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19-2010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19-2010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 秋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10 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 径,故 B 项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 官,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 D 项错误。 名师点睛】 做题关键要紧紧结合材料,注意:选项表述正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解题的关键是依据 材料,抓住“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是关键信息即可。 2.“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出的孔子 教育思想是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 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排除 A;不耻下 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排除 B;材料内容强调孔子的众 多弟子中,有不少贫穷、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意在说明孔子教授对象不受身份地位限制,即 有教无类,故选 C;当仁不让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 【 的 不推让,排除 D。 3.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 思想共同点的是( ) A.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 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墨家,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都主张 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故答案为 A。B 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C 是道家的“无为”主张, D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 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思想 4.西汉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参考下面表格,指出下列不属于这一思想的是( ) 天人合一思想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B. 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观察图表, B 项是指意识上的天人感应,C 项是指形体上的天人感应,D 项是指政治上的天人感应,A 项 不属于天人感应的范畴,符合题意的是 A 项。 5.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 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D 【解析】 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 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 两项错误;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 B 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6.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 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 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 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 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 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答案】C 【解析】 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反 映了王安石主张教育为国家之用,说明他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 现古代墨家的思想,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而是体现了实用的 教育思想,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安石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故 D 错误。故选 C。 7.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 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材料主要说 明 A. 皇帝的态度决定了学术的命运 B. 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政治需要 C. 诸子的地位影响了思想的传播 D. 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独尊法家;而汉朝时期的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适 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说明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地位取决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 治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绝对,学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排除;材料反映的思想传播 状况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不是由诸子的地位决定的,排除 C 项;秦汉均为封建社会,材料 所述不是封建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化,排除 D 项。 8.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 位。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虽然冲击了正统的儒学 思想,但并没有动摇其正统思想的地位,所以题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9.吴鑫幸运地被选中参加 CCTV 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 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 该是 A. 人物画 B. 花鸟画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画又称“国画”,按其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A 项人物画以人物 形象为主题;B 项花鸟画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D 项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 要描写对象。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是画家多 方面文化素养集中体现。故 C 项正确,排除 ABD 三项。 10.严复认为:“(20 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 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这表明严复 A. 维护当时社会体制 B. 排斥卢梭《民约》思想 C. 思想落后保守,反对变革 D. 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是明显的自由主义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暴力革 命,倡导渐进式、改良型的自由主义。故答案为 D,排除 AC;由题目中的信息“拟草《〈民 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可知严复认为国人对卢梭的启蒙思想理解有误,即严复 并不排斥卢梭的启蒙思想。故 B 项的表述错误。 11.自 1875 年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尽系李鸿章代表谈判、签字。《马关条 约》谈判时,李鸿章以其在日本遭遇刺杀为由要求削减战争赔款一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谈 判时,慈禧太后告之,“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下列有关李鸿章的说法合 理的是 A. 其为维护国家权益作出实质贡献 B. 时代环境加剧对其评价的复杂性 C. 其卖国行为导致国家权益的丧失 D. 其秉承最高统治者意志,问心无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尽系李鸿章代表谈判、签字”可见李鸿章未 能有效的维护国家权益,排除 A。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能简 单地归咎为李鸿章卖国行为,排除 C。李鸿章秉承最高统治者意志,但是终究丧权辱国,不能 说问心无愧,排除 D。故选 B,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评价。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2.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效仿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 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 明孙中山 A.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主义 C. 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 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说明孙中山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故 C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的主张,故 B 项错误;孙中山不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 D 项错误。故选 C。 13.“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 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 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D. 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所述运动应为五四运动,故答案为 C,五四运动后来发展为波及全国 的爱国浪潮。A 项不符合史实,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B 项不符合史实,北 伐战争消灭军阀势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的是北伐 战争,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1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探索 B. 抗争 C. 屈辱 D. 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国图志》为魏源所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孔子改 制考》是维新变法康有为为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所著,强调托古改制;《民报》是同 盟会刊物,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 帜,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因此,图中所示著作或刊物都是近代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人士 为救亡图存、改造中国而进行的探索。故 A 项正确;排除 BCD 三项。 15. 20 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 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 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 报纸和广播 B. 铁路与飞机 C. 电视和电影 D. 网络与漫 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20 世纪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人们能通过 报纸与广播这些媒介了解其它地区事情,故 A 项正确。 16.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 其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民主革命指导思想走向科学 D. 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改革派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思潮,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人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制度变革的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但这两 者背后的经济根源则是相同的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答案选 B,AC 两项只 是其促进其转变的重要原因,D 在五四运动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 17.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A. 振兴工商业 B. 兴办学校 C. 实行君主立宪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实行君主 立宪,故 C 正确;振兴工商业是经济主张,故 A 错误;兴办学校是教育方面,故 B 错误;早 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没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故 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关键词“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政治主张”,学生 结合所学知识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内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的 18.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 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 性的觉醒,而“最初觉醒”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出现近代民族危机;C、D 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思 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现在时间上都晚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觉醒” 的条件。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胡汉民认为:“同盟会未尝深植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 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 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据此可知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有限的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有其历史必要性 ③以上文字可能写于 1905 年同盟会成立之时 ④胡汉民否定三民主义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 名义而已”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总体上是有限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民众并未真 正的理解,因此①项正确;因为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的实现共和,民众的认识又有局限性,因 此解放思想、启迪民智就具有了必要性,②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字有可能是辛亥革命后写的, 因为此时清帝已经退位,不可能写于 1905 年,故③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胡汉民否定三民主义 的内容,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为 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 答问题的能力。 