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阳春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份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 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摘编自程大利《谈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 B. 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 C. 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 D. 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B. 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D. 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 B. 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C. 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 画家对画要有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错误,根据文中内容,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国画独有的特点。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因果不成立,有悖文意。原文是“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没有阐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B项,“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错,原文是“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C项,“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错,根据原文“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可知,应是可以反映出画家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世界经济正向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收,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2017年,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注重效率、质量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在壮大数字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相继扩大,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电子高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网上零售额7.18万亿无,同比增长32.2%。我国电子商务优势进一步扩大,网络零售规模全球最大、产业创新活力世界领先。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达5.33亿,同比增长14.3%,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额达143.26万亿元,同比增长44.32%;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同比增长28%;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4250万人。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9.1%,农产品网络本售额同比增长53.3%,农村电商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农业结构升级,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出口增速达41.3%,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日益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重要通道。 (辅编自《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 材料二: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跨境电商交易额(万亿元)进出口总值(万亿元) (预测) (摘编自中国产业网) 材料三: 英国一位爵士在谈到电商问题时说,英国政府和企业家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但为什么不做?因为英国政府知道,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将是社会的灾难,他说,商业有其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不只是买卖商品,而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把公众吸引到大街上去。当他们为了购买一件满意的衣服而一家、两家店铺地寻找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产生远超过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比如,夫妻两个人逛街,可能产生餐饮消费,可能一起看一次电影;如果有孩子,他们还可能为孩子买些“过去根本没想去买的东西”。而且,市民这样的逛街行为,使得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它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所以爵士认为,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是在毁灭消费。 (摘编自百度百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一位爵士认为电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毁灭了消费,可能会带来社会灾难。 B. 2008年至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和增长值逐年上升。 C. 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推动是一方面的原因,党和政府的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发展电子商务,要注重效率,还要注重质量和创新,使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但英国政府却没有积极发展电商,一位爵士认为这是因为电商并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 B. 材料二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预计将达12万亿元,是2015年的两倍多,增速预计将高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速。 C. 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网络零售规模全球最大、产业创新活力世界领先,我国已成为数字经济大国。 D. 电商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影响了民众的“随机消费”行为,使城市失去活力,违背了商业的基本规律。 6. 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①与世界经济接轨,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政革。②在经济领域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③带动就业,推动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商品出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增长值逐年上升”错误。材料二显示:2014年至2015年增长了1万亿,少于2013年至2014年增长的l.1万亿,交易额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影响了……,使城市失去活力,违背了……”分析错误,这只是英国某爵士的个人见解;另外,“电商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于文无据。