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选择题 1.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这主要是因为“先王之法”( ) A.使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开创了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C.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关系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2.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里的“周公”是( ) A.受封于①地的商朝旧族 B.受封于②地的姬姓贵族 C.受封于③地的姬姓贵族 D.受封于④地的周王功臣 3. 历史评价是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①秦朝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了“五尺道” ②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③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④秦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A.① B.② C.③ D.④ 4. 汉武帝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了“中外朝”制度。以下汉代官员中属于“中朝”的是( )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大司马 ④左右前后将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如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 A.外朝 B.军机处 C.六部 D.枢密院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州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州是历代地方行政区划之一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C.州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 D.州是专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 7. 某文章写道:“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一艘用小火轮拖带而来的游船,过拱宸桥,泊于杭州城北大关外。他们是东国使臣,来杭州划定租界的。”文中所指的事件( ) ①发生在1895年 ②是《马关条约》签订的结果 ③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 ④开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徐州会战 9. 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说:在中国“约束英国人远比保护英国人困难的多”,英国人“个个都是更大的恶棍”。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领事裁判权 B.五口通商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0. 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该同学摘录的资料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A.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B.丁汝昌下令向日舰撞去,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C.反割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 D.在反割台斗争中出现了义军和黑旗军两股抵抗力量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规定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实行( ) 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12.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一二九运动 C.北伐战争 D.五四运动 1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收回被列强侵占的主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将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是在(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14. 1927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之年。下列历史事件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四一二政变 ②南昌起义 ③北伐军直捣南京 ④秋收起义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的开端是( ) A.中共一大召开 B.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6. 政府印章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象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浓缩了丰富的历史。下图印章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主要是指( ) A.“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B.“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国共合作,筑就民族抗战坚固长城” D.“和平民主,打倒美蒋反动派” 17. 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以下对该军事行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行动发生在解放战争的第二年 B.参战军队隶属晋冀鲁豫解放军 C.由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 18.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的深化 19. 《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次大革命指的是( )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辛亥革命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华民国成立 20. 毛泽东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21. 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以下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③西藏自治区成立 ④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④①③②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2. 《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中载:刘少奇在一次批判大会后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是( ) A.《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宪法》是由人民制定的 C.《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D.《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23.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政治体制的弊端。”该讲话(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 C.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24.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多领域“拨乱反正”。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是( ) A.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B.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6.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 )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7. “你下岗,我上岗”这句出现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话语,令全体国人激动不已的主要原因是( ) A.从此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8. 标志着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事件是( ) A.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B.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D.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9. 邓小平曾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说明统一后港澳台的共同之处有( ) ①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原有政治、经济制度不变 ③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 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取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意义。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2)材料二中“开明的政策”是什么?指出材料中这一“政策”的依据,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大革命的任务。结合所学,指出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抗战胜利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1)材料一中让我们“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路人分别是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材料一 中共某次代表大会会址(上海黄陂南路)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遵义会议的评价是: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达到成熟。 ——据《近代研究概况、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改编 材料三 “......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要放到会后去继续解决。但是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应当解决好。不解决不好,犯错误的同志不做自我批评不好,对他们不作适当的处理不好。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解决得十分完满。要大处着眼,可以粗一点,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1978年 (1)材料一所示建筑物是中共哪次会议的会址?请简述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以来人们评价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达到成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此次会议上党“‘有错必纠’的原则”在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具体表现。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主要对材料“先王之法”体现的“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特点理解。 【解答】 根据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说明“先王之法”在继承政治权利的制度上起到了减少矛盾,保证政治的稳定的作用,联系所学,它与宗法制相符,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有利于规范继承政治权力,有利防止由于争权引起的内乱,故D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先王之法”没有改变贵族统治的特点,在本质上与商代相似,故B排除; C项符合宗法制的特点,但不是材料主旨表现,故排除。 2.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关键信息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解答】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周公是西周的姬姓贵族,故排除AD。 他的封地为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③是燕国的封地,故排除C。 ②为鲁国封地,故B正确。 3. 【答案】 D 【考点】 秦朝统一 郡县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A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A 【考点】 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9. 【答案】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A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影响来分析。 【解答】 材料表明英国人很难管理英国人,因为英国人在中国为所欲为,这主要是由于领事裁判权,导致中国没有了对在华英国人的司法管辖权,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涉及对英国人的管理,故排除。 故选:A。 10. 【答案】 B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B 【考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解答】 题干内容并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内容,故排除A; 题干所反映的内容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部分,故排除C; 中华民国废除了君主制度,故排除D; 根据“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可知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B项正确。 故选B。 12. 【答案】 D 【考点】 五四运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3. 【答案】 A 【考点】 国民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关键词是“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 【解答】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收回汉口、九江租界是在1926年,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故排除B。 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故排除C。 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故排除D。 国民大革命是1926—1927年,故A正确。 故选A。 14. 【答案】 C 【考点】 南昌起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3月,北伐军乘胜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1927年9月,毛东泽领导领导起义。综上所述,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C正确。 15. 【答案】 D 【考点】 红军长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6. 【答案】 B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D 【考点】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答】 根据图示内容“晋冀鲁豫、中原、大别山、合肥、南京”及红色箭头指向可知,这次军事行动发生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故AB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拉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故D项错误,所以选D。 18. 【答案】 C 【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需要掌握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巨变。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 抗日战争不属于历史性巨变,故B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故C项正确。 改革开放深化是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故D项错误。 故选C。 19. 【答案】 C 【考点】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0. 【答案】 C 【考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答】 根据“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故排除A; 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统一战线”,故排除B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型“统一战线”,故C正确。 故选C。 21. 【答案】 D 【考点】 第一届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2. 【答案】 C 【考点】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3. 【答案】 B 【考点】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4. 【答案】 A 【考点】 改革开放 【解析】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政治路线拨乱反正”。 【解答】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故排除B。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故排除C.“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排除D。 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是“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故A正确。 25. 【答案】 C 【考点】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故C项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涉及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审议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是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26. 【答案】 B 【考点】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首次阐明”,结合所学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题干内容所阐述的主旨为“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故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主要涉及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不符合“首次阐明”,故C项错误。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地就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不符合“首次阐明”,故D项错误。 故选B。 27. 【答案】 B 【考点】 香港澳门的回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8. 【答案】 D 【考点】 香港澳门的回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9. 【答案】 C 【考点】 “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需要掌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分析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之后,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政治、经济制度不变,故①②说法正确。 依据题干“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④说法正确。 港澳台是保持当前政治、经济制度不便,但不是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故③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 解答题 【答案】 (1)举措: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了郡;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下。 意义:使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理;加强了北部边防(或保障了北方的农业生产)。 (2)开明政策: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或“一国两制”)。 依据: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愿望,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考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2)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 (1)根据“(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可知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在北方修筑长城的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辖,另一方面有利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加强北部边防。 (2)根据“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开明政策”指的是“一国两制”。根据“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我们)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可知制订这一政策的依据主要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和现实情况的需要,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而制订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一国两制”政策主要是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答案】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考点】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考点】 新时代强军之路 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重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红军长征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八一南昌起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