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纯合子亲本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B.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C. 表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D.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还受环境的影响。 3、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4、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型。 【详解】A、纯合子亲本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例如aa和aa交配,子代全为aa,A错误; B、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不同表现型个体的现象,B错误; C、表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由于表型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同源染色体上也存在非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C。 2.在完全显性情况下,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子代表型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Ffgg和ffGg B. FFGG和FfGg C. ffGG和Ffgg D. FfGg和ffGG 【答案】B 【解析】显性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若环境条件相同,AA和Aa都表现显性性状,aa表现隐性性状。 【详解】A、Ffgg表现出一显一隐,而ffGg则是一隐一显,A错误; B、FFGG和FfGg都表现出双显性状,B正确; C、ffGG表现出一隐一显,Ffgg表现出一显一隐,C错误; D、FfGg表现出双显性状,而ffGG表现出一隐一显,D错误。故选B。 3.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及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B.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艾弗里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答案】C 【解析】1、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A正确;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并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用物理模型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D正确。故选C。 4.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雄性中有黄色和白色个体,雌性中只有白色个体。下列杂交组合中,能够出现3:1的性状比例的是( ) A. ♀Yy×♂Yy B. ♀Yy×♂yy C. ♀yy×♂YY D. ♀YY×♂YY 【答案】B 【解析】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即雄性蝴蝶中,基因型为Y_个体表现为黄色性状,基因型为yy的个体表现为白色性状,而雌性蝴蝶无论基因型是什么都表现为白色。 【详解】A、♀Yy×♂Yy后代中雌性全为白色,雄性中黄色∶白色=3∶1,雌雄比例相等的条件下,黄色∶白色=3∶5,A错误; B、♀Yy×♂yy,雌性全为白色,雄性中黄色∶白色=1∶1,所以黄色∶白色=1∶3,B正确; C、♀yy×♂YY,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黄色∶白色=1∶1,C错误; D、♀YY×♂YY,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黄色∶白色=1∶1,D错误。故选B。 5.果蝇的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表型都是灰身红眼的雌雄个体杂交,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1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黑身个体,白眼只在雄蝇中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 F1雌雄果蝇中黑身个体均占1/4 D. F1红眼个体交配,不会出现白眼后代 【答案】D 【解析】假设体色的基因是A、a,控制眼色的基因是B、b,灰身红眼(♀)与灰身红眼(♂)杂交,F1雌雄蝇中都出现了黑身,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白眼只在雄蝇中出现,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又眼色有性别差异,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 【详解】A、由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分析,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B正确; C、体色亲本基因型是Aa,所以F1雌雄果蝇中黑身个体(aa)均占1/4,C正确; D、F1红眼雌性有XBXB,XBXb,雄性基因型是XBY,所以子代会出现白眼雄性XbY,D错误。故选D。 6.现有两块农田,农田A混合种植了杂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而农田B混合种植了甜玉米和杂合非甜玉米。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玉米的甜和非甜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其他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 B. 农田B中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不全是甜玉米 C. 农田A中高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有3/4为高茎 D. 农田B中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3/4为非甜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由“杂合高茎豌豆”可知,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由“杂合非甜玉米”可知,非甜对甜为显性性状。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进行自交;玉米为雌雄异花植物,因此混合种植的玉米既可以杂交,也可以自交。 【详解】A、由于矮茎为隐性性状,所以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A正确; B、甜玉米是隐性性状,玉米可以杂交,所以如果接受了非甜玉米的花粉,则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也有非甜玉米,B正确; C、农田A中杂合高茎豌豆自交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有3/4为高茎,C正确; D、农田B中非甜玉米要接受甜玉米的花粉,不是严格自交,所以后代非甜玉米的比例不是3/4,D错误。故选D。 7.达乌耳鼠的毛色(基因A、a控制)和尾形(基因B、b控制)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多对黄毛鼠相互交配,雌雄后代中黄毛:黑毛均为2:1。多对尾弯曲鼠相互杂交,雌鼠全部尾弯曲,雄鼠中有一定比例的尾正常个体出现。现让一对黄毛尾弯曲的鼠为亲代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体中不存在AA基因型的个体 B. 控制尾形的基因最可能在X染色体上 C. 杂交后代中黄色尾正常的个体占1/6 D. 杂交后代中黄色尾弯曲的雌性个体占1/3 【答案】C 【解析】根据黄毛鼠杂交后代出现黑毛可知,黑毛是隐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均为Aa;根据弯曲鼠杂交,雌雄的表现型不同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亲本均为Aa,而后代中黄毛:黑毛均为2:1,故推测AA致死,A正确; B、根据后代雌雄个体中尾形表现型不同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黄色尾弯曲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或AaXBXB、AaXBY,又AA致死,故后代中黄色尾正常的比例为2/3×1/4=1/6或0,C错误; D、杂交后代中黄色尾弯曲的雌性个体占2/3×1/2=1/3,D正确。故选C。 8.果蝇的受精卵有8条染色体,其中4条来自母本,4条来自父本。受精卵变为成虫,成虫又开始产生配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B. 配子中的4条染色体,其中2条来自父本,2条来自母本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的多于来自父方的 D. 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 【答案】B 【解析】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A正确; B、配子中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的,所以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条数不确定,B错误; C、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受精卵中细胞质基因全部来自卵细胞,所以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的多于来自父方的,C正确; D、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D正确。