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附加题作业(江苏卷用)(1)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附加题 作业(江苏卷用) 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 【考点解读】 文言断句与简答是江苏高考文科加考的固定内容,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短文的要点概括,难度不大,但命题形式较灵活。 (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 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__青__莲__以__清__平__调__三__绝__宠__遇__明__皇__实__甫__见__知__于__花__拖__而__荣__耀__当__世__彼__拾__遗__者__一__见__而__辄__阻__仅__博__得__早__朝__诗__几__首__而__已__余__俱__悲__歌__慷__慨__苦__不__胜__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解析 根据句子的语法和句意关系断句。“青莲”(李白)、“实甫”(王实甫)、“彼拾遗者”(杜甫)、“余”都是陈述对象,作主语,其前先断开,再根据句意进一步断句。 答案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①语感较差,读不懂文意。 ②缺乏必要的断句知识与技巧。 断句方法 ①通文意 ②看标志 ③辨句式 ④明修辞 (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 《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珙(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答案 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①平时读书少,不注意积累,知识面太窄。 ②不是有意记忆,致使记忆模糊,张冠李戴。 ①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②加强强化记忆,记准、记牢。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解析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答。语段写到的李白、杜甫、王实甫都有文学才华而没有中举,但是李白得到过唐明皇恩宠、王实甫也有过荣耀,只有杜甫一直仕途不顺。作者大喊杜甫的名字并抄录他的诗歌,是因为自己与杜甫才华相当。 答案 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①断句不准,读不懂原材料。 ②审题不细,不明确要求。 ③概括不全,表述不当。 简答题解题三步骤 首先要在断句正确的基础上来做,断句一旦错误,就会造成误解,简答就难免发生错误。其次要全面读懂全文。最后要看清题目要求,仔细分析,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把握答案。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__王__旰__食__日__不__暇__给__今__四__郊__多__垒__宜__人__人__自__效__而__虚__谈__费__务__浮__文__妨__要__恐__非__当__今__所__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2.王、谢争论的主要分歧是什么?(4分) 试卷采样 我来阅卷 采样得分 1.________ 2.________ 扣分依据 我来答题: 【对比分析】 采样得分 1.5分 2.1分 扣分依据 1.语感差,有“硬断”现象。如果多读几遍,断后认真复查,应能发现第五处的失误。 2.审题欠细,未抓住问题的关键,致使答案表述不清,“分歧”模糊。 表达欠准确。简答题应用自己的话概括,关键词语要有所转换,“清言”一词转化为“清谈”更恰当、得体。 本考点的其他失误还有:材料未读懂、知识面狭窄、答题方向偏离、语言啰嗦等。 规范答案 1.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2.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谢太傅(谢安)认为国家灭亡不一定是清谈造成的。 一 断句:凭语感、借词语、看句式、明修辞 (2018·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__秋__心__迹__尽__在__是__所__欲__言__者__在__是__所__不__欲__言__而__卒__不__能__不__言__在__是__所__不__欲__言__而__竟__不__言__于__所__不__言__求__其__言__亦__在__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 ①挦撦:摘取。 解析 这段话说的是汤海秋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画线句其实是一个总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答案 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参考译文】 诗人靠着他的诗出名,诗更是靠了作诗的人而出名。唐代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以及李贺、李商隐,还有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吴伟业,全都是诗和人合为一体。没有他们的人就没有他们的诗,没有他们的诗也就没有他们的人,他们诗作的精神面貌是完整的。益阳人汤鹏,海秋是他的字,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减保存下二千多首,评论者大概有几十位,最后他嘱咐我说一说意见,我也只有一句话而已,叫作:“完整无缺。”为什么说它是完整无缺呢?海秋的思想言行全都在这些诗里,他所打算说的在这里面,不打算说而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这里面,不打算说也到底没说,从他没说出来的地方能体会到他说的话也在这里面。总之不肯摘取别人的诗句当作自己的诗,所以任意举出一首来读,无论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说:这就是汤益阳的诗。 【演练提升】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__夫__椎__轮__为__大__辂__之__始__大__辂__宁__有__椎__轮__之__质__增__冰__为__积__水__所__成__积__水__曾__微__增__冰__之__凛__何__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取材于萧统《〈文选〉序》) 解析 首先通读全段,根据最后“何哉”,在其前面断开一处。然后抓住句子的谓语动词两个“为”、一个“有”、一个“微”(没有),确定句子主语和谓语,这样可以把句子另外3处断开。 答案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 【参考译文】 《周易》说:“观察日月星辰,以了解四时之变化;观察诗书礼乐,以教化人民有成就。”文章随着时代之推演而产生,演绎之功用已然体现出来了。极原始极简陋的车椎轮是天子所乘的车大辂的原始模型,但大辂哪里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由积水凝结而成,但积水哪曾增加冰层的寒冷?这是为何?大概是由于继承了椎轮的样子而增加了华饰,改变了积水原本的模样而使它更加寒冷的原因吧。物象既然有这样的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二 简答:细分析、精概括、巧回答 (2018·苏北四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 解析 解题时,关键是在选文找到相关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文中表达编纂目的的内容,如“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意思是说选择最好的书帖编排次序摹刻复本,用来昭示书法的渊源以及学习书法应有的榜样。而“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即编纂目的。根据题干要求,要“用自己的话说说”,而不是照抄原文。 答案 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 【参考译文】 书法是“游艺”的一种,历朝各代有名的书迹字帖流传后世,后世的人内心兴起了珍惜、仰慕之情,因此那些喜好古人事物的人常常模仿古人的书法字帖,或重写,或重刻,用来流传后世。