20.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D.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戊戌变法维护皇权,只是希望改变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并未彻底反对封建正统思 想;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向封建主义妥协,也并未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而新文化运动 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彻底反对封建思想。故 C 项正确。维新派与革命派属于资产阶级,维 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法与革命派所发动的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有所传播;新文 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的旗帜,也传播了 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并非“新”的内容。故 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出现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并没有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提倡向西方学习,但这并非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 D 项错 误。 21.1924 年 1 月至 8 月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中指出,人民享有选举、创制、 复决、罢免等四权,政府享有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权。此举表明孙中山 A. 孙中山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并不适合中国的需要 B. 中国民主要发展必须首先保障人民自身权利 C. 力求找到西方学说与中国实际的切实结合点 D. 在中共的影响下孙中山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时间 1924 年,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再 依据材料“人民享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等四权”“政府享有立法、司法、行政、监察、 考试五权”希求找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故 C 正确;ABD 材料未体现。 22.《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 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 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 真正力量 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反帝 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的主张, 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改变 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健全之反帝国主义……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 独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张反帝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3. 1924 年 8 月 10 日,孙中山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及“成为全国土地主人的国家将 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甚至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说明孙 中山 A.己经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主张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的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国十三年是 1924 年,这时孙中山发展 了三民主义,其中所提到的民生应该是新三民主义里面的民生主义,具体表述为平均地权、 扶助农工,这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属于发展的三民主义思想,故 D 正确。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刻研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捕捉 和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构想,毛泽东的这一 构想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 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 理论成果;毛泽东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 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是 1956 年提出 的;B 是 1957 年提出的;C 项是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二、材料解析题 25.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 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 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 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 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 ——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材料三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 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 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包容性, 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维基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内涵,并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 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 这一特征及其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答案】(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2) 既有吸收融合同时又批判驳斥;丰富儒学内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3) 特点: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论证: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 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或者:近代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 主思想相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 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概括 出董仲舒儒学的内涵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这一做法是为了神化君 权、限制君权。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朱子,……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甚 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可体炼出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既吸收融 合又批判驳斥;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是由于丰富儒学内容和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需要。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述论证的能 力,根据材料“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 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反映出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用所学知识从不 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抓住三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 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 官方哲学;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 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与 佛教、道教的关系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撰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 排在第七位,名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这恐怕得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哈特是 这么阐述他的观点的——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但到公元 100 年 左右,中国文化却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从多种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 我认为蔡伦发明纸张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 据说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 新的说法是将蔡伦归于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王洪江《大家感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哈特特别推崇蔡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依最新考古成果而形成的“新的说法”可否动摇蔡伦在历史 上的地位。 【答案】(1)原因:哈特认为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工作。而这一贡献便利了文化的保存 与传播,加快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否定。二十世纪最新考古成果否定了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人的说法,把我国用纸的历 史向前进行了推移。同时,也明确了蔡伦在造纸技术革新和推广方面的作用。而正是蔡伦对 造纸术的革新,强化了纸张作为书写和文化载体的功能。其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但到公元 100 年左右,中国文化却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从多种角 度考察,中国文化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我认为蔡伦发明纸张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可知: 哈特之所以推崇蔡伦,是因为蔡伦的发明改变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蔡伦 改进造纸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新的说法是将蔡伦归于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可知:新的考古成果 并没有动摇蔡伦在历史上的地位,反而突出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了蔡 伦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7.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试举明清小说两例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示例:明中叶以后,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手工业和商业兴盛,商品流通扩 大,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着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举例: 神魔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它在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里,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 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世情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 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态。(结合时代背景,任举两例小说加以分析说明)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 能力。对于这种新 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解答本 题首先要说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如文学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下来 运用这个关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作者的个人经历等去分析。 的 28.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 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 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 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 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 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 阶段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 方讲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责任:反帝反封建。革命:国民大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措施:经济上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方向。 【解析】 (1)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进行国民革命的目的回答“责任”,即反帝反封建。结 合所学可知,在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国民大革命。 (2)第一阶段,毛泽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 路,这条道路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 会主义社会,中共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政策,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根据“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用:邓小平的 南方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 人心,据此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