故选B。 9.为了验证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在含有宿主细胞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带有放射性32P标记的物质进行体外培养,发现子代病毒带有放射性,选用带有放射性32P标记的物质是以下哪一种( )(注:d表示脱氧,A、G、T、U表示碱基) A. dT-32P~P~P B. U-32P~P~P C. dA-32P~P~P D. dG-32 P~P~P 【答案】B 【解析】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详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的糖是核糖,同时与DNA相比,特有的碱基是U尿嘧啶,因此选用带有放射性32P标记的物质是U-32P~P~P。故选B。 10.真核细胞基因具有的启动子相当于转录的开关,可以被修饰。如果给启动子中的胞嘧啶加上甲基基团(-CH3),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凝缩成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胞嘧啶去甲基化会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B. 启动子是位于DNA上的一段用于起始DNA复制的片段 C.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D. 被甲基化的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C 【解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题干信息“DNA的胞嘧啶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启动子中的胞嘧啶加上甲基基团(-CH3),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说明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而不是去甲基化,A错误; B、启动子是位于DNA上的一段用于起始DNA转录的片段,B错误; C、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C正确; D、被甲基化的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故选C。 11.癌症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产生是原癌基因突变成抑癌基因导致 B.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 C. 癌细胞具有“不死性”,能够进行无限增殖 D. 日常生活中致癌因子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答案】A 【解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癌细胞的特征: (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A、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A错误;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B正确; C、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C正确; D、日常生活中致癌因子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A。 12.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全长约为27~32kb,其核酸为正链单链RNA,特点是可以以自身为模板,指导合成病毒相关蛋白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病毒自身不含逆转录酶 B. 过程①直接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共有两种RNA参与 C. 图中所示的酶可能是RNA聚合酶,可以催化RNA的合成 D. 过程①和②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图示为新冠病毒的繁殖过程,其(+)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成蛋白质,也可作为模板,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合成(-)RNA,(-)RNA再进一步合成(+)RNA,(+)RNA与结构蛋白组装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可以进行RNA的自我复制,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所以不含逆转录酶,A正确; B、过程①是翻译,共有三种RNA参与,B错误; C、图中所示的酶可能是RNA聚合酶,可以催化RNA的合成,C正确; D、过程①和②都是核糖核苷酸之间配对,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正确。故选B。 13.我国大面积栽培的水稻有粳稻(主要种植在北方)和籼稻(主要种植在南方)。研究发现,粳稻的bZIP73基因通过一系列作用,增强了粳稻对低温的耐受性。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水稻的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 bZIP73基因的1个核苷酸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 C. bZIP73蛋白质的1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 D. 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根据“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一个脱氧核苷酸不同,导致两种水稻相应蛋白质存在一个氨基酸差异。”可知,粳稻和籼稻的差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详解】A、遗传信息是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所以如果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定会引起遗传信息发生改变,A错误; BC、bZIP73基因的1个核苷酸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同时导致的1个氨基酸的差异不是基因重组造成的,B正确,C错误;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仍然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蛋白质也不会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B。 14.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性的子代。下图表示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类型的基因重组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B. 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 C. 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D. 纯合子自交会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交叉互换,图乙表示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图甲表示交叉互换,图乙表示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只有乙类型的基因重组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A错误; B、只有甲(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B错误; C、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C正确; D、纯合子自交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故选C。 15.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细胞中都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丙细胞对应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 丁细胞对应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 乙对应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a 【答案】B 【解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2、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判断题图中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甲细胞内有3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内有3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丁细胞内有1个染色体组。 【详解】A、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有细胞甲、乙, A正确; B、丙如果由配子发育而来,则是单倍体,B错误; C、丁细胞只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对应个体一定是单倍体,C正确; D、乙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对应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a,D正确。