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学诗宜少年,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二则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调适韵合节的好习惯。 我国传统的少儿启蒙教育,称作蒙学,一般以父兄或者蒙馆传教为主。家庭优裕的,聘请高才居家教授,吃点“小灶”,即今称“一对一”。蒙馆风气,唐朝已然。幼童重在识字诵读诗文,诗教有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等。据明代《谰言长语》,当时学童所诵,除脍炙千秋的唐宋诗外,历代的神童诗也是上好教材。适合学童诵读的历代小诗精品多多,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等,都容易上口,诵读难忘,由此初识声律诗法和体会诗情美意,等同登门入室。 神童得地灵人杰沾溉,素为地方标榜荣耀,必报乡贤逐级向上举荐,通过逐级面试,甚可惊动朝廷。清世明时,大都比较重视神童试,擢拔者有功,弄虚作伪者有罪。据明代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云,《大明会典》规定各处举到幼童,奉旨送本院读书习字,月给米食,内阁稽考课业,俟有成效,奏请擢用,即是说,举荐的神童都有生活补贴待遇,经稽考测试,学业真有成效者,还可以奏请擢用。这种据实保举形成制度,逐级优选,当能获得优秀人才,故“始自正统初兵部尚书程信之子敏政,及杨一清、李东阳,成化末崇仁洪锺七岁善书,有司以奇童荐,命入翰林院充秀才”,后来俱成台阁栋梁,其实首功正在莳育幼苗时的惨淡经营。 逢着少年诗才,不可虚誉哄抬致其捧杀,适时勉励“强学力行”(韩愈语),方是恪守严师之道。如此勉图进益,给少年诗才掌声鼓励,但不打包票,不予虚诺,比起现今高费“少年国学班”承诺“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的虚饵诱鱼云云,反倒实在。当然,也有不少聪慧学童初善作诗,后来因各种原因失去机会而终归平淡,留下星运不济的遗憾;或有不少仲永,高帽子戴多了,遭遇捧杀累杀,以至才尽不幸而夭折者,只得寄梦来世。若以成功论道,诗歌启蒙对少儿开拓创造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有太多的补益,岂能因噎废食,概以少儿学诗得句为不宜。韩愈给儿子韩昶写过一首“劝读”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话说得难听,但忠言逆耳,受用有益。其实,传统蒙学不仅读诗书,也包括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只要有志者自幼磨砺,嚼得菜根,阔步在后,百事皆可期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儿童启蒙伊始就让他们学习古代各类诗歌,这种做法尽管功利性很强,但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形成传统。 B. 自古学诗宜少年,因为诗易读易记,学诗能够激活创造性思维,让人谈吐优雅,养成诸多良好生活习惯。 C. 蒙学作为我国传统少儿启蒙教育方式,主要通过父兄或者蒙馆来传教,早在唐代就已经蔚然,成为一种风尚。 D. 历史上蒙学教育的授课内容是学诗,所学诗文内容丰富,如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启蒙学诗的优势,第二段重在论述学诗的主要内容。 B. 第三段论述清世明时“神童试”的意义,那些逐级优选获得的人才都成了台阁栋梁。 C. 文章第四段意在阐明要正确地对待诗才少年,避免出现虚誉捧杀累杀的不正常现象。 D. 文章思路清晰,作者在论证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 下列对于“少年诗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少年诗才,要恪守严师之道,适时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不能过分地夸奖或吹捧,因为吹捧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B. 面对少年诗才,也应有适当的鼓励,但是不能给予他们虚假的承诺,比如,现今“少年国学班”“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这样的承诺就很虚假。 C. 韩愈在给儿子韩昶写的“劝学”诗中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通读诗书,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这话说得难听,故仅学诗得句,可谓不合时宜。 D. 我国传统蒙学在教授少年读诗书的同时,还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样的礼节教育对于“少年诗才”来说,有益于他们未来的成长。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合文本内容“自古学诗宜少年,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分析,“这种做法尽管功利性很强”无中生有。B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分析可知,因果关系不当。D项,结合文本内容“幼童重在识字诵读诗文,诗教有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等”分析可知,“授课内容是学诗”分析不准确。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结合文本内容“后来俱成台阁栋梁,其实首功正在莳育幼苗时的惨淡经营”分析,“那些逐级优选获得的人才都成了台阁栋梁”篡改文意。 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于“少年诗才”的说法,C项,结合文本内容“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分析,“人之所以为人,必须通读诗书”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的味道 已经好几天没出太阳了,他的心情也差到了极点。自从关到这里之后,他对阳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下午,天气突然放晴,有阳光透过铁窗的栅栏,斜射到冰冷的水泥地面上。 