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调研政治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期末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9题,共57分,总共59分。 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下列属于生产关系变化的是 ①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②犁的发明和使用 ③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④文字的发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关系的变化、奴隶社会的进步性。①: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①符合题意。 ②:犁发明和使用,这是奴隶社会的现象,②不符合题意。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③符合题意。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2.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资本家 A. 经常克扣工人工资 B.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 限制工人的人身自由 D. 支配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B正确。 A:经常克扣工人工资,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不是秘密,A不符合题意。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工人有人身自由,C错误。 D:支配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不是秘密,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决定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 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 B.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人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D:决定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D正确。 A.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A不符合题意。 B: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强调的是主观的东西,不能成为根本原因,B排除。 C:人类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阶段的体现,不是题设的“根本原因”,C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将来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都是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并未进行社会变革,A不符合题意。 B:土地改革旨在废除地方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不符合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C符合题意。 D:一五计划重点在于发展工业,并未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同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A符合题意。 BCD:三个选项都不是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6.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 A. 关于真理的标准大讨论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中共十二大召开 D. 邓小平南方谈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符合题意。 ACD:ACD均不是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 故本题选B。 【点睛】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7.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 A.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人民幸福 C. 国力强大、社会公平、生活富裕 D.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A。 8.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使命”这一命题既是一个长期性命题,也是一个阶段性命题:长期性使命就是我们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阶段性使命就是指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 ①实现共产主义 ②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选项不符合题意,①③不选。 故本题选B。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 A.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B.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 C.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D: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自身过硬,所以“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符合题意。 ABC: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在这个历史新阶段,必须统一于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围绕顺利实现艰苦卓绝的伟大梦想,必然坚定不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10.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是 A. “四个自信” B. “五位一体” C. “八个明确” D. “十四个坚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C:“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人柱”。“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者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C正确。 ABD: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1.2019年1月-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4520.5亿元,同比增长10%。我国的国有经济 A. 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B.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必须占支配地位 D.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D:我国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D正确。 A: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A不选。 B:我国以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B不选。 C:国有经济不一定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必须占支配地位,C不选。 故本题选D。 12.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 A.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B.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 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A符合题意。 B: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不选。 C: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不选。 D: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D不选。 故本题选A。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必须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体现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A.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B.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C.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D. 增强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材料中,我国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以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说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故B符合题意;ACD都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CD。故选B。 【点睛】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含义 内容 实例 经济手段 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十一五规划,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整准备金率。 律手段 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物权法、反垄断法对矿难责任人绳之以法。 行政手段 通过国家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 卫生许可 14.下图漫画中的现象反映出 ①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弊端 ③社会诚信建设亟待加强 ④企业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漫画反映某商品先涨价再打折,这说明商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欺骗消费者,表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弊端,社会诚信建设亟待加强,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选项①④与漫画主旨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C。 15.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列举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是 ①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②发挥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激发经济活力 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再分配更加公平 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敬业氛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实体经济的相关知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敬业氛围,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不起主导作用,②错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再分配,③错误。故选B。 【点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质量优势。 16.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对电子商务经营者虚构交易信息、押金退还困难等一系列电子商务热点问题作出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 ①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②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③消除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提高电商经济效益 ④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经营者虚构交易信息、押金退还困难等一系列电子商务热点问题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错误;这些规定不能消除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③夸大了这些规定的作用,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7.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日趋丰富,收入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下列对居民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②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属于财产性收入 ③私营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属于劳动性收入 ④某单位职工的住 房公积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①错误。 ②: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属于财产性收入,②正确。 ③:私营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③正确。 ④:某单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工资收入,不属于经营性收入,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18.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我们必须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小微创业者、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激发重点人群活力有利于 ①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③实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④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激发重点人群活力有利于增加重点人群初次分配所得,与再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无关,①不选;激发重点人群活力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②正确;我们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③不选;激发重点人群活力有利于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19.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下列举措中,哪些是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 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财政补贴,缩小了收入差距,同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属于再分配,①入选。 ②:企业为主体的分配为初次分配,以经营管理绩效分配薪酬,拉开了收入差距,②不选。 ③:民政局为政府机关,是再分配的主体,为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减轻了低保对象的负担,有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③入选。 ④: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再分配,④不选。 故选D。 【点睛】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必须要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 二、材料分析题(共两题,共23分) 20.2019年将是国企创收增效提质发展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任务深化落实之年。国资委选定航天科技、中石油、国家电网、三峡、国家能源集团、中移动、中航、中国建筑、中车、中广核等10家单位,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将进一步放权授权,示范企业可以自主决策、综合运用混改、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各项国企改革政策,力争建设“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世界一流企业,在3年左右时间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国企改革可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活力、影响力,可以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企创收增效提质为话题,考查考生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回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本题属于简答题,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1.2019年M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全面治理大气污染,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土壤环境;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更多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材料中M市所采取的举措是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的? 【答案】①M市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坚持了创新发展。②M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协调发展。③M市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坚持绿色发展。④M市促进更多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坚持开放发展。⑤M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共享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M市所采取的举措促进发展为情境,考查考生有关新发展理念的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材料中M市所采取的举措是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的?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新发展理念。 针对材料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考生可从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考生可从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全面治理大气污染,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土壤环境,考生可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更多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考生可从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生可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角度分析。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对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答案】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促进就业、教育、健康,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社会保障能够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发挥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切实落实脱贫攻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话题,考查考生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对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 针对材料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考生可从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考生可从社会保障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发挥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切实落实脱贫攻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作答。 【点睛】社会保障的作用: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3. 材料一 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强调,要优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结构,鼓励科技人员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情况,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期权奖励。石家庄市某国有科技公司依据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股权激励方案。该公司技术骨干老李以专利成果入股,获得了60万元股份分红。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老李获得的股份分红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材料二 公平正义犹如阳光和空气,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意涵。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先后对收入分配制度、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了调整,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决心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来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答案】(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老李的收入属于按要素(科技要素)参与分配。 (2)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这是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性措施;②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③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⑤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优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结构,鼓励科技人员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和收入分配公平为素材,考查考生有关分配制度的知识。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老李获得的股份分红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第一小问比较基础,考生依据教材所学回答: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小问:老李获得的股份分红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本设问考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知识,依据教材可回答:老李的收入属于按要素(科技要素)参与分配。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来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知识。实际 本题考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解答本题,考生可从根本途径、初次分配角度、再分配角度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