故选B。 16.遗传病患者承担了或多或少的痛苦,但维持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而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则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 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 C. 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 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答案】D 【解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与基因结构改变无关,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也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B错误; C、杂合子筛查对预防隐性致病基因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C错误; D、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通过产前诊断初步确定,D正确。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B错误;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B。 18.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而胚胎学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 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这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论点提供有力支持 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D. 种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 B、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这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论点提供有力支持,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种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9.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理论上F2会出现的是( ) A. 出现8种表现型、27种基因型 B. 纯合子占F2代总数的1/8 C. 高茎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为1:1 D. 红花子粒饱满:白花高茎为9:1 【答案】ABC 【解析】设用A/a、B/b、C/c三对基因来表示三对相对性状,则纯合红花高茎子粒皱缩的基因型为AABBcc,纯合白花矮茎子粒饱满的基因型为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 【详解】A、则F2的表现型有2×2×2=8种,基因型为3×3×3=27种,A正确; B、子二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2=1/8,B正确; C、高茎子粒皱缩即--B-cc:白花子粒饱满即aa--C-=(1×3/4×1/4):(1/4×1×3/4)=1:1,C正确; D、红花子粒饱满(A__C_):白花高茎(aaB---)=(3/4×1×3/4):(1/4×3/4×1)=3:1,D错误。 故选ABC。 20.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Ⅲ区段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等位基因存在于Ⅱ区段上,则该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仍然与性别有关 C. 若某病是由位于Ⅰ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女性患病概率大于男性 D. 若某病是由位于Ⅰ区段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答案】CD 【解析】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详解】A、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由于在Y染色体上,所以只有男性患病,患病者中没有女性,A正确; B、出现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家庭,后代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该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仍有关系,B正确;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的概率大于女性,C错误; D、若某病是由Ⅰ片段上显性基因控制的,则女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D错误。故选CD。 21.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蝗虫性染色体组成为XO。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蝗虫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B. 有丝分裂后期,雌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雄蝗虫多l条 C. 雌蝗虫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D. 雄蝗虫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相同 【答案】D 【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雌蝗虫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有染色体48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4条,A错误; B、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雌蝗虫体细胞有染色体48条,雄蝗虫有46条,多两条,B错误; C、雌蝗虫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12个四分体,C错误; D、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正确。故选D。 22.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和④均是①中某些片段转录的产物 B. 细胞质基质中②携带③的种类由④决定 C. 核糖体与起始密码子结合从而启动基因的表达 D. 除终止密码子外,密码子与氨基酸种类一一对应 【答案】BCD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②表示转运RNA,③表示氨基酸,④表示信使RNA,⑤表示多肽链。 【详解】A、②tRNA和④mRNA均是①DNA中某些片段转录的产物,A正确; B、细胞质基质中②携带③氨基酸的种类由tRNA决定,B错误; C、核糖体与起始密码子结合从而启动翻译过程,C错误; D、除终止密码子外,有的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密码子,所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故选BCD。 23.某生物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ccDdeeFF,基因a至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依次分布在1~6处(如下图),下列选项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 B. C. D. 【答案】AB 【解析】可遗传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产生型基因型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分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到位。 【详解】A、该变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A正确; B、该变异缺失E(e)和F基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及种类没有改变,因此没有发生变异,C错误; D、由于生物个体中没有B基因,该染色体上出现B基因,因此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B。 24.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甲、乙两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Ⅱ-3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D. Ⅲ-9和Ⅲ-10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3/4 【答案】ABD 【解析】分析题图:1、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Ⅱ3和Ⅱ4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I1和I2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乙两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 C、Ⅲ7正常,甲病的基因型是aa,所以Ⅱ3只患甲病,故其基因型为AaXBY,C错误; D、Ⅲ9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Ⅲ10的基因型为aaXBXb,则他们所生孩子正常的概率为1×3/4=3/4,D正确。