看到阳光,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抹神采。他霍地站起身,快步跑到铁窗前,朝着阳光照进的地方拼命吸了吸鼻子。尽管室内的空气有些污浊,但他还是闻到了那种暖暖的阳光味道。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阳光有种特殊的偏爱。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提着篮子,跟在母亲身后,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温暖的阳光洒在他和母亲身上,带着一种田野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那味道好闻极了!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阳光,喜欢那种淡淡的阳光味道。 上学后,他坐在了临窗的位置。每每听课走神或是昏昏欲睡之时,只要用力吸吸鼻子,闻一闻窗外阳光的味道,便顿感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或许是阳光给了他自信和力量,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并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省城的一家大型企业。 到企业上班后,他依然是那种风风火火的阳光性格。两年时间,他就由一名普通员工提升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不太爱讲话,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也很温馨。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晚上,他躺在暖乎乎的被窝里,嗅着清新的阳光味道,感到异常的幸福和温暖。 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记得荣升总经理那天,妻子炒了几个他最爱吃的菜,陪着他在院子里坐了很久。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背上,很舒服、很惬意。当时妻子都说了些什么,他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妻子再三叮咛他——当领导了,平时工作忙,记住要多在外面晒晒太阳,因为在太阳底下心里才能亮堂! 他知道,妻子最了解他的个性,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 刚开始时,他确实努力去做了,可后来他就渐渐迷失了自我。那一次,当一个包工老板把他拉到夜总会里昏天黑地的畅玩一夜后,他突然发现——原来黑夜比阳光下更加充满诱惑! 于是,他开始远离阳光,沉醉于灯红酒绿、放纵享乐的奢靡生活。尽管妻子依然在天天为他晒着被子,但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后来,他干脆不再回家…… “瞿——”一声尖利的哨音响起。他知道,该是放风的时间了。这哨音,让他想起了那辆呼啸而至的警车。那天,当他戴着冰凉的手铐,低着头钻进警车时,他蓦然感觉天气是那么的冷! 身陷囹圄后,他的心更是冷到了极点。平日里那些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和点头哈腰的下属也都一哄而散,没人再会想起他。 后来,妻子得知消息,赶过来看他。他满怀愧疚,低着头没说一句话。 那次,妻子也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揉着发红的眼睛,无声的抽泣。末了,妻子颤抖着声音告诉他,要他安心改造,别忘了多晒晒被子。 那一刻,他不禁潸然泪下!…… “咣当”一声,大铁门被重重打开,一名狱警站在门外,“9号,该出去放风了,还愣着干吗?” 他激灵一下,站直身子,快步向牢门走去。刚走几步,他又折身回来,一直回到角落的床铺前,抱起了铺上的被子。 “这都下午了,你还晒被子?”狱警问他。 “是啊,出太阳了,晒晒被子,心里亮堂些!”说完话,他扛着被子,大步向大院中走去。 西斜的太阳下,他吸了吸鼻子,再次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他小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以及上学后沐浴着阳光读书的情形,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阳光在他人生中的作用。 B. 结婚以后,他躺在妻子晾晒过的暖乎乎的被窝里,享受着阳光的味道,更受到阳光的滋润,所以事业上一帆风顺,最后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C. 他在当上总经理之后,一开始还能光明正大地做人,但是后来没有抵制住诱惑,一步步滑落到犯罪深渊,其遭遇说明了外界诱惑的可怕。 D.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侧重于描写被关在监狱中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一个曾经的成功人士,其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深思。 5. 小说中的妻子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阳光”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问答。 【答案】4. D 5. ①内敛冷静:她不太爱讲话,但在他荣升总经理那天,再三告诫他要光明正大地做人。 ②温柔体贴(或善解人意):知道他特别喜欢阳光,所以只要一遇晴天她就晾晒被子,让他感到异常幸福和温暖。 ③不离不弃(或胸怀宽广):在他被关进监狱以后,她仍赶过来看望他,让他安心改造。 6. ①“阳光”意味着自由、光明和正能量,他心里有阳光时,就能不断进步,反之则走向堕落,直至身陷囹圄,“阳光”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阳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他由“阳光”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不仅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暗示人物的心理。 ③由“阳光”到“阳光的味道”,在再现人物心理的同时,还反复点题,并于结尾处给予读者联想,耐人寻味。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是为了突出阳光在他人生中的作用”分析不当,交代对阳光的喜爱。