我朝宫中藏书馆,法帖真迹,累积了很久,数量很可观。朕曾下令要长于文学书法的大臣,详细谨慎地判断修订那些书帖,并编为《石渠宝笈》一书。我想这么做的原因是想到以往文人、学者得到几种好的书帖之后,就会依书帖凿刻在石上,满心喜悦视为珍宝。现在取其中最好的书帖,时间最长的石刻碑铭,足以成为书法字帖的集大成之作,来公告天下。这本字帖的编著者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反复校勘,选择最好的书帖编排次序摹刻复本,用来昭示书法的渊源以及学习书法应有的榜样。 【演练提升】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 简要概括作者反驳胡子厚的理由。 解析 解题时,关键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如本题根据“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可概括出才学决定盛衰;“多不工”可概括为大多不精巧等。 答案 诗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或不取决于朝廷的取士标准),唐代省题诗大多不精巧且没有传世。 【参考译文】 胡子厚与我谈论诗歌说:“有常言说,唐朝用诗歌选拔人才,因此诗歌兴盛;当代用经书文句取代诗歌来选拔人才,因此诗歌衰落。”这种言论错了。诗歌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不是因为朝廷采取的(选拔办法)。汉朝以射策(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但苏武、李陵的诗,班固、司马迁的赋在后世显扬,这难道是取决于朝廷(的标准)吗?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争辉,楚国难道是以骚体诗选拔人才吗?更何况唐朝用以取士的五言八韵的音律,(以及)当今流传的省题诗(唐代进士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大多不精巧。现在流传于世的经典唐诗,都不是省题诗。 一、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__子__建__铺__排__整__饬__立__阶__级__以__赚__人__升__堂__用__此__致__诸__趋__赴__之__客__容__易__成__名__伸__纸__挥__毫__雷__同__一__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节远自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解析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话大致意思是:曹植写诗喜欢铺陈修饰,就像曹植立在台阶上,凭借这个,招纳门客,容易赚取更高名声,拿出纸来写诗,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这句话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推断即可,另外注意句子结构,如“趋赴之客”是偏正结构,“伸纸挥毫”是动宾结构。 答案 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2.材料中的“子建”“子桓”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 解析 作答本题注意人物的字号,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 答案 曹植 曹丕 3.作者对子建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在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注意答题时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文章铺排,雷同一律;(2)招纳门客,以赚取更高名声;(3)名声超过子桓,实则不如。 【参考译文】 建立门庭,从建安开始。曹植写诗喜欢铺陈修饰,就像曹植立在台阶上,凭借这个,招纳门客,容易赚取更高名声,拿出纸来写诗,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曹丕精心思考文句逸韵,以致无人可与其攀比,所以人们不乐意跟从他,才气反而被曹植掩盖。曹植因此压倒他的兄长,夺取兄长的名誉。实际上曹丕天才俊逸,哪里是曹植所能压倒的?所以继承这个并能使之兴盛,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全都不屑于靠近、学习曹植,觉得曹植没什么了不起的。 二、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是行也,交__从__日__以__广__历__涉__日__以__熟__识__日__长__而__志__日__起__迹__圣__贤__之__迹__而__心__其__心__必__知__士__之__为__士__殆__不__止__于__研__经__缀__文__工__诗__善__书__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解析 首先把句子代入文段,结合语境大意,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根据句式可以断开“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这三句,“知”的宾语是“士之为士”,根据语法关系断开这一处。 答案 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 5.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解析 “孟东野”即“孟郊”,《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答案 韩愈 宋濂 6.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解析 首先要圈出相关的文字,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概括。第一句话说“是行也”,这是说这次出行,即“北游”,最后一句说“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意思是“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可见作者的期待应在中间部分,如“交从日以广”,这是指可以扩大交游;如“历涉日以熟”,这是说可以增广见识;如“识日长而志日起”,这是说可以壮大志向;如“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这是说可以学习圣贤。 答案 扩大交游,增广见识,壮大志向,学习圣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见识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壮大,追踪圣贤的踪迹,想圣贤所想,必定会懂得作为读书人,一定不能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赋诗填词擅长书法。见识越多而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 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人__莫__不__贵__其__所__有__而__贱__其__所__短__然__而__皆__溺__其__所__贵__而__极__其__所__贱__所__贵__者__有__形__所__贱__者__无__朕__也。故虎豹之强来射,蝯狖之捷来措。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 (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解析 先将短文读两遍,根据文段大概意思,凭直觉断句。另据排偶,定句读,如“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等句的断句可用此法。再找虚词,定句读,“以”“其”“而”等虚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者”“也”“焉”等虚词常用在一句话的结尾。运用上面三种方法,基本可解决本题断句问题。最后再依据要求,检查是否是5处即可。 答案 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贵/而极其所贱/所贵者有形/所贱者无朕也 8.《淮南子》,是________(朝代)淮南王________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________类。