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民版必修2专题目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高考复习题目6
2014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6 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 开荒执照 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3.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4.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具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农耕生产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7.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 8.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农具修造等。这表明 (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10.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 ( ) ①唐朝官字款白瓷盘 ②元青花瓷瓶 ③南北朝瓷器 ④定窑白瓷孩儿枕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1.“官窑”瓷器往往比“民窑”的昂贵,因为从质量、精美程度来说,前者都有明显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官营工匠有较高的积极性 ②官营产品使用上等原料 ③官营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 ④官营手工业工匠优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4.“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 ) ①倡导无为而治 ②维护农民利益 ③主张重农抑商 ④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5.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 )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13 (31.8%) 96 (27.04%) 28.5 (8.03%) 117.5 (33.1%) 355 (100%) 林光錀 308 (86.7%) 22 (6.2%) 5 (1.41%) 20 (5.63%) 355 (100%)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 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项目 走亲戚 往双岭 往重山拕(背)苗竹 往齐 春挑茶 往思口买杂货 清华 买货 往富 村买货 江村打油 往林村买小猪 卖 茶 天数 12.5 1 3 1 4 2.5 2 1 1 0.5 材料三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项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请回答: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4分)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朝代 地区 西汉 (公元2年) 唐朝 (752年) 南宋 (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 (3)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属什么性质?其产品用途是什么?(4分) (4)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4分) 答案 1.A 2.B 3.A 4.D 5.B 6.C 7.C 8.D 9.C 10.C 11.C 12.C 13.A 14.C 15.B 16.(1)身份:自耕农。 理由:林家父子大部分时间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自给自足;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自主活动(休闲)时间。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 (3)从事农耕: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答出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盘剥和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也可得分)。 经商致富: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政府的限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科举致仕:有利因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长期记日记)。不利因素:经济基础差(经济不宽裕);学习时间少。 17.(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3)民营手工业。供民间消费。 (4)本质问题: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