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包头市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口罩、护目镜等医疗防护用品的需求大幅上升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尚处于春节假期恢复产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医疗防护用品价格在短期内变化趋势的图示是(PQSD分别代表价格、数量、供给和需求)(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防护用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不考虑其他因素,意味着供给不变,价格不变。A:A图显示,供给曲线S未发生变动,意味着供给不变,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意味着需求减少,A不符合题意。 B:B图显示,供给曲线S未发生变动,意味着供给不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需求增加,B符合题意。 C:C图显示,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意味着供给减少,需求曲线D未发生变动,意味着需求不变,C不符合题意。 D:D图显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供给增加,需求曲线D未发生变动,意味着需求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 解答曲线类试题一般按照“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解读题干文字信息,准确把握题意。结合文字背景,明确曲线呈现的原因,以及曲线表达的主旨。第二步,将曲线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复合型曲线可以拆分为单曲线,明确曲线表达的经济信息。第三步,对比文字信息、曲线信息和题肢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美国知名IT企业 Facebook(脸谱网)宣布了一项极为大的计划:他们打算推出一种名叫“Libra”的电子货币,供全球数十亿人使用,以解决传统金融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以及对于贫困落后地区不易获得的情况这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币。如果这款电子货币开始使用,那么它将( ) ①履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②增加货币量,引起通货膨胀 ③取代金属货币的贮藏功能 ④引发金融服务创新的新趋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电子货币属于货币,在流通中履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①正确。 ②: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其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不会增加货币量,引起通货膨胀,②错误。 ③: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只能是金银货币或者是金银条块,因此电子货币不会取代金属货币的贮藏功能,③错误。 ④:材料的电子货币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币,其发行是为了解决传统金融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以及对于贫困落后地区不易获得的情况,因而会引发金融服务创新的新趋向,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1)含义: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2)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3)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4)货币单位:人民币、美元、欧元的单位是“元”,英镑的单位是“镑”。(货币名称≠货币单位) 流通手段(1)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称购买手段职能。(2)原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3)特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4 )公式: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货币被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超出国内市场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 3.最低工资标准被视为一项“兜底”指标,是在劳动者正常劳动情况下,用人单位必须依法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截至2019年11月份,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均有所提高,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浙江6省市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000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 ①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②客观上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③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④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体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引领企业转型升级,①②符合题意。 ③: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方式,③错误。 ④: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综合考虑各地居民每年的生活费用水平、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职工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水平、失业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的。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最低工资仍属于劳动报酬,由单位支付,符合初次分配的特征。再分配由社会转移分配,最低工资不符合再分配的特征。 4.2020年1月1日,我国将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该法规定,我国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该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是 ①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利用外资额增加→壮大经济发展动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②实行投资便利化政策→促进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③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来深入发展→增加我国就业和税收 ④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持自由贸易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实施《外商投资法》,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利用外资额增加,可以壮大经济发展动力,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①符合题意;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实行投资便利化政策,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而不是促进企业走出去,②表述错误;《外商投资法》通过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可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引进来深入发展,进而增加我国就业和税收,③符合题意;题干的《外商投资法》,是资本全球化的表现,与坚持自由贸易原则和扩大对外贸易无关,④不合题意。本题选B。 5.根据企业和群众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等渠道反映的问题线索,督查组核查发现了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到位、侵蚀减税降费红利等典型问题,有关地方和单位对此高度重视已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并对涉及失职渎职、失察失管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国务院开展大督查是( )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内在要求 ②新时代行政监督体系的创新之举 ③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④国家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针对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到位、侵蚀减税降费红利等典型问题开展督查有利于政府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对人民负责,①③符合题意。 ②:国务院开展大督查是常规的检查工作,并不是“创新之举”,②错误。 ④:材料并未涉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 .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有关方面要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商增强议案建议办理实效,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在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协商民主渠道和形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①错误。 ②:人民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人大不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②错误。 ③:“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这说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③符合题意。 ④:“要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商增强议案建议办理实效,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这表明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协商民主的渠道和形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民主的渠道: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7.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表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今天,中国正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中国( ) ①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立场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③致力于超越国家利益以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④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而不是“基本立场”,①错误。 ②④: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正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超越国家利益”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1)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的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3)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决定国家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坚持国家至上决定的。(5)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6)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情节美丽的世界。 8.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有人认为新诗盛行固然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但也使得中国格律诗词式微而难再现传世之作。这一观点( ) ①蕴含了对中华诗词创新性不足的忧虑 ②表达了诗词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③反映了推动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意愿 ④道出了后人无法逾越中华传统诗词成就的感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并不是强调对中华诗词创新不足的问题,①排除。 ②③:“五四运动”后新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而难再现传世之作,这表达了诗词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也反映了推动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意愿,②③符合题意。 ④:题中观点并未对后人是否无法逾越中华传统诗词成就发出感憾,而且“后人无法逾越中华传统诗词成就”说法过于绝对,④排除。 故本题选C。 9.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他又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上述材料反映和要求的唯物论道理有( )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强调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①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而不是改变规律,②错误。 ③:“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也强调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符合题意。 ④:试题限定的是唯物论角度,而“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属于认识论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1.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梦想就像一个需要孵化的鸡蛋,如果你不持续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完成它,那么,你的梦想注定会破灭。这说明( ) ①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②要把握时机促成质变 ③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斗争性为基础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①错误。 ②:“你的梦想注定会破灭”的一层意思是要把握时机促成质变,②符合题意。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而不是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斗争性为基础,③错误。 ④:梦想的实现和破灭在是否持续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1)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场所得变迁,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1.近20年来,人类社会在同疫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面对SARS、H7N9流感、甲型H1N1流感、MERS、埃博拉等疫情的侵袭,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日趋完善。这给了人类战“疫”到底的信心,也坚定了一定能赢的决心。上述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②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③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需提升主体素质 ④正确认识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强调了实践水平推动了了人们的认识水平,而不是强调“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水平”,①不符合题意。 ②:“近20年来,人类社会在同疫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日趋完善。”,这些给了人类战“疫”到底的信心,也坚定了一定能赢的决心,这体现了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未体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也就未体现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需提升主体素质,③排除。 ④:“近20年来,人类社会在同疫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等体现了正确认识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12.“啊!劳动者。这天下,没有谁也不能没有你!惟劳动,才能走向自强;惟劳动,才能富小家,兴大家;我要唱一支动人歌,献给你——可爱可敬的劳动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赞美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 ②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对社会的作用日益一致 ③劳动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财富的创造者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强调了劳动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不符合题意,①排除。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对社会的作用一致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④:材料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讴歌劳动者”的原因,即从人民群众这一角度入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国家的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启动后,锡林郭勒盟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两年,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规模较2000年减少326万头只,控制在适宜载畜量范围内。“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锡林郭勒盟鼓励农牧民少养精养,减羊去库存、增牛补短板,仅在2018年,全盟引进优质良种肉牛5万头,连续多年的“一羊独大”成为过去式。 锡林郭勒盟提出了建设国家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去加工产能、降养殖成本、补科技短板。2017年“锡林郭勒羊肉”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次年荣获中国肉类食品行业最具价值影响力品牌称号。“锡林郭勒草原上,有一首古老的歌,歌声激荡在我心头,那就是骏马的传说……”听一曲悠扬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游人惬意无比。“骑马最有意思,烤全羊最有味道,草原星夜最浪漫,元上都的历史最引人。”牧民哈斯巴特尔告诉记者,一个牧民一匹马一群羊,一个夏季就能增收几万元,草原风景变“钱景”。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锡林郭勒盟的做法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借鉴意义。 【答案】政府主导粗放变精养,减畜不减收,“减羊增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需要科学战略定位,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支持。振兴农村经济要面向市场,大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技术创新向绿色有机转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向生态要效益,注重打造产品品牌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的变化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锡林郭勒盟的做法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借鉴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根据试题要求,考生应先提炼锡林郭勒盟的做法,然后分析“意义”。