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变形虫、水绵、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灵芝、豌豆 ‎【答案】C ‎【解析】小麦、番茄、大豆均为高等植物,所以细胞结构最相似,A变形虫是动物,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D酵母菌是微生物,所以C选项正确。‎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和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分别是 ‎①核酸  ②核糖核酸  ③脱氧核糖核酸  ④蛋白质  ⑤脂类  ⑥糖类.‎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⑥ D. ②④‎ ‎【答案】A ‎【解析】1、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①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物质;②核糖核酸(RNA)是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③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⑤脂类中的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⑥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综上所述,符合要求的是①④。故选A。‎ ‎3.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 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 病毒是一类比细胞更简单的生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病毒 D.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答案】C ‎【解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变形虫为单细胞结构,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故不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C错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下列关于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B.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C. 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D.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建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答案】D ‎【解析】生物科学中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就是一种物理模型,AB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建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 ‎【点睛】生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而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5. 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 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 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 若甲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A ‎【解析】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故选A。‎ ‎【点睛】与显微镜使用相关的4个疑难点 ‎(1)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的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2)显微镜呈放大倒立的虚像,例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3)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4)若视野中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视野中,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进行计算;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排列,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的规律进行计算。‎ ‎6. 下列有关 5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烟草花叶病毒 ②酵母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 A. ①和②都是原核生物 B. ①②③都有细胞结构,都是原核生物 C. ②③④⑤都具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 ③④⑤都是原核、自养生物 ‎【答案】C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属于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硝化细菌和蓝藻均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菌,烟草属于植物,两者均为真核生物。C正确。‎ ‎7.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而构成 C.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生物个体的生命起作用 D.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细胞学说 ‎【答案】D ‎【解析】细胞学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性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A正确;‎ 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而构成,B正确;‎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生物个体的生命起作用,C正确;‎ D、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D错误。故选D。‎ ‎8.如图所示,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 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 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 第一次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这说明乙的伞帽形成可能与假根有关,该实验中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细胞核的功能,要证明细胞核的功能必须再增添对照实验,由于伞柄中存在少量mRNA,所以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不完全相同,所以C选项正确。‎ ‎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 一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 C. 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D.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答案】B ‎【解析】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错误;‎ B.一只变形虫单细胞生物;B正确;‎ C.精子具有细胞结构,形成受精卵才能分裂;C错误;‎ D.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B。‎ ‎10.根据甲、乙、丙、丁四幅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四结构中都含有DNA和RNA ‎ B. 具有乙结构的生物一定具有丙、丁两结构 C. 甲、乙、丙、丁四结构中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 D. 具有丁结构的生物一定具有乙、丙两结构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细菌,图乙表示线粒体,图丙表示叶绿体,图丁表示细胞核,据此分析。‎ ‎【详解】A. 细胞类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甲、乙、丙、丁四结构中都含有DNA和RNA,A正确; ‎ B. 具有乙结构的生物是真核生物,但不一定具有丙、丁,如成熟植物筛管细胞,B错误;‎ C. 甲是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双层膜结构,C错误; ‎ D. 具有丁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一定具有线粒体,也不一定具有叶绿体,D错误。‎ ‎11.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 S1<2S2 B. S1=2S2 C. S1>2S2 D. S2<S1<2S2‎ ‎【答案】C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口腔上皮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一些细胞器也具有膜结构,因此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脂质铺成单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1>2S2,故选C。