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第一部分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第一部分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复习讲义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考点一 文化作用 ‎[理主干·联系通]‎ 文化的社会作用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也不能表明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①③排除。‎ ‎2.(2016·江苏高考)“‎ 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解析:选B 本题的题眼是“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剧作家,屠格涅夫的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表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文化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C项说法没有明确文化的性质,故排除。‎ ‎3.(2016·江苏高考)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解析:选A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文化创客馆的设立,多种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集中亮相,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 ‎[释疑难·认知清]‎ ‎1.全面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理解一个实质——文化的实质 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明确两个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3)掌握一个观点——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2.正确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 内涵 侧重点 标志词 相互 影响 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 相互作用 凡是看到“决定”“反映”和“反作用”等词可以判定为相互影响 相互 交融 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强调的是彼此渗透、‎ 相互融合 凡是看到“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劳动者素质”“知识经济”等词可以判定为相互交融 ‎[题组练·验能力]‎ ‎1.据专家预测,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在2018年超过北美,2023年前将达到北美票房收入的2倍左右。我国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政府调节就业,扩大就业规模 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我国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软实力,①②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政府调节就业问题,③不选;④中“抵御外来文化”表述错误。‎ ‎2.唐初盛世“贞观之治”,也是文学的“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为辉煌。王维、李白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时期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即使是一些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生气弥漫、光彩熠熠。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文学日衰,诗歌也呈现出忧时嗟生、消极悲观的特点。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①文化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 ②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④一定的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题目中现象说明了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③入选;①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不选;④中“依附于”表述错误,不选。‎ ‎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中“基础和核心”表述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影响力,②中“同步”表述错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道路、中国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④正确。‎ 文化对人的影响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有调查显示,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不仅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在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有两位外国歌手还根据自己行走中国的体验,创作了歌曲《I'm going to China》并走红网络。由此可见(  )‎ A.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B.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解析:选A 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更在于他们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影响,A项正确。B、D两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影响,没有涉及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素养的影响。C项错误,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2016·江苏高考)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青少年时代读过的科普作品”“激发了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青少年时代读过的科普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由人创造,文化能够塑造人生,故①符合题意。这些科普作品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为人的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4·江苏高考)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由题干中“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等关键信息,可知②④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而不是深远持久的特点,①不选;大众文化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③表述不准确。‎ ‎[释疑难·认知清]‎ 全面认识文化对人的影响 内容 启示 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重视文化的影响,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不同特点 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主动感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接受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题组练·验能力]‎ ‎1.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在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家风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想象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尊法度。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②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方式 ‎③文化总会无形地塑造人的品格 ‎④文化源于实践并塑造着每个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表明不同的家风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品格和行为方式,这体现了①③;文化环境不能决定人的行事方式,②不选;④与题意无关。‎ ‎2.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 ‎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政府和企业建设“文化车间”的理由,①④入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②不选;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实践,而不是物质载体,③错误。‎ ‎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材料表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综艺节目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优秀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诗词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发挥积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通过央视节目中一首小诗的咏唱,引起观众共鸣,体现了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说明了优秀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发挥积极意义,让你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强调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中华文化的特点,①③与题意无关。‎ 考点二 文化发展 ‎[理主干·联系通]‎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释疑难·认知清]‎ ‎1.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多样性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3)推动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4)推动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题组练·验能力]‎ ‎1.(2016·江苏高考)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选D 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体现了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也经历过衰微的过程,B项说法不妥;社会实践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C项说法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选A 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 ‎3.为反击国外某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一则名叫《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的中国留学生们对自己中文名字的来历侃侃而谈,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风貌,也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得到展现。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国际视野和世界人民的需求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消除分歧、走向同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④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D 材料中的中国留学生们侃侃而谈,展现自信风貌,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③④正确;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会消除分歧、走向同一,②说法错误。‎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解析:选D 材料中古老乐器笙承载的“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不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B项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生存的影响。‎ ‎2.(2017·江苏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体现不出。哲学的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说法不准确。‎ ‎3.(2016·江苏高考)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的题眼是“应当充分发掘利用”“优秀的村规民约”。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所以要充分挖掘利用,③④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故①错误;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②说法错误。‎ ‎[释疑难·认知清]‎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作用 ‎①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表现 继承 发展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题组练·验能力]‎ ‎1.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③入选。“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体现了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④入选。现代传媒主要是指网络等,材料没有体现,①排除。②中“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说法错误。‎ ‎2.从2018年起,敦煌启动“数字丝路”计划,通过游戏、动漫、旅游、音乐、云、AR/VR技术等六大维度展开合作,深入推进,保护、传承、活化敦煌的传统文化遗产。这里体现的意义有 (  )‎ ‎①传统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通过科技赋予了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传统文化遗产是联结古代和现代文化的精神纽带 ‎④通过科技保护扩展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符合题意;借助于科技以保护、传承、活化敦煌的传统文化遗产,赋予了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活力,②正确;③不属于意义范畴,不选;通过科技保护丰富了保护文化的途径,而不是丰富了内涵,排除④。‎ ‎3.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说法错误;④不是文化意义。‎ 文化创新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纪录片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这说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D两项排除,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 ‎2.(2017·江苏高考)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解析:选D “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说明文化创新不足,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改变此类现象,D项正确。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照搬、模仿或抄袭,是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项不符合题意。山寨景观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B项错误。照搬、模仿或抄袭的文化不是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C项错误。‎ ‎3.