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25.某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毛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当有A基因存在时,毛色为白色。无A基因时,则有褐色和红色两种类型。请回答问题: (1)纯合的褐色雌性个体和红色雄性个体杂交,后代全部为褐色,则B基因控制的性状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探明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选择的亲本表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杂交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3)若已确定B、b位于X染色体上,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种。现有两白色个体杂交,后代中有褐色雄性和红色雌性个体出现,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红色雌性后代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褐色 褐色雄性和红色雌性 雌性都为褐色、雄性都为红色 10 AaXBXb、AaXbY 1/16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有A基因存在时,毛色为白色,因此基因型AA、Aa个体表现型均为白色,此时个体中基因B、b的基因型不会影响表现型,只有基因型aa的个体会表现褐色或红色,此时需要考虑个体中基因B、b的基因型。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BB、Bb、bb共3种;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则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Y、XbY共5种。 【详解】(1)纯合的褐色雌性个体和红色雄性个体杂交,后代全部为褐色,因此褐色对红色为显性,B基因控制的性状类型为褐色。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探明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选择褐色雄性和红色雌性杂交。若后代雌性都为褐色、雄性都为红色,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若后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无明显差异(如均为褐色,或均为褐色∶红色=1∶1),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3)若已确定B、b位于X染色体上,当有A基因存在时,毛色均为白色,而基因B、b的基因型组合类型有5种,则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5=10种。现有两白色个体杂交,后代中有褐色雄性(aaXBY)和红色雌性(aaXbXb)个体出现,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红色雌性后代出现的概率为1/4×1/4=1/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伴性遗传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掌握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和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方法,然后分析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和计算。 26.某果蝇(2n=8)的基因组成为AaBb,两对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细胞乙是由细胞甲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细胞,图丙为果蝇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甲产生细胞乙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实现了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这是产生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2)产生细胞乙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CD段细胞含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若细胞甲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段,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含31P的果蝇精原细胞置于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将其中一个细胞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接着进行减数分裂,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叉互换 非等位基因 AABb或Aabb 4 FG 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AaBb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8 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精原细胞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核DNA都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不发生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均有32P标记 【解析】图甲中A和B,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产生了Ab的配子(图乙),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图丙中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是有丝分裂后期,FG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不含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1)有A和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但产生了Ab的配子,可能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 (2)如果是Aa发生了交叉互换,则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是Aabb,如果是Bb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基因型是AABb。 (3)图丙中CD段含有同源染色体2n对,所以有四个染色体组;如果甲产生了AaBb的配子,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aBb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对应图丙的FG段。 (4)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8,在含32P的培养基中让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将其中一个细胞置于31 P的培养液中接着进行减数分裂,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精原细胞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核DNA都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不发生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均有32P标记,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8。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模式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组,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减数分裂,掌握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掌握染色体数目的判断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遗传信息表达”的相关问题: 资料一: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对“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蛋白质”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61年,南非生物学家布伦纳、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和美国遗传学家梅瑟生经过实验发现,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后,裂解细菌离心并分离出RNA与核糖体,分离出的RNA含有14C标记。他们把分离得到的某些RNA分子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这些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 资料二: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细胞中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前体RNA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非编码RNA,如miR﹣223(链状),HRCR(环状)。