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7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71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高频命题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高频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 政策制约的特征。 线索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男耕 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线索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 (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 :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 ,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 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 但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封建土地私 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被历朝历代一直 沿用;明清时期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要点提炼 实行时间 及动机 影响 “重农 抑商” 政策 “重农” ①强调农业为本;②抑制土 地兼并;③重视水利;④强化 户籍管理 ①时间:商鞅变法时确立,基 本贯穿封建时代 ②动机:保护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 封建统治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 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阻 碍经济发展 “抑商” ①实行专卖制度,垄断重要 商品的经营;②对民营商业 不断加征商税,贬抑商人地 位 (2019江苏扬州中学期初)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 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 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 原因是 ( A )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答案 A 徽商富裕,但他们的弟子却纷纷赴京考试,这主要与当时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A项正确;商人勤俭持家和南方经济发展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错误;徽州山多地少是徽商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赴京试”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 (2019江苏无锡1月)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 三寸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 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 A.精耕细作的重要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生产技术的成熟 D.生产效率的低下 答案 A 材料“广种未必多收”“锄头三寸泽”“少好”表明中国古代 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A项正确;粮食产量、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在题干中没 有体现,B、C、D三项错误。 2. (2019江苏七市3月)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 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D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答案 D 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知商朝人们已经会酿酒了, 农业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出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 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形成”“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3. 据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 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 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 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D )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答案 D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 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方式并未转型,这是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 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 界,故A项错误;封建剥削残酷、商品经济繁荣并非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 主要原因,故B、C两项错误。 1.耕作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变化、农业经营方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 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 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 日益成熟。 (3)生产结构在个体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在全国是以农 耕区为主、游牧区为辅。 (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 的农业格局。 (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3.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 合理协调发展。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 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 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 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 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 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 料信息看,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 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 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 2. (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 “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C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 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 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 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地主因 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3. (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 确蜕骨蛇 ……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B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 是翻车;再由“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 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项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 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 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 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 远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 4. (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 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 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 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 声”“水阔人间熟稻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这一 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 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 5. (2013 江苏单科,1,3 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 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 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 期 ( B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与“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 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没有因果关系,且墓葬中出土的铁器并不能证 明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项错误;数量大、种类多的整套铁农具的出土, 证实了战国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农耕生产趋向精细化,B项正确;大量农具随 葬,只能说明农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与铁制农具是否成为随葬必备 品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证实辉县最早铸造铁制农具,D项错误。 1. (2019江苏宿迁1月)《西京杂记》记载:“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 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 …… 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 这反映了汉代 ( C ) A.官营织品精美昂贵 B.手工织品市场广阔 C.织机构造操作复杂 D.官府控制手工作坊 高频命题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答案 C 材料“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表明织一匹布的技艺比 较复杂,耗时耗工,C项正确。“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 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表明这是家庭手 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A项错误;丝织品买卖的市场和官府管理手工业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错误。 2. (2019江苏常州1月)《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 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 所述发明( A )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答案 A 材料“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表明把水排用于冶铁, 效率会大大提高,这是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冶金工 具而非灌溉工具,B项错误;水排的使用,是冶金技术的进步,而非冶金材料的 新创造,C项错误;水排是古代手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农用动力的革命, D项错误。 3. (2019江苏宿迁1月)乾隆时,“吴中(在今苏州)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 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纫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 之者莫能及也”。这表明该地区( D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了男女平等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工商业非常发达 答案 D 材料“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 操作,织纫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之者莫能及也”表明该地区工商业发达,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A项错 误;男女平等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且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B项错误;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产品用途 官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 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 地位 明中叶以前占全社会手工业生产 的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占全社会手工业生产 的主导地位 农户的副业,始终存在于社会经济 生活中 2.