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文)试题 解析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D.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C 【解析】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与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这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说明了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故②④符合题意;精神文化并不是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故①错误;精神文化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的特点 3.犹太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一点蜂蜜,然后让小孩去亲吻。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高水准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有了文化教育,人的文化素养就会提高 ④文化素养具有后天形成性和可塑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②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③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根据题目,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通过在书上涂抹蜂蜜让孩子爱上读书说明了高水准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惧来的,文化素养具有后天形成性和可塑性。故①④入选。本题选A。 考点:文化素养 4.“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7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为素材创设情境,富有人文气息。民谣、剪纸、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与主流媒体的结合,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建设先进文化和抵制落后文化,①③适合题意;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公益广告”,没有体现经济效益,排除②项;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集中体现 B.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C.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D.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题干体现的是《孙子兵法》经久不衰且作用巨大,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BC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 D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点睛】准确区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 在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贵州代表团的规模为历届最大,参展产品种类繁多,有银饰、刺绣、陶瓷、蜡版画、漆器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展现了前进中的贵州的生机和魅力。这表明 ①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文化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我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展览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人们领略丰富的贵州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文化,①正确,“充分展现了前进中的贵州的生机和魅力”体现了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正确;②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但是但材料强调了文化的区域性,不选;④错误,我国的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征 【名师点晴】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2)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7.下列选项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③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这表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对社会有重大的影响;“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对社会有重大的影响,①③正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关系最密切的六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答案】B 【解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B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起决定作用,A是错误的;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D是不科学的。 9.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下列古语与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C.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10.“小小红包,块儿八毛,引无数土豪竟折腰。”除夕之夜,不少人手机不离手,为抢到块儿八毛的红包玩得不亦乐乎。通过社交网络“抢红包”俨然成为了新年俗,亲朋联络除了拜年,可能还会问:您抢到红包了吗?这一现象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基本内涵会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影响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其内涵会因时而变。②选项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题目中,这一现象表明了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影响。故③④入选。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下列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等同 ②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①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区别,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③正确表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符合题意;④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速、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A. 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 “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 “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表现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深阅读”能够使人具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和叩问心灵的力量,有助于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说法绝对,C错误。答案为D 【点睛】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潜移默化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无形性,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深远持久侧重影响的效果和持久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3.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被列入“非遗”,是基于 A. 保护古琴—民族情感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 B. 保护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研究中国文明演进—传承民族文化 C. 保护古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 D. 保护古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标志—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是基于保护古琴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C说法符合题意。A中民族情感集中表达是说民族节日,不是说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B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传统建筑的继承,与题意不符。D中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字,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遗产的地位及意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4.2017年6月,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来自中国绍兴的越剧演员用华美的舞姿、清新多变的喝腔和具有浓郁中国江南风情的服饰,为全场1500余名中外观众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让邮轮上的观众享受了一场东方文化盛宴。这一做法 A. 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相同的特点 B. 在“走出去”中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经济价值 C. 彰显了中华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D. 打开了外国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来自中国绍兴的越剧演员用华美的舞姿、清新多变的喝腔和具有浓郁中国江南风情的服饰,为全场1500余名中外观众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让邮轮上的观众享受了一场东方文化盛宴。这一做法彰显了中华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故C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中“经济价值”的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5.2017年2月1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派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亚洲团在缅甸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春节访问演出,受到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表明 A.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C.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亚洲团在缅甸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春节访问演出受到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表明文化既然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D项正确;A、B、C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 16.采撷众多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其主要蕴含和表达了“家”与“国”的情怀,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 ②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 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 ④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③选项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的表述错误,排除。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征。题目中,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故①②入选。选A。 17.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成果中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而目前,中国的1202所本科学校中,2001年以后建立的就有678所,建校时间不足16年的占到了55.6%,为此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重视高等教育是基于 A.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 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C.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 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就是基于教育的特有功能,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排除;B说法不科学,排除;D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教育的功能 18.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广德国文化的机构叫“歌德学院”,西班牙类似机构叫“塞万斯学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叫“孔子学院”。从2004年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上述现象表明 A. 各国都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B. 各国都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C.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D.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一般的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德国、西班牙、中国等国家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广本国文化,这表明各国都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B项正确;A项中“都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说法错误,排除;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B。 19.朋友圈里晒书单、聊感悟,热闹又时尚,阅读正在变成悦读。从朋友的口碑传播到知名人士的书单罗列、权威媒体的打分排名,新的技术手段为荐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图书漂流等新玩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一现象对出版企业的启示是 ①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 ②立足科技创新,增进社会效益 ③要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 ④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直播、图书漂流等新玩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启示出版企业要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①正确;材料启示出版企业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而不是立足科技创新,②不选;材料与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无关,③不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启示出版企业要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而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性质看,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20.