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合格性期中考试试题卷 ‎ 命题人: 审题人: 2019.1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76.0分)‎ 1.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2.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在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 )‎ 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中国古代有个读书人贾生,寒窗苦读十年,被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做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4. 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A. 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 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5.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该材料描绘的场景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 A. 汉都长安 B. 隋都洛阳 C. 宋都东京 D. 明都应天府 6.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 地。”这一'观点( )‎ A. 揭示了 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7. ‎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 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 8.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 A. 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 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 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D. 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1. 易中天先生在其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下列各项对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②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A.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2.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3.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予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先生应该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4.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5.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等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则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 推卸战败责任 B. 谋求制敌之道 C. 缺乏理性反思 D. 改进外交策略 6. ‎“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 )‎ A.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B. 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 C. 指出了义和团的不足 D. 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保守 7.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在“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变革失败之后,改革者即使面临着自身理论的不成熟和广大民众的愚昧如故,依然被迫仓促上阵,避开文化上的前哨战,直接诉诸政治变革。这一状况(  )‎ A. 是甲午战争后外患渐趋严峻的结果 B. 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C. 导致近代中国选择走法美共和道路 D. 与西方的近代化进程有相似之处 1.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的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故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 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 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 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4.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 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7.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8. ‎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上的流行语有:“政协”、“人大”、“三大改造”、“志愿军”等。1957年至1978年间,流行语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样板戏”、“纸老虎”等。1978年后,新事物语言层出不穷:“平反摘帽”、“联产责任制”、“经济特区”、“合资公司”、“下海”等。这反映了(  )‎ A. 政治生活决定人们的消费方式 B. 文化生活影响了政治经济制度 C. 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外交观念与国际形势相互影响 1. ‎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 A. 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 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 “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 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2.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3. ‎《西方文明史》写到:“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4.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5. 有学者指出:“欧洲人认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一论述意识到(  )‎ A.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没有真正出现过 B. 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推动了经济文化融合 C. 欧洲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财富为欧洲崛起奠基 6. ‎19世纪英国有位权威人士曾说:“议会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则材料说明(  )‎ A. 英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制度 B.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 C.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很大的弊端 7.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认为:“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基于这一理念,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  )‎ A. 确立了两党对峙格局 B. 加强了地方政府权力 C. 规定了总统两届任期 D. 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8.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 ‎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 A.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B. 推动农业蓬勃发展 C. 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 D.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2. 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实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他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 A. “自由放任”政策 B. 市场经济 C. 重农抑商政策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 3.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 废除“中立法案” B. 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 立即对日本宣战 D. 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4.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A. 经济体制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 B.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适应不同民族与国家 C. 拉动内需是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 D. 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5.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③联合国成立 ④欧共体成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 A.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7. 如图是一幅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经济全球化扩大国家间贫富差距 B.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密切合作 C. 区域合作实现了三国的优势互补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三国利益失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0分)‎ 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 ‎ 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1分)“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1分)?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这一措施后来被那种经济模式取代(1分)? ‎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1分)?他是如何“行动”的(1分)?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一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1分)?这种调整有何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1分)?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1分)?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2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2分)。‎ ‎ 答 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B 4. C 5. C 6. A 7. C 8. B 9. C 10. B 11. C 12. C 13. C 14. B 15. A 16. D 17. D 18. C 19. A 20. D 21. A ‎ ‎22. A 23. C 24. B 25. B 26. D 27. C 28. D 29. C 30. D 31. A 32. A 33. A 34. D 35. D 36. A 37. C 38. D ‎ 二、材料解析题 ‎39.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危机;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 ‎(2)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行动:实施新政。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 ‎(3)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启示:经济模式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适应国情。  ‎ ‎40.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3点即可) ‎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 ‎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对其中2点即可)‎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