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学测模拟试卷1
第 1 页 共 16 页 高中历史学测模拟试卷 1 一、单选题(共 25 题;共 50 分) 1.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2.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 “雄富冠天下 ”,时称 “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交子 ”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 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3.右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 1876 年发行的 “铁路火轮车 ”招贴画。据记载,当 “火轮车 ”通车时,人们纷纷涌 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4.1896 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 地的需要 ⋯⋯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 50 余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开展 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 2 页 共 16 页 6.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会址位于右图中( ) A. ① 处 B. ② 处 C. ③ 处 D. ④ 处 7.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 “作战计划 ”的最初方案与 “批示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 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 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8.1985 年 1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第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 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 34 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 调整工业结构 B. 实行政企分开 C. 增强企业活力 D. 鼓励租赁经营 9.有学者指出: “在这样的法制基础上,帝国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大为便 利 ⋯⋯罗马文化的综合统一达到前无古人之境。 ”材料中便利帝国经济文化交流的 “法制基础 ”是( )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10.布克哈特说: “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 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 ”对材料中 “发现了自己 ”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人性的复苏 B. 理性的胜利 C. 教权的退场 D. 君权的消亡 11. “(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 1787 年)立宪会议把这 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材料中的 “这种能量 ”“往回收了一点 ”体现在 ( ) A. 共和制的确立 B. 联邦制的确立 C.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2.英国的一位诗人,生活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他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把诗歌的浪漫情愫发挥到 了极致。下列艺术作品与这位诗人的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 第 3 页 共 16 页 A. B. C. D. 13.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 ( ) A. B. C. D. 14.读表 1,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15.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 “俾斯 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 ‘我忙着处 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 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 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 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朝代 曹魏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 .2% 24.5% 46. 1% 第 4 页 共 16 页 16.《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 唐书 ·百官志》记载:左右丞 “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 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 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17.在论述古代某一机构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 “或谓后之入阁小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也。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该机构( ) A.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B.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18.(2016?新课标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9.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 享有与生俱来的 “天赋权利 ”,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 A. 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 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 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20.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 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A.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 蒙古贵族的欣赏品味 C. 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21.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 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社会危机的加深 B. 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深受理学的影响 D. 统治阶级的倡导 22.唐到北宋,养老院基本上由政府筹建,宋金对峙后期,金国汉人刘厢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建 “孤老院 ”,此后,宗祠集资的民间养老院在宋金多地兴起。民间养养老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复兴的影响 B. 等级观念的淡泊 C. 经济的复苏发展 D. 以政用强制的结果 23.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 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 “世界大探险时代 ”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 查。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 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 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 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 伟大贡献 24.1672 年和 1692 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 1849 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 1854 年, 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第 5 页 共 16 页 25.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火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 ⋯⋯自己穷 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 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判断题(共 5 题;共 10 分) 26.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建立量子力学,弥补了牛顿力学的不足。( ) 27.右图所示 “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得益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28. 1944 年 7 月,美、苏、中、法等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以美元 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 29.秦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 30.《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 三、材料分析题(共 2 题;共 25 分) 3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 格后授予官职 ⋯⋯察举制奉行 “以德取人 ”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 ⋯⋯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 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 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 ⋯⋯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 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 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 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 “开科取士 ”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 6 页 共 16 页 32.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 9 月列宁说,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 ”,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 家。 1921 年 3 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 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 330.08 367.25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 “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 1931 年起就开始迅速增 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 20~30 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 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 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 ⋯⋯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 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 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 1945 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 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四、综合题(共 1 题;共 15 分)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 20 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 20 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第 7 页 共 16 页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第 8 页 共 16 页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 科技成就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料是麻绳,而且由打浆和晒干工艺看,它指的是古代的造纸工艺流程, 故选 A 项。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答案】 C 【考点】 商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唐代,古代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 展。 “扬一益二 ”是对唐代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当时全国工商业 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益州。