B项,结合文本内容“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分析,因果关系不当。C项,“其遭遇说明了外界诱惑的可怕”分析不当。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妻子不太爱讲话”“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内敛冷静。“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温柔体贴。“妻子得知消息,赶过来看他。他满怀愧疚,低着头没说一句话”“末了,妻子颤抖着声音告诉他,要他安心改造,别忘了多晒晒被子”,不离不弃。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作用通常有:1、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小说中的“阳光”的作用,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他开始远离阳光,沉醉于灯红酒绿、放纵享乐的奢靡生活”,“阳光”意味着自由、光明和正能量。“阳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他由“阳光”想到过去、现在,推动情节的发展。“西斜的太阳下,他吸了吸鼻子,再次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反复点题,并于结尾处给予读者联想。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画大师李可染 幼年聪慧更名可染 中年勤奋访拜名师 1907年,国画大师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平民家庭,原名李永顺,年幼时聪明好学,被塾师赞为:“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改学名为“可染”。早年,他在西湖国立艺术学院跟随林风眠研习国画。林风眠融中西于一体的艺术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可染,并对他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当时,李可染还师从法籍后期印象派传统油画家克罗多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克罗多先生的油画风格粗犷,强调表现性,对李可染影响颇深。1942年李可染开始进行水墨写生创作。由于受鲁迅先生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染,他画了大量水墨牛,并以牛自比,笔耕不辍,将画室取名为“师牛堂”。 1947年,在徐悲鸿引荐下,学有所成的李可染毅然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门下,并同时投师于另一位画坛泰斗黄宾虹。他不仅研习大师的笔墨功夫,更注重从“师其心”的高度,学习大师的学术精神,并从诗、书、画、印全方位突破,书画水平迅速提高。李可染此时的一些作品甚至被前辈们收藏,如现存徐悲鸿纪念馆的《檗阮图》《怀素书蕉》等。 搜尽奇峰打草稿 逆光笔墨独有趣 李可染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两大阶段。“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写生,是第一阶段。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李可染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并同著名画家张仃、罗铭一起开始长途写生,并举行三人水墨写生画联展。长期大量的写生观察,使得他对崇山密林的表现,尤其对“逆光”的表现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水墨塑造的“逆光”迷离朦胧、流光萦回,成为其山水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征。《鲁迅故乡绍兴》《江城朝雾》等都是该时期的写生佳作。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的思变时期,李可染从“对景写生”转向“对景创作”,追求“写实写境”到“写意造境”的升华。强调山水画创作遵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即由简单到丰富,再由画面的丰富回归于画面的统一之中。其山水画创作已臻成熟,更重意象凝聚,气势严整浑厚,尤其积墨法的运用,更使画面显得深邃茂密。《万山红遍》《黄山烟霞》《漓江》等都是该时期的力作,大师可以说是用画笔为祖国山河立传。 万山红遍显东方气派 春雨江南展泼墨激情 《万山红遍》作为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是李可染上世纪60年代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创作的。其一反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画家创作使用了名贵的上等朱砂,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愈显含蓄内敛。 “文革”结束后,先生重拾画笔时满怀爱国挚情,笔墨精道娴熟,意趣更加丰富淳厚,体现出强烈豪迈的民族精神和东方气派。《杏花春雨江南》是李可染年届八旬的泼墨代表作,描绘了江南春雨朦胧中的山村美景:墨色淋漓的山村,浸润在霏霏春雨之中,几株盛开的夭桃鲜艳欲滴,带来无限生机。和傅抱石激情恣肆的泼墨不同的是,李可染的泼墨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与儒雅,即便是激情洋溢的大泼墨作品,也始终把握着用笔的节奏,挥洒自如但不纵肆,透射着理性的激情和画家平和的心性。 舔犊慈父风趣幽默 白发学童人品高洁 许多人知道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坛一代大家,但他在生活中充满爱心、风趣幽默的一面却鲜为人知。说他是慈父,从他1947年的一幅人物画题记上可见一斑,题曰:“丁亥端午,余偶不在室中,二岁小可为我乱盖图章如此,俟其长大成人再与理论。可染”。透过这段文字,画家的舔犊之情,风趣幽默的生活态度跃然眼前。在治学中,李可染一生倡导“艺无止境”,七十大寿时,他为自己的艺术历程作总结时却镌刻了这样两枚印章:“白发学童”和“七十始知己无知”,可见其治学严谨和人品高洁可窥一斑。