‎ ‎12.结合下列曲线,分析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变化的曲线 B. 曲线②可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 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 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含水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水的参与,所以细胞内自由水比值高,则代谢增强,反之亦然,故衰老细胞代谢减慢,自由水含量减少,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也将减小;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如幼儿时期>成年时期,幼嫩部分>老熟部分。‎ ‎【详解】A. 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也将减小,A正确;‎ B. 细胞内自由水比值升高后,代谢增强,细胞呼吸速率应加强,当超过一定的比值时,细胞呼吸速率达到相对稳定,B正确;‎ C. 玉米种子被烘干的过程中所含水分越来越少,其内的无机盐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一恒定值,C错误;‎ D. 幼儿体内的含水量高于成年人身体内水的含量,幼儿水的含量约为77%,随年龄增加,体内含水量逐渐减小,D正确。故选C。‎ ‎13. 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 )‎ A. 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 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IV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III染液来鉴定 C.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D. 甘蔗茎的薄壁组织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答案】D ‎【解析】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可鉴定葡萄糖,用蒸馏水稀释斐林试剂乙液,并不与甲液混合,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并振荡后再加入稀释后的乙液,可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A正确;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而花生油的颜色正好是橘黄色,如果使用苏丹Ⅲ,就会出现颜色重复的现象,不容易分清,所以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B正确;脂肪鉴定应先脂肪含量较多的材料,可选花生种子,C正确;甘蔗茎富含蔗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 ‎14.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 将载玻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即用染色剂染色 C.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D. 冲洗载玻片时,要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 ‎【答案】D ‎【解析】染色时,甲基绿和吡罗红需混合使用,A错误; 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还需用蒸馏水冲洗才能用染色剂染色,B错误;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进行,C错误; 冲洗载玻片时,要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D正确。 【名师点睛】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5. 自2006年7月下旬以来,有关四川“怪病”——猪链球菌病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成为世界各地媒体关注的焦点。猪链球菌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细菌——猪链球菌,下列关于猪链球菌的推测错误的是 ( )‎ A. 遗传物质是DNA B. 没有核膜 C. 不含核糖体等复杂细胞器 D. 具有细胞壁 ‎【答案】C ‎【解析】猪链球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由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拟核中是遗传物质DNA;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具有细胞壁结构,故选C ‎【点睛】本题以猪链球菌为素材,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6.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元素。其配方如下。‎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 A. Ca2+ B. SO42- C. Zn2+ D. H2PO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吸收的微量元素量最少,上述培养液中Zn2+属于微量元素,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量元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 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吡罗红发生作用呈现红色 C. 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 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答案】C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水浴加热条件下,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属于非还原糖,A错误;‎ B、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且无需加热,C正确;‎ D、甲基绿能使DNA(脱氧核糖核酸)呈绿色,D错误。故选C。‎ ‎18.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两图中各有几处错误(  )‎ A. 植物细胞内有3处错误、动物细胞内有2处错误 B. 植物细胞内有2处错误、动物细胞内有5处错误 C. 植物细胞内有2处错误、动物细胞内有4处错误 D. 植物细胞内有3处错误、动物细胞内有4处错误 ‎【答案】C ‎【解析】首先分析图片,左图为动物细胞,右图为植物细胞,通过细胞模式图考查细胞器的形态及分布。‎ ‎【详解】左图为动物细胞,该细胞中应该不含叶绿体(1处错误),标有高尔基体的位置应该为内质网(2处错误),标有内质网的位置应该为高尔基体(3处错误),标有染色质的位置应该为核仁(4处错误);右图为植物细胞,该细胞中标有核仁的位置应该是叶绿体(1处错误),标有叶绿体的位置应该是线粒体(2处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细胞器分布的归纳:‎ 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19.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合水一般不直接参与代谢作用 B. 抗旱植物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大 C. 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升,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D. 冬天落叶针叶树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减少 ‎【答案】A ‎【解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一般不直接参与代谢作用,A正确;‎ B、抗旱植物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多,B错误;‎ C、越冬的植物体内,结合水含量增多,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C错误;‎ D、冬天针叶树体内结合水的含量会增加,细胞代谢减弱,抗逆性增强,D错误。故选A。‎ ‎20.下列化合物中,含化学元素种类最少的一组是(  )‎ ‎①胰岛素 ②乳糖 ③核苷酸 ④磷脂 ⑤脂肪 ⑥RNA ⑦抗体 ⑧纤维素 A. ①②⑦ B. ②⑤⑧ C. ④⑤⑧ D. ③⑥⑧‎ ‎【答案】B ‎【解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组成。‎ ‎【详解】①胰岛素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有C、H、O、N; ②乳糖属于糖类,其组成元素有C、H、O; ③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组成元素有C、H、O、N、P; ④磷脂属于脂质,其组成元素有C、H、O、N、P; ⑤脂肪属于脂质,其组成元素有C、H、O; ⑥RNA属于核酸,其组成元素有C、H、O、N、P; ⑦抗体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有C、H、O、N、S; ⑧纤维素属于糖类,其组成元素有C、H、O; 所以,含化学元素种类最少的一组是②⑤⑧,只有C、H、O三种元素,故选C。‎ ‎21.如图是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胸腺嘧啶,则b是构成RNA的单体 B. 若m为胸腺嘧啶,则b组成的大分子在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 C. 若m为尿嘧啶,则RNA中不含有化合物b D. 