“民惟邦本”这一观念出自《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当前,在党内集中推广“民惟邦本”这一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传承亲民、保民的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党员素养,使其自觉抵制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具有积极作用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作为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①符合题意;“在党内集中推广‘民惟邦本’这一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传承亲民、保民的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党员素养,使其自觉抵制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说明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具有积极作用,故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民本思想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非博大精深,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1.习近平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之所以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说法符合题意。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因为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对,文化继承需要以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③说法不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不是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2.泱泱五千年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政情和民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史资政、以古鉴今,广泛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不仅探寻到更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制度愈加成熟。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②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广泛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思路中,探寻到更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制度愈加成熟。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故②④表述正确入选。③选项表述不恰当,正确的表述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C。 23.2017年9月,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开始在全市推广开来。读本中不仅收录戏曲剧照、卡通戏曲造型,还设置了戏曲话题和互动活动。孩子们通过课本和一系列活动一起学习戏曲知识,体验戏曲乐队、服装、舞美。孩子们说,我们越来越喜欢戏剧!这体现了 ①戏曲进校园推动了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生命力 ③传统文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推广“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说明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生命力,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③说法不科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4.“正能量”一词本为物理学术语,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但经过一些博主通过微博将其赋予新内涵并借助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具有了积极意义。这一现象表明 A. 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B. 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C. 网络是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正能量”一词借助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流行语,这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D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而不是大众传媒,排除;B说法错误,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大到政治经济活动小到家庭聚会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排除;C说法错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是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全面认识文化创新的途径: (1)社会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途径。 25.台湾作家龙应台对孩子讲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尊严,你就有成就感。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是强调 A. 良好的文化修养优化人的生活态度 B.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C. 用功读书就能提高人的成就感和尊严感 D. 用功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龙应台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拥有尊严,拥有成就感”而要求孩子用功读书。龙应台的话强调良好的文化修养能优化人的生活态度,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的功能,也没有体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夸大了读书的作用,排除。故本题选A。 26.莫言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随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说明 ①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之一 ②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可以进行交流、借鉴,故④可以入选;题中“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体现了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③不合题意要求;答案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7.教育部近日公布的《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需求。下列对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有 ①优化教育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为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④发挥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关键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错误,该观点混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④选项表述错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题目中,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故①③选项入选。选B。 2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平时序”。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这说明 ①反映国家和民族命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 ②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 ③文艺创作应遵循自身规律,发掘本民族优秀文化 ④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创作的相关知识。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这表明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②正确;史诗是人民创造的,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这表明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④正确;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C。 29.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嫁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排除。②选项表述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尊重并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③④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D。 30.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A.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B. 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C. 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D.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没有难度,可用自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A选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道大题4小问,合计40分。请在答卷上作答。) 31.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点,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用于生产中,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工匠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点,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对社会的作用”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受益主体是社会发展。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文化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文化的作用 1.对社会: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个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6月16日,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中,《朗读者》荣获最佳幸福电视节目。《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的意义。 【答案】(1)①创设有益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 ②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依托大众传媒,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激发观众兴趣,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 ④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①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有利于展示文化的多样性。 ②中外名著互译共存有利于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③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外文出版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中外名著互译共存有利于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一,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相关信息分别从文化影响人的来源、特点;文化塑造人生;大众传媒的作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二,知识范围为“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分别从展示文化多样性;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⑴.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⑵.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⑶.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⑷.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⑴.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⑵.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⑶.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16年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G20晚会的成功离不开创作团队每个人的努力。如所有的场景、舞蹈都要在湖面,三伏酷暑,演员们练了一遍又一遍;晚会的灯光、舞台的材质、表演道具等的选择也几经更换,反复推敲、反复试验。晚会创作方面,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呈现了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相关知识,说明《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是如何做到震撼盛放的。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的震撼盛放,得益于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经过创作团队、演员的反复试验的实践,创造出了震撼的晚会。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深入挖掘杭州的传说、神话及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中西合璧说明需要面向世界,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解析】 【分析】 此题以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相关知识,说明《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是如何做到震撼盛放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错误倾向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⑶.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⑴、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⑶、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⑷、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⑸、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