上世纪70年代,西方文艺涌入中国,一些人大呼中国画穷途末路,而先生却提笔作书:“有人谓中国文艺传统已至穷途末路,而我却预见东方文艺复兴曙光,因借苏东坡《赤壁赋》末句四字书此存证:东方既白。”以其一代大师风范的自信,给国人以信心和力量。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1月15日晚,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最终以1、84亿元成交,成为内地2015年秋拍迄今为止第一高价。 ②黄永玉评价李可染,“这个画家是无愧于我们这个困难的中国的。中国有了他,也光彩许多。” 7. 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可染早年师从林风眠这段经历在他的绘画生涯中非常重要,林风眠的融中西于一体的艺术实践影响了李可染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 B. 李可染“写意造境”的理论,主张山水画创作“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重视作品的意象凝聚、气势严整浑厚、画面深邃茂密。 C. 李可染在生活中也是很有情趣的人,对二岁的孩子在自己作品上的涂鸦,开玩笑为“俟其长大成人再与理论”,风趣幽默,充满爱心。 D. 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创作的《万山红遍》,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因而在2015年秋拍市场上以高价成交。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已学有所成的李可染,在国画大师齐白石和画坛泰斗黄宾虹的指点下,书画水平突飞猛进,他当时的作品《檗阮图》《江城朝雾》甚至被前辈们收藏。 B. “文革”结束后,李可染先生作品艺术更加纯熟,充满了爱国精神,有着强烈豪迈的民族精神和东方气派,《杏花春雨江南》就是这样的作品。 C. 在李可染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一直强调写生,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写生观察,对崇山密林的表现,尤其对“逆光”的表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D. 李可染的泼墨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与儒雅,特别是他的激情洋溢的大泼墨作品很好地把握了用笔的节奏,透射出理性的激情和画家平和的心性。 E. 这篇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精要提示了各部分的内容,分别概括了传主的经历或 形象的一个侧面,也使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9. 李可染成为一代国画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答案】7. D 8. BE 9. ①勤奋好学,功底扎实:早年学习中西方绘画,打下扎实基础,且一生笔耕不辍。 ②大引领,名师指点:在徐悲鸿的引荐下,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门下,并同时投师于另一位画坛泰斗。他不仅研习大师的笔墨功夫,更注重从“师其心”的高度,学习大师的学术精神。 ③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如李可染在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章,并同著名画家张仃、罗铭一起开始长途写生。 ④李可染一生倡导“艺无止境”:他在七十寿时用“白发学童”和“七十始知己无知”这样两枚印章为自己的艺术历程总结。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万山红遍》作为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是李可染上世纪60年代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创作的”“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最终以1、84亿元成交,成为内地2015年秋拍迄今为止第一高价”分析可知,强加因果。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文中没有《江城朝雾》被前辈收藏的信息;C项,结合文本内容“李可染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两大阶段。‘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写生,是第一阶段”分析可知,“他一直强调写生”错;D项,原文没有拿这类作品和其他作品比较的意思。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李可染成为一代国画大师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早年,他在西湖国立艺术学院跟随林风眠研习国画。林风眠融中西于一体的艺术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可染,并对他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勤奋好学,功底扎实;“在徐悲鸿引荐下,学有所成的李可染毅然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门下,并同时投师于另一位画坛泰斗黄宾虹”,大引领,名师指点;“1954 年为变革中国画,李可染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并同著名画家张仃、罗铭一起开始长途写生,并举行三人水墨写生画联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李可染一生倡导‘艺无止境’,七十大寿时,他为自己的艺术历程作总结时却镌刻了这样两枚印章:‘白发学童’和‘七十始知己无知’,可见其治学严谨和人品高洁可窥一斑”,李可染一生倡导“艺无止境”。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六年,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击车师。