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桥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其实考试语文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______________》)‎ ‎(2)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通的。‎ ‎【答案】 (1). 落花水香茅舍晚 (2). 远浦帆归 (3). 尽荠麦青青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直接填写上下句兼情景默写,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茅、浦、荠”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 ‎(1)有些同学总想在学习上走捷径,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们,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_______________。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 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答案】 (1). C (2).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理解所给语句的意思;最后依据题干中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并作出选择。‎ 题干要求是“有些同学总想在学习上走捷径,用一句话来他们,最合适的一项”。‎ A项句意: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B项句意: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C项句意: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D项句意: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浏览文段内容,文段共包含两句话,空白处前文所陈述的话题对象是指纹,空白处句末是句号,应与前文内容的话题保持一致。故排除A、B两项。空白处后文所陈述的内容是造成指纹差异的原因,先说的基因,后说的生长环境。排除D项。‎ 故选C。‎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3. 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 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 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 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5. 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 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 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 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 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7. 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3. 翻译家(或翻译者)正确鉴别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或者翻译家(或翻译者)以正确的标准遴选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 4. B ‎ ‎5. 划线句以“阳光”比喻全人类共通的东西,以“这些云朵”比喻作家生存的环境中国,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品必须采用中国式(中华民族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的东西)的观点,照应标题。 6. C ‎ ‎7. 文章开篇从翻译的重要性谈起直奔大会主题“解读中国故事”,首先阐释了“解读”的意义——翻译更多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着提出“解读”途径:先尽量多读,在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基础上选出一批作品;再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遴选出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之处)的优秀当代文学精品。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将词语放到句中,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其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最后根据理解整理作答。本题要求理解“解读”在文中的意思。由原文语境可知本次大会是针对文学翻译而召开的大会,其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所以“解读”在此是指从翻译者的角度解读中国故事。抓住语句“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可分析得出,这里的“解读”指翻译者准确鉴别或以正确标准选择。注意词性是动词,答案中中心词要体现其词性特征。‎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认真审读题干要求,锁定信息范围;再将选项回归原文,一一认真分析比对,看是否有偷换词语、张冠李戴、主观拔高等错误。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说法有误,第⑤段中说“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后文又说“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所以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是中国文化的浅薄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元典的表现形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明确位置及形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第⑥段划线句“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比喻句,“云朵”和“阳光”都是喻体。结合原文语句“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可知其本体指什么。从内容主旨上看,本段作者首句便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所以作者在此使用比喻的形式是为生动形象的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结构上看,照应标题“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并理解选项内容;然后回归原文,找到对应内容;再进行分析比对,即可发现其推断与文意是否相符。本题要求选不一致的一项。C项中 “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自然段中只是说“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体特征;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并把握文章中心;最后分析其段与段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与中心的关系,即可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有的文章结构标志特别明显,梳理时也可抓住总领、总结或过渡性段落作为切入点。本文是一篇发言稿,共七个自然段。文章第一自然段,紧扣大会主题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明确主要内容“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文章第四段是过渡段,“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总结上文,“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引出下文。二三自然段主要写“解读中国故事”的含义和方法途径。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将内容推进一层,提出要从了解中国文化元典,反应人类共通的东西,用我们的表现形式的层面进一步解读中国故事。作答时注意条理要清晰。‎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 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⑥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⑦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⑧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⑨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⑩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⑪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⑫‎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⑬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⑭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8. 简析第④段引用《采莲谣》的作用。‎ ‎9. 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第⑤段。‎ ‎10. 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1. 赏析本文以“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为题的妙处。