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若m为胸腺嘧啶,则b是构成DNA的单体,由b组成的大分子是DNA,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A错误,B正确;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U),若m为尿嘧啶,则化合物b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错误;腺嘌呤(A)是DNA与RNA共有的碱基,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错误。‎ ‎【点睛】理清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特别是核苷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22. 汉堡包的制作原料有鸡胸肉、面包、鸡蛋、生菜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菜中的纤维素经消化分解可被人体吸收 B. 面包中的淀粉进入口腔可以先被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 C. 鸡蛋中的化合物含量最少的是糖类,最多的是蛋白质 D. 鸡胸肉中含有的动物多糖——糖原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答案】B ‎【解析】A、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被消化分解,A错误;‎ B、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B正确;‎ C、鸡蛋中的化合物含量最少的不是糖类,最多的是水分,C错误;‎ D、动物多糖——糖原必须被分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D错误。故选B。‎ ‎【点睛】解题技巧:掌握制作面包的各物质的本质。‎ ‎23. 下图为植物细胞部分膜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属于哪一部分,按①②③④顺序依次 A. 细胞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核膜 B. 细胞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 C. 线粒体膜、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 叶绿体膜、细胞膜、线粒体膜、核膜 ‎【答案】D ‎【解析】从①②③④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四结构分别是叶绿体膜、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核膜。‎ ‎24.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核膜上有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B. 细菌等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含染色体 C.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答案】A ‎【解析】生物膜的功能之一是为酶提供附着的位点,A正确;分裂间期应该呈现的是染色质状态,到了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呈现染色体状态,B错误;核孔也具有选择透过性,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细胞不需要就无法透过,C错误;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2)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内容较基础。‎ ‎25.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下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 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 蛋白质加热过程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D. 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图示蛋白质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伸展了,但是并没有断裂,A错误;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肽链结构中的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蛋白质加热过程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发生了改变,D错误。‎ ‎26.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B. 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 C. 固醇类物质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D.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最丰富的是磷脂;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原,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有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 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故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A正确;‎ B. 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是多糖,B错误;‎ C. 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C正确;‎ D.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D正确。‎ ‎27.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 磷脂和蛋白质 B. 多糖和蛋白质 C. 胆固醇和多糖 D. 胆固醇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A、细胞膜上磷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脂蛋白没有识别功能,A错误;‎ B、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 C、胆固醇和多糖都不具有识别功能,C错误;‎ D、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故选B。‎ ‎28. 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含有图中的五种细胞器 B. ①与③之间膜成分相互转化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有②和④‎ D. ①③④⑤上进行的反应都需要②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叶绿体④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故A错误;①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二者之间的膜成分的转化的结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B正确;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是显微结构,看不懂两层膜和内部的结构,故C错误;叶绿体基质需要的能量由类囊体膜提供,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9.某多肽长链分子式为C42H65N11O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如下3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赖氨酸的个数为 A. 2个 B. 3个 C. 5个 D. 8个 ‎【答案】B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氨基酸中都含有一个羧基,形成多肽时每个肽键中含有1个氧元素,一端含有一个羧基,故肽键数=9-2=7,因此共含有8个氨基酸组成,由于只有赖氨酸含有两个氨基,其余都含有一个氨基,即赖氨酸分子式中含有两个氮元素,因此赖氨酸的个数为11﹣8=3(个),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B.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 C.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侧链基团有关 D.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可以得到20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B错误;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侧链基团有关,C正确;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最多可以得到20种氨基酸,D错误。‎ ‎【点睛】蛋白质中含有N、O原子数的计算 :‎ ‎(1)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总数。‎ ‎(2)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 ‎31.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 )‎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①正确;变形虫能伸出伪足,是以细胞膜的流动性为基础,②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③错误;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通过核孔进细胞核,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④错误;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病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⑤正确。