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二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二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2)工农武装割据;(3)解放战争的进程及胜利的意义。‎ ‎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至国共十年对峙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国民革命的意义。‎ ‎3.从“史料实证”角度,运用考古文史材料、历史遗存,解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国民大革命和红军长征的过程及影响。‎ 考点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① 巴黎 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2.经过 ‎(1)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② 北京 ,主力是③ 学生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2)第二阶段运动中心在④ 上海 ,主力是⑤ 工人 阶级。 ‎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是中国⑥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五四爱国运动 概念阐释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五四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 ‎(1)召开:1921年7月在⑦ 上海 召开。 ‎ ‎(2)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 ‎(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共“二大”‎ ‎(1)内容: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⑧ 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⑨ 彻底 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三、国民革命 ‎1.背景:打倒军阀、除列强是共同呼声;共产国际的帮助。‎ ‎2.开始: 1924 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 ‎3.高潮: 北伐 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主力,张作霖被迫逃往关外。 ‎ ‎  4.结果: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 ‎  5.失败原因 ‎(1)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上是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以 陈独秀 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 ‎6.意义:动摇了 北洋军阀 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思维启迪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从中共“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变化:中共“一大”时仅仅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中共“二大”时,除继承了“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外,还制定了切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说明:中国共产党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国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探究点一 五四运动 ‎◆史料实证 ‎ ‎  史料1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以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  史料2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史料解释 史料1‎ 文献史料。史料中信息“沪埠自青岛问题”表明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由学生罢课引发“南市一律罢闭”“罢工之事”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群众性、联合性。“罢工之事,人心大慌”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史料2‎ 文献史料。关键信息“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先进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 特点: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群众性: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成功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精神:爱国主义。‎ ‎2.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提示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政治上逐渐觉醒。‎ ‎◆史论归纳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历史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等,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想要改造中国的主体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已有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西学东渐的思潮下中国文化改造的命题。‎ 探究点二 国民革命运动 ‎◆史料实证 ‎ ‎  史料1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  史料2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  史料3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解释 ‎1.史料1中“工农学兵”说明国民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 ‎2.史料2中“革命的火焰”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史料3主要反映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的纲领,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相比,国民大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 国民大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大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依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提示 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史论归纳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考点二 从国共十年对峙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①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 ‎4.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余部向井冈山进军。‎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6.土地革命:共产党在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7.建立政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② 瑞金 建立。 ‎ ‎8.红军长征 ‎(1)开始:中共中央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以③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3)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④ 会宁 ,长征胜利结束。 ‎ ‎(4)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图解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辨析比较 右倾与“左”倾的区别 ‎(1)“左”倾:脱离社会条件,有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具有迷惑性。主要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的错误,等。‎ ‎(2)右倾:指在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变化,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的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教材补遗 城市中心论 所谓“城市中心论”,主要是指革命发展道路以城市为革命中心、以工人阶级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在和平时期在城市进行合法斗争,到革命时机成熟时,在城市中举行工人起义,先占领城市,后进攻乡村。即瞿秋白所说的“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形式。这是一条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所经历的、被俄国十月革命证实是正确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 二、抗日战争 ‎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解放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2.过程 时间 主要史实 爆发 ‎1946年夏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土地改革 ‎1947年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挺进⑤ 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 ‎1949年初 辽沈、⑥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⑦ 南京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 教材补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至1945年10月)‎ ‎1945年,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胜利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3)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4)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图解历史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核心素养链接 ‎ 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面前做出的正确选择。这应激发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思维启迪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据此分析指出“吃过大亏”指的是什么、“统一起来”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吃过大亏”指的是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 表现: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并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探究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实证 ‎ ‎  史料1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  史料2 1938年,毛泽东写道:“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  史料3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解释 史料1‎ 文字史料。史料中信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与“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存在着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走城市暴动道路和主张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分歧。这揭示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史料2‎ 文字史料。史料中信息“走相反的道路”即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史料3‎ 文献史料。主要表明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这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史料运用 ‎1.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指出:“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工人的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依据史料1、2,分析指出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问题上的分歧的实质。‎ 提示 实质是中国革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的问题。‎ ‎2.依据史料2、3,分析指出1927—1938年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怎样的选择。‎ 提示 从走俄国的路(城市中心论)到走自己的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史论归纳 一、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3.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1.阶段特征 ‎(1)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合作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对峙。‎ ‎(2)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属性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本讲小结 记知识纲要 背史论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  2.国共合作的形成促使国民革命高潮迅速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 ‎3.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4.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地区。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素养引领·情境命题 考点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1.(2019河南郑州联考)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湖(嘉兴南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答案 D 由“上海”“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嘉兴南湖”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今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抗日战争 ‎2.答案 B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不是“政治运动”,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群众尤甚。……吾以为今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运动中学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合作打倒帝国主义、除军阀的政治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3.