z y z        取平面 1CAB 的一个法向量为 (0,2, 1) m ; x y z (第 22 题图) A B C A1 B1 C1 所以二面角 1B AB C  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0 5 . …………………………10 分 10、证:(1)设 AC∩BD=O,连结 OE. 因为 ABCD 为矩形,所以 O 是 AC 的中点. 因为 E是 PC 中点,所以 OE∥AP. ………………………………4 分 因为 AP /平面 BDE,OE 平面 BDE, 所以 AP∥平面 BDE. …………………………6 分 (2)因为平面 PAB⊥平面 ABCD,BC⊥AB,平面 PAB∩平面 ABCD=AB, 所以 BC⊥平面 PAB. ………………………8分 因为 AP 平面 PAB,所以 BC⊥PA. 因为 PB⊥PA,BC∩PB=B,BC,PB 平面 PBC, 所以 PA⊥平面 PBC. …………………………12 分 因为 BE 平面 PBC,所以 PA⊥BE. 因为 BP=PC,且 E为 PC 中点,所以 BE⊥PC. 因为 PA∩PC=P,PA,PC 平面 PAC, 所以 BE⊥平面 PAC. ……………………………14 分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平面向量 一、填空题 1、( 2014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5,8  ADAB , 2,3  BPAPPDCP ,则 ADAB  的值是 ▲ . 2、(2013 年江苏高考)设 ED, 分别是 ABC 的边 BCAB, 上的点, ABAD 2 1  , BCBE 3 2  ,若 ACABDE 21   ( 21 , 为实数),则 21   的值为 。 3、(2012 年江苏高考)如图,在矩形 ABCD中, 2 2AB BC , ,点 E 为 BC 的中点, 点 F在边CD上,若 2AB AF     ,则 AE BF    的值是 ▲ . 4、(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已知向量 a=(2,1),b=(0,-1).若(a+λb)⊥a, 则实数λ= ▲ . 5、(2015 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 月调研)已知△ABC 中,∠C=90°, 3 4CA CB , ,D E、 分别为边CA CB、 上的点,且 6BD CA    , 8AE CB    ,则 AE BD    ▲ . 6、(2015 届江苏苏州高三 9 月调研)如图 , AB是半径为 3 的圆O的直径 , P是圆O上异于 ,A B的一点 Q是线段 AP上靠近 A的三等分点 ,且 4,AQ AB    则 BQ BP   的 值为 ▲ 7、(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在 Rt△ABC 中,CA=CB=2,M,N 是斜边 AB 上的两 个动点,且 MN= 2,则 CM → · CN → 的取值范围为 ▲ . 8、(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在直角三角形 ABC中,C =90°, 6AC  , 4BC  .若 点D满足 2AD DB    ,则 | |CD   ▲ . 9、(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已知平面内的四点 O,A,B,C 满足 2OA BC    , 3OB CA    ,则OC AB   = ▲ . 10、(徐州市 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如图,在△ ABC中,已知 π 3 BAC  , 2AB  , 3AC  , 2DC BD   , 3AE ED   ,则 BE   ▲ . 11、(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已知| OA → |=1,| OB → |=2,∠ AOB=2π 3 , OC → = 1 2 OA → + 1 4 OB → ,则 OA → 与 OC → 的夹角大小为 ▲ 12、(2014 江苏百校联考一)如图, PQ是半径为 1 的圆 A的直径,△ABC 是边长为 1 的正 三角形,则 CQBP  的最大值为 13、(2014 南通二模)在△ABC 中,D是 BC 的中点,AD=8,BC=20,则 AB AC   的值为 ▲ . 14、(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3 月调研(一))如图,在△ABC 中,BO 为边 AC 上的中线, 2BG GO   ,设CD  ∥ AG  ,若 1 5 AD AB AC      ( )R ,则 的值为 ▲ 15、(兴化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在 中, , ,设 是 的内心,若 ,则 . 二、解答题 1、(2013 年江苏高考)已知 (cos ,sin ) (cos ,sin )a b      = , ,  0 。 (1)若 | | 2a b    ,求证: a b   ;(2)设 (0,1)c   ,若 a b c     ,求  , 的值。 2、(2012 年江苏高考)在 ABC 中,已知 3AB AC BA BC       . (1)求证: tan 3tanB A ; (2)若 5cos 5 C  ,求 A 的值. 3、(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在△ ABC中,已知 π 6 C  ,向量 (sin ,1)Am , (1,cos )Bn ,且 m n . (1)求 A的值; (2)若点D在边 BC上,且3BD BC   , 13AD  ,求△ ABC的面积. 