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1.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①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②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节选自贾谊《退让》) 【注】 ①窭(jù):贫而简陋。②翦:同“剪”,修剪。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解析 注意“……也”“恶……也”的固定句式及“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这两组整句,即可得出答案为B项。 参考译文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国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2.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节选自《宋史·刘廷让传》)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解析 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排除B、 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 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排除D项。故选择A项。 参考译文 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敌棚,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 3.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解析 “断虞芮之讼”“始受命”为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之”代武王,是“归”的宾语,“武王”是“伐纣”的主语,两者间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过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驱赶着牲口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吕望、伯夷自海边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 4.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成基命传》)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心意解开,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5.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节选自《后汉书·刘隆传》)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解析 “击”“获”等为动词,“击”的宾语是“交阯蛮夷征侧等”,“获”的宾语是“征贰”,由此判断“征侧等”“征贰”后均要停顿。故选择A项。 参考译文 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凭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将攻打交阯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的将领征贰,杀敌一千多人,投降的两万多人。班师回朝,他被改封为大国,为长平侯。等到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做了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职务。 6.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节选自《旧唐书·穆宁传》) 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解析 “功业不成”表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之”为“奇”的宾语,“发驿召宁”另起一事,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 在这以后,因穆宁有的谋划未能付诸实施,颜真卿迫于形势严峻,放弃平原郡城,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到达凤翔去拜见唐肃宗。肃宗皇帝询问抵抗叛贼的情况,颜真卿说:“因为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导致功业未能完成。”肃宗对这句话感到惊奇,就派人乘驿马快召穆宁入朝,打算委任他重要的职务。恰巧颜真卿因为直言上奏违背皇帝的旨意,委任穆宁的事就停了下来。 7.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上诏报答。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未几卒,上深加叹惜。 (节选自《南史·崔祖思传》) 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解析 “启陈政事”是语意完整的句子,后需断开。“太庙之南”与“司农以北”句子结构相似,“弘修文序”与“广开武校”相对,后面均需断开。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 武帝即位,崔祖思上奏书陈述政事,认为:“自古通晓事理以成就事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应该在太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皇上下诏答复酬谢。 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后去世,皇上深深感叹惋惜。 8.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节选自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解析 “……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妖言”后断开;“……于世 ”“……于胸”“……于耳”三句句式整齐,应在“世”“胸”“耳”后断开。“此乃……也”为固定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剩下的“虚美熏心实祸蔽塞”八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分别由“虚”“实”领起的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的声音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君主的心窍,而实际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9.(2018·辽宁大连双基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父绍宗,福建副使。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吏部主事,进员外郎。六年冬,京师地震,上疏陈时政阙失。忤旨,不报。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通判。迁浙江佥事,辖杭、严二府。宸濠①令内竖②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仪宾③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主市舶,张玉管营造。爪牙四出,民不聊生。邦奇疏请禁止,又数裁抑堂。 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帝怒,逮至京,下诏狱。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居四年,引疾归。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拜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归。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其弟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邦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及殁,衰绖蔬食,终丧弗懈。乡人为立孝弟碑。 (节选自《明史·韩邦奇传》) 【注】 ①正德二年(1507),宁王朱宸濠贿赂宦官,密谋起兵。②内竖:指宦官。③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B.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C.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D.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解析 “姑息”为“事”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是“命”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故选择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除”在文言文中与“迁”“拜”“授”等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长官称为刑部尚书。 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 解析 “迁”是官职变动,与“除”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京师发生地震之后,他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 B.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了宁王朱宸濠的奸计,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其女婿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 C.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请求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 D.韩邦奇以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他因病不能起床时,弟弟照顾周到;后来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 解析 “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理解错误,应是遣散了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而在杭州天竺寺聚集的上千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关键词:会、劾、及。②关键词:严肃、间日、易。 答案 ①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 ② 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 参考译文 韩邦奇,字汝节,是朝邑人。父亲韩绍宗,福建副使。韩邦奇考中正德三年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晋升员外郎。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韩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上的过失。违背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未予答复。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吏部已经商定留用韩邦奇,皇帝最终因为之前那篇奏疏的原因,把他贬为平阳通判。(后来)任浙江佥事,管理杭、严二府的事务。宁王朱宸濠派遣宦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朱宸濠的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韩邦奇质问他说:“到京城进贡应当沿江而下,要从何处借道?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可欺骗的。”当时在浙江的宦官共四个人,王堂为驻军防守,晁进督管织造,崔主要管理市舶,张玉掌管营造。他们的爪牙四处搜刮,百姓都无法生活下去了。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又多次遏制王堂。 韩邦奇忧心于宦官搜刮富阳的茶鱼为害百姓,作诗哀叹。王堂于是上奏说韩邦奇阻止对皇帝的供给,写诗埋怨、非议。皇帝发怒,把韩邦奇逮到京城,关进了钦犯监狱。朝中大臣上书阻止,皇帝都不听取,最后韩邦奇被罢官为民。韩邦奇被起 用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察安抚宣府。进京协助管理都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辽东。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奇一向很有威严和声望,请求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叛乱。皇帝当时正实行姑息政策,没有答应,命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调换官职。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过了四年,告病回乡。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原有官职出来督察河道事务。后来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协助朝廷的军政大事。退休回乡。三十四年,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韩邦奇在地震中丧生。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简。韩邦奇曾经在墓旁结庐服丧,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他的弟弟韩邦靖送药一定分着先尝,饮食都是亲手送上。后来韩邦靖病重,韩邦奇日夜守着弟弟哭泣,三个月不解衣休息。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一直到守丧完毕也不懈怠。乡人为此立了孝悌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