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的相关信息,主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壮大数字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村电商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农业结构升级”,概括即可。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8.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9.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9.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 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日:“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理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理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理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埋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称谓。 B. 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 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 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 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人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 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 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2)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宗元”“邵州刺史”“道”“永州司马”“蛮瘴”“崎岖理厄(崎岖阻塞的环境)”“骚人”“郁悼”“情”“事”“文”,虚词“为”“之”“以”, B、C项,“骚人”为一个词,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 D项,“永州司马”作“再贬”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宗元”,意思是“(柳宗元)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后,经历蛮地的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抑郁悲愤,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句子可以断开为: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理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说法错误,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是“京畿”。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张冠李戴,“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已温引人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而不是唐顺宗。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如”,如果;“异方”,在不同地方,各在一方。阻止;“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判断句,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吾与禹锡为执友”,判断句,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胡”,怎么;“其”,代词,他,代指刘禹锡;“若是”,如此,像这样。“胡忍见其若是”,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2)中的“土俗”,指当地风俗;“以”,用;“质”,抵押,这里指用人作保证以为抵押;“没”,没收,这里指被没收;“钱主”,指债主;“革”,革除;“宗元革其乡法”,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爽,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前减、填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后,经历蛮地的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抑郁悲愤,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期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投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晓色云开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树,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起笔写雨过天晴,天从人愿,春光美好,奠定了春日清晨的明朗基调。 B. “东风里“三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绿柳掩映下,筝声悠扬,令人心动神驰。 C. “珠钿翠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镶嵌珠宝的花钿和翠羽装饰的车盖喻指女子。 D. 这首词将时间线索、游历所经的线索、情感线素三条线索交织,构思匠心独运。 15. 请对“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写作者凭栏久立,唯见今晚薄薄的雾气和淡淡的斜阳向城墙落下。此句以景结情,由上面的追忆往日旧游转入抒写今日感情。对比前文的明媚春光,欢娱游事,使人感到一种人事全非的怅惘。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珠钿翠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这里“珠钿翠盖”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词的上阕写明媚春光。下阕写昔日行乐与当前寂寥寡欢之情。末三句“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以景结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事全非的怅惘。凭栏久立,抚今追昔,十年人世遭际令人感叹无已。而眼前只见淡淡的落日,疏疏落落的烟雾,如此凄凉景物,与人物悲苦心情合二为一。随着夕阳西下,伤感的人与夕阳一样孤独落寞。 【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诗词赏析: 秦观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这首词记芜城春游感怀,写来细腻自然,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此词的情调是由愉悦转为忧郁,色调从明快渐趋暗淡,词人的心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换而在起着变化,却又写得那样宛转含蓄,不易琢磨,只好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词的上阕写明媚春光。“晓色云开”三句,奠定了春日清晨的明朗基调。雨过天晴,晓云初霁,春光如此美好,令人欣欣然以为春天是多么地随人心意。接下去春日明丽景象,从游赏于春色中的人眼中一一展现,如电影之特写镜头联翩而来:本来苍凉的古时台榭,在这姹紫嫣红时节,也显得春意盎然,似乎散发着无限的生机;飞燕自由地上下翻飞,不时地碰触到柔嫩的花瓣;串串榆钱愉快地随风飘舞,似乎直到舞蹈困倦了才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千高荡,但见外面绿波荡漾,几与桥面相平。此处写景,颇见功力。以苍凉古台写春,更见春色之明媚;飞燕、榆钱不但是组成春色的一道风景,更是与人一样为春沉醉的精灵。他们或不时碰碰花瓣,或在风中舞蹈,既见此物形态,更见万物心情之明朗;而写秋千则暗示出荡秋千之人,暗转人庭院、花园中的春色和春色映照下的佳人。“东风里”三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却写得极有韵致。朱门之内,绿柳掩映下,红妆少女弹奏着秦筝,秦声悠扬,令朱门外的人心动神驰,想象联翩。 下阕写昔日行乐与当前寂寥寡欢之情。“多情”四句承接上阕写游乐场景。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春游之乐。华贵的马车,华美的马匹,只从游乐时所用舟车的不凡,就已经令人想见其冶游盛况了。古时出游,女子多乘车,而男子多骑马。典型的代步工具的渲染,让人想象男女同行远游之乐。