4、(2014 江苏百校联考一)知 (3, cos( ))a x   , (sin( ), 3)b x  ,其中 0  ,函数 ( )f x a b    的最小正周期为 . (1)求 (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 (2)在 ABC 中,角 A, B,C的对边分别为 a,b, c.且 ( ) 3 2 Af  , 3a b ,求 角 A、 B、C的大小 5、(2014 南通二模)在△ABC 中,已知 9 16AB AC AB BC         , .求: (1)AB 的值; (2) sin( ) sin A B C  的值. 6、(徐州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设向量 (2,sin ), (1,cos ),a b      为锐角。 (1)若 13 6 a b    ,求 sin cos  的值; (2)若 / /a b   ,求 sin(2 ) 3   的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2 2、 2 1 21   3、 2 4、5 5、-14 6、24 7、[3 2 ,2] 8、10 9、-5 10、 13 4 11、60° 12、 1 2 13、-36 14、 6 5 15、答案: 提示一:利用夹角相等,则有 . 提示二:利用角平分线定理,根据相似比求得 . 二、解答题 1、解:(1)∵ 2||  ba ∴ 2|| 2 ba 即   22 222  bbaaba , 又∵ 1sincos|| 2222  aa , 1sincos|| 2222  bb ∴ 222  ba ∴ 0ba ∴ ba ( 2 ) ∵ )1,0()sinsin,cos(cosba   ∴      1sinsin 0coscos   即        sin1sin coscos 两边分别平方再相加得: sin221  ∴ 2 1sin  ∴ 2 1sin  ∵  0 ∴  6 1, 6 5  2 、 解 :( 1 ) ∵ 3AB AC BA BC       , ∴ cos =3 cosAB AC A BA BC B    , 即 cos =3 cosAC A BC B  。 由正弦定理,得 = sin sin AC BC B A ,∴ sin cos =3sin cosB A A B  。 又 ∵ 0< A B< , ∴ cos 0 cos 0A> B>, 。 ∴ sin sin=3 cos cos B A B A  即 tan 3tanB A 。 (2)∵ 5cos 0 5 C ,∴ tan =1A 。∴ = 4 A  。 3、(1)由题意知 sin cos 0A B   m n , ………………………………2 分 又 π 6 C  , πA B C   ,所以 5πsin cos( ) 0 6 A A   , ………………………4 分 即 3 1sin cos sin 0 2 2 A A A   ,即 πsin( ) 0 6 A  , ……………………………6 分 又 5π0 6 A  ,所以 π π 2π( ) ( ) 6 6 3 A   , ,所以 π 0 6 A  ,即 π 6 A  . …………7 分 (2)设 BD x  ,由3BD BC   ,得 3BC x  , 由(1)知 π 6 A C  ,所以 3BA x  , 2π 3 B  , 在△ ABD中,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π( 13) =(3 ) 2 3 cos 3 x x x x    , ……10 分 解得 1x  ,所以 3AB BC  , ………………………12 分 所以 1 1 2π 9 3sin 3 3 sin 2 2 3 4ABCS BA BC B       Δ . …………………………14 分 4、解:(1) ( ) 3sin( ) 3 cos( )f x x x   2 3 sin( ) 6 x   , 2T      , 故 2  , ………………3 分 ( ) 2 3 sin(2 ) 6 f x x    ,由 2 2 2 , 2 6 2 k x k k Z         , 得: , 6 3 k x k k Z       . 所以 (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 ) 6 3 k k k Z     . ………………6分 (2)因为 ( ) 3 2 Af  ,所以 2 1) 6 sin(  A . 因为  A0 ,所以  6 5 66  A .所以 3  A . ………………9 分 因为 B b A a sinsin  , ba 3 ,所以 2 1sin B . ………………12 分 因为 a b ,所以 3  A , 6  B , 2  C . ………………14 分 5、【解】(1)(方法 1)因为 9 16AB AC AB BC         , , …………… 4 分 所以 9 16 25AB AC AB BC          ,即   25AB AC CB     , 亦 即 2 25AB   , 故 5AB  . …………………………… 7 分 (方法 2)设 A,B,C 的对边依次为 a,b,c, 则 由 条 件 得 cos 9 cos 16bc A ac B , . …………………………… 3 分 两式相加得 ( cos cos ) 9 16 25c b A a B    ,即 2 25c  ,故 5AB c  . ……………… 7 分 (方法 3)设 A,B,C 的对边依次为 a,b,c, 则 由 条 件 