答案 A 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制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故A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是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实现共产主 义是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是中共“三大”制定的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考点二 从国共十年对峙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2016课标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4.答案 A 1930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红色革命区域米价下降,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应与开展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的积极性高涨有关,故选A项。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只是一个次要因素,排除B项;当时根据地政府将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B.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5.答案 D “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生存下来了”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影响不符;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A、B、C三项均错误。‎ ‎6.(2019天津文综)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6.答案 B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毛泽东的讲话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已被废除或即将被废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分散的农业、手工业经济仍然存在。由所学可知,该现象发生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据此可知,该会议应该是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项。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召开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被废除,故C、D两项排除。‎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三校4月联考)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展现了一段长期被广泛传诵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近年出版《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却并未发现此记录。对此,从史学研究角度上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 A.该发言体现国人民族主义激情而颇具史料价值 B.把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更能博取国际社会同情 C.因其长期广泛传诵而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D.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1.答案 A 根据“但近年出版《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却并未发现此记录”可知从史学研究角度上该史料不具备权威性,但从民族感情上可以体现国人民族主义激情,因此也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正确。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圣地,所以西方人非常重视这里。把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是说明山东的重要性,B项错误。长期广泛传诵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精彩演讲词没有在史料《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中出现,不能作为第一手真实的史料从法理上去驳斥日本,排除D项。‎ ‎2.(2020安徽蚌埠一模)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  )‎ 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 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 ‎2.答案 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埔军校按照省区来分配招生名额,并且如果在军校中出现同乡会等小组织时,会遭到“严令禁止”,据此可知,黄埔军校要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故选B项;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题干主要述及黄埔军校着重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而不是革命的首要目标,排除D项。‎ ‎3.(2019云南昆明一中月考)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 B.资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 C.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 D.民众支持资产阶级政党 ‎3.答案 C 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对国民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1925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出现妥协退让的错误,故A项错误;1925年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此时的国民党不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B、D两项错误。‎ ‎4.(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按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原则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各级政府”。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4.答案 C 通过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代表会议”可知其为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探索,故选C项;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政权,苏维埃政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而非重庆和谈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排除D项。‎ ‎5.(2019安徽“江南十校”3月考试)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5.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希望得到当时国内比较革命的政党——国民党的支持,但却遭到拒绝,说明革命需要新的力量参与,因此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故选 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国民党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性质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6.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 (  )‎ 时间 概况 ‎1912—1920年 只是一部分工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产业工人的声援 ‎1921—1923年 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 A.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D.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6.答案 A 材料中“只是一部分工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没有其他产生工人的声援”“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表明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故A项正确。‎ ‎7.(2019广东深圳一调)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7.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在国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这一观点肯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B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故A项错误;重视农民问题并非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 ‎8.(2019新疆乌鲁木齐诊断)1926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使正在挺进的中国革命“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发展到工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农村要进到土地革命,城市要准备没收外国在华大企业,并将铁路、交通等收归国有。这一指示(  )‎ A.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埋下隐患 B.推动了国民革命向农村发展 C.使中国革命重心发生了转移 D.直接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 ‎8.答案 A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的指示与国民大革命中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相矛盾,为国共两党合作埋下了隐患,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了革命在城市和农村的不同举措,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中心依旧在城市,故C项错误;国民党背叛革命直接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唐山一模)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  )‎ 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 ‎ 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 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 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9.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农民对“苏维埃”的本意并不理解,但他们都把苏维埃视为共产党的政府或者“埃政府”,即维护农民利益的政府,这反映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支持和拥护,说明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故选C项。材料主要说明农民对苏维埃的理解,无法体现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民对苏维埃的理解,而非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故D项错误。‎ ‎10.(2018北京文综)右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10.答案 D 漫画创作于1945年,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且不是国共联合进行的,排除A项;《双十协定》虽签订于1945年,但它是重庆谈判的成果而不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而不是重庆谈判后,排除C项;漫画题目及内容反映出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国共继续合作、共同走向光明的建国大道的期盼,因此D项符合题意。‎ ‎11.(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联)解放战争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11.答案 A 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A项。仅有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并不能得出这一论断,故B项错误;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与西方媒体的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不利,故D项错误。‎ ‎12.1948年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 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 D.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答案 C 材料信息“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可见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济南调研)“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新约运动》等 材料二 1928年7月至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国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才放弃”。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15分)‎ ‎13.答案 (1)原因:北洋军阀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部分不平等条约到期;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为“改订新约运动”提供了可能;南京国民政府意图通过外交策略树立形象;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长;五四运动后,中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一战”后,世界民族自决潮流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理解: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斗争目标,具有革命性;采用非暴力的手段,温和的谈判方式。‎ ‎(2)态度:对政治与经济要求区别对待(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主要大国与小国的态度有别。‎ 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列强在华利益不同。‎ 影响:“改订新约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它顺应了民意和时代潮流,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赢得部分主权;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保护了民族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改订新约运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4.(2019甘肃静宁一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 国歌。‎ 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14.答案 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颁布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清朝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歌》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