“渐酒空”句,将许多行乐场面省略,而从行乐之结果来写冶游时间之长和游乐之尽兴。“豆蔻”三句,急转直下,点出以上所写盛况美景,都是前尘旧梦。而如此丰富的内容,用杜牧诗意表现,用典贴切,辞约义丰。“堪惊”两字,黯然神伤,用在此处,有千斤之重。结末三句,转写面前萧瑟景色与忆旧者怅惘之情。凭栏久立,抚今追昔,十年人世遭际令人感叹无已。而眼前只见淡淡的落日,疏疏落落的烟雾,如此凄凉景物,与人物悲苦心情合二为一。随着夕阳西下,伤感的人与夕阳一样孤独落寞。 全词结构精巧,形容巧妙,语言精练生动。景随情变,情景交融,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词有三条结索交织构成。第一条是时间线索,以清晨雨过天晴开始,到黄昏的疏烟淡日结束,中间于描写景物之中点出酒空花困的午时情怀。第二条是游历所经的线索,从古台到横桥,从朱门到芜城凭栏,将一日游赏展现出来。第三条是情感线索,从清晨出发时的逸兴满怀,到中午时分的意阑无绪,再到日暮时分独下芜城的寂寞无聊,将词人游赏因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展现出来。虽然进行艺术分析时,可以清理出这么许多条线索来,但是,由于词人熔裁得体,使三条线索浑然融为一体,不仅没有造成滞碍之嫌,反而使词风更趋婉约,词情也更有风致了。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只留下北固亭供后人凭吊而已。 【答案】 (1). 夜深忽梦少年事 (2). 梦啼妆泪红阑干 (3). 江山如画 (4). 一时多少豪杰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阑干”“舞榭”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 ,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 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 ″“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 )。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 ”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同而不和 并驾齐驱 B. 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和而不同 并驾齐驱 C.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并行不悖 D. 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同而不和 并行不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B. 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 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D. 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B. 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C.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D.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①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视而不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根据语境,从下文“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看,这里带有轻视的意味,应选“不屑一顾”。②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根据后面的“兼容并蓄”,应选“海纳百川”。③同而不和:比喻表面赞同内心却不能与人和善。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前文有“兼容并蓄”,后文有“‘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根据语境应选“和而不同”。④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语境没有涉及力量、才能、地位,故选用“并行不悖”。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上文内容,特别是“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句是否定“对立”的,“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的语意和文意相悖,所以排除B、C 项;另外,从下文“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看,对“多样性统一”应是肯定的,再排除D项。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本题中,画线句语病有两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前缺少介词,“提出了启示”搭配不当,应针对这两处进行修改。 A项,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关系的连词,“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才是更进一层的语意,把“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互换。 B项,语序不当,同A项;搭配不当,“提出”和“启示”不搭配,“提出”应改成“提供”。 C项,正确。 D项,搭配不当,“提出”改为“提供”。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丹凤中学给退休教师的慰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您的辛勤奉献,奠定了学校蓬勃发展的雄厚基础;您的鼎力相助,激励着学校好多孩子的健康成长;您的爱岗敬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年轻的教师。您为学校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您是丹凤教育的宝贵财富,是丹凤人民的骄傲。 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满天。在我校的发展史上,记载着您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校再攀高峰的征途中,仍等着您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热诚欢迎“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工作抛砖引玉。 【答案】①“鼎力相助”应改为“谆谆教诲”;②“好多孩子”应改为“莘莘学子”;③“尽了绵薄之力”应改为“做出了贡献”;④“等着”应改为“期盼(待)着”;⑤“抛砖引玉”应改为“多提宝贵建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本题中,“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这句说的是“激励着学校好多孩子”,应为“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好多孩子”是口语,不符合语体,应改为“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尽了绵薄之力”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可改为“倾尽全力”或“做出了贡献”。“等着”是口语,语体色彩不合适,可换成书面语,如“期盼”。“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应改为“多提宝贵建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④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⑤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1)指出各诗句所写的传统节日。 (2)将所写诗句按其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案】(1)①清明节②重阳节③七夕节④中秋节⑤元宵节 (2)⑤①③④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我国传统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涉及到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1)①出自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由“寒食过”“坟上”等可知,这是清明。②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由“菊花”“插满”“头”可知是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习俗。