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32.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 )‎ A. 甲高于乙 B. 乙高于甲 C.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D. 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答案】C ‎【解析】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两者均为 0.3g/mL)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由于葡萄糖分子小所以甲浓度高于乙,水分子从乙流向甲,液面情况是甲高于乙。由于葡萄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甲的葡萄糖流向乙,乙的蔗糖不能流向甲,一段时间后乙的浓度高于甲,水分子从甲流向乙,液面的情况是乙高于甲。所以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名师点睛】‎ U”型管中水分子移动方向的分析 ‎(1)膜两侧溶液中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压高,浓度低的一侧渗透压低,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是否能通过半透膜,若不能,则只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若能,则先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持平。‎ ‎(3)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33.放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③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④干种子细胞 ‎ ‎⑤蛔虫卵细胞 ⑥洋葱根尖的根冠细胞 A. ①②④⑤ B. ①④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③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细胞壁和大液泡,能发生质壁分离④干种子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⑤蛔虫卵细胞无细胞壁和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⑥洋葱根尖的根冠细胞有细胞壁和大液泡,能发生质壁分离,所以选A。‎ ‎34.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中,开始时的液面高度为a,停止上升时的高度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则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每次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那么该装置又会渗透吸水,由于装置内外浓度差比原来减少,因此渗透进入装置的水分会比上次减少,高度差减小,因此高度差会越来越小,不会增大,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将水稻和番茄分别放在含Ca2+、Mg2+、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水稻和番茄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番茄培养液中Ca2+、Mg2+减少,SiO44-增多,说明番茄吸收Ca2+、Mg2+较多,SiO44-较少 B. 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小 D. 植物吸收水和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种类和数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这主要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根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植物对水分和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番茄培养液中的Ca2+、Mg2+减少,SiO44-增多,说明番茄吸收Ca2+、Mg2+较多,SiO44-较少,A正确;由题图可以看出,番茄和水稻在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不同,说明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都具有选择性,B正确;由于实验结束时水稻培养液中Ca2+、Mg2+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大于100%,说明水稻的吸水速率大于吸收Ca2+、Mg2+的速率,C错误;根据前的分析可知,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正确。‎ ‎36.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和使用目的搭配,合理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脂肪的鉴定,回忆各个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据此答题。‎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组成染色质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B正确;‎ C、健那绿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并没有杀死细胞,C错误;‎ D、叶绿体自身有颜色,无需染色,而健那绿是用来染线粒体的,D错误。故选B。‎ ‎37.如下表所示,a、b、c、d最有可能是 A. 病毒、植物、动物、细菌 B. 动物、植物、细菌、病毒 C. 细菌、动物、植物、病毒 D. 植物、动物、细菌、病毒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a、b有核膜,应为真核生物,但a有细胞壁,b无细胞壁,可推知a最可能是植物,b最可能是动物。C无核膜,有细胞壁,最可能是细菌。D无细胞结构,最可能是病毒。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38.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A. 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B.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D. 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 ‎【答案】C ‎【解析】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A错误;‎ B、科学家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的膜蛋白后,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该实验说明两种细胞的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 C、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C正确;‎ 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但是并不能确认具体的脂质成分,D错误。故选C。‎ ‎39.如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SARS病毒体内,将M4彻底水解,得到5种碱基 B. M3种类的不同,一定是因为m3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 C. M3具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 D. 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多 ‎【答案】C ‎【解析】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在SARS病毒体内的M4是RNA,其彻底水解后得到4种含氮碱基,A项错误;M3蛋白质种类的不同,可能是因为m3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也可能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B项错误;M3是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防御、免疫等多种功能,C项正确;M1是糖类,M2是脂肪,与脂肪相比,糖类中的H元素含量少,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少,D项错误。‎ ‎【点睛】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和功能的考查,从化合物的功能入手,根据化合物的功能判断出相应的化合物,进而推断基本单位和结构特点,然后分析各选项进行解答。‎ ‎40. 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浓度越高 ‎【答案】D ‎【解析】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紫色越深,故A错误;X/Y值越大,质壁分离月不明显,所用蔗糖浓度越低,故B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说明这种细胞液与外界浓度差大,不容易复原,故C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质壁分离不明显,说明细胞液的浓度较高,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填空题 ‎41.下图是几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______。