车师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议先赴后王,以为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遂进。并纵兵抄掠,斩首数千级,收马、牛十馀万头。后王安得震怖,从数百骑出迎秉。而固司马苏安欲全功归固,即驰谓安得曰:“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先降之。”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言曰:“车师王降,讫今不至,请往枭其首。”固大惊曰:“且止,将败事!”秉厉声曰:“受降如受敌。”遂驰赴之。安得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B.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C.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D.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11. 下列加粗并划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官职的任命都有专门的说法,如文中的“拜”“除”都指授予官职。 B. 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通侯、美阳侯、光禄勋都属于侯爵。 C. 执金吾,官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守卫京城和皇城,有时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警卫。 D. 谥,指古代帝王、诸侯、官僚等死之后,根据其平生事迹等给予一个评判性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耿秉体魄魁梧,喜好用兵之谋。他身材高大,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喜好将帅用兵谋略,多次上书谈论军事。 B. 耿秉深谋远虑,有平定边疆之志。他认为边疆不安定的原因在匈奴,所提出的战争消灭战争的方法暗合显宗的心思。 C. 耿秉勇猛刚直,作战中敢冲敢杀。讨伐车师时,他反对奉车都尉窦固的作战计划,先使后王投降,后又使前王也投降。 D. 耿秉深受宠幸,也颇得匈奴爱戴。他常护卫皇帝巡视郡国;做度辽将军时,他的恩德信誉被匈奴人怀念,等到去世,匈奴全国大哭。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 (2)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永平年间,征召他到宫中,问他前前后后所奏的有利国家的谋略,拜任为谒者仆射,于是被皇上亲近宠幸。 (2)安得于是返回去。耿秉非常愤怒,披甲上马,指挥他的精锐骑兵直到窦固的军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军行”“休止”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有警”是有紧急情况的意思,“士卒”作为后面句子主语,排除D项。句意:耿秉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约法律令,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列成,士兵都乐意为之效死。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光禄勋都属于侯爵”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合文本内容“固计未决……收马、牛十馀万头。后王安得震怖,从数百骑出迎秉”分析可知,“他反对奉车都尉窦固的作战计划”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语考查文本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召”译为征召;“便宜”译为有利国家的;“遂”译为于是;“见”译为被。(2)“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麾”译为指挥,“造”译为到……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中秋前一日,从赵子坚索酒 蔡松年 春前雪夜。醉玉峥嵘花上下。几许悲欢?明夜秋河转玉盘。 高楼远笛。光到东峰横眼碧。招我吟魂。教卷澄江入酒樽。 注:①赵子坚,系作者好友,作者刚从好久处索要酒回来就写下了这首诗词。 ②醉玉:醉汉的身躯。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春前”点明回忆的是去年冬天,“雪夜”明确作者与赵子坚去年在一起饮酒的时间。 B. “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耸立,这里形容花,花在醉汉眼里上下晃动,显得极为壮观。 C. “几许”二句由过去转到眼前,由饮酒转到中秋,设想明夜中秋节的情况,感情丰富。 D. “高楼”二句写作者身处高楼,前者从听觉的角度写远处的笛声,后者写视觉所见景象。 E. “教卷”句写诗人畅想卷起澄江泻入酒杯,这是以酒徒的狂想结束,想象大胆,耐人寻味。 15. 词的下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这首词的下阙由今夜听到的“高楼远笛”和见到的月光下山色,而想到这些是来召唤自己的诗魂,让江水化为美酒泻入杯中,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中秋佳节的渴望,此外,也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向友人索酒这件事的调侃和嘲讽。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B项,“花在醉汉眼里上下晃动,显得极为壮观”错误,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D项,“写作者身处高楼”错误,应该是今夜听到的“高楼远笛”和见到的月光下山色。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高楼远笛。光到东峰横眼碧”,今夜听到的“高楼远笛”和见到的月光下山色;“招我吟魂。教卷澄江入酒樽”“中秋前一日”,想到这些是来召唤自己的诗魂,让江水化为美酒泻入杯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中秋佳节的渴望。