(2017·江苏高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解析:选B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 ‎[释疑难·认知清]‎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途径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题组练·验能力]‎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②“吸收外来”就是要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开放包容 ‎③“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 ‎④要坚持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担负文化使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正确,“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②正确,“吸收外来”就是要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开放包容;③错误,“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④错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担负文化使命。‎ ‎2.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 ‎3.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解析:选B 在改编《墙头记》的过程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这是文化创新的体现,从材料可以看出,改编作品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正是创新,B项正确;A、D两项观点与材料无关;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项错误。‎ 常考点 文化作用与创新 ‎[考情透析]‎ 考什么 怎样考 文化的作用 结合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事例,考查文化的作用 怎样推动文化创新 结合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例,认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以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有人认为:“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窄和浅陋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本题,考生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民族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人们提高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优秀文化产品,可以塑造积极人生。‎ ‎[高分指导]‎ 一、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记公式]‎ 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背术语]‎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怎样推动文化创新 ‎[记公式]‎ 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正确方向+必由之路 ‎[背术语]‎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1.文化的作用在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具体体现 角度 阐释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先进文化 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体现 前提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外文 化交流 的意义 对自身 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世界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如何推 动中外 文化交 流  ‎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内容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影响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态度 ‎①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体现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重要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克服倾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一、选择题 ‎1.2017年11月24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百余位代表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要求等进行研讨并建言献策。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A.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人的精神活动来自于物质活动 D.文化影响国家的发展道路 解析:选D 在座谈会上,代表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要求等建言献策,说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D项正确。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A、B、C三项排除。‎ ‎2.近年来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区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串联全区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为市民精心策划推出了4条红色旅游线路: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王家山惨案旧址、清水镇黄安坨村。之所以重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是因为(  )‎ ‎①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②红色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可以带来社会效益 ‎③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能带来经济效益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错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材料中门头沟区发展文化产业措施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能带来经济效益,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④正确。‎ ‎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它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个性与生活情感,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春节蕴含“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明②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表明③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错误;④材料体现不出。‎ ‎4.(2018·江苏省淮阴月考)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这说明(  )‎ A.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经济活动就是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D.商业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 解析:选D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A项不选;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B项错误;不能把经济活动与文化交流活动完全等同,C项错误。‎ ‎5.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广阔胸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者担当;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毅韧性;有“论必做,做必成”的务实品行;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伟大志向。文学者认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因为(  )‎ ‎①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我国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外来文化,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6.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创作让西方人也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同时,许先生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上述事例说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相通性 ③翻译创作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①表述不严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入选。‎ ‎7.乡贤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这说明乡贤文化(  )‎ ‎①能够直接改变乡村社会的面貌 ②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③是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④能影响人们的目标确定和行为选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乡贤文化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这表明文化的作用,②④正确;文化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实践,①错误;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错误。‎ ‎8.新年伊始,某中学美术教师举办了以“老物件”为主题的个人画展。老式收音机、铁皮暖壶、大茶缸子……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通过画展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老物件具有大魅力的原因在于(  )‎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题目中,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通过画展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老物件具有大魅力的原因在于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④入选;①错误,该观点夸大了老物件的地位;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 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题干中“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识度大幅度提升”,包括“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和“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等,一方面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和综合国力助推中华文化影响力,③④入选;文化价值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①错误;题干中既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又涉及新时代文化,②不选。‎ ‎10.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选A 孔子、老子、庄子的一些思想,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社会发展起不同作用,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11.《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在湖南卫视开播即登上收视冠军宝座。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多次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启示我们(   )‎ ‎①文学创作要从社会现实出发,不能有虚构成分 ‎②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文学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文学创作可以虚构,排除①。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要求,没有涉及文化创新的目的,排除④。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12.2017年10月2日,东方卫视中秋节晚会圆满落幕。晚会中的所有节目通过特别编排,让观众耳熟能详的金曲有了新的灵魂。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融入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中国风歌曲《卷珠帘》搭配太极功夫舞者伴舞,而歌曲《痒》则特意加入了越剧经典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晚会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要用现代表现形式描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创新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B 《月亮代表我的心》融入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卷珠帘》搭配太极功夫舞者伴舞等说明节目用现代表现形式描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也说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①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此题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解题时可以首先阐述文化实质作用、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等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指出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其对指导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4.‎ ‎2017年11月30日,为了纪念老舍《茶馆》发表60周年、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国内首部四川话版《茶馆》在京首演。‎ 四川话版《茶馆》一开演,就收获了观众的掌声。60年前的1957年,老舍的《茶馆》用简练的语言、简练的动作描写,把一个跨度50年、3个时代的故事留在了中国话剧舞台上。从人物、台词上看,四川话版《茶馆》极大地还原了老舍的剧本。‎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老舍创作《茶馆》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四川话版《茶馆》的剧组查阅了许多成都茶文化的文献资料,对《茶馆》的演出处理,是在继承中寻找探索,没有沿袭老一套,这让剧本的内容更加生动,在四川话版《茶馆》中,有四川各地方言,演员原汁原味的表演丰富充实着茶馆里的市井气息,除方言外,一些川剧特色和四川元素也体现在该剧的表演和舞台布景之中。‎ 四川话版《茶馆》借助先进的舞台技术和高超的表演艺术取得了成功,为中国戏剧人传承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舞台艺术精品样板。‎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四川话版《茶馆》的成功对我国文艺创作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分析“四川话版《茶馆》的成功对我国文艺创作的启示”。解答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文化交流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文艺创作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品。②文艺创作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为其注入时代精神,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③文艺创作要注重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文艺作品创新。④文艺创作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传播,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