故选 C 项。 A 项的表现在元代; B 项是将限制城市发展的因素,不符合 题意; D 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3.【答案】 C 【考点】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 【分析】 吴淞铁路公司于 1876 年发行的 “铁路火轮车 ”招贴画反映了中国第一条商业运营铁路的情 况,从题目中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反映了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认识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它的出 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选 C 项。 A 项错在首现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外国的轮船就往来 于中国; B 项错在 “彻底改变 ”;D 项不符合题目的核心词。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4.【答案】 A 【考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 【分析】从时间段上看,是从 1896-1907 年这一时期,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 输出为主,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A项, B、C、D 选 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5.【答案】 A 【考点】 辛亥革命 【解析】 【分析】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 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体现了责任内阁制和分权制的原则;故选 A 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故 B 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 ,故 C项错误;戊戌变 法已经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启政治民主化进程,故 D 项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6.【答案】 B 【考点】 国共政权的对峙 第 9 页 共 16 页 【解析】 【分析】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 “左 ”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 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 成熟。遵义位于贵州省,故选 B 项。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 7.【答案】 C 【考点】 解放战争 【解析】 【分析】从表格中淮阴,淮安及徐州等地点分析,此战役为淮海战役。选 C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 8.【答案】 C 【考点】 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分析】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地区开始(农村为试点),出现 “承包责任制 ”,改变过去的人民公 社的 “大锅饭 ”;接着着手城市地区的经济改革,主要是改变国有企业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取 而代之的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 C项。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9.【答案】 D 【考点】 罗马法 【解析】 【分析】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奴隶制共和 国时期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 449 年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从法 律内容来看,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 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 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故选 D 项。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 10.【答案】 A 【考点】 文艺复兴 【解析】 【分析】文艺复兴(意大利语: Rinascimento ,由 ri-“重新 ”和 nascere “出生 ”构成,法语: La Renaissance)是 14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精神,其 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 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故选 A 项。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11.【答案】 B 【考点】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 【分析】 从制定宪法背景来看,制定宪法前,美国是个松散的邦联,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同时为防止政府独裁,而制定联邦宪法。而其联邦制原则,建立了强大的联邦中央政府,突出总统的地 位和联邦宪法的至上性。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 ,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 “分权与制衡 ”的原则 ,以避免权力过 于集中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故选 B 项。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及 1787 年宪法。 第 10 页 共 16 页 12.【答案】 A 【考点】 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 【分析】英国诗人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把诗歌的浪漫情愫发挥到了极致,主要说的是浪漫 主义特点,而《自由引导人民》为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故选 A 项。 【点评】本题考查有代表性的文学和美术作品。 13.【答案】 C 【考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 【分析】选 C 的议会、首相、内阁的关系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 A 是德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 B 是法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 D 是秦朝是的三公九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回答是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 C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分析】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是因为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度,即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 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社会环境关系不大,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租佃关系无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选官制度,解题时紧扣题干表格中的 “寒门子弟 ”随朝代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去分析归纳即可。 15.【答案】 B 【考点】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 【分析】漫画反映的是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的关系,从材料中的 “俾斯麦自言自语 ‘我忙着处理 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说明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权力受到行政权 的干预,议会权力有限,反映出德国的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故答案为 B项;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不合史实,排除 A项;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在材料中无体现, C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专制残余,不是军国主义残余,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德意志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漫画, 理解其寓意,然后获取正确答案。 16.【答案】 D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 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 D 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故 A 项排除; 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故 B 项排除; 第 11 页 共 16 页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故 C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17.【答案】 D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入阁办事 ,无宰相之名 ”“今之宫奴 ”,可知该机构为明朝的内阁。再结合明朝 内阁制形成的相关史实 ,可以判断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 ,它的设置适应了加强 皇权的需要。故选择 D 项; 内阁为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不能够参与中央决策,不能够制约皇权,故 A、 B 错; 材料和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内阁 “票拟 ”“披红 ”权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故 C错。 故答案为 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皇权的强化,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 准确提炼。 18.【答案】 B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分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 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 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 史的 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19.【答案】 B 【考点】 启蒙运动 【解析】 【分析】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强调 “天赋权利 ”,人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总在枷锁之中, 要享受这些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体现其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A 材料强调打破禁锢 “天赋人权 ”的束缚,而不是强调自由平等,排除 A。 CD 卢梭思想的民主性和民主共和的主张通过 “社会契约论 ”体现,排除 CD。 故答案为 B。 【点评】卢梭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自然权利说,也称为 “天赋权利 ”,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人天生具有不可 剥夺的权利,所谓 “人人生而自由 ”,但是, “却总在枷锁之中 ”,也就是说,历史和文化给人们造成了一系 列的枷锁。因此,要获得 “天赋权利 ”就必须打破一切枷锁。与此同时,卢梭也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 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 “天赋权利 ”,就必须 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这就是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这种破坏性,在法国大革命中得 到了首次体现。 20.【答案】 C 【考点】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分析】 解题时紧扣 “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 ”,从直接原因解决,而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 它总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元杂剧的兴盛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 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是适应市民生活的产物,经济、市民阶层角度的分析均不合题意,故 第 12 页 共 16 页 A、 D项排除; “蒙古贵族的欣赏品味 ”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 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在当时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 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另外元朝不实行科举考试,许多知识分子仕途无 门,转而从事文学创作,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故 C项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的是元杂剧昌盛的原因,解题时紧扣 “直接原因 ”,然后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排除。 