③出自宋代杨朴的《七夕》,“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由“乞巧”可知这是七夕。④出自唐朝晚期著名诗僧齐己的《中秋月》,“可怜那半夜美丽的月影,正照着贵戚近臣喝残的酒杯”,由“蝉娟影”可知是中秋节。⑤出自明代诗人唐顺之的《元夕咏冰灯》,“我正(发现)那冲向天空的一簇簇烟花十分惹人怜爱,仿佛春天花儿盛开一般,又突然看到天空中清辉映照着月光将尽一般”,由“火树千春妍”可知是元宵节。 (2)①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②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③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④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⑤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故排序为⑤①③④②。 【点睛】文学文化常识是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模块短期内要提升十分困难,这与它的考察形式和掌握技巧有很大关系。首先,它考察面广,以积累为主,既然是积累,那么时间和知识量就需要大。其次,考察注重细化,基础知识点问答较少,考生拉开差距的也多在琐碎的知识点。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复习策略就应该是积累,而非“临阵磨枪”。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多看多记,并且结合习题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知识,并且要善于分类进行总结,做到这一点,文学文化常识将不会是一块“短板”。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将其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的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 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 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本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书为伴,创造精彩人生 杜甫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作为一个21世纪中学生,我们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去获取知识,所以我们更应该博览群书,让知识充满我们的大脑,让知识充实我们的生活。 世上书的种类琳琅满目,有地理类,有探险类,有历史类,有文学类,有科普类,有艺术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我们确实应该选择各种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广泛的阅读爱好,而且也会使得自己更加地有学识,有内涵,有思想,有修养。 我是一个有着广泛的阅读爱好的人,我对不同的书籍,都怀揣着憧憬,拥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喜欢地理、侦探、科普类书籍,我也喜欢散文、小说、文学类书籍……广泛的阅读让我实在受益匪浅,不同的书籍让我进入了不同的世界,学到不同的知识,有着不同的体会。 我喜欢阅读地理书,两百多个国家组成的大陆,和广袤的蔚蓝色的海洋构成的地球在我心中转动,我从地理书中学到了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历史、经济。这使我对每个国家都也有所了解,联系了各方面的知识,我开始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见解。 我喜欢阅读侦探书,侦探小说家的独到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无不感染着我,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我的思维,使我分析问题有自己的独到分析,在详细的分析中又不失严密的逻辑,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使我变得更加沉着睿智。 我喜欢阅读小说,《老人与海》使我学到了我们应当与困境抗争,不要屈服,《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明白了我们应当怀着积极地心态去克服生活中的中的种种不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懂得了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用于伟大的事业之中,而不要自甘堕落。 在博览群书之后,我觉得我不仅仅学会了看书,学到了书中的知识,我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书中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形象,使我变得沉稳、坚强、睿智、有思想。朋友们,当你博览群书之后你便会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充实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最好的阅读书籍的方法莫过于博览群书了,所以让我们以书为伴,创造精彩人生吧!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叙事类作文,对象是钱钟书,这就要求考生结合钱钟书的行为来分析立意。 【审题】首先概括材料,本题材料是介绍钱钟书读书的事迹,从材料来看,钱钟书是位大学者,他的读书既有计划,又有决心,更能吃苦。然后分析材料中钱钟书的具体表现,如“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这是说钱钟书阅读有计划,而且能坚持下去;如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这里强调钱钟书的吃苦精神。考生要抓住材料中的“苦功(夫)”“笨功夫”和钱钟书的治学心得构思立意。这一材料可以从阅读的角度来理解,读书就要博览群书,从而提高自己。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比如,求学;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立意: 天才来自“苦功”;梅花香自苦寒来;“聪明人”因“下笨功夫”而更“聪明”;“天分”不能成为下“笨功夫”的借口;后天的努力强过“天分”;“苦功”彰显实力。学生作文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素材准备: 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享受读书的乐趣。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分享我们的喜悦,抚慰我们的心灵。 2. 读书让我告别了平庸。古人有“不读诗,无以言”,今人有“不读书,何以言”的论调。确实是这样,读书可以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情感,提高我的阅历,自然也就与平庸绝缘。读书可以让我发觉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美好; 读书可以让我在阅读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离。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沟通的快乐。无论在清晨,还是在黄昏,手捧一本泛着清香的书,坐在沁着凉意的草地上,让碎碎的阳光懒懒地撒在身上,然后在青草与阳光的味道中,用长着触角的心灵抚摸和领略书中的奥秘,领略在其他地方领略不到的快乐与安谧,充实着平乏的大脑。书真的让我告别了平庸。 3.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4.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5. 人为万物灵,全靠双手勤。 6.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7.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行文结构安排: 本题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性散文。下面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如:以书为伴,创造精彩人生。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要把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事实论据不少于4个,论证中,叙述事实要简明,分析材料是重点。论证结构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能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做旁观者。最后,总结全文,强化文中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