得 cos 9 cos 16bc A ac B , . …………………………… 3 分 由余弦定理得    2 2 2 2 2 21 19 16 2 2 b c a c a b     , , 两 式 相 加 得 2 25c  , 故 5AB c  . …………………………… 7 分 ( 2 ) sin( )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A B A B A B C C    ………………………… 10 分 由 正 弦 定 理 得 sin( ) cos cos sin A B a B b A C c    2 2 cos cos 16 9 7 25 ac B bc A c c     . ………… 14 分 6、解:(1)因为 a·b =2 + sinθcosθ = 13 6 , 所以 sinθcosθ = 1 6 , ……2 分 所以(sinθ +cosθ)2 = 1+2sinθcosθ = 3 4 .又因为θ为锐角,所以 sinθ + cosθ = 2 3 3 …6 分 (2)因为 a∥b,所以 tanθ = 2, ……8 分 所以 sin2θ = 2sinθcosθ = 2sinθcosθ sin2θ+cos2θ = 2tanθ tan2θ+1 = 4 5 , ……10 分 cos2θ = cos2θ-sin2θ = cos2θ-sin2θ sin2θ+cos2θ = 1-tan2θ tan2θ+1 = — 3 5 . ……12 分 所以 sin(2θ+ π 3 ) = 1 2 sin2θ + 3 2 cos2θ = 1 2 ×4 5 + 3 2 ×(-3 5 ) = 4-3 3 10 . ……14 分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数列 一、填空题 1、(2014 年江苏高考)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 na 中,若 12 a , 268 2aaa  ,则 6a 的值是 ▲ 2、( 2013 年江苏高考)在正项等比数列 }{ na 中, 2 1 5 a , 376  aa ,则满足 nn aaaaaa  2121  的最大正整数 n 的值为 。 3、(2012 年江苏高考)现有 10 个数,它们能构成一个以 1 为首项, 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若从这 10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则它小于 8的概率是 ▲ . 4、(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记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若 a1=1,Sn=2(a1+an)(n ≥2,n∈N*),则 Sn= ▲ 5、(2015 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 月调研)已知等比数列 { }na 的前 n项和为 nS ,且 1 3 2 4 41 2a a a a S    , ,则数列{ }na 的公比 q为 ▲ 6、(2015 届江苏苏州高三 9 月调研)已知等比数列 na 的各项均为正数 , 3 6 14, , 2 a a  则 4 5a a  ▲ 7、(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数列{an}满足 an=an-1-an-2(n≥3,n∈N*),它的 前 n 项和为 Sn.若 S9=6,S10=5,则 a1的值为 ▲ 8、(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设数列{an}为等差数列,数列{bn}为等比数列.若 1 2a a , 1 2b b ,且 2 ( 1,2,3)i ib a i  ,则数列{bn}的公比为 ▲ . 9、(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已知 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a1 = 1, S3 = 6,则 S6 = ▲ 10、(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在等比数列 na 中,已知 1 1a  , 4 8a  .设 3nS 为 该数列的前3n项和, nT 为数列 3 na 的前 n项和.若 3n nS tT ,则实数 t的值为 ▲ 11、(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 d 不为 0, 且 a1,a3,a7成等比数列,则 a1 d 的值为 ▲ 二、解答题 1、(2014 年江苏高考)设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若对任意的正整数 n,总存在正整数 m, 使得 ,则称{ }是“H 数列。” (1)若数列{ }的前 n 项和 = (n ),证明:{ }是“H 数列”; (2)设数列{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 =1.公差 d 0.若{ }是“H 数列”,求 d 的值; (3)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 },总存在两个“H 数列” { } 和{ },使得 = (n )成立。 2、(2013 年江苏高考)设 }{ na 是首项为 a,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0( d , nS 是其前 n项 和。