结合标题内容“从赵子坚索酒”分析,对自己向友人索酒这件事的调侃和嘲讽。 ..................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不寐 (2). 将军白发征夫泪 (3). 羽扇纶巾 (4). 谈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寐”“纶”“樯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历届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中,一些选手往往是气势咄咄逼人,观点却漏洞百出;而另一类辩手却是大辩若讷、思维缜密,充满智慧。 ②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逐步增强,一些大小蛀虫终会无处遁形。这说明一个道理:凡不惧法制,一味敛财的人,必落得个多藏厚亡的下场。 ③他们俩本来就是方圆殊趣、意气相投。如今,他们又很幸运地分配在同一单位同一科室工作,这更增进了他们彼此的深厚友谊。 ④知识和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常不断地积累。涓滴成河,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⑤历史上有过太多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他们真是灾梨祸枣,不仅祸害了自己的小性命,还祸乱了整个国家。他们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⑥想一想这么多年受的苦,她就会嫣然一笑,流露出几分的悲伤。然而,面对生活的灾难,她还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大辩若讷: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多藏厚亡: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 方圆殊趣:方形和圆形不同,其意趣就大不相同。比喻不同的人或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合语境。 涓滴成河:积少成多的意思。 灾梨祸枣:是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适用对象不当。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望文生义。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过多年返璞归真的努力之后,人们发现,不仅绿化城市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也恢复了生机盎然的特色植被景观。 B.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同理,智库专家在引领舆论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具有包容度的社会氛围。 C.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将对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各个产业产生巨大的牵引和辐射作用。 D. 现在很多地方,小孩一进入幼儿园甚至小学,就完全被普通话覆盖,连课堂之外也只说普通话,原先习得的方言很快就被抛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在“也恢复了”前面加上“城市”。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未来的工业机器人产业”。D项,不合逻辑,应该是“小孩一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父亲大人安康,十月十日,奉到家信,敬悉一切。信中教我控制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B. 我和先生久不通信,至以为念,先生学术精湛,文采出众,如有拙笔,务望陆续惠寄。 C. 惊闻家父不幸逝世,足下天性素孝,罹此大故,伤感必过,为子女计,尚望勿过哀毁。 D. 阁下承嘱我回乡后来尊寓下榻,盛意感甚,他日您来南京工作,鄙人定当鼎力相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B项,“拙笔”,谦词,用于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等。C项,“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D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20. 在下面文字的每个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常人的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低层,_____,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他们能够补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______;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_____ ,可以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被动捕捉型食肉植物,以自身的优势或特点来引诱昆虫,然后把它们囚禁起来,消化吸收;主动捕捉型食肉植物,则要通过自身的运动,将猎物捕捉,再慢慢地消化。 【答案】 (1). ①是要被动物吃的 (2). ②所以被称作食虫动物 (3). ③根据其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一处结合后面“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和前面“而”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少数植物能吃动物;第二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是食虫植物;第三处结合后面“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可知,主要根据捕捉猎物的方式分类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一处结合后面“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和前面“而”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少数植物能吃动物;第二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是食虫植物。