‎ ‎【答案】8. (1)用童谣中的愉快场景、美好情调同文中白河镇的现实场景进行对比(反衬),以突出白河镇采莲人的劳作艰辛,采莲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生计;(2)在行文上为下文写莲农的辛苦作铺垫;(3)同时丰富中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 ‎ ‎9. (1)使用口语写时间,比如“日头”,使文章语言明白晓畅,富有自然的气息;(2)使用叠词写莲农采莲,比如“一个个”“浅浅”“一朵朵”,使文章语言富有诗歌的韵律美,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 ‎10.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采莲剥莲子的内容,引出下文写挖莲藕的辛苦。 ‎ ‎11. (1)运用比喻,将种莲人的辛勤劳作比作在莲上写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美。(2)“岁月”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创造美好的生活,作者将其说成“在莲上写诗”表达了对种莲人劳动的赞美。(3)题目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其位置,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阅读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分点作答。散文中引用一般是为了引出或铺垫内容,抒发感情,表达倾向。从表达效果上可增强感染力,彰显文章文化底蕴,凝练语言,升华中心等。本文所引歌谣是写水乡儿童于夏日采莲的欢快场景。后文却说“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现实远没有这样的轻松愉快,“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这里形成的强烈反差,可突出描写对象劳动的艰辛。从行文结构上看,自然引出下文对莲农劳动的描述。同时从读者的角度看,引用歌谣可增强文章情趣,吸引读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运用的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感知并理解文段内容。然后抓住语言特点,明确赏析角度。赏析角度一般有:(1)语言特色,如质朴、通俗、清丽、典雅等;(2)语体色彩,指文言、口语、书面语;(3)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4)词语使用,巧妙运用形容词、动词、叠词等;(5)句式,如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等。最后品味并归纳表达效果,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本文第五段写莲农采莲的时间和过程。作者写采莲时间时运用词语“日头”,使用了口语;作者写采莲过程时运用词语“一个个”“浅浅”“一朵朵”,使用了一系列叠词。所以,可从口语和叠词的使用两个角度确定赏析点。使用口语符合莲农采莲的内容特点,又使文章语言朴实自然;使用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美,富有诗的韵味,与标题意境相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明确位置及形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本题要求分析第九段的作用。此段处于文章的中间位置,结合段中语句“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此段是过渡段。作答时注意具体写出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二是联系全文,分析其与内容、结构和主旨等的作用关联。文本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作用。本文主要写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创造美好的生活,标题将其说成“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岁月”指汗水和辛苦,“写诗”指的是莲农的辛勤劳作,从标题特点上看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标题与内容、主旨的关系上看,概括了文章内容,同时把莲农的劳作比喻成写诗,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从标题与文章结构、思路的联系看,全文围绕种莲的苦与乐展开,浑然一体。作答时条理要清晰,语言要流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 ‎12.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五绝 B. 小令 C. 五古 D. 诗余 ‎13. 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景物。‎ B. 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C. 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D. 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14. 作品善于从细微处表现江上夜景,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12. C 13. C ‎ ‎14. 画线句巧妙地捕捉到夜晚江面上的丁点渔火和水鸭子的鸣叫声,用一个“惟”字和一个“但”字细腻入微地刻画(反衬)出周围漆黑一片的视觉景象和寂静无声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孤寂的独特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集中在中外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方面。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五古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诗余,指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本诗共六句,不是五绝,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本诗每句五个字,不是词,排除ABD。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C项,“唱起忧伤的船歌”理解错误,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而在这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要抓住“细微处”来赏析画线句,“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这两句,前句写所见:夜雾中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后句写所闻: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是行船惊动了夜栖的水鸟,写出了夜江行舟的独特景致。“识火”和“听声”,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惟识”两个字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黑暗;“但”是“只”的意思,“惊凫”声可闻,可见环境的安静,也更衬托出“愁人”孤单单的身影。作品通过“夜江”上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夜发”之“愁”。‎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徐稚传 ‎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②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不至。‎ ‎③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④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⑤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征这个王国里。②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③蒲轮:蒲轮车。‎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则县之( )‎ ‎(2)上疏荐稚(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 A轻装的骑兵 B轻快的马 C轻快的战车 D骑快马 ‎(2)吾无德以堪之( )‎ A实现 B胜任 C忍受 D承认 ‎17.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其力不食 众怪,不知其故 B. 哭毕而去 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C. 桓帝乃备礼征之 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 会卒,时年七十二 ‎18. 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B.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C.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D.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20. 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徐稚其人。‎ ‎【答案】15. (1). (1)同“悬”,悬挂 (2). (2)奏章 ‎ ‎16. (1). (1)D (2). (2)B 17. B 18. C ‎ ‎19. 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 ‎ ‎20. 从屡次被各级官府征召,可看出徐稚是为有才有德的贤士;徐稚辞不就任,可以看出他的清旷出世,不汲汲于功名;从送葬黄琼和吊唁郭母,可以看出徐稚为人忠诚,不忘情于友人,又脱俗于时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1)“县”:古同“悬”,悬挂;句意: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 ‎(2)“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可译为奏疏、奏章;句意:上奏章推荐徐稚。‎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1)“轻骑”:动词,骑快马;句意: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故选D。‎ ‎(2)“堪”:胜任;句意: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赞美啊!‎ 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A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是代词,其中的。