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解析:选D。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2020·嘉兴模拟)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 答案:C ‎3.(2020·绍兴期中)《史记》记载了某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政治、经济效益:“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潟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该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 解析:选A。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开凿,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相符,故选A项。‎ ‎4.图一和图二是有关宋代的农事图。 ‎ 这些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C.热情高涨的个体农户生产 D.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 解析:选A。图一、图二均体现了宋代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细性,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耕作场景,与南北方经济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图二中集体劳作的场景说明不是个体农户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牛耕技术的比较,故D项错误。‎ ‎5.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解析:选C。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关联不大,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故A项错误;该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经营洛阳为东都,故C项正确;该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6.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选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人为因素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选B项。‎ ‎7.(2020·温州模拟)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选A。“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玉米的功用”等信息说明玉米种植在当时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仅由玉米的广泛种植不能得出B、C两项的信息。此时中国还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错误。‎ ‎8.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 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 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 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解析:选B。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时间是在商代;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时间是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时间是在商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时间是在汉代,B项正确。‎ ‎9.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解析:选C。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 ‎10.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右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解析:选C。A、B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得出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题目牵涉的是釉上红彩,并未牵涉彩瓷和珐琅彩,故D项错误。‎ ‎11.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 A.超过官营手工业    ‎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专业化特征明显  ‎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解析:选C。材料仅提供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未提供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未体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供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D项错误。‎ ‎12.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解析:选B。“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故A项错误;“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见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但材料中无法证明其已垄断市场,更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达到如此水平,故C项错误;“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湖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图三出自哪本著作?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请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政策因素。‎ 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 意义:确立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著作:《天工开物》。‎ 因素: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也可)、重农抑商。‎ ‎14.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 ‎(2)比较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从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