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过关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过关卷

部编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过关卷 时间:100 分钟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 xún zhāng zhāi jù(),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 jǔ jué()消化。换 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 注,zī zī bú juàn()。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B.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 出的话啊!”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温州面临东海,江河纵横,海产品栩栩如生....。 3.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3 分) A.甲骨文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B.为了提高准确度,北京第四次全市范围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首次实现了 GPS 定位 全覆盖。 C.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当地市场,适应和熟知当地法律与文化。 D.在“足球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孝感市中小学建立了 162 个校园足 球队。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 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 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 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 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 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 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5.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 关题目。(12 分)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 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 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就这样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更 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 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正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 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 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 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下面“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 意语意连贯。(8 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 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写 作 目 的 和 大 致 内 容 有 了 初 步 的 了 解 , 犹 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略读 与精读相结合。略 读全书,有利于 整体把握主要内 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 多。 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 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 外 , 在 阅 读 过 程 中 还 要 注 意 利 用 工 具 书 和 有 关 参 考 资 料 , 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5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9 分)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 之悠悠。”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 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 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 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 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 7.【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8.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6 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 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 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 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 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 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 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 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 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自己 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 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不是把尽责看作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 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 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 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 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 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态度完全是被动的,他 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 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 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 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 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 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 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 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 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 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 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 会。 9.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 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4 分)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 分) 11.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4 分)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12.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4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0 分)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 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 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 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 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 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 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 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 踝。 那是儿子 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 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 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可能:儿子要么还钱,要 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 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 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 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 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3.小说主要写了关于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1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 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5.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 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4 分)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17.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4 分) 三、作文(50 分) 18.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要 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勇往直前(2)学会等待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 600 字。 答案:第四单元过关卷 一、1.jié nàn 寻章摘句 咀嚼 孜孜不倦 2.C 点拨:A 项中“义愤填膺”指胸中充满义愤,与语境不符。B 项中“忍俊 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语意不符。D 项中“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 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C 点拨:应该是“熟知和适应当地法律与文化”。 4.D 点拨:《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写的,主要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5.(1)示例: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 质变化。 (2)①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 ②精读细节,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③摘抄与写作相结合 ④辅助理解难点和拓展相应的知识内容 二、(一)6.C 点拨:“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 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7.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 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 君王(国家)。 8.【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 远处烽火台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 一轮圆圆的落日。此联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 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 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联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 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二)9.第②段:自己人生的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 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10.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 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11.示例一: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 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示例二: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 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12.略。 点拨: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即可。 (三)13.①儿子(14 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 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4.(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15.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 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 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 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16.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 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 “前面有灯光”激励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儿子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他 如一盏灯,照亮儿子前行的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18.思路点拨:从审题立意方面来看,两个题目各有侧重。先说第二个题目, 现在的人们有一种浮躁的心态,他们患得患失,好高骛远,太急于求成。 “学会等待”就是学会沉静,留一份信念,留一份真诚,在等待中成长、 成熟,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坚定。而第一个题目是说,生活的道路 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会有许多绊脚石,即使困难重重,即使跌得遍体鳞 伤,也要勇敢前行,在黑暗时看到曙光,在迷惘时怀有希望。如此,只 要把握了侧重点,紧扣题目,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文章既可以是对未来的向往,注重愿景;也可以是对过往岁月的顾盼, 对某人某事的深刻感悟,注重回忆。这需要我们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家 庭,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从身边的小事中体会情感的变化, 发现自己的成长,并在写作中完成对自我及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领悟。 例文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