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能力。这个靠平时多背多积累,做个有心人。关于《淮南子》,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多有涉及。 答案 西汉 刘安 杂家 9.可以和一个人谈最高深的“道”的理论的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 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此题比较简单,最后一句就包含答案方向:“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翻译后整合成自己的话即可:“能重视不足,看轻专长”。 答案 能重视不足,看轻专长。 【参考译文】 王子庆忌因勇武死于刀剑之下,后羿因喜猎而被桃木棍子打死,子路则因勇忠而被人剁成肉酱,苏秦因摇唇鼓舌被人杀害。人没有不是推重张扬他的长处,而掩盖看轻他的短处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于他自以为的长处和优点,而掩饰遮盖自以为低贱的短处和缺点。那些值得推重张扬的长处往往因表现出来而显得有具体特征,而那些短处缺点因被掩饰遮盖而不为人所见。虎豹就因具有勇猛强大的长处和特征而招致射猎,猿猴就因具有敏捷灵巧的长处和特征而招致捕捉。如果一个人能推显他的短处而不张扬他的长处优点,就可以和他谈最高深的“道”的理论了。 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__以__其__学__取__士__利__禄__之__途__一__开__为__其__学__者__以__为__进__趋__富__贵__而__已__其__言__有__失__犹__奉__而__不__敢__稍__违__之__其__得__亦__不__知__其__所__以__为__得__也__斯__固__数__百__年__以__来__学__者__之__陋__习__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10.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解析 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语言标识,从易断处入手,材料中的“而已”“犹”“也”“斯”在句末或句首,可以断开三处,“之”“其”相连,可以断开一处,其他可由文意确定。 答案 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11.“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答案 程颢 程颐 12.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明确答案的信息区间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而为后世之所向慕”。分号前后各一点,抓住关键句“实于古人精深之旨”“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翻译“修己立德”“践行其所言”即可形成答案。 答案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__必__按__字__摸__声__即__有__窒__滞__迸__拽__之__苦__恐__不__能__成__句__矣__弟__虽__郡__住__一__岁__不__再__谒__有__司__异__地__同__心__惟__与__儿__辈__时__作__磻__溪__之__想。 (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 13.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解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矣”“惟”等关键词并结合文意即可断句。 答案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14.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________”。《牡丹亭》塑造了________(填姓名)这一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出生入死的不朽艺术形象。 解析 解答此题唯有多读多记。 答案 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旧梦”) 杜丽娘 15.用原文的词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12字。 解析 此题关键在于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三句是主旨句。 答案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参考译文】 寄信到吴中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这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凡是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作为主要着眼点,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供使用,那时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吗?如果刻意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我虽然就住在当地,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时而和年轻人一起畅想。 六、(2018·江苏启东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__浅__之__甚__不__足__为__稼__轩__奴__隶__岂__创__者__易__工__而__因__者__难__巧__欤__抑__人__各__有__能__有__不__能__也__读__者__观__欧__秦__之__诗__远__不__如__词__足__透__此__中__消__息。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6.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 解析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中注意句末语气词“欤”“也”,句首发语词“岂”“抑”,特殊名词“稼轩”“读者”“欧秦之诗”,根据这些信息即可进行推断。 答案 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17.元曲的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及其变动、历法等文学常识。本题元曲的四大家分别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墙头马上》是他的代表作。 答案 郑光祖 白朴 18.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 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人各有能有不能也”,即: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写得工巧;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文体。注意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可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答案 (1)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企及;(2)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 【参考译文】 白仁甫的《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在元曲中属于第一。然而他所创作的《天籁词》,非常粗浅,连给辛弃疾当奴隶都不配。难道是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写得工巧,或者是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文体。读者观看欧秦的诗远不如他的词,这就足够透过这些信息了解其中的原因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