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地位转换的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农业生产的进 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 系的削弱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④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 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 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 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C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材料详细叙述了官营手工业中各环节的分工情况,体现出其细致 化、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 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和产量状况,故A、B、D三项错 误。 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五代会要》记载,长兴二年(931年)洛阳城内规 划:“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宜委河南府估 价收买。”这说明洛阳城( C ) A.城市职能发生巨变 B.严格执行市坊分开政策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政府不断创新税收形式 高频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答案 C 材料“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宜委河 南府估价收买”表明临街处可建商铺的土地,可进行土地买卖,这是商品经济 不断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商铺土地的买卖是城市职能之一,A项错误;材料 中没有体现出市坊分开政策和税收形式问题,B、D两项错误。 2. (2019江苏南通1月)南宋前期的鄂州,是江防重地,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 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鄂州城外发展起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 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D )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答案 D 材料中“南市”指的是草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 为一大都会”表明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D项正确。南宋时,政府不再直接 监管市场交易,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鄂州繁荣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抑商政 策,B项错误;城市坊市界限在北宋时已经被打破,C项错误。 3. (2019江苏七市5月)明正德三年(1508年),官府对外国贡使来华附带的私物 抽取十分之二作为税收后,剩余部分允许其自行交易,此后非朝贡的外商货物 亦照此办理。这反映出( A ) A.“海禁”政策走向松弛 B.政府放弃商业监管 C.朝贡贸易已经废止 D.海外贸易得以恢复 答案 A 由材料可知,明正德三年以后,无论朝贡货物还是非朝贡的外商货 物均在交税后可进行自由贸易,这说明此时“海禁”政策走向了松弛,A项正 确。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繁荣 秦汉时期 (1)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发展比较艰难 隋唐时期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有所发展,但仍然受到时空限制 宋元时期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1.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 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 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 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 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 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3.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官府不 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海禁、闭关锁国 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落后 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之一 1. (2019江苏单科,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 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D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当涂县黄池镇商业发达,商人聚集,州县官所需之物都能 够从该镇购买。据此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信息 未涉及商税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 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2. (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B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学者观点为背景材料 , 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 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 , 人们对贫穷的态度由最初的“道德中立”转变为“怀疑贫 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 , 导致人们对贫穷的认识发生变化 , 故选 B 项。明朝 晚期 , 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信息仅涉及对“贫穷”态度的 变化 , 无法体现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信息未涉及反正统思 想,且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3. (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 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 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 一变化反映了 ( D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 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 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 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 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 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4. (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 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 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D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材料中的“市”应是吴江地区丝织品的交易中心,它不是“机杼 彻黄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是“机杼彻黄昏”现象的必然结果。将 “水乡成一市”解释成“水上集市”,概念表述错误,A项错误。家庭纺织工 是在家从事生产的,他们到中原地区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就不是家庭纺织工 了,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 乾隆时吴江一带的老百姓崇尚物质利益,善于勤劳致富,他们尊敬、羡慕有实 力的商人,这样的社会风气引导和激励着人们从事丝织业的生产,从而导致 “机杼彻黄昏”的现象,D项正确。 5. (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 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 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 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 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 (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 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 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 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 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 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 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 作用。(3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 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 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 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 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紧扣材料一信 息,迁移所学知识,从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 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 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 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问,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 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 6. (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 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 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 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 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 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 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 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 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 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 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 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 息并加以简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教材 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2)实际要求考生划分材料二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 括性的语言。 (3)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其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惠商”只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据此回答二者 的关系。 1.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 ·富国》中也有“多粪肥田”的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 )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案 A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据“深耕易耨” “多粪肥田”等说法, 可知当时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耕作方法、技术等的进步,提高产量, 故选A。 2. 右图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 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该文物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但在中国国家 博物馆新馆开馆亮相时,却被更名为后母 戊鼎。导致这一名称变化的原因解释中, 最合理的应当是( B ) A.文物解释应与时俱进 B.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形成新认识 C.原先的命名没有依据 D.原先的命名者不够权威 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对文物的解释要符合史实,A项错误;命名 的依据是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命名发生变化说明对史料解读形成了新的认识, B项正确;原先命名也是有依据的,C项错误;命名者的权威与否不是命名变化 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3. 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C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 C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此图是唐朝都城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 通过此图不难发现,“市”在专门的区域,划分很清楚,所以能体现出“政府 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故选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