21.【答案】 C 【考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 【分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源。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 响。故答案为 C项; “社会危机的加深 ”“统治阶级的倡导 ”不符合史实,故 AD 项排除; “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 B 项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解题时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获取正确答 案。 22.【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分析】儒学主张尊老、孝敬老人,民间养老院兴起其实是尊老、孝敬老人的具体表现,所以民 间养老院兴起主要还是受儒学复兴的影响,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等级观念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民间养养老院兴起主要还是由于儒学复兴而和经济复苏关系不大,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 不是强制的结果而是发自内心的尊老、孝敬老人,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点评】 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分析, 获取正确答案。 23.【答案】 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 “应将其置于 ‘世界大探险时代 ’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来看,材料 对哥伦布的评价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故答案为 A 项; 其他三项对哥伦布的评价较为片面,只是站在某一角度的评价,排除 BCD 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首先需要对材料中的评价角度进行分析,然后联系史观进行判断获取正确答案。 24.【答案】 C 【考点】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 【分析】 1672 年和 1692 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目的是打击荷兰,保护英国的利 益,是重商主义政策的表现; 1854 年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 力,自由主义政策盛行,故答案为 C项; AB 项材料不能反映, 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BD项。 故答案为 C。 第 13 页 共 16 页 【点评】本题首先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提炼,获取有价值信息,联系时代背景,综合分析获取正确答 案。 25.【答案】 D 【考点】 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 “自己穷困潦 ”到 “办工厂 ”再到 “越爬越高 ”说明工业革命给部分群体带来了较大 利益,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人员结构的变化,故 D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排除 A; 材料中没有贵族的衰落,排除 B 项;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 C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1)在生产力方面: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创造了巨 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在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4)对世界: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大量工厂的出现,带来了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了 人类的生命安全。 二、判断题 26.【答案】 错误 【考点】 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 【分析】普朗克于 1900 年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概念,同年他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 论》中表述了这一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数年之后,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德国的物理 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故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的科技成就。 27.【答案】 正确 【考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分析】从图示看时间是 1952-1957 年,从内容上看是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这恰好是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时间和成就,故本题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经济的探索。 28.【答案】 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析】 【分析】 1944 年夏,美、英、中等 44 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 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该协定对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 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故题目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9.【答案】 错误 第 14 页 共 16 页 【考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 【分析】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制度、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组成的中 央集权制度。而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故本题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30.【答案】 错误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分析】甲午战后,签署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不仅 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在得知 割台消息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题目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材料分析题 31.【答案】 (1)西汉。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治国理念 (2)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 丰富;择优取士。 (3)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 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 ① 扩大范围,提高用人的合理性 各级官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② 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选拔人才应有一套明确标准,有了相对客观具体的标准,就有了评判的 依据, 否则极易造成评判的主观随意性和选拔过程中的行贿受贿。 ③ 疏堵漏,维护制度权威性。有了严格的标准,但也不能保证所有操作者按标准选拔,如果对漠视选拔 标准和程序,违规选拔者无相应法规追究其责任,再严格的标准也是形同虚设。 ④ 注重制约,提高制度严密性。 ⑤ 律已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要真正使官员的个人行为符合国家、社会的利益,就必须重视官员个人 品行的培养与国家政治目标结合。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分析】( 1)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奉行 “以德取 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 ⋯⋯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的仁的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它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 僚选拔制度。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从材料看体现 了如下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 .(3)在历史发展中, 选官制度不断完善,力图体现公平公正。 (4)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 才。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32.【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工业化的方针。 积极作用: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 第 15 页 共 16 页 加强,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3)停滞的因素: ① 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②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 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 ③ 国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忽视了市场和消费需求。(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 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使农民生产 积极性遭到极大损害) 认识: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要 关注民生问题;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解析】 【分析】( 1)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苏联曾经有过三大经济政策 1918 年的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1921 年的新经济政策 ,1928 年开始的 " 第一个五年计划 "直到 1936 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 体制形成。(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经济表现体现于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排斥市场调节,由国 家占有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代替市场调节。同时,为了赶超资本主义强国,其将优 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放在了发展的首位。( 3)斯大林模式有很大的弊端,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 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 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东西太多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农 业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 ,大量耗费了资源。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 四、综合题 33.【答案】 (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发展。 (2)中共七大。 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3)什么是社会主义。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同中国的实践结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考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解析】 【分析】 (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 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 年 10 月、 11 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产生立重大影响: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 进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的 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 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 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如下的特点: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马克 第 16 页 共 16 页 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传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