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考试 ‎ 历史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  )‎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 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2.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 (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 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 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 ‎3.相传,周公作论六乐。《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  )‎ 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 C.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D.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从“人治”到“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6.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7.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   )‎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 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8‎ ‎.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9.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  )‎ 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 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制 ‎10.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11. 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   )‎ A.民族主义的思想 B.国家一统的理念 C.民族平等的愿望 D.孝亲敬祖的情感 ‎12.在雅典,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即使是富人也往往不能完全承受而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足够的资金。这种公益捐助制度反映了(  )‎ A.富有阶层追求荣誉和威望 B.原始的直接民主 C.城邦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 D.民主政治的发达 ‎13.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   )‎ 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 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 C.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 D.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14.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雅典城邦内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改革和斗争。这一长期改革和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外邦人与雅典人平等 C.平民权力得到增强 D.民主为广大公民所有 ‎15、[2020·安徽芜湖检测]“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了罗马法(   )‎ A.程序严谨体系缜密 B.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16、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约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   )‎ A.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 B.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C.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 ‎17、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B.执政官数量不同 C.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D.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18、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这反映了(   )‎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 C.政府的立法作用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 ‎19、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工人阶级掀起了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1867、1884年议会改革后,鼓吹阶级合作、劳资利益协调一致、以经济抗争维护工人利益的思想在工人队伍中随之盛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人阶级是推动英国民主进步的主要力量 B.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C.英国工人运动坚持改良主义的特色 D.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日趋薄弱 ‎20、1808年,美国纽约州授予汽船投资商和发明者在本州水域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引起其他州报复性的仿效,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对此作出判决,“宪法只授予国会管理州际贸易的权力”。这一判决(   )‎ A.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边界 B.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 C.削弱了州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D.修改了宪法确定的权力架构 ‎21、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22、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23、“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个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下列可以作为材料中观点的论据的是(   )‎ A.17世纪,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B.18世纪,美国制订1787年宪法 C.19世纪,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世纪,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24、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南方有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兄弟姊妹都来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7.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28.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35~1911年)曾经说:“中国并没有触怒任何人……她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慢慢复苏”(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B.开始了引进西方政制的尝试 C.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现代化 D.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 ‎29.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 ‎30.“导致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是政治上觉醒的工商阶层和1919年已达二三百万之众的劳动大军的迅速崛起。”“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标志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1.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统一战线道路 D.国共合作道路 ‎32.面对日寇的侵略,八路军总部主动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八路军发动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3.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 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 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34.下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挺进大别山 ‎35.他主张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他”应当是(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 ‎36.下列各项中,属于图中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列强开始大规模对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37.“‎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项规定(  )‎ A.源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B.主张实施美国式的总统共和制 C.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D.付诸实施并极大推进民主化进程 ‎38.1939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爆发二十周年,毛泽东撰文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所说的“新阶段”的含义不包括(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革命的对象开始由清政府转变为北洋政府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起主导作用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9.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2014年9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国共两党对抗战评价高度一致 ‎40.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II卷(40分)‎ 二(本题共3道大题,共4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 ‎——《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5分)‎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4分)‎ ‎4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授予官职,诸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履行维护周王利益的职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A项;依所学,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而非西周时期产生,排除B项;依所学,战国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蕴含地方割据因素,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见对于不同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不全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无法体现官僚体制,没有强调其可更换性,排除B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没有说明君主对所有官吏的控制,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知,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协调君臣、族长乡里、父子兄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周朝制度和商朝制度的差异很多,但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影响巨大,由此可知,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度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法律控制手段”,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专制,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故A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成为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而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现象,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以使其相互牵制”可知,削弱地方权力,加深了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主要围绕地方与中央这对矛盾展开,而非涉及到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依所学,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是一个矛盾的演变过程,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并未消除,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而不是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排除B项;行移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行移勘合制度与政府权力制衡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并不是主要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皇帝“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明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国家一统的理念,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皇帝“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明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国家一统的理念,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种公益捐助制度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达,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公益捐助,没有反映富有阶层追求荣誉和威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益捐助,没有体现原始的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益捐助,没有体现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有利于低等级公民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的水平,有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发放津贴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体现雅典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项;发放津贴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涉及到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发放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水平,没有体现执政者的民本理念,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并结合梭伦到伯利克里的改革可知,雅典城邦内部斗争的结果是平民权力得到增强,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选C项;梭伦改革是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并非被取消,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能够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仅限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其地位与雅典人不平等,排除B项;民主本身是公民所享有的,体现不出改革和斗争的结果,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说明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约束力的判决”,可以得知,最后的法律判决不是执政官个人的意见,而是公开、公正的结果,故选B项;题干主要涉及法律判决的过程,没有涉及判决的形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会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题干主要涉及法律审判的公平、公开,而不是其审判的主观随意性,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古代雅典的政治机构中以公民大会为核心,体现了民主政治,而古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以元老院为核心,体现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说明议会享有立法权,对王权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签署,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王权,故B项错误;政府享有行政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说明民主政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题干述及了1832年、1867年、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故选B项;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推动的结果,排除A项;“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不是改良主义,排除C项;通过题干可知,工人阶级从“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到“以经济抗争维护工人利益”,说明其阶级意识并没有薄弱,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之下,管理州际与国际贸易的权力属于联邦政府,而材料中最高法院的判决无疑是重申了该项宪法条文,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限制其他州采用和推广新式汽船,排除B项;根据常识我们不难得知,各州各种报复性贸易立法,恶化了州际贸易与州际环境,不利于中央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从根本而言还是增强了州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排除C项;根据材料,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在维护而非修改美国宪法所确定的权力架构,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总统和内阁享有行政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结合所学,根据1875年宪法,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总统依宪法行使自己的权力,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可知,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分权制衡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故C项错误;由材料“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个幌子而已”“专制独裁之实”可知是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故D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近代”“英国人”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判断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开放天津为商埠,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是甲午战后签订的条约,开放重庆等通商口岸,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从题中的“平等”“均用平礼”“对等级别”等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外交具有了近代文明的色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信息中获得,故排除。‎ ‎26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宣传组织方式表现出其落后,故②③正确。‎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这里讲的是近代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在初期曾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可知,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故B项正确;“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这很明显不再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故C项错误;“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这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苏醒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技术,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的现代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推动民主共和观念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的诞生为1912年元旦,此时皇帝仍没有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见证君主时代的结束,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故不能以清帝退位作为其成功的标志,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消