记 cn nSb n n   2 , *Nn ,其中 c为实数。 (1)若 0c ,且 421 bbb ,, 成等比数列,证明: knk SnS 2 ( *, Nnk  ); (2)若 }{ nb 是等差数列,证明: 0c 。 3、(2012 年江苏高考)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两个数列{ }na 和{ }nb 满足: 221 nn nn n ba ba a    , *Nn , (1)设 n n n a b b  11 , *Nn ,求证:数列 2 n n b a            是等差数列; (2)设 n n n a b b  21 , *Nn ,且{ }na 是等比数列,求 1a 和 1b 的值. 4、(2015 届江苏南京高三 9 月调研)已知{an}是等差数列,其前 n项的和为 Sn, {bn}是等比 数列,且 a1=b1=2,a4+b4=21, S4+b4=30.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记 cn=anbn,n∈N*,求数列{cn}的前 n 项和. 5、(2015 届江苏南通市直中学高三 9 月调研)已知无穷数列{ }na 满足: 1 1a  , 2 1 32a a a  , 且对于任意 *nN ,都有 0na  , 2 1 2 4n n na a a   . (1)求 2 3 4, ,a a a 的值; (2)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6、(南京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 a,b 是不相等的正数,在 a,b 之间分别插入 m 个正数 a1,a2,…,am和正数 b1,b2,…, bm,使 a,a1,a2,…,am,b 是等差数列,a,b1,b2,…,bm,b 是等比数列. (1)若 m=5,a3 b3 = 5 4 ,求 b a 的值; (2)若 b=λa(λ∈N*,λ≥2),如果存在 n (n∈N*,6≤n≤m)使得 an-5=bn,求λ的最小值 及此时 m 的值; (3)求证:an>bn(n∈N*,n≤m). 7、(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中,设 1 2n nS a a a    , 1 2 1 1 1 n n T a a a     , 且 (2 )(1 ) 2n nS T   , *nN . (1)设 2n nb S 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2)设 1 2n nc na ,求集合   *, , | 2 , , , ,m r km k r c c c m k r m k r     N . 8、(苏锡常镇四市 2014 届高三 5 月调研(二))已知常数λ≥0,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 的前 n项和为 Sn,满足:a1 = 1,  1 1 13 1nn n n n n a S S a a       ( *nN ). (1)若λ = 0,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 1 1 2n na a  对一切 *nN 恒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9、(徐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已知数列 na , nb 满足 1 3a  , 2n na b  , 1 2( ) 1n n n n b a b a    , *nN . (1)求证:数列 1{ } nb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 nc 满足 2 5n nc a 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 p,是否存在正整数 q, r ( p q r  ),使得 1 pc , 1 qc , 1 rc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试用 p表示 q, r;若 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南京、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已知数列{an}的各项都为正数,且 对任意 n∈N*,a2n-1,a2n,a2n+1成等差数列, a2n,a2n+1,a2n+2成等比数列. (1)若 a2=1,a5=3,求 a1的值; (2)设 a1<a2,求证:对任意 n∈N*,且 n≥2,都有 an+1 an < a2 a1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4 2、12 3、 3 5 4、2-2n-1 5、 1 3 6、3 7、1 8、 3 2 2 9、39 10、7 11、2 二、解答题 1、(1)证明:∵ = ,∴ = = (n ),又 = =2= ,∴ (n )。∴存在 m=n+1 使得 (2) =1+(n-1)d ,若{ }是“H 数列”则对任意的正整数 n,总存在正整数 m, 使得 。 =1+(m-1)d 成立。化简得 m= +1+ ,且 d 0 又 m , , d ,且 为整数。 (3)证明:假设成立且设 都为等差数列,则 n + = +( -1) , = + +1, ∴ = ( )同理 = ( ) 取 = =k 由题 = = +( -1) + +( -1) =( )+(n-1)( )=(n+k-1) ) 可得{ }为等差数列。