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人类因生存而摄取环境已造成了人类和环境的不可调节的矛盾。但目前各国已经联合制定了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环境,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可以向环境无限索取,因为它不会枯竭了。 ①人因生存而摄取环境造成的人类和环境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节的。 ② 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②各国联合制定的各种环境公约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护环境。 (2). ③有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环境也不能无限索取。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题目中所给①句是针对“人类因生存而摄取环境已造成了人类和环境的不可调节的矛盾”而言,另外两处有问题的语句分别是“各国已经联合制定了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环境,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可以向环境无限索取”,推断存在的问题为“就可以”“可以”,不是必然关系。因此答案可以定为:各国联合制定的各种环境公约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护环境;有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环境也不能无限索取。 四、作文 22.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长辈的故事 无私的关爱,不求回报的付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爱的交融,在我们来到人世间伴随一生的温暖,是长辈给我们的,它不会因为受惠者不向它致意而停下脚步.正所谓“和风不语,至爱无言。“ 我的奶奶本是个病人,身子骨弱,那时家里只有四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姑姑.姑姑告诉我:大约在她八岁时,奶奶从木梯上摔下来,右脚踝骨折,错位.当晚,爷爷为奶奶复位,接骨试了两次都失败了.后来爷爷自责说:“那天晚上,你奶奶痛得叫声吓人,第二次差点昏过去.”我能理解爷爷当时是因为心软,手软,没有成功.毕竟面对的是自己老伴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叫声. 奶奶摔断脚以后,没几天就开始用两手撑着板凳为家人烧饭,做家务.过了几个月脚才可以走路的.姑姑说她一直都恐惧哪一天奶奶会离开她,夜晚总是竖起耳朵听奶奶的呼吸声.每到冬天,奶奶洗山芋,萝卜给猪吃,回来脚总是湿的,到晚上,脚肿的连鞋都脱不下来。 爸爸小时候很淘气,曾被老师赶回家,奶奶急得跛着脚走来走去,爷爷得知这件事后气得油锅都摔了,对着屋外奶奶喊道:“别走来走去,还嫌不够乱吗!”看吧,父母为了孩子,任劳任怨,操累了心.奶奶已去世多年了,我衷心祈愿奶奶在天国里有一双健康的脚… “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小时候,我们总围在长辈身边,一刻也不离开.大一些,忽然觉得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们.可是,无论如何争执,他们总是很快就忘记;再大些,搬出去自己住,可每次回家,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家给我们搬走;打个电话,也只是寒暄几句,那边说“很好,没事”的他们或许正在互相搀扶着去看病,输液.小时候,我们的心那么小,满满的全是他们,长大了,心也大了:工作事业,家庭,孩子,娱乐,朋友…而他们,被挤在狭小的角落里,默不作声,我们却不知道,哪一天他们也会消失不见.我想说,如果来得及,别忘了跟长辈们说:”我爱你!”陪伴是最好的感恩. 我慢慢懂得,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意味着与他们今生今世背道而走渐行渐远,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他们参与了你的成长,见证了你的蜕变,而在彼此缺席的岁月里,我们不曾体谅他们生活与孤独,不曾见证他们一天天老去的面孔。 他(她)们都是我们最亲的长辈,他们对我们的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哪,它都会绵延屈伸那谆谆的教导,悠悠的思念,全都是我们的幸福.那么,请守住幸福,珍惜幸福,请用爱来回报父母,亲人,一代一代都过的幸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上,从材料中提出主干对考生来说并不困难,从材料中可以筛选出对长辈的认识过程:自以为了解——重读——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成长与成熟,读出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从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话题,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入手,立意为“重读长辈这部书”。行文时,一定要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写作方法上:一、抓关键“重读”,把握表意重心。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长辈”。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五、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