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复习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复习学案2

‎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表解知识点 ‎ ‎ ‎1.工业化的起步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时间 ‎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完成 成就 工业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在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交通 运输 业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新建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即建成“一桥二铁三路”。‎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第 一部 宪法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1954年9月 制定机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利益 ‎ ‎ ‎2.三大改造 ‎ ‎ 7‎ ‎ ‎ 三大改造过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手工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形式组织分散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1953年开始,1955年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1954~1956年形式公私合营政策赎买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项创举经过1954年开始,1956年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完成。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 ‎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三大改造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 ‎ ‎3.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 中的 良好 开端 与失 误 良好 开端 中共 八大 召开 背景 ‎①国内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正确分析。②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 时间 ‎1956年,北京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失误 表现 ‎①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失误 原因 ‎①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影响 ‎①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②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调整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 成就 和模 范人 物 成就 ‎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新产品全部自给。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英雄 模范 人物 ‎“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 ‎ ‎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1976年 过程 开始 ‎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动乱表现 ‎①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②‎ 7‎ ‎ ‎ 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抵制抗争 ‎①“二月逆流”。 ②“九一三”事件,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③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形势有了好转。④四五运动。‎ 结果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 ‎①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造成巨大损失。‎ ‎③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教训 ‎①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 ‎ ‎(二)剖析重、难点 ‎ ‎ ‎1.为什么“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 ‎ 因为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前,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挤压,内受封建及官僚势力压迫,我国的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些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我们才可能生产制造现代化的机器和交通工具,如火车机车、汽车、飞机等;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武器,来装备保卫祖国的战士,使国防更加坚固。同时,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能够不断地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 ‎ ‎2.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 ‎ ‎(1)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如本溪、鞍山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煤炭保有储量约723亿吨。丰富的矿产储藏为东北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资源条件。(2)再就是东北地区原来就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进程从清末开始,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近代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手段也迅速传入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为战争需要,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全力扩大生产,使重工业急剧膨胀。因此,相对其他地区而言,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较好。‎ ‎ ‎ ‎3.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 ‎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即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 ‎ ‎4.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 7‎ ‎ ‎ 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底前,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政策,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阶段是在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 ‎ ‎ 这种最终通过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资本家企业实行没收政策或打击镇压政策。为什么中国政府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呢?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一、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 ‎ ‎5.如何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 ‎ ‎ 中国共产党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表明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打开新局面,表现了长期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后渴望求强求富的心理。但它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凭热情和蛮干、瞎指挥,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更在宣传和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快”,片面追求高速度。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只有重工业在冒进。大跃进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的综合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走向了本来愿望的反面。所以说是我国建设及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和挫折。‎ ‎ ‎ 人民公社的最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是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⑤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它降低了共产主义的标准,助长了平均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 ‎6.什么叫“文化大革命”?为什么毛泽东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灾难?‎ ‎ ‎ ‎ “文化大革命”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它不可能是一场任何意义上的革命,也绝不可能带来任何的社会进步。文化革命应该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在落后的国家还有一个扫文盲的任务。显然,“文化大革命”在这里名不符实,所以打引号。它实际上是一场内乱,一场由领导者(即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 ‎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党内“左”的错误思想有关,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左”的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有走资本主义复辟道路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于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 ‎ ‎“文化大革命”中掀起一派打倒另一派,冲击党政机关,导致全国动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教育事业遭严重摧残,带来诸多灾难。‎ ‎ ‎ 7‎ ‎ ‎ ‎(三)学法指导 ‎ ‎ ‎1.史图结合学习法 ‎ ‎ ‎“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传统方法。历史图承载了丰富、具体、直观、生动的信息,学会从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有助于我们感知感悟历史。历史图的种类包括:①地形图,主要有“战役或国家、国际形势图”,如《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成果或地区分布图”,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②场景图,如《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③人物图,如《焦裕禄》。④其他文献资料图。如《浮夸风》。⑤漫画,指能够反映历史时期特征、历史概念、历史过程的漫画。‎ ‎ ‎ ‎【例】图说历史 ‎ ‎ ‎(1)仔细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在工业和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 ‎ ‎(2)你怎样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它对新中国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 ‎ ‎【解析】审题时,注意观察图中左下角“图示说明”部分,观察图中工业、交通分布情况,理清哪些是“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通过对比“一五”计划实行前后国家的交通、工业变化及其作用,谈感受。‎ ‎ ‎ ‎【答案】(1)工业成就:东北建成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交通成就:建成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 ‎ ‎(2)“一五”计划期间,新修的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 ‎2.史料学习法 ‎ ‎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一切观点都是由史料分析得来的。因此,对于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观点(包括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学习,可以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理解。史料一般有:①文字类,如数据、语录、史书陈述的史实等;②图片类的,如历史图像、历史漫画等;③实物类,如文物、遗址和遗迹等。‎ ‎ ‎ ‎【例】阅读下列材料 ‎ ‎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 时间 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1952年 ‎20.6%‎ ‎78.7%‎ ‎1956年 ‎85.6%‎ ‎14.2%‎ ‎ ‎ 请回答:‎ ‎ ‎ 7‎ ‎ ‎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2)表格表明我国社会性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 ‎ 【解析】仔细审题,表格中包括时间、经济结构比重的变化:1956年与1952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进一步分析,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与这一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主要原因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了,即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开始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答案】(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3.体验探究学习法 ‎ ‎ ‎ 历史不可能重新发生,如何体验历史?可以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走访调查、手工制作等活动形式,模拟历史场景、走近历史、体验历史,从而达到感知、感悟历史。‎ ‎ ‎ ‎ 中国现代史更适合我们用走访调查的方式来体验,因为它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近,我们的长辈都经历过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通过访问他们,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这些历史,得到探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要注意,长辈口述自身经历的“历史”,需要我们结合史书记载或实物资料辨析论证进行整理,因为个人记忆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 ‎ ‎ ‎【例】某班同学在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之后,准备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重点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受破坏的情况。下面是某小组尚未完成的一份调查提纲,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 ‎ 调查提纲 ‎ ‎ ‎(1)调查方式:走访和查阅资料等。‎ ‎ ‎ ‎(2)走访对象:、、等。‎ ‎ ‎ ‎(3)资料来源:、、历史书籍、。‎ ‎ ‎ ‎(4)需要调查的问题:①          ;‎ ‎ ‎ ‎          ②         。‎ ‎ ‎ ‎(5)         (请你再补充一项该活动的任务)。‎ ‎ ‎ ‎【解析】本题题干中已明确了调查的主题是“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受破坏的情况”。需要确定调查的对象,从年龄上来说,应当是那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调查的问题应当紧扣调查主题。‎ 7‎ ‎ ‎ ‎ ‎ ‎【答案】提示:(2)走访对象:长辈(父母、爷爷奶奶)、老师等,至少是1966年以前出生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3)资料来源:网络、电影、“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纸、毛泽东语录等。(4)问题: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都参加了哪些活动?等。(5)可以写“调查报告”。‎ ‎ ‎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