即可构造出两个等差数列{ } 和{ }同时也是“H 数列”满足条件。 2、证明:∵ }{ na 是首项为 a,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0( d , nS 是其前 n项和 ∴ dnnnaSn 2 )1(   (1)∵ 0c ∴ dna n S b n n 2 1  ∵ 421 bbb ,, 成等比数列 ∴ 41 2 2 bbb  ∴ ) 2 3() 2 1( 2 daada  ∴ 0 4 1 2 1 2  dad ∴ 0) 2 1( 2 1  dad ∵ 0d ∴ da 2 1  ∴ ad 2 ∴ anannnadnnnaSn 22 2 )1( 2 )1(      ∴左边= aknankSnk 222)(  右边= aknSn k 222  ∴左边=右边∴原式成立 (2)∵ }{ nb 是等差数列∴设公差为 1d ,∴ 11 )1( dnbbn  带入 cn nSb n n   2 得: 11 )1( dnb  cn nSn   2 ∴ )() 2 1() 2 1( 111 2 11 3 1 bdcncdndadbndd  对  Nn 恒成立 ∴              0)( 0 0 2 1 0 2 1 11 1 11 1 bdc cd dadb dd 由①式得: dd 2 1 1  ∵ 0d ∴ 01 d 由③式得: 0c 法二:证:(1)若 0c ,则 dnaan )1(  , 2 ]2)1[( adnnSn   , 2 2)1( adnbn   . 当 421 bbb ,, 成等比数列, 41 2 2 bbb  , 即:              2 3 2 2 daada ,得: add 22  ,又 0d ,故 ad 2 . 由此: anSn 2 , aknankSnk 222)(  , aknSn k 222  . 故: knk SnS 2 ( *, Nnk  ). (2) cn adnn cn nS b n n      2 2 2 2 2)1( , cn adncadncadnn        2 2 2 2)1( 2 2)1( 2 2)1( cn adncadn      2 2 2)1( 2 2)1( . (※) 若 }{ nb 是等差数列,则 BnAnbn  型. 观察(※)式后一项,分子幂低于分母幂, 故有: 02 2)1( 2    cn adnc ,即 0 2 2)1(   adnc ,而 2 2)1( adn  ≠0, 故 0c . 经检验,当 0c 时 }{ nb 是等差数列. 3、解:(1)∵ n n n a b b  11 ,∴ 1 1 2 2 2 = 1 n n n n n n n n a b ba a b b a             。 ∴ 2 1 1 1n n n n b b a a           。∴   2 2 2 2 2 1 1 1 1 *n n n n n n n n b b b b n N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列 2 n n b a            是以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 0 0n na > b >, ,∴     2 22 2 2 n n n n n n a b a b < a b     。 ∴ 1 2 2 1 2n n n n n a b< a a b      。(﹡) 设等比数列{ }na 的公比为 q,由 0na > 知 0q > ,下面用反证法证明 =1q 若 1,q > 则 2 1 2= 2aa < a q  ,∴当 1 2logqn> a 时, 1 1 2n na a q >  ,与(﹡) 矛盾。 若 0 1,< q< 则 2 1 2= 1aa > a > q ,∴当 1 1logqn> a 时, 1 1 1n na a q <  ,与(﹡) 矛盾。 ∴综上所述, =1q 。∴  1 *na a n N  ,∴ 11 2< a  。 又∵ 1 1 22 =n n n n bb b a a     *n N ,∴{ }nb 是公比是 1 2 a 的等比数列。 若 1 2a  ,则 1 2 1> a ,于是 1 2 3b y >, , , , , 。 ∴   2 221 2 21 1 1 1 2 1 1 2 21 2 2 1=0 =2 2= 1 x m my m y my y mmy x 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2 2 2 2 2 1 1 1 1 1 2 2 2 1 12 2= 1 0 = = 1 2 2 m m mm mAF x y my y m m m              。① 同理,  2 2 2 2 2 1 1 = 2 m m m BF m     。② (i)由①②得, 2 1 2 2 2 1 2 m mAF BF m     。解 2 2 2 1 6= 2 2 m m m   得 2m =2。 ∵注意到 0m> ,∴ = 2m 。 ∴直线 1AF的斜率为 1 2= 2m 。 ( ii ) 证 明 : ∵ 1AF ∥ 2BF , ∴ 2 1 1 BFPB PF AF  , 即 2 1 2 1 1 1 1 1 1 1BF PB PF BF AFPB PF AF PF AF        。 ∴ 1 1 1 1 2 = AFPF BF AF BF 。 由点 B在椭圆上知, 1 2 2 2BF BF  ,∴  1 1 2 1 2 = 2 2AFPF BF AF BF   。 同理。  2 2 1 1 2 = 2 2BFPF AF AF BF   。 ∴    1 2 2 1 2 2 1 1 2 1 2 1 2 2+ = 2 2 2 2 2 2AF BF AF BFPF PF BF AF AF BF AF BF AF BF          由①②得,  2 1 2 2 2 1 = 2 m AF BF m    , 2 2 1= 2 mAF BF m    , ∴ 1 2 2 3+ =2 2 = 2 2 2 PF PF  。 ∴ 1 2PF PF 是定值。 3、解:(1)记椭圆 C 的半焦距为 c. 由题意,得 b=1,c a = 3 2 ,c2=a2+b2, 解得 a=2,b=1. ……………………………………………… 4 分 (2)由(1)知,椭圆 C 的方程为 x2 4 +y2=1,圆 C1的方程为 x2+y2=5. 显然直线 l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kx+m,即 kx-y+m=0. …………………………………… 6 分 因为直线 l 与椭圆 C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故方程组 y=kx+m, x2 4 +y2=1 (*) 有且只有一组解. 由(*)得(1+4k2)x2+8kmx+4m2-4=0. 从而△=(8km)2-4(1+4k2)( 4m2-4)=0. 化简,得 m2=1+4k2.① ………………………………………… 10 分 因为直线 l 被圆 x2+y2=5 所截得的弦长为 2 2, 所以圆心到直线 l 的距离 d= 5-2= 3. 即 |m| k2+1 = 3. ② ……………………………………… 14 分 由①②,解得 k2=2,m2=9. 因为m>0,所以m=3. ……………………………………… 16 分 4、解:(1)由题设知 6 3 e  , ∴ 2 2 2 2 2 2 2 2 2 6 2 9 3 c a b ae a a a        . …………………………………………………3 分 解得 2 6a  . ∴ 椭 圆 C 的 方 程 为 2 2 1 6 2 x y   . ……………………………………………………6 分 (2)圆 2 2: ( 2) 1E x y   的圆心为 (0,2)E ,点Q在圆 E上, ∴ 1PQ EP EQ EP  ≤ (当且仅当直线 PQ过点 E 时取等号).…………………… 9 分 设 0 0( , )P x y 是椭圆C上的任意一点, 则 2 2 0 0 1 6 2 x y   ,即 2 2 0 06 3x y  . ∴ 2 2 2 2 0 0 0= +( 2) 2( 1) 12EP x y y     . ……………………………………………… 13 分 因为 0 2, 2y    ,所以当 0 1y   时, 2EP 取得最大值 12,即 2 3 1PQ ≤ . 所以 PQ的最大值为 2 3+1. ……………………………………………16 分 5、解:(1)由条件得 1 a2 + 1 b2 =1,且 c2=2b2,所以 a2=3b2,解得 b2=4 3 ,a2=4. 所以椭圆方程为: x2 4 + 3y2 4 =1. …………………3 分 (2)设 l1方程为 y+1=k(x+1), 联立 y=kx+k-1, x2+3y2=4, 消去 y得(1+3k2)x2+6k(k-1)x+3(k-1)2-4=0. 因为 P 为(-1,1),解得 M( -3k2+6k+1 1+3k2 , 3k2+2k-1 1+3k2 ).………………………5 分 当 k≠0 时,用- 1 k 代替 k,得 N( k2-6k-3 k2+3 , -k2-2k+3 k2+3 ). ………………………7 分 将 k=-1 代入,得 M(-2,0),N(1,1). 因为 P(-1,-1),所以 PM= 2,PN=2 2, 所以△PMN 的面积为 1 2 × 2×2 2=2. ………………………9 分 (3)解法一:设 M(x1,y1),N(x2,y2),则 x12+3y12=4, x22+3y22=4,两式相减得(x1+x2)(x1-x2)+3(y1+y2)(y1-y2)=0, 因为线段 MN 的中点在 x 轴上,所以 y1+y2=0,从而可得(x1+x2)(x1-x2)=0.……… 12 分 若 x1+x2=0,则 N(-x1,-y1). 因为 PM⊥PN,所以PM → ·PN → =0,得 x12+y12=2. 又因为 x12+3y12=4,所以解得 x1=±1,所以 M(-1,1),N(1,-1)或 M(1,-1), N(-1, 1). 所以直线 MN 的方程为 y=-x. ……………14 分 若 x1-x2=0,则 N(x1,-y1), 因为 PM⊥PN,所以PM → ·PN → =0,得 y12=(x1+1)2+1. 又因为 x12+3y12=4,所以解得 x1=- 1 2 或-1, 经检验:x=- 1 2 满足条件,x=-1 不满足条件. 综上,直线 MN 的方程为 x+y=0或 x=- 1 2 . ……………………16 分 解法二:由(2)知,当 k≠0 时,因为线段 MN 的中点在 x 轴上,所以 3k2+2k-1 1+3k2 = - -k2-2k+3 k2+3 , 化简得 4k (k2-4k-1)=0,解得 k=2± 5. …………………………12 分 若 k=2+ 5,则 M(- 1 2 , 5 2 ),N(- 1 2 ,- 5 2 ),此时直线 MN 的方程为 x=- 1 2 . 若 k=2- 5,则 M(- 1 2 ,- 5 2 ),N(- 1 2 , 5 2 ),此时直线 MN 的方程为 x=- 1 2 .… 14 分 当 k=0 时,M(1,-1),N(-1,1),满足题意,此时直线 MN 的方程为 x+y=0. 综上,直线 MN 的方程为 x=- 1 2 或 x+y=0. …………………16 分 6、【解】(1)由题意知, 1 2 ce a  , 7 2CD a  , 所以 2 2 2 24 , 3a c b c  . ……………………………2 分 因为点 7 4( , ) 2 cc  在椭圆上,即 2 2 2 2 7 4( )2 1 4 3 c c c c    , 所以 1c  .