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 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B.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 士林舆论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A选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排除。‎ ‎2.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南北方气候差异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殖民活动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人口增长需要高产作物才能养活更多的人,所以才导致了玉米种植的增多,但是玉米种植情况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南北方气候差异以及殖民活动的推动并无直接的关联,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 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正确。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故A排除。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属于双方对比的原因,故B排除。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属于中国方面原因,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4.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A项,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排除;C项,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排除。‎ ‎5.光绪十三年(1887)在山东牛庄,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这意味着:‎ A. 中国纱质量较高 B. 中国纱供不应求 C. 洋纱竞争力较强 D. 洋纱遭受了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说明洋纱售价低于土纱,体现出当时洋纱在中国市场竞争力较强,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中国纱质量较高,A错误;材料中只是比较土纱和洋纱的价格,不能说明中国纱供不应求,B错误;此时洋纱并没有遭到国人的抵制,D错误。‎ ‎6.下表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 时间 地点 企业 原因 ‎1868‎ 上海 耶松船厂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 ‎1883‎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 ‎1912‎ 汉口 俄商砖茶厂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 ‎1915‎ 上海、长沙 码头、日资企业 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6‎ 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这反映出:‎ A. 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逐渐走向自觉 B. 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C. 民族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中工人斗争最初是“反对工头克扣工资”“反对延长劳动时间”,体现出的是自发的行为,“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体现出的工人斗争走向了自发维护主权意识阶段,A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工人的主权意识,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B错误;材料表格不仅仅是民族矛盾的问题,C错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D错误。‎ ‎7.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 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 减轻农民、农村负担 D. 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体现出国家对于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视,B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此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A错误;减轻农民、农村负担不是材料中政策的直接目的,C错误;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是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D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政策,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新确立了金本位制。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打破了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 B. 彻底解决了各国的货币贬值问题 C. 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竞争性贬值政策是各国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造成了国际贸易秩序的混乱,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与贸易体系,使国际贸易秩序日趋稳定,符合各国战后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排除。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树立了美国国际金融霸权,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排除。‎ ‎9.关于霸权,美国学者尼科尔・布斯凯提出了“同质化”和“异质化”概念,他认为霸权国主要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同其他国家的“异质化”,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不断扩散,会使世界很快趋同。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终将取代霸权 B. 世界各国发展将很快趋同 C. 霸权国家自身具有优势 D. 技术创新已经不再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尼科尔・布斯凯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的不断扩散,技术创新垄断被打破,世界多极力量兴起,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霸权终将消失,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旨在说明科技在世界各国均衡发展,并非强调各国发展的趋同,排除。C项,题干并未阐述霸权国家所具有的优势,排除。D项,技术创新并扩散有利于冲击霸权主义,故并非不再重要。‎ ‎10.1215年英国贵族联合起来,迫使约翰国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英国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大宪章》为依据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并且它成为英国革命后许多思想的重要来源。材料反映了 A. 法律至上原则已在英国确立 B. 英国代议制发展的历史传统 C. 中世纪的英国进入宪政时代 D. 英国人权保护意识由来已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已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这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说明英国代议制是传统和习惯形成的,B项正确;A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确立的,排除;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宪政,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11.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描述了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贫困的乡下黑人女孩西丽在孤单无助、悲伤中奋发图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故事。该作品 A. 是女性地位上升的产物 B. 反映了黑人政治地位的上升 C.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D. 是现代主义流派发展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孤独无助、悲伤中奋发图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这从客观上反映出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选择C项;A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未涉及黑人政治地位问题,故排除B项;作品内容不符合现代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故排除D项。‎ ‎12.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維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 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 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D项。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全面实施,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时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薄、新旧界倒塌屋簿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摘编自吴钩《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菅、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扬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租房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答案】(1)特点:设机构直接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账目管理周密;资格审查程序严格等。‎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科考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人房矛盾突出;市坊界限的打破;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2)原因:战争的破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启示: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解析】‎ ‎【详解】(1)特点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可以看出宋朝设立机构进行专门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可以看出管理廉租房的各级官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可以看出账目管理周密;“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货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可以看出,宋朝对廉租房资格审查程序严格。背景需要结合所学来回答,考生可以从经济(如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的打破)、政治(如科举制度和文官政治的推动)、思想(如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和现实需求(如人房矛盾突出)等方面来回答。‎ ‎(2)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各国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3)启示,根据宋朝的廉租房建设,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我们的启示是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材料二中介绍的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比如可以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或者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俄国的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你是否赞成材料观点?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若赞成,请概括出材料中观点并进行分析说明;若不赞成,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赞成。观点: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说明:西方文明曾经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东方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轨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形成,都表明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 示例二不赞成。观点:西方文明仍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长期共存。说明:任何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起有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得到开展,这些都对东方近代工业和政治文明的建立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两次世界大战虽在—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更健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两种文明相互协调并长期共存。‎ ‎【解析】‎ ‎【分析】‎ 此题一定要准确解读材料观点,表明立场,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论述。‎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等可知材料的观点为西方文明已经走到尽头,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解答是如果赞成此观点,则要从资本主义自身矛盾来解答,即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来解读资本主义文明处于不断衰落,例如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等;如果选择赞成材料观点,要结合历史事件证明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诸如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贡献等。‎ ‎【点睛】观点类论述题要明确材料观点,表明立场。自爱论述过程中不能立场摇摆,要始终围绕自己的立场结合史实展开论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答案】(1)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建设制度与时俱进;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 ‎(2)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依据材料“《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由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并且覆盖面较广;依据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影响较大,走在了全国前列,并为国家企业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借鉴;依据材料“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根据现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2)依据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结合社会保障政治建立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也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暑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x冲突悲剧的无奈:“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做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看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敷.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即所谓上帝)哀告一一苦苦渴求着和平.”‎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战”结束以来巴以冲突中的大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巴以冲突的悲剧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二战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已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争夺霸权,支持不同利益相关方。‎ ‎(2)评价:巴以冲突悲剧是因为双方受宗教观影响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特性;双方过于强调自身信仰与价值的绝对性,从而使得他们缺乏多元共存的精神;域外大国的介入将这些文化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解析】‎ ‎(1)阐述:根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二战后,美国通过决议对已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支持不同利益相关方。‎ ‎(2)评价:根据“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着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得出受宗教观影响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特性,双方过于强调自身信仰与价值的绝对性使得他们缺乏多元共存的精神;根据所学,大国的介入将这些文化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17.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 了工业化领域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等”可概括出的特点是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意义:根据材料“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有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工业化领域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