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学案

第6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考点一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救亡 ‎(一)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2)内容 ‎①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④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评价 ‎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③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④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 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 ‎(1)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2)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 198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A项正确;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能说明日本外交亲善,故B项错误;这些报道的标题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仓皇逃离,故C项错误;这些报道是民间行为,并不代表中日已经断交,故D项错误。‎ 答案 A ‎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解析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二者都不属于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就说明立宪思想还远未被国人摈弃,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民族工业的发展 ‎(1)初步发展 ‎①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①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②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③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和通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1.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 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 139.9‎ ‎10.5%‎ 商办 ‎416‎ ‎8 277.7‎ ‎76.4%‎ 合计 ‎491‎ ‎10 855.6‎ ‎100%‎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 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民族企业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这一时期有较快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故A正确。‎ 答案 A ‎2.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选C项。‎ 答案 C 考点三 清末民初的进步社会思潮 ‎1.康梁维新思想 ‎(1)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2)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4)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三民主义 ‎(1)提出:1905年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3)评价 ‎①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特点: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 ‎(4)影响: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1.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 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 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 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康有为将孔子虚构出改制形象,且说自己的变法主张继承孔子事业,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又很强大,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选D项。‎ 答案 D ‎2.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表明他的民生主义(  )‎ A.与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本质相同 B.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C.主要是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 D.主张贫富均等保障工农幸福生活 解析 据题干“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才是……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 ‎,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财富为大多数人所占有就是民生主义,即反对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垄断,故选C项。‎ 答案 C 考向一 晚清后期列强侵华的加剧 ‎(1)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和清政府的舆论宣传策略为切入点,考查清政府的近代外交。‎ ‎(2)创设新情境,考查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甲午战后民族意识的加强。‎ ‎(4)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考题例证1] (2017年4月浙江选考,8)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关联主干 八国联军侵华 寻找题眼 依据“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可知,时间是20世纪初;“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面临灭亡的边缘”反映了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错点诊断 ‎“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商品完全垄断中国市场”过于绝对化,而且也不符合20世纪初史实 答案 C 拓展 教材 宽度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 ‎(1)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内容: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思想等领域。‎ ‎(3)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更多的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挖掘 认知 深度 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1)争做中国债主。‎ ‎(2)抢夺路权和矿权。‎ ‎(3)在中国争相开设银行。‎ ‎(4)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5)“门户开放”政策。‎ 考向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1)创设新情境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功绩。‎ ‎(4)结合具体事例,考查武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5)从破旧立新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对《临时约法》的评价。‎ ‎[考题例证2] (2018·江苏单科,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关联主干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寻找题眼 ‎“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为推翻清王朝提供了条件 错点诊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国民革命始于1924年 答案 B 拓展 教材 宽度 客观认识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实施具有历史必然性。它虽然意在消除统治危机,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具有进步意义;虽然其中许多举措并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但对当时的中国仍具有进步意义。‎ 链接 新教 材 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感悟 核心 素养 唯物史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辛亥革命的关联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向三 清末民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政策调整角度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2)利用统计数据或表格材料,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3)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考题例证3] (2017年11月浙江选考,8)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 A.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关联主干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寻找题眼 ‎1895—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不论是资本还是工厂数量都有显著增加,平均年增长率也很高。表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错点诊断 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是在一战期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与材料内容不符;《南京条约》后,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答案 D 链接 新教 材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辛亥革命之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北京政府统一货币,金融业开始繁荣;由于欧战时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原因,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也出现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挖掘 认知 深度 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尽管这些法规和条例等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上,但意味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合法地位。‎ ‎(3)该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 考向四 清末民初的思想解放潮流 ‎(1)引用文献材料,考查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以同盟会的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 ‎(3)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4)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考题例证4] (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关联主干 新文化运动 寻找题眼 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 错点诊断 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 答案 B 挖掘 认知 深度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的民族危机,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3)由理论到实践: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 拓展 教材 宽度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保护本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题型6 结构示意图类 ‎[典例] (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此处明确了图示的核心主旨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 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大,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 示例二 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 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题技法| 结构示意图类 ‎1.