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孔子以及儒家学者认为,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六经典籍融合了诸子百家学说 B. 文明传承有助于社会转型 C. 儒学思想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 D. 祖先崇拜推动了文化重构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形成的儒学思想促进了不同价值观的整合,故答案为C项;从“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来看,孔子等人没有认为六经典籍融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排除A项;材料不是反映文明传承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祖先崇拜,排除D项。 2.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A. 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 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 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 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治以道德为上”可知,陆贾注重道德教化,符合儒家思想,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主张“治以道德为上”,无法体现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提出“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排除C。 3.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 【解析】此题易用排除法。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茶经》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唐朝,但是并不能说明茶起源于唐代,西晋即有了《茶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故选B 4.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答案】D 【解析】综合这首诗歌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一首宫女写给前线将士的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结果唐玄宗把这个宫女嫁给了该士兵,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这与古代传统的婚姻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符合的,说明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D。AC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曲解了题意。 5.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6.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A. 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 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 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 学者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等信息来看,该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故答案为A项;该学者没有主张君主以文学救世,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该学者反对“心性空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该学者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7.李约瑟(1900-19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 整体思维 B. 多元包容 C. 人文精神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A正确。B项中“多元包容”、C项中“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8.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9.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 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 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 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D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10.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蓬勃兴起,梁启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更具东方特色。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 梁启超的民族思想源于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B. 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完全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 满清的专制统治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 D. 梁启超的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第一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他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更具东方特色”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的民族思想体现了救亡图存、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梁启超是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第一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 项错误。 12.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D.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依据图表可知,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学科成就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成果具有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封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没有与世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比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 D. 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 【答案】C 【解析】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自然表达作者的心境以感染观者,C正确;A是文人画的特点;B属于花鸟画特点;D不属于山水画追求的特点。 15.下表信息反映出 A 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已领先世界 B. 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 C.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D. 习近平通过互联网提升中国国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政府对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国政府重视互联网大会,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互联网技术在世界上的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这一做法对提升中国国力的影响,排除D项。 16.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 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 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思想家,从材料来看,他们讲学是为了抑制社会“负能量”,因此体现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和哲学结合的特点;D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是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的。 17.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下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 古典时代 B. 中世纪前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观察图片可知,画作重点凸显人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个性,因此该绘画应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画作。在文艺复兴之前,绘画艺术大多都是描绘宗教人物的,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才格外注重对人本身的描绘,所以排除A、B两项,启蒙运动强调的是理性,排除D项。所以本题选择C项。 18.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19.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更有利于社会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斗争对象,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0.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表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 君主立宪的观点 B. 革命权利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一信息可知,布拉德肖已经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念,据此可直接选出答案C。ABC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可排除。 21.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22.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蒸汽机 B. 计算机 C. 牛顿经典力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A 【解析】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 2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依据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D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相符;A项在前两次技术革命就已具有;B项应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项“学科越来越少”说法错误。 2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两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西汉独尊原因: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 近代衰落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因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 【解析】 (1)西汉独尊原因:可从儒家思想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支持等角度分析解答。 近代衰落原因:结合材料,可从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分析总结。影响: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回答。因素:综合材料,可从儒家思想自身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等角度分析总结。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世纪,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影响很大,他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人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关于“理性主义与社会发展”的论点,并就所拟论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点:契约精神推动欧洲的社会发展。 论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的契约,因此,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民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17、18世纪的英法出现了启蒙运动,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最终引发了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注:此题还可以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宗教改革等角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首先一定要明确理性主义促进社会发展这一关系,然后可以举最典型的例子,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则直接大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巨大的进步,从而直接照应了“理性主义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关键要从教育改革入手。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迎合了美国公众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布鲁纳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十二年后,美国把1969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成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原因:①苏联体制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实力大增,冷战加剧。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和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力。 ③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感到落后和威胁。 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2)内容:①组织管理: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 ②课程管理:把最新科技成果编入教材。 ③策略管理:实施天才教育、启发诱导、提倡主动思考。 影响:直到1969年,美国维持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抓住时间,1957年后,联系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入手分析;结合材料的信息,“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从美国的意愿和教育的基础意义入手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组织管理和课程管理、策略管理角度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美国把1969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可见此时美国的优势来看教育改革的影响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