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ww.ks5u.com 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之所以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 ①原始社会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 ②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决定氏族大事 ③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 ④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原始社会之所以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原始社会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①③正确。 ②④:选项②④不是原始社会之所以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因,不选。 故本题选B。 2.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②私有制的出现使奴隶主完全占有了生产资料和奴隶 ③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不是一个理想社会 ④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不是一个理想社会,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历史的进步,①③正确。 ②:选项②说明不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②不选。 ④: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土地私有制是这种所有制的核心,是这种社会里阶级统治的根本。据此可知,在这种私有制下 ①地主通过收取地租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劳动者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③劳动者自主安排劳动,劳动成果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④被统治阶级已沦为统治阶级的生产工具和私有财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在这种私有制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①②正确。 ③:农民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少量土地,能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错误。 ④: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被统治阶级已沦为统治阶级的生产工具和私有财产的说法错误,不选。 故本题选A。 【点睛】封建社会的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进行剥削。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 ①放高利贷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地主收取地租是进入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 ③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依附于地主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①②: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最早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①②说法错误。 ③④: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依附于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①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 ②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产生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④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①④正确。 ②③:选项②③说法均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6.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其积极意义是 A. 表达了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愿望 B. 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C.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D. 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反抗资产阶级斗争更加激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C: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其积极意义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C正确。 A: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A错误。 B:《共产党宣言》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B不选。 D:《共产党宣言》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反抗资产阶级斗争更加激烈,D不选。 故本题选C。 【点睛】空想社会主义 (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7.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证实了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B.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必须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 D.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A: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本题选A。 【点睛】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8.1921年7月,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这种深刻改变,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③使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最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④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③④: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使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最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选项①②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点睛】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 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使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①③正确。 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不选。 ④:选项④不符合题意,④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划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10.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展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是我国人民共同努力书写的历史 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展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是我国人民共同努力书写的历史,②③符合题意。 ①: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①错误。 ④:选项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 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 B. 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D.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C: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C符合题意。 ABD: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这些发展成就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②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国 ④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这些发展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国,②③正确。 ①:《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①不选。 ④:选项④是成就,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有 ①城市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②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广泛推行 ④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有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广泛推行,②③符合题意。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①错误。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4.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冲破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A.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B.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决定作用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A: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A符合题意。 BD:选项BD不符合题意,不选。 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C错误。 故本题选A。 15.计划经济时代,物品都是分配的,粮票、布票、煤油票……都是家家户户小心珍藏的“宝贝”,生活用品供应紧张;再看看现在,买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品都不是稀罕事了,超市里、电商上的生鲜、零食等都触手可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折射出 A. 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产力获得了发展和进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C:材料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C正确且符合题意。 A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AD与题意无关,排除。 B:倒果为因,B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B;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本题 排除AD;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16.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这表明 ①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②世界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③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④改革开放的世界,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主要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及给世界带来的变化,①③符合题意。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而不是改革开放的世界,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④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B。 1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 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作出的正确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②正确。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不选。 ④:改革开放不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作出的抉择,④不选。 故本题选A。 【点睛】改革开放的意义 (1)“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8.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 A. 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智慧 B. 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实践创新 C. 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D. 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D: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D符合题意。 AC: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B: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B错误。 故本题选D。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了以下正确决策 ①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各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②④正确。 ①③:选项①③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20.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 ①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我们开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③中国共产党巩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中国共产党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B符合题意。 ACD: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而可见,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 2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物质力量 ②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④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文化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排除①。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排除②。 ③④:“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②。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24.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B. 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 C.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D.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A符合题意。 B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BD不符合题意。 C: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C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A。 2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③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改变 ④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可以主观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②③正确。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①错误。 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以主观选择,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2、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26.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姿态标志新飞跃,新飞跃铸就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 ①我们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②我们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 ③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步主导人类社会发展 ④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①④正确。 ②:同步富裕的说法错误,排除。 ③: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27.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能实现伟大梦想 B.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 伟大斗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D. 进行伟大斗争是党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B: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B正确。 A:选项A的说法太绝对,不选。 C:选项C说法错误,不选。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1)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8.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命题,并将之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之一,大大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我国重视新时代党的建设是基于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②只要加强党的建设,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 ③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④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我国重视新时代党的建设是基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①③正确。 ②:选项②的说法太绝对,不选。 ④:选项④强调人民,与题干无关,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 ①第一阶段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第一阶段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③第二阶段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第二阶段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第一阶段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第二阶段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不选,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阶 段 时 间 目 标 第一个阶段 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0.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 ①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③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支持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的管理和领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①②正确。 ③: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③错误。 ④:支持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工作,联合国不能具体管理和领导各国,④错误。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经济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创建政权、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推进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革命转向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被孤立封闭转向全面开放。四五代中国人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上下求索之路,在正确和错误、经验和教训中付出过高昂的代价,更取得了辉煌成就,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70年来,我们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请你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①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历程为背景,考查考生识记和分析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考生依据教材所学,回答即可。考生可从国内和世界两个方面谈意义,从国内方面,考生可从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的角度作答。从世界方面,考生可从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几点建议。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建议,考生可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政治试题解答高分方案: 1.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3.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4.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运行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参与国家治理,使得政策制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重要党的民众参与制度;运行越来越制度化的人民政协,为政策方案的优化提供常态化的协商机制……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众普遍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多方面地制度安排,正是这种安排保障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不断改进和落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党中央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答案】(1)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③在经济体制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在对外方面实行开放的政策等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的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运行取得巨大成就为素材,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党中央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仔细研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作答。实际本题考查中央的哪些具体做法提高了生产力。 针对材料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考生可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考生可从在经济体制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方面实行开放的政策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从制度方面考虑作答。 针对材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参与国家治理,使得政策制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重要党的民众参与制度;运行越来越制度化的人民政协,为政策方案的优化提供常态化的协商机制,考生可从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的角度作答。 【点睛】熟悉高考解题能力解读现在的高考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把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大纲》中明确地提了出来。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掌握《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第一层次是“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证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要防止思维定式,死记硬背。 第二层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知识就是利用已经获取得信息带入络,运用迁移能力调动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出的知识重新整合,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搜索的过程、有目的思维加工的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寻求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 第三层次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是解题进入实际操作步骤。描述和阐释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做到不跑题、不滥写。描述和阐释要用政治术语,要注意语言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书写认真、段落分明。第四层次“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论证、探讨问题要做到由事达理,做到对问题的升华创新。论证探讨问题也是对考生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考查,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趋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引领时代前进的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答案】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针对材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趋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考生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引领时代前进的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考生可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角度作答。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