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2 14 3 yx   . ……………………………6 分 (2)① 当两条弦中一条斜率为 0 时,另一条弦的斜率不存在, 由题意知 7AB CD  ; ……………………………7 分 ② 当两弦斜率均存在且不为 0 时,设 1 1( , )A x y , 2 2( , )B x y , 且设直线 AB的方程为 ( 1)y k x  , 则直线CD的方程为 1 ( 1)y xk   . 将直线 AB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中,并整理得 2 2 2 2(3 4 ) 8 4 12 0k x k x k     , 所以 2 2 1 2 4 6 1 3 4 k kx k    , 2 2 2 2 4 6 1 3 4 k kx k    , 所以 2 2 1 2 2 12( 1)1 | | 3 4 kAB k x x k       . ……………………………10 分 同理, 22 2 2 112( 1) 12( 1) 4 3 43 kkCD k k      . 所以 2 2 2 2 2 2 2 2 12( 1) 12( 1) 84( 1) 3 4 3 4 (3 4 )(3 4) k k kAB CD k k k k            , ………………………12 分 令 2 1t k  ,则 1t  , 23 4 4 1k t   , 23 4 3 1k t   , 设 2 2 2 (4 1)(3 1) 1 1 1 1 49( ) 12 ( )2 4 t tf t t tt t            , 因为 1t  ,所以 1 (0,1)t  , 所以 49( ) (12, ] 4 f t  , 所以 84 48[ ,7) ( ) 7 AB CD f t    . 综合①与②可知,AB CD 的取值范围是 48[ ,7]7 . ……………………………16 分 7、 8.(1)由题意知, 2 (0,1)B , 1( 3,0)A  , 所以 1b  , 3a  ,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 3 x y  , ………………………2 分 易得圆心 3( ,0) 3 M  , 1 2 3 3 AM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 2 23 4( ) 3 3 x y   .…4 分 (2)证明:设直线 1B D的方程为 31( ) 3 y kx k    , 与直线 1 2AB 的方程 3 1 3 y x  联立,解得点 2 3 3 1( , ) 3 1 3 1 kE k k    , ……………6 分 联立 2 2 1 1 3 y kx x y       ,消去 y并整理得, 2 2(1+3 ) 6 0k x kx  ,解得点 2 2 2 6 3 1( , ) 3 1 3 1 k kG k k    , ……………9 分 (i) 22 1 2 2 1 6 3 3 3 1 13 1 1 1 23 1 3 12 3 ( 3 1) 2 ( 3 1)3 1 G E k xGB k k kk EB x k k k kk                 1 2 11 22 2 2     ≤ ,当且仅当 6 3 3 k    时,取“=”, 所以 1 1 GB EB 的最大值为 2 1 2  . …………………………12 分 (ii)直线 2B G的方程为 2 2 2 3 1 1 13 1 1 16 3 3 1 k ky x xk k k         , 与直线 1 1A B 的方程 3 1 3 y x   联立,解得点 6 3 1( , ) 3 1 3 1 k kF k k     , ……14 分 所以 E 、 F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 2 3 6+ 2 3 3 1 3 1 k k k      . 故 E、 F 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定值,该定值为 2 3 . …………………16 分 9、(1)解:由题意得 2c=2, a2 c =2, 解得 c=1,a2=2,所以 b2=a2-c2=1.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x2 2 +y2=1. ……………………………2 分 (2)因为 P(0,1),F1(-1,0),所以 PF1的方程为 x-y+1=0. 由 x+y+1=0, x2 2 +y2=1, 解得 x=0, y=1,或 x=- 4 3 , y=- 1 3 , 所以点 Q 的坐标为(-4 3 ,- 1 3 ). …………… 4 分 解法一:因为 kPF1·kPF2=-1,所以△PQF2为直角三角形. ………………6 分 因为 QF2的中点为(-1 6 ,- 1 6 ),QF2= 5 2 3 , 所以圆的方程为(x+1 6 )2+(y+1 6 )2=25 18 . ……………8 分 解法二:设过 P,Q,F2三点的圆为 x2+y2+Dx+Ey+F=0, 则 1+E+F=0, 1+D+F=0, 17 9 - 4 3 D-1 3 E+F=0, 解得 D=1 3 , E=1 3 , F=- 4 3 . 所以圆的方程为 x2+y2+1 3 x+1 3 y-4 3 =0. ………………8 分 (3)解法一:设 P(x1,y1),Q(x2,y2),则F1P → =(x1+1,y1),QF1 → =(-1-x2,-y2). 