做法:“鼓励农牧民少养精养,减羊去库存、增牛补短板”说明政府主导粗放变精养,减畜不减收,“减羊增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意味着振兴农村经济需要科学战略定位,加强宏观调控;“建设国家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这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保障生态环境,注重生态要效益;“去加工产能、降养殖成本、补科技短板”,这需要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材料中加强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这要求注重打造产品品牌;材料中的做法也说明振兴农村经济要面向市场,大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在湖南省安化县一个叫雾寒的小山村,92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唐上君是改变村里娃命运的人。他工作一辈子没有积蓄,几乎把所有收入都给了困难学生;退休后初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主动承担起为留守儿童免费上课的工作。众人评价他乐于坚守,“没有他,就没有奎溪乡的教育”;众人评价他甘于奉献,“除了他的家人,所有人都受了他太多恩惠”;唐上君始终信念不改“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是把孩子们教育好!”。 唐上君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精神所承载和展现的共产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无数的共产党人以自身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人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私利可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坚守初心、完成使命。 【答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中国共产党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共产党人应一心为公,稳定立党基础;共产党人应一心为民,筑牢执政根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共产党员唐上君无私奉献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唐上君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的事迹为材料,从《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坚守初心、完成使命。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形成答案要点。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②党的思想建设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中国共产党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③党的宗旨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④党的执政理念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共产党人应一心为公,稳定立党基础;共产党人应一心为民,筑牢执政根基。 【点睛】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2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武汉胜则湖北胜 湖北胜则全国胜》。文章指出,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事关全局。稳住了湖北和武汉疫情,就稳住了全国大局。要全力做好救治工作,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在决胜之地坚决打赢这场阻击战。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决胜武汉、决胜湖北、决胜全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基辛格《论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前壮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除夕星夜驰援,一批批各地医务人员奔赴、奋战武汉一线。力量向湖北、向武汉集结,资源向湖北、向武汉倾斜,全国人民与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同舟共济,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残情的强大力量。灾难,从来都是一个民族的试金石。在危机面前,在“抗疫”过程中,中华民族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强大而独特的民族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阐述“武汉胜则湖北胜 湖北胜则全国胜”这一论点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人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3)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请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与时政储备,谈谈我们该坚持什么,又该完善什么。(“坚持”与“完善”各谈一点即可) 【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武汉和北的疫情防控工作关系全国工作大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关键的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当前武汉和湖北的防控工作仍然是全国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要用武汉和湖北的防控工作进展来推动全国防控工作的发展。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 “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特殊时期的具体表现 “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思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按客观规律办事。 完善: 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立法工作;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公民、家庭卫生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为材料,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联系的观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阐述“武汉胜则湖北胜 湖北胜则全国胜”这一论点的哲学依据。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联系的观点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武汉和北的疫情防控工作关系全国工作大局。 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关键的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当前武汉和湖北的防控工作仍然是全国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要用武汉和湖北的防控工作进展来推动全国防控工作的发展。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人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有: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民族精神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②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特殊时期的具体表现 “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第(3)问,第(1 )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民营经济市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理论依据。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态度。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营经济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态度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更推动着改革发展,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早日实现。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与时政储备,谈谈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该坚持什么,又该完善什么。试题实际上是考查如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根据试题要求,“坚持”针对的是抗疫的成功经验,考生阅读材料,可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思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角度分析作答。“完善”针对的是抗疫的短板和不足,考生可根据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从立法方面分析,根据国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及一些网络不实信息,可从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做好公民、家庭卫生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分析,从物资、效率等方面结合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题。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回答依据题一般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第(2)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研读材料,把握主题,领会材料主旨。第二步,确认知识(找出知识角度,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第三步,紧扣题意,整合知识与材料,合理作答。第(3)问,本题属于学科综合式设问,考生应结合试题材料从多个模块知识中确认答题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