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6月校际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6月校际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 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 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 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 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意识,D正确;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宗法观念无关,B排除;材料与生活文化交流无关,C排除。故选D。 2.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 形成了制约机制 B. 实现了权力集中 C. 杜绝了吏治腐败 D. 避免了裙带关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A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3.流行服饰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反映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呈现不同的特色。依据所学知识推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色是 A. 等级分明 B. 丰富多彩 C. 清新自然 D. 简朴传统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其服饰特色是丰富多彩 ,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A. 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 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C. 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 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宋代书院选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体现的是理学对办学理念的影响,体现的是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C正确;书院的选址和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无关,A排除;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B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D排除。故选C。 5.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答案】A 【解析】 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排除D项。 6.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 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 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答案】B 【解析】 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 7.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发布表明教育“新政” A. 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 B. 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C. 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 D. 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虽然考查西方的政治及技术,但是四书五经仍然在考试范畴,这说明当时新政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及人才的选拔,C排除。故选D。 8.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A.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 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促进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一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抗日战争时期,B排除;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尚未爆发,D排除。故选C。 9.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A.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B. 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 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从1927年到1933年,这一时期党员的比重是农民的数量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有关;从1938年开始,农民比重相对下降,此时的地主、中小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数量有所上升,这主要和当时抗日战争全民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有关,因此材料说明的是中共的革命策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B正确;A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0.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A. 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 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 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 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中国采取“不争论”的策略,并避免对相关问题的回应,主要是要防止落入西方国家想破坏会议进程的圈套,以此维护会议的顺利进行,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A正确;材料主旨与中国想要树立形象无关,排除B项;参与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没有大国,排除C项;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1. 雅典(伯里克利时代)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如普罗塔格拉被控为无神论者而遭驱逐出境,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罪”被判处死刑。这表明雅典法律 A. 悖离人民主权原则 B. 限制公民个人自由 C. 严格维护城邦利益 D.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因为发表对宗教不同的意见而遭到雅典法律的处罚,这说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能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存在一定的弊端,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并非单纯的维护城邦利益,C排除;思想文化专制与当时雅典的政治相冲突,D排除。故选B。 12.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洲和欧洲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欧洲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咨文表达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意图 A. 在西半球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B. 支持拉美各国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C. 宣扬美洲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 D. 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罗主义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因此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外交意图是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D正确;AB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D。 13.以下是近代英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统计 据此可知 A. 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世界市场产业分工形成 D. 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在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世界市场产业分工形成,不同的地区成为英国不同领域的对外贸易出口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的殖民霸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贸出口额,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14.据统计,在1901—1920年英国所创造的159名贵族中,除因军功受封者外,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多数为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土地背景。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变革 B. 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C. 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降低 D.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贵族成分发生变化,其中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专业人士等开始进入贵族行列,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分化,A正确;材料与工人运动无关,B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故选A。 15.据统计,1933—1937年,苏联普通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近37万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将近20万人;各类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人数达62万多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乎增加了1倍。这表明苏联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A. 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 B. 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D. 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答案】C 【解析】 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培养出的中高等专业人才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数十万人,表明苏联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C项正确;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与中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迅猛增长不符,A项错误;只有中高等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苏联教育发展是为了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B项错误;只有中高等专业人员的培养情况,不能说明苏联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摘自诸葛亮《出师表》(《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诸葛亮的人格品质及执政理念。 (2)说明材料中诸葛亮品行、思想的成因。 【答案】(1)人格品质:忧患意识(使命感、责任担当精神);崇尚忠义;公正、正直。 执政理念:严明赏罚(恪守规章,公正理政);广开言路;选贤任能。 (2)成因:儒家思想的熏陶;个人的修养;历史经验教训的启迪。 【解析】 (1)人格品质:根据材料“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归纳出诸葛亮的忧患意识;根据材料“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可归纳出崇尚忠义;根据材料“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归纳出公正、正直。理念:根据材料“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可归纳出严明赏罚;根据材料“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可归纳出广开言路;根据材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归纳出选贤任能。 (2)成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展现的忠义观念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先汉和后汉的兴衰教训中可以看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启迪;另外诸葛亮的个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决定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大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160多位参政员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国策,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 在1944年9月5日的参政会开幕式上,多位参政员指出,“中央地方各地之贪污现象,未能尽法惩治,为抗战建国时期之大患”,这一问题长期讨论而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参政员访问了延安,回到大后方后,他们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1944年9月,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会上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建议,不仅得到了中间党派的积极响应,甚至连美国方面在最初阶段也表示支持。蒋介石集团拒绝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1945年5月,中共以“此次所谓新的国民参政会之召集……完全出国民党一手包办”为由,明确宣布不再参加新一届国民参政会。7月,国民参政会四届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参政员和许多其他方面人士未出席会议。280名参政员第一天到会的仅有180人,与会国民党参政员占参会总人数的84%。 国民参政会运行过程以1944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国共两党的形象经历了国共双赢、国降共升阶段。 ——据洪富忠《战时中共在国民参政会的形象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民参政会运行过程中的“国共双赢”“国降共升”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国共双赢:国民参政会的召开,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有利于团结抗战;提高了国民党在全国的政治威望,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地位。 国降共升:参政会揭露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执政能力底下,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推行独裁政治,压制民主,对其形象必然产生不利影响。中共根据地建设成就和治理能力得到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党派积极追求民主政治,对政治形象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 国共双赢:根据材料“1938年春国民政府决定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召开国民参政会,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有利于团结抗战;提高了国民党在全国的政治威望,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地位,因此体现的是国共双赢。 国降共升:根据材料“1945年5月,中共以“此次所谓新 国民参政会之召集……完全出国民党一手包办”为由,明确宣布不再参加新一届国民参政会”可知,这一时期参政会揭露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执政能力底下,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推行独裁政治,压制民主,对其形象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材料“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参政员访问了延安,回到大后方后,他们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可知,中共根据地建设成就和治理能力得到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党派积极追求民主政治,对政治形象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体现的是国降共升。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海关部署,必须是统一集中的和独立自主的国家机关,海关部署负责对各种货物及货币的输入输出执行实际的监督管理……以此来保护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决定》明确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本原则: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或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品的进口采用保护税率;对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订征更高的税率;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其税率要低或免征关税;一切必需的科学图书,防治病虫害等物品及若干药品、免征或减征关税;对于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家,要规定比一般高的税率;为了发展我国的出口货物的生产,出口只订低税或免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政务院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税则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用途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17大类、89组、939个税号,共1700多个税目。这一税则实施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国务院颁布新的税则和条例为止。 ——据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等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关税税率政策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高关税,关税优惠面相对狭窄;重积累、轻消费;将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等。 (2)积极意义: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海关部署负责对各种货物及货币的输入输出执行实际的监督管理”可归纳出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政策;根据材料“对于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订征更高的税率;对国内很少或不能生产的设备器材、工业原料、粮食种子及肥料等,其税率要低或免征关税”可归纳出实行高关税,关税优惠面相对狭窄及重积累、轻消费;根据材料“;对于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家,要规定比一般高的税率”可归纳出将贸易与政治(外交关系)挂钩等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促进了贸易管理的制度化、维护国家利益及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社会观念变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明三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答案】影响:英国人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王权日益衰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渐消失,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适应了英国侵略扩张需要,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产阶级极力扩大生产,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革命发生并最终促成了英国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型。 史料价值: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发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第1段和第3段是第二手史料,要谨慎使用。 【解析】 影响:根据“金钱是十六世纪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当时在最冒险的企业和投机活动中产生了真正的狂热病”,可分析得出英国人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根据“《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分析得出王权日益衰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渐消失,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根据“自由主义盛行”“亚当•斯密”,分析得出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适应了英国侵略扩张需要,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根据“把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极力扩大生产,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根据“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薄记、实用哲学等实用课程”“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分析得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综合说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革命发生并最终促成了英国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型。史料价值:根据“《王位继承法案》”可知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发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根据“《十六世纪英国简史》”可知第1段是第二手史料,第3段也是第二手史料,要谨慎使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英在东南亚非殖民化问题上的较量 1949年1月,杜鲁门总统提出了针对非西方国家的“第四点计划”,旨在促进广大附属地区及新独立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把其纳入西方“自由”阵营,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针对美国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1月,英国以及英联邦成员国在锡兰(现斯里兰卡)科伦坡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促进经济发展以对抗苏联威胁的“亚洲马歇尔计划”(即“科伦坡计划”),主要意图在于使亚洲较富裕的国家或者那些对该地区感兴趣的国家加入进来,以提高东南亚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54年,美国以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成为“科伦坡计划”的成员或伙伴国。英国希望把美国的资源与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争取东南亚保留在西方阵营之内……结果,英国人发现与自己的初衷相反,远非是在利用美国的力量,而是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大大削弱了英国的策略。美国迅速成为影响东南亚的主要角色。 ——据孙建党《美国在英属东南亚殖民地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及其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英在东南亚非殖民化问题上的较量”及其结果。(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英美在东南亚的较量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冷战形势下,美、英尽管在遏制共产主义方面立场基本一致,但在对待东南亚非殖民地化问题上,两国都试图按照各自的设想来塑造东南亚。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借推进非殖民地化,排挤传统殖民国家势力;英国不愿放弃传统利益, 希望借助美国继续保持在远东的影响力。在较量过程中, 美国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外最重要的强权大国, 开始主导战后东南亚地区的事务。 二战后英美在东南亚力量的消长,是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体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第四点计划及科伦坡计划的内容、目的及结果”可提炼出论点是英美在东南亚的较量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关于阐释可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英美对亚太地区的争夺及美国的实力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最后总结归纳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