‎ B项中两个“而”是连词,表顺承。‎ C项中第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却。‎ D项中第一个“会”是动词,参加葬礼聚会;第二个“会”是副词,适逢。‎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略过停顿一致的地方,重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再用排除法做出选择。这段话翻译为:如果使他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若”是如果的意思,可知本句是提出的一种假设;根据语境可知“使”后省略宾语“之”;“擢登三事”与“协亮天工”都是动宾结构,指让他所做之事。所以在“擢登三事”后停顿。排除A、B两项。“必能”后是结果,“翼宣盛美”与“增光日月”指两个方面,且结构相同,所以在二者之间停顿。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屡辟公府,被动句;辟,征召;不起,不出任官职;为,担任;以,介词,按照;署,暂时代理;谒,拜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勾画出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最后结合事件认真分析后,选择准确的词句概括作答。解答本题先翻译文章,结合文句“屡辟公府,不起”“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不至”“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可知徐稚多次被征召却不就任,足见其才德之高,但却不慕功名。再结合文句“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可知徐稚对友人有情重义,却不违自己不问世事的做人原则。作答时要条理清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徐稚,字孺子,是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奏章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他,结果他不肯来。‎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 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青草一束,那人美如玉’吗?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赞美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焉 C. 哉 D. 也 ‎2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23. 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24. 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 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 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 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25. 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21. B 22. C ‎ ‎23. 通过对主人因新牡丹花开得不好而一怒之下将其废弃使其枯死的举动,与先前高度重视新牡丹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并引出第②段“客”对“主人”的指责。 24. D ‎ ‎25. 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牡丹的遭遇喻人才的遭遇,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并对人才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及句子成分结构,分析所填词的词性及大意;再根据平时积累的虚词的知识,与选项中所给词语进行分析比对,作出判断即可。本题整句的大意为: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根据语境可知,“移其位”指移了院中原有牡丹的位置。让的对象是“这株牡丹”,所以应填一个代词,指代这株牡丹。比对四个选项,有此语法功能的只有“焉”字。其余三个词都是用在句末的语气词。‎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逐一翻译所给语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辨析。解答本题也可先从最有把握的句子入手,使用排除法进行选择。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 其中②句大意是: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是写对原来牡丹的做法。⑤句大意:(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这是客的假设。排除有②⑤的选项。‎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明确位置及形式特点;然后结合语境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本题题干要求回答“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先从内容上看,本句写了主人看到新牡丹花开得不好后的情绪和举动。从手法上看,结合前文内容可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行文结构上看,这也是他后文遭受客人指责的原因。注意分点作答。‎ ‎【24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准确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并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中“移植花木宜在春季”说法有误,文中第二段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项中“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说“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所以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项中“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说“主人惭其故花”,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探究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概括各段内容要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再抓住文章重点语段(议论抒情性语句,开头结尾段等)认真揣摩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或理;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从内容上看,文章先记述一位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之,导致新花旧花全部死亡的经过。然后借客人来分析议论其失败的原因,说明生物各有其本性,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促其更好地生长,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如果不顾自然规律,一味率性而为,是不会得到好结果的。文中语句“己尊而物贱”“性果而识暗”“自恃而不谋诸人”,是主人失败的思想原因,教训深刻,寓意深长。据此延伸思考可知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自然想到文中主人就是现实中的统治者,而牡丹花便是命运掌握在其手中的人才。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并点明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如果在那时,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即使移栽了,不急着恢复旧花的位置,那么其中一株枯死,另外几株就不会枯死。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有毛病,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警戒。‎ 三、写作(70分)‎ ‎26.根据要求写作。‎ 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引起热议:“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你支持吗?”很多人都参与其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如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的东西,全人类都知道了,对我是不是不公平?还有人认为,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知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但能力、思维、审美等等还是需要自己去培养的;也有人说,知识共享会不会让人滋生懒惰,从而失去创造力?还有人认为,知识共享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都打开,它避免了更多人因为无知而引发的危险和伤害,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专利在知识共享的大潮中宁静生长 ‎“让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不仅是一个假设的辩题,似乎也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期盼。李大钊曾经说过:“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因此很多辩手满怀憧憬,想象着“一秒钟知识共享”所带来的种种美好,描绘着一个大同世界的蓝图。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一种想法却是最单纯的愿景,因为在他们的理想之中,忽略了一个叫作“专利”的存在。‎ 专利姓“专”,它属于个体。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霸占热搜好多天,以至于路人皆知。