图中某一细胞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细胞,其最显著特点是________。Ⅳ属于________细胞。‎ ‎(2)若Ⅰ细胞能产生抗体,那么在抗体合成及分泌的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是___(填标号)。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 ‎(3)上述细胞遗传物质是DNA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标号),细胞核的功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Ⅱ、Ⅲ、Ⅳ 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低等植物 ⑦①⑥② 控制物质进出 Ⅰ、Ⅱ、Ⅲ、Ⅳ ③⑦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结构①是内质网、②是线粒体、③是中心体、④是叶绿体、⑤是液泡、⑥是高尔基体、⑦是核糖体;Ⅰ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Ⅱ不含中心体、含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属于高等植物细胞;Ⅲ是蓝藻细胞(原核细胞);Ⅳ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Ⅱ是高等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Ⅲ是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是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Ⅳ是低等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图中四个细胞中,有Ⅲ蓝藻属于原核细胞,与其他三个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因此若Ⅰ细胞能产生抗体,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题图中①~⑦各结构中,在抗体合成及分泌的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是⑦核糖体、①内质网、⑥高尔基体、②线粒体;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说明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上述四种生物都属于细胞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4)图中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③中心体和⑦核糖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识记不同的细胞结构的形态,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以及各个细胞的名称。‎ ‎42.如图是组成生物体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关系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小分子A、B、C、D、E的化学元素中相同的是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 ‎(3)导致F1~Fn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分子C和D的主要差别是后者含______________。‎ ‎【答案】 C、H、O 糖原 脂肪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解析】据图分析,⑥是动物特有的储能物质,为糖原,则A为葡萄糖,①为C、H、O;⑦是动植物共有的储能物质,为脂肪,则B是甘油和脂肪酸,②为C、H、O;⑧是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则C为核糖核苷酸,③为C、H、O、N、P;⑨是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为DNA,则D为脱氧核苷酸,④为C、H、O、N、P;⑩与DNA组成了染色体,则⑩为蛋白质,E为氨基酸,⑤为C、H、O、N等。‎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是葡萄糖,B是脂肪酸和甘油,C是核糖核苷酸,D是脱氧核苷酸,E是氨基酸,它们共有的元素是C、H、O。‎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⑥是糖原,⑦是脂肪。‎ ‎(3)图中F1~Fn是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导致它们功能不同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4)图中C是核糖核苷酸,D是脱氧核苷酸,两者的主要差别是后者含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T)。‎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识记细胞中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和功能,能够从功能出发逆推出生物大分子的种类,进而判断各自的基本单位的种类和元素组成。‎ ‎43.如图中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甲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图乙是图甲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达到的平衡状态)‎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甲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______②‎ ‎(填“>”,“=”或“<”)。乙图中这两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______②(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3)图丙中⑦为________, ⑦由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填文字) 其在渗透系统中的作用相当于图甲中的____。(填序号)⑥中的液体叫______‎ ‎(4)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相比其本质的区别是细胞膜作为生物膜具有_____性。‎ ‎【答案】半透膜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 < 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③ 细胞液 选择透过性 ‎【解析】分析图甲和乙,①表示烧杯中的液体,②表示漏斗中的液体,③表示半透膜;漏斗液面上升了,说明漏斗内溶液浓度高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分析图丙,④表示细胞膜,⑤表示细胞质,⑥表示液泡膜,⑦表示原生质层。‎ ‎【详解】(1)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两个: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发生时,水分从低浓度溶液进入高浓度溶液,乙图显示,水分进入漏斗,说明①小于②;渗透作用发生后,漏斗内的液面仍高于烧杯,说明①仍然小于②。‎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丙中⑦表示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图甲渗透系统中的的③半透膜;⑥表示液泡膜,其内含有的液体为细胞液。‎ ‎(4)与图甲中的半透膜相比,图丙中的⑦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基本条件,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或成分的名称,能够根据乙图中液面的变化判断图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 ‎44.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氨基端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 ‎(1)若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则会得到______个氨基酸 ‎(2)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______________个。‎ ‎(3)该四十九肽只有第______号位为赖氨酸,而苯丙氨酸存在于第______号位上。‎ ‎【答案】 49 1 22、23、49 17、31、32‎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短肽A、B、C,该过程需断开5个肽键,第17、31和32号氨基酸是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形成短肽D、E,该过程需断开3个肽键,可推知第22、23、49号氨基酸都是赖氨酸。‎ ‎【详解】(1)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则会得到49个氨基酸。‎ ‎(2)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第17、31和32位苯丙氨酸,此过程共需要断裂5个肽键、消耗5个水分子,脱掉3个苯丙氨酸,每个苯丙氨酸含有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含有1个氧原子,所以短肽A、B、C比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2×3-5=1个。‎ ‎(3)由分析可知,该四十九肽只有第22、23、49号位为赖氨酸,而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点睛】本题考查多肽结构及脱水缩合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判断题图,能运用原子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