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基因miR﹣223 过度表达,所产生的miR﹣223可与基因ARC的mRNA特定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 (1)资料一实验中,选择尿嘧啶作为标记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上述分离得到的“某些RNA分子”的模板是____________,新合成的含14C标记的RNA通常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一实验中RNA与噬菌体的DNA通过________________原则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与基因DNA相比,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____________。 (3)资料二中,该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 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②过程中,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当心肌长期缺血、缺氧时,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开发减缓心力衰竭药物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 噬菌体的DNA 作为翻译的直接模板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 相同 tRNA 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基因miR﹣223过度表达,所产生的miR﹣223可与ARC的 mRNA 特定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miR﹣223的翻译过程,凋亡抑制因子合成减少,细胞凋亡数量增多 促进基因ARC的表达;抑制基因miR﹣223的表达(抑制miR﹣223与基因ARC的 mRNA的分子杂交) 【解析】1、DNA所含有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 RNA含有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2、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 【详解】(1)资料一中的实验探究遗传信息的表达,而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因此选择尿嘧啶作为标记物; 由材料信息可知,分离出的某些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则这些RNA分子的模板为噬菌体的DNA; 新合成的含14C标记的RNA通常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过程,可以作为翻译的直接模板。 (2)RNA与噬菌体的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与DNA分子相比,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 (3)T1、T2、T3 三条多肽链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所以氨基酸顺序相同;②过程中,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 (4)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基因miR﹣223过度表达,所产生的miR﹣223可与ARC的 mRNA 特定序列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miR﹣223的翻译过程,凋亡抑制因子合成减少,细胞凋亡数量增多,所以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可以通过促进基因ARC的表达;抑制基因miR﹣223的表达(抑制miR﹣223与基因ARC的 mRNA的分子杂交缓开发减缓心力衰竭药物。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表达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所给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提取、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理解资料二中的信息,需要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实践运用。 28.目前,我国是世界西瓜产业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人们平常食用的普通西瓜是二倍体,其果肉有红瓤和黄瓤之分,分别由一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控制,而多倍体西瓜的细胞通常比二倍体西瓜的细胞大,细胞内有机物含量高、抗逆性强,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下图表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在F1中发现了基因型为RRr的三体西瓜植株X,植株X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用正常植株丙的花粉直接培育出的后代属于_____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溶液要滴在F1幼苗的芽尖部位,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 (3)鉴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确认植株丁染色体数目加倍最直接的证据。首先取植株丁幼嫩的芽尖,再经固定、解离、__________________和制片后,制得鉴定植株丁芽尖的临时装片。最后选择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4)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有人说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就是培育新物种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染色体变异 单 R∶r=1∶1 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得到四倍体植株 漂洗、染色 有丝分裂中期 属于 不正确,植株戊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1)三倍体西瓜RRr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其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用丙花粉培育出的后代是单倍体,丙的基因型为Rr,故其培育出的单倍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 (2)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得到四倍体植株,故常把秋水仙素滴在子一代幼苗的芽尖部位。 (3)可以取植株丁幼嫩的芽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4)三倍体西瓜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其无籽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植株戊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不是一个新物种,故上述说法错误。 【点睛】由花粉或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 29.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_。 (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 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答案】基因库 自然选择 是 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 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 60% 减小 【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1)一个种群所包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有利于纤维素的消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过程是定向的。 (2)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美洲狮和狼(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被捕食者)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 (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所以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4)假设雌雄各有100个个体,则XA的基因频率=,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变小。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进化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共同进化的知识,掌握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