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 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 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 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 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 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 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 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 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 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 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 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 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 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 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 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 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 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 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 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 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 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 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 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 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 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 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 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 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 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 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 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 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 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 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 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 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 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 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 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 的成功性”的观点。 5.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 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 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 化。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 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 辨析其细微差别。 B 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 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 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 扩大。 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 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A 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 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 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 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C 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 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 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 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 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 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 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 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 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 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 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 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 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 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地老人 谢友鄞 我浪迹辽西边地,对老人满怀敬畏。一溜儿老头,撒蘑菇似的蹲在墙根下,晚春了,仍 穿着青棉袄、抿裆裤,像旧书插图里的庄稼人。在边地,光阴流得很慢,但他们还是会死的。 死了个老人,比死了个年轻人更让我难过。一个人活了八十年、九十年,对生活已经烂熟, 突然两腿一蹬,走了。这怎么受得住?年轻人对生活还不习惯,死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然缩回去。 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 吉凶祸福,世事沧桑。 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 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 扑下去,轰隆倒地了。 八位杠夫抬起巨大的原木,往木工作坊送。 打头的吆喝:齐步走啊! 众人和:嘿! 杠夫们奇怪,咋这般死沉,别扭?左边四位用右肩扛,左膀叫大肩;右边四位搁左肩扛, 右膀叫小肩。迈左腿都迈左腿,抬右腿都抬右腿。谁迈错一步,被拽得一个趔趄,木头一扑 棱,能把对面杠夫的脑袋扑拉成血葫芦。一步不敢差! 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出来, 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 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处吼出 一声: 迈左腿呀!嘿! 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 老爷子背起猎枪,看山护林。一只鹰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翅膀遮住阳光,羽肋白骨分外 清晰。鹰影落在地上,像一只蝙蝠。老人皮肉皴皱,硬得像穿山甲。他的影子在地上簌簌爬, 怎么也撵不上那只“蝙蝠”。老人跟我叨咕:野物不挡道,就甭开枪。我说:咋?老爷子说: 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我说:可不,人和野物,日子和日子,是连 在一起的。我学会了拍马屁,拍别人的马屁,拍自己的马屁;装孙子,装重孙子。一个城里 人,在乡下便如鱼得水了。 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老人头发、眉毛、胡须如雪,敞胸袒乳,露出牛皮鼓似的 肚子。牙没了,两手逮住大饼子,像老鼠将食儿拖进黑洞,搁牙帮嗑,眯缝眼睛,腮帮抽搐, 满脸皱纹活了。他突然抬起头,盯住我,问:春秋战国时,这里森林密布,百禽嬉戏,百鸟 争鸣。曹操东征到辽西,须派工兵伐木开道。森林哪儿去了? 更古远,这儿是海。船中载满逃生的人,船下还有更多的落水者,抓挠船帮,拼命朝上 爬。船剧烈摇晃起来,一个人也容不得了。否则,船上船下的人,将同归于尽。一位满头雪 白的老兵挺身站立,拔出军刀,在船舷上乱砍。鲜血激溅,数不清的手指噼里啪啦掉落舱内, 水里的人张扬着光秃秃的血手,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下饺子一样沉了下去……老人泪水横 流:船载满乡亲们开走了,白雪满头的老兵,一头扎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 我说不出的震撼!我把常年浪迹的神秘边地,视作第二故乡,老人深沉地一笑:什么叫 家乡? 你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 在这儿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 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 啊,边地老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958—2000》,有改动)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东老爷子家中棚顶的蜘蛛网盘踞了几十年,从不准任何人碰,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 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 B. 小说写老爷子带人砍伐树王,遭遇传说中的树王精报仇,老爷子坦然机智应对,化解了 一场人与树的凶险对弈,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 C. 房东老爷子看山护林,对于猎杀动物自有一番理论,乍听简单,细思却不失深奥,透着 “人与自然共生”的大智慧。 D. 小说写的是辽西故事,写出了边地远古的传说和历史大背景,突出了边地文化以及边地 人特有的本性和气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小说中既是叙述者又是旁观者,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 用。 B. “一溜儿老头……的庄稼人”一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与简洁明了的白描交相辉映,极 富表现力,带给读者以美的阅读享受。 C.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突破口,借人物来表现边地文化与风情,紧紧围绕“边地”选材、组 材,显示边地特色。 D. 小说的行文风格幽默、飘逸,对人物的刻画长于简笔勾勒,突出了边地特有的人物形象 特征。 8. 小说中的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9. 小说以“边地老人”为题,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淳朴粗犷的边地老人形象,他敬畏自然,自信而有智慧,思想深邃。 9. ①环境方面:“边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辽西边陲,“老人”点明人物的年龄特 征;奠定了一种沧桑厚重的情感基调。②情节方面:作为文章的线索,“边地老人”贯穿全 文,从边地现实生活到久远历史的回顾。③主旨方面:空间边缘和生命终点,双重“尽头” 并举,凸显对辽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畏,引起读者思考。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 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A 项,“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错误,于文无据,第二段“蜘蛛 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吉凶 祸福,世事沧桑”,只是边地老人尊重生灵。 故选 A。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风格幽默、飘逸”错误,本文风格朴素,自然。 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 括即可。