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之学案六、七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之学案六、七 学案 学案六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跟踪练 一、题型对点练 1.[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 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驱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答案: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 ,《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5.[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6.[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瘦马图 龚 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 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 二、高考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②。 [注] ①缸(gāng):灯。②鴂(jué):即鹈鴂。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答案:BE (2)[思想感情]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 答案:BE (2)[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学案七 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 课时跟踪练 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项,从“无哗”“衔枚”可以看出此句重点是写考生只顾奋笔疾书,突出的是考场的寂静,并非“奋勇争先、一往无前”。E项,“自己体弱多病”是自谦语,谆谆嘱托同僚透出惜才爱才的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答案:B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尾联运用李揆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答案:BD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理解诗人的情感。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性格。 答案:诗歌的首联表达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格。苏轼兄弟情义深重,但是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3.(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C项,“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错误,本诗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这些戏辞,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当,“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对自己有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和辛酸。 答案:CD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戏赠”来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文学才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情况的无奈与自嘲。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 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 D.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 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 解析:B项,“拟人手法”错,应该是通感,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C项,“安心归隐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 答案:BC (2)这首咏菊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以本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写自己。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朝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① 王 炎②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解析: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答案:AD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解析: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E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答案:CE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