翟天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因为在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文章有抄袭行为,现已经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导师也被取消博导资格。北京电影学院表示,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学术造假的方式有很多,但抄袭不仅是学术造假,也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零容忍,这是必须的。‎ 我们都知道培根说过“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但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后边是这样的一个延续: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据此,我们也应该明白,知识共享让所有人都掌握了等量的、同样的知识,那么终归是等于全都没有了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科技落后,还是军事落后,乃至于经济落后,都要受制于人。古代,秦国因为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霸主;当代,美国因为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武器而恫吓四方。因此,所有的发展与强大都在于掌握先进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简而言之,掌握专利,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的知识才能称其为“力量”。‎ 纵观世界超强企业,它们都非常重视自主研发,通常都拥有极多的专利。这些专利,不会被拿去共享,反而会受到更严格的保护。网络通信已经到了 5G 时代,走在这一领域前沿的华为不会把这一核心技术与他人共享,而是采取更严密的措施来防止它被窃取;中国被称为水笔帝国,但日本不会因为我们是水笔帝国就把生产笔芯的核心技术与我们共享,而是借此技术获得巨额利润。‎ ‎“让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的设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可能,但知识共享并不是窃取专利的遮羞布,专利保护也不会因为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而被取代或撤销。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并行不悖、同步发展,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审读材料,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通读材料,需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本则材料可分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引用综艺节目《奇葩说》中一期引起热议的辩题,引出本次作文的论题:“知识共享”。第二部分,引述四种对于知识共享的典型看法。前三种是对“知识共享”的质疑和担忧,第四种是认可其重大意义。这一部是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明确自己的论辩方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知识与人性、道德、法律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激发出很多备考话题。知识共享这一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作为科技时代的受惠者和推动者的广大考生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这一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只是需要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四种看法提示,考生对于知识共享的利弊一定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知识共享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和必需,怎样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知识在共享中服务和推动人类发展,是论证应把握的正确方向。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知识共享,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2)知识共享,须在知识专利前绕行;(3)知识共享,不等于能力共享。‎ 可用素材: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的浪潮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方兴未艾的知识共享则通过互联网,对社会资源中专业知识技能进行优化配置,并从你来我往的“公益”问答模式,逐渐升级为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知识变现的行为。‎ 事实上,在国外已有类似的成功案例。例如韩国互助翻译平台“翻易通”,用户可在平台上提出翻译需求,选择翻译家,并为其答案付费。如今,该应用已进入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万的用户。开放的互联网格局,正让每个人从知识分享中受益。‎ ‎2、在古代,不仅知识总量少,且珍贵至极,甚至某些朝代还禁止民间私藏书籍。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可是今天,只要你考上医学院,你就有机会当上医生,只要你阅览医学网站,你就能学习到医学知识。‎ ‎3、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络可以使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4、知识共享的意义是什么。知识共享和其他物质共享相比,有着一个极为突出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对于共享的任何一方来说,他所拥有的知识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而且这种增长会随着共享范围的扩大而迅速提高。无论和多少人共享知识,自己的知识量是不会减少的,只会增加。因为在共享过程中,在你试图将你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并试图去完善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年麻省理工慷慨的共享出他们的课程,中国百般努力想要加入WTO都带有浓厚的知识共享意义。‎ ‎5、知识共享的提法很时尚,但事实上它是一个从古至今很普遍的存在,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经验,不都是在共享知识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什么?当然是前人所留下的知识。‎ 前人之所以能留下这样多的文化知识,是因为与公众分享,所以才有了流传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现代所谓的科技社会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的创新无不诞生于这些知识共享中。所以说知识共享并不神秘,它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 ‎6、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带徒弟、教徒弟这是一种传承的必然,也可以说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但作为师傅必须要“留一手”。这“一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专利。没有专利,就会受制于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任何打着知识共享的旗号,要求他人公开自己的专利的要求,都是一种无理的要求。中兴通讯因为没有核心的芯片技术,被美国制裁;中国作为油笔的生产大国,因为没有生产笔芯的核心技术,而被日本拿走绝大部分的利润,但我们能够因此要求对方公开他们的专利技术吗?当然不能。同样,我们也不会公开自己的核心技术给他国。知识共享固然存在,但必然要有前提,在专利面前还须绕行。‎ ‎7、知识共享,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快速、高效地掌握文化与知识、科学与经验,但不是所有共享到知识的人都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说法。人类所有的智慧成果以及进步都来自实践,只强调知识共享,不重视实践活动,那么,所谓的知识共享就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的空想,是一种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反动力。‎ 知识只是一种静态,能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比较而言,能力更为重要。但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实践这一条路要走。否则,共享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8、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 参考结构:让专利在知识共享的大潮中宁静生长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问题。‎ 第一层,首先指出“让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似乎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期盼。然后引李大钊名言剖析产生这种期盼的原因。笔锋一转,提出问题:他们忽略了“专利”的存在。环环相扣,开篇点题。‎ 第二层,紧承上文,具体解读专利的特性。用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作为反面材料,论证专利属于个体。‎ 第二部分,逐层展开,分析问题。分两个角度具体阐释拥有“专利”的重大意义。‎ 第一层,先理论,后举例,论述掌握专利,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的知识才能称其为“力量”。‎ 第二层,举例论述企业重视自主研发、拥有专利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第三部分,首尾呼应,解决问题。首先回扣材料,然后明确做法,要让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并行不悖、同步发展,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