从“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又悠悠 然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根部 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脱下 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野物不挡道,就 甭开枪”“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过各的日子”可以看出其敬畏自然,有生存智 慧;从“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 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嘣嘣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 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 处吼出一声:迈左腿呀!嘿!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表现出其对人事有豪气能担当;从“你 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 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 永远不会忘记它”可以概括出其对生命或生存有深沉的领悟。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 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 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 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作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标题“边地老人”中的“边地”点名文章的地点, “老人”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同时“老人”和“边地”点明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征, 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情节看,“边地老人”贯穿全文,“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 王”“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 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爷子背起猎枪,看山护林”“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你有 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这是文 章的线索;从主旨看,“边地”是空间边缘,“老人”是生命终点,题目凸显了作者的对辽 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畏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 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 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 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 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 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 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 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 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 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 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 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 勉之 B.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 勉之 C.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 勉之 D.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 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 高下。 C. “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 “擢”“拔”“拜”“除”等。 D. “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 骨”。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 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 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 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 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 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 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 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14. 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 (2)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 体情况。” 14. 放宫女,减不必要的开支,献宫女而推却。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 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 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 “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册免”是“免除赋税”的意思,意思紧承前句,不可断开,排除 AB; “及帝自损尊号”“尊号”是“损”的宾语,不可断,排除 B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 项,“‘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错误,“左迁”是降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 项,“张士逊……公私兼顾”错误,“公私兼顾”于文无据,“公私兼顾”用于张士逊不 得当,文中没有体现张士逊为个人私事提供方面的地方。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 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寻”,不久;“廷”,通“庭”院 子;“须”,等到;“去”,离开。(2)“不肖”,不成才;“知”,了解;“状”,情况; “此独不肖子为之”,判断句,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这是有高尚品德的 事”这是士逊对皇帝的称赞,应从皇帝所做的事来归纳,主要从皇帝说的话中概括“朕昨放 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意思是“我前段时间放 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 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约公元 992 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 使发出公文晓谕土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 (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 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 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 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 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 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撒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 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 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 (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 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 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 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 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 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 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 了,没有接受。”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 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 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 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 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 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 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 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可谓无以支撑,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 D. 诗歌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 16. 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手法、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秦观《阮郎归》) 【答案】15. C 16. 《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 达书信不能送达的无奈和绝望之情;杜甫《天末怀李白》)的诗句主要运用设问,表达书信 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之情;秦观《阮郎归》的词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大雁能把书信传到衡 阳却传不到郴州,离乡日益遥远的苦楚。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错误,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 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 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家。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手法及其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 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寄黄几复》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 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 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 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寄雁传书谢 不能”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书信不能送达的痛苦与苦闷,展现出内心的绝望。 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 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寄雁传书”, 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 有情趣。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运用设问的手法,呈现出一种内心的担忧。