因为F1P → =λQF1 → ,所以 x1+1=λ(-1-x2), y1=-λy2, 即 x1=-1-λ-λx2, y1=-λy2, 所以 (-1-λ-λx2)2 2 +λ2y22=1, x22 2 +y22=1, 解得 x2= 1-3λ 2λ . ……………………………… 12 分 所以OP → ·OQ → =x1x2+y1y2=x2(-1-λ-λx2)-λy22=- λ 2 x22-(1+λ)x2-λ =- λ 2 ( 1-3λ 2λ )2-(1+λ)·1-3λ 2λ -λ=7 4 - 5 8 (λ+1 λ ) . ……………………………… 14 分 因为λ∈[1 2 ,2],所以λ+1 λ ≥2 λ·1 λ =2,当且仅当λ=1 λ ,即λ=1 时,取等号. 所以OP → ·OQ → ≤ 1 2 ,即OP → ·OQ → 最大值为 1 2 . …………………………………16 分 解法二:当 PQ 斜率不存在时, 在 x2 2 +y2=1 中,令 x=-1 得 y=± 2 2 . 所 以 2 2 11 ( 1) ( ) 2 2 2 OP OQ           , 此 时 11 ,2 2       …………………………2 当 PQ 斜率存在时,设为 k,则 PQ 的方程是 y=k(x+1), 由 y=k(x+1), x2 2 +y2=1. 得(1+2k2)x2+4k2x+2k2-2=0, 韦达定理 2 2 1 2 1 22 2 4 2 2= = 1 2 1 2 k kx x x x k k      , ………………………………………4 设 P(x1,y1),Q(x2,y2) , 则 2 1 2 1 2 1 2 1 2( 1)( 1)OP OQ x x y y x x k x x         2 2 2 1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 1) ( ) 2 2 4( 1) 1 2 1 2 2 6 1 2 1 5 1 2 2(1 2 ) 2 k x x k x x k k kk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 。 OP OQ   的最大值为 1 2 ,此时 11 ,2 2        ………………………………8 10、【解】(1)由题意得 2 2 2 4 2 2 2 3 ab ab a b       , . 又 0a b  ,解得 2 8a  , 2 1b  . 因 此 所 求 椭 圆 的 标 准 方 程 为 2 2 1 8 x y  . ………………………… 4 分 (2)①设 ( )M x y, , ( )A m n, ,则由题设知: 2OM OA   , 0OA OM    . 即 2 2 2 24( ) 0 x y m n mx ny        , , 解 得 2 2 2 2 1 4 1 4 m y n x       , . ………………………8 分 因为点 ( )A m n, 在椭圆 C2上,所以 2 2 1 8 m n  , 即     2 22 1 8 2 y x  ,亦即 2 2 1 4 32 x y   . 所 以 点 M 的 轨 迹 方 程 为 2 2 1 4 32 x y   . ………………………10 分 ②(方法 1)设 ( )M x y, ,则 ( )( 0)A y x     R, , , 因为点 A 在椭圆 C2上,所以 2 2 2( 8 ) 8y x   ,即 2 2 2 88y x    (i) 又 2 28 8x y  (ii) (i)+(ii)得  2 2 2 8 11 9 x y     , ……………………… 13 分 所以  2 2 8 1 16| | ( ) | | 9 9AMBS OM OA x y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 (即 1ABk   )时, min 16 9AMBS  . ……………………… 16 分 (方法 2)假设 AB 所在的直线斜率存在且不为零,设 AB 所在直线方程为 y=kx(k≠0). 解方程组 2 2 1 8 x y y kx       , , 得 2 2 8 1 8Ax k   , 2 2 2 8 1 8A ky k   , 所以 2 2 2 2 2 2 2 2 8 8 8(1 ) 1 8 1 8 1 8A A k kOA x y k k k          , 2 2 2 2 32(1 )4 1 8 kAB OA k     . 又 2 2 1 8 1 x y y x k         , , 解得 2 2 2 8 +8M kx k  , 2 2 8 +8My k  ,所以 2 2 2 8(1 ) +8 kOM k   .…………… 12 分 (解法 1)由于 2 2 21 4AMBS AB OM △ 2 2 2 2 1 32(1 ) 8(1 ) 4 1 8 +8 k k k k       2 2 2 2 64(1 ) (1 8 )( +8) k k k      2 2 22 2 64(1 ) 1 8 +8 2 k k k    ≥ 2 2 2 2 64(1 ) 256 81 81(1 )4 k k     , 当且仅当 2 21 8 8k k   时等号成立,即 k=±1 时等号成立, 此时△AMB 面积的最小值是 S△AMB= 16 9 . …………… 15 分 当 k=0,S△AMB 1 164 2 1 2 22 9     ; 当 k 不存在时,S△AMB 1 162 2 2 2 22 9     . 综上所述,△AMB 面积的最小值为 16 9 . …………… 16 分 (解法 2)因为 2 22 2 2 2 1 1 1 1 8(1 ) 8(1 ) 1 8 +8 k kOA OM k k       2 2 2 1 8 +8 9 8(1 ) 8 k k k      , 又 2 2 1 1 2 OA OM OA OM   ≥ ,于是 16 9 OA OM ≥ , 当且仅当 2 21 8 8k k   时等号成立,即 k=±1 时等号成立.(后同方法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