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 雄。这一转变适应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 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 C 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 A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 想式微,故 B 错误;D 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 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 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题意中所示的三次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开始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选 A 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个逐渐演变的 过程,所以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不可能是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故排除 B 项;这三次 战争导致中国开放的商埠是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深入的过程,并不是三次战争均导致战后开放的 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故排除 C 项;列强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 以后,之前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排除 D 项。 3.自 19 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 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A.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B.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C.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00-1936 年“内地会”中英国传教士比例不断下降,美国和其他 国家的传教士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头 号经济强国,英国经济地位下降,这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 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侵华与传教相结合是近代西方传教的总体特征,不是从 19 世纪末开 始的;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英美两国之间在争夺 中国的问题上存在矛盾;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基 督教在华传播的总体发展趋势。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4.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 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 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说明《约法》不受世人欢迎,故表明其被毁有其必然因素,故 D 项正确;《约法》是资产阶级 革命的成果,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故 A 项错误。这部法律颁布于革命后,故 B 项错 误。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5.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 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 D。维新变法 运动发生在 1898 年,故排除 A 项,B 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 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6.1914 年 3-4 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 《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 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 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 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 1927 年,排除 C;材料中 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 D。 7.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 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 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答案】D 【解析】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 A;同仁堂只是 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 D 项正确,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 项错误。故答案选 D。 8.1904 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 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 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B 【解析】“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 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 正确;材料没有提 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 错误;C 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 错误。 9.《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 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 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故选 B;A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 因,排除。 10.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 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答案】B 【解析】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 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 是最主要的矛盾;C 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 选项错误,这种转变 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 点睛:中国从外部找原因到从自身找原因,体现出的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是在寻找原因上 的一个深入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充分理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 11.1919 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为此,李大钊指出:“我是 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这 场“问题与主义”之争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体现思想界救国道路的分歧 C.促进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 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转型 【答案】B 【解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民族危急加重,思想界的各种主张, 如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国寻找出路。思想分歧更多的是救 国道路的分歧,B 正确;李大钊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未将其与中国实际联系,尚未实现中 国化,排除 A;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而非在五四运动后,排除 C;题干 主旨是思想界的争论,而非民主革命转型,排除 D。 12.1912 年孙中山在致英国国民书中称,“鄙人……知禁烟之第一要者,固在全国禁种;然如 不以禁种之时同时禁卖,则禁种之令,极难施行。……曩者贵国仁人志士协助敝国禁烟,感激 之忱,久已铭诸肺腑。……恳求贵国人士……还我自由禁烟主权……,而出我人民于孽海焉。由 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孙中山重视禁烟问题 B.鸦片贸易是非法的 C.有英国人支持中国禁烟 D.资产阶级存在着软弱性 【答案】B 【解析】1912 年孙中山致信英国国民,指出禁止贩卖鸦片的重要性,感谢协助中国禁烟的人 士,恳求其支持中国政府的禁烟活动等内容,没有明确指出鸦片贸易是非法的,B 项符合题意; 孙中山重视禁烟、感谢英国仁人志士的帮助,恳求英国归还禁烟主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在材料中均有体现,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 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 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有居民 32209 户,嘉庆十八年(1813 年)增为 36929 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 “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光绪十五年(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 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 于光绪十九年(1893 年)建成。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 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 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 (但)当我们考察 19 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 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 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 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 料,否则不得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们。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再举两例加以简 要说明。 【答案】(1)变化:人口快速增长;专业市场形成;市镇经济繁荣;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 壮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 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基础)。举例: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 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有居民 32209 户,嘉庆十八年(1813 年)增为 36929 户”可归纳出人口增长;根据材料“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 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可归纳出专业市场形成和市镇经济繁荣;根据材料“成立湖北 织布局,在武昌建厂”可归纳出民用企业的创办。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武昌起义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变化、思 想宣传、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举例:如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 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中国民族工业 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的资产阶级渴望政治革命带来 “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当时人们特别感到解放的欢欣”,以为发展实业的最佳 “运会”到来了,而且确曾为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提供了封建专制政体下所不可能有的政治和经 济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说明: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19 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小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出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 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9 世纪 60、70 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或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放 松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华势力的 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注意:(每一项内容要求至少有对两点事实说明得得。有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试题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 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说明。本题依据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 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等信息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取观 点,说明依据所学可以从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入手。阐述依据材料中“中国民族工业……带 来‘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回答。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 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 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 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 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 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 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 程中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倡导博爱、平 等、自由、人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材料二中的“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 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等信息分析得出。 (2)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 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 着历史的连续性”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戊戌变法的影响等内容来回答。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 甲午战争后,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人称“状元实业家”。他以家乡为基地,以创办大 生纱厂为起点,先后创办了 20—个企业,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 冶炼等;并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在南通建立起以纺 织为中心的“大生地方经济体系”。在他的主导下,南通被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还 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创办 370—所学校,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南通纺织专业学校, 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05 年立宪运动兴起,张謇积极参与,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 求早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均遭清廷拒绝和镇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失望,最 终决定“不要再去捧持落日”,改而“扶起朝阳”,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参加孙中山为首 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当时南北两政权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瓦解危险。张 謇利用早年同袁世凯的师生关系和革命党人的有关承诺,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流、以国 家统一大业为重,促使袁态度发生重大改变。此外,张謇还亲自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利用临 时政府有关清室优待条件,从而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社会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謇。 【答案】(1)特点:以“救国”为目标;涉及领域广;与时俱进(重心由经济、教育后转向政 治领域;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社会影响大。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浪潮兴起; 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等。 (2)评价: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张謇以爱国救亡为己任,积极开展“实 业救国”的实践,并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后, 他顺应共和潮流,积极协调南北矛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实现。张謇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爱 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的“救国”理想难以实 现。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宣扬实业救国”反映出以“救国”为目标;材料“领域涉及轮 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说明涉及领域广;材料“还致力于教育事业” 说明致力于教育;材料“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反映出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从材料 中可以分析出社会影响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 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状元实业家”“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 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从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教育、推动国家统一、“救国”理想难以实现等方面来分析 出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