秦观《阮郎归》中的“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 雁无”,意思“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的词 句运用对比手法,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归隐后,春天到来的时候,还要享受春耕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 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杜甫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以江水东流喻 正义所向也。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与此意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2)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3)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畴”“繁”“寡”“遮”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 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 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 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 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 星交流。① ,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 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 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小儿子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 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 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 你会像慈母一样,② ? (节选自《故乡的榕树》,有删改;作者:黄河浪,1941 年 3 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75 年 9 月定居香港)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设问、通感、拟人 B. 设问、排比、拟人 C. 比喻、通感、对偶 D. 比喻、排比、对偶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 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A 19. “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 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表现出音韵美。 20. 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关键信息为月亮)②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关键信息为思 念、游子,意思对即可)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 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 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问后自答,运用了设问修辞。“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 的翅膀”把榕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运用了 通感修辞,“清香”是嗅觉感受,“洒”是视觉感受。“如水的月华”把“月华”比成 “水”,运用了比喻修辞。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效果,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 格等方面考虑。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 曲”和原句“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 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比较,题干句少了“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 叠词,叠词能增强音韵美。“悄悄”“轻轻”给人以轻柔感,“静静”“慢慢”给人以静谧 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 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由“如水的月华”可以推知,①应填写“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内容。由“遥远的异 乡”“像慈母一样”和问号,可知,②应填写的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具体可填写“思念 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 ①4 月 10 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②黑 洞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实施获得的。③该张黑洞照片,人类第一 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④这个黑洞距地球约 5500 万光年左右,其质量为太阳 的 65 亿倍。⑤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⑥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 关的种种谜底奠定了基础。⑦一张看似简单的黑洞照片,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 ⑧从数据分析到设备建造,再到最终的成图,⑨耗费了全球 200 多位科学家近两年的时间。 【答案】①语序不当,“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③结构混乱,“人类”前加 “使”;④语义重复,“约”“左右”保留一个;⑧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应为“从设备 建造到数据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 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 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 子的原意。第一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语 序不当,“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第三句,结构混乱,句子主语是“该张黑洞照片”, 而不是“人类”,所以“人类”前加“使”;第四句,“这个黑洞距地球约 5500 万光年左 右”,语义重复,“约”和“左右”保留一个;第八句,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从数据 分析到设备建造”应改为“从设备建造到数据分析”。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19 年 6 月 11 日上午,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市开幕,来自 84 个国家和地区 的 4683 框邮票精彩亮相。本届世界邮展不仅首次集中展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发行的 1358 套邮票,还展出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 票、民国“临时中立”大全套、苏维埃邮政邮票等众多珍品邮票。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 1 套 2 枚、小型张 1 枚。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 年 6 月 11 日;②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开幕;③展出新 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以及博物馆馆藏的珍品;④现场发布纪念邮票。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 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从材 料中提取事件及事件的结果意义等。注意字数不能超限。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2019 年 6 月 11 日上午,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市开幕”,明确点明了事件“中国 2019 世界 集邮展览”开幕的时间及地点,即“2019 年 6 月 11 日”“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 开幕”;关键是在主体部分找出参展的邮票进行概括,第二句“本届世界邮展不仅首次集中 展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发行的 1358 套邮票,还展出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的……等众 多珍品邮票”,即“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以及博物馆馆藏的珍品”;还要抓住新 闻的最后一句,“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 1 套 2 枚、小型 张 1 枚”,交代清楚开幕式现场发布的邮票,即“现场发布纪念邮票”,整合在 65 字内表 述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铁,一小伙低头玩手机,没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旁边的阿姨指责他,随即发生言 语冲突。阿姨对着小伙拍视频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有人将此事发到网上,有些网民不假思索 跟风,一边倒地站在小伙一边;也有人指责现在的年轻人,不让座竟然还觉得理所当然理直 气壮。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小伙、阿姨、网民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 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留一份美德在身边 大家好,我是一普通网名,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留一份美德在身边”。 中国素来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漫漫《诗经》传唱了“投桃报李”的高尚品质;朗朗 《三字经》讲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美好德操。反观今日社社会,老人倒地无人扶, 公交车上遇见老弱病残不让座的现象屡屡发生,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更正。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父母便对我们进行礼仪教育,乐于助人的品质也都牢记在心。那么, 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行为又因何而起呢? 其主要原因在于公民的道德意识不高。即使各种美德都为我们熟知,但不付诸行动就只 是纸上谈兵,而道德意识指引着行动的方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所迫切需要 的基本思想。提高道德意识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文明、民主、法制、和 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 其次,责任意识浅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今时代的安逸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 上的享受,更影响了我们的社会风气。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渐渐动摇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 形成恶性循环,使日益浅薄的责任意识引起了公交车上不为老弱病残让座、不扶起倒地老人 等一系列行为。 对于不让座而引起的殴打事件,则反映出的是另一方面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竟 是因为几句口角之争。首先是应让座而未让座之人的原因,本来不让座就罢了,反而说出诸 如“我就不让座怎么了”一类话语,这就体现出了个人素质、教养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最 终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人修养。然后是施暴者的原因,则显示出的是宽容的问题。 俗话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人人都学会宽容,那么世间就会 少了许多纠纷,就会增添许许多多的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无论是高尚的道德,还是强烈的责任心,不论是崇高的个人修养,抑或是海纳百川的宽 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任一种美德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留一份美德在身边,留一份快乐到永远!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