增分策略: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比文字材料更形象的表现形式,反映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具体步骤如下:‎ ‎(1)“审”:首先审图,要弄清图示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再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如本图注“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有助于理解图示的深层次寓意及解答题目。‎ ‎(2)“比”:比较图之间的联系,注意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 ‎(3)“联”:抓住图示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结合题干与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和方向。‎ ‎2.清障点拨:‎ 一些历史图片或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甚至与历史相反,很容易误导学生。审图和解读时要注意甄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 ‎ [题型对接题]‎ ‎1.(题型1:影响类)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2.(题型2:推理类)下面为某研究者收集的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 ‎(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哽咽地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吕”“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据此可判断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A.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B.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解析 ‎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趋势是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挽救民族危机,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因此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故D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可排除。‎ 答案 D ‎3.(题型3:变化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 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 A ‎4.(题型4:反映类)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解析 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C项错误;据所学“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答案 B ‎5.(题型5:目的类)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解析 据材料“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皆有文法”和“均可用为教授”可知,该学者是反对提倡新文学,反对提倡白话文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素养提升题]‎ ‎6.(素养1:唯物史观)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解析 据材料“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政治上保持传统的权力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儒家纲常的君臣体系解体,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和“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说明社会结构重新组合,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扶植各自的代理人是导致分裂的外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7.(素养2:时空观念)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 ‎ 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对废除帝制没有达成共识,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答案 D ‎8.(素养3:历史解释)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 材料“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B项正确。‎ 答案 B ‎9.(素养4:史料实证)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10.(素养5:家国情怀)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答案 A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期末)《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到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就由甲午战争前的80家,激增至933家。这说明《马关条约》(  )‎ A.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 B.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 C.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 D.标志着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解析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它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材料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增加显著,说明《马关条约》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 答案 A ‎2.(2019·山东济南一模)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解析 据材料“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说明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故选B项;材料“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不是民主观念,排除A项;材料“清政府”和“留学生”说明不是日本明治维新,排除C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加强管理但无法说明效果,排除D项。‎ 答案 B ‎3.(2019·山东临沂期末)“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解析 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 答案 B ‎4.(2019·山东威海测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但封建制度没有终结,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宣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山东乐陵一中模拟)下表为1901—1911年上海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统计表(据《晚清上海》绘制)。对图表解读正确的是(  )‎ 部门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新增企业 数(个)‎ ‎80‎ ‎69‎ ‎54‎ ‎30‎ ‎60‎ ‎20‎ ‎73‎ 新增资本 额(万元)‎ ‎1 332.1‎ ‎543.6‎ ‎757.8‎ ‎140‎ ‎3 619.7‎ ‎320.8‎ ‎2 474.2‎ A.轻重工业之间均衡发展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新增资本主要流向轻工业 D.工业发展得益于政策调整 解析 从表中可知,1901—1911年上海各主要工业部门都发展较快,主要是由于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故D正确。‎ 答案 D ‎6.(2019·江苏常州一模)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解析 依据材料,1912年11月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府邀集工商各界召开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内容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所以此次会议召开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故选A项。‎ 答案 A ‎7.(2019·山东泰安一中模拟)1915年,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创办了申新纱厂。下图是该厂建厂初期的盈利情况,图中数据能够说明(  )‎ A.清朝末年洋务企业的兴起 ‎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产生 C.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国民政府前十年经济的增长 答案 C ‎8.(2019·山东曲师大附中模拟)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9·江苏南通模拟)康有为曾对五部重要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在这些注解中认为儒学非但不与近代宪政民主制度相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后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 A.获得西方支持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维新思想 D.加强中外交流 解析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与材料中“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符,故选C项;A、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山东济南期末)1902年4月,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这说明(  )‎ A.梁启超转向革命立场 B.日本仍是中国学习首选对象 C.梁启超主张排满建国 D.民族主义开始引领中国革命 解析 通过题干中梁启超的主张“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可知其为了“立国”,必须“排满”,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9·山东济宁模拟)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解析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是主张“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以此避免“欧美今日之不均”,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8·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解析 文艺复兴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个人主义;新文化运动是因为民族危亡激发了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抨击纲常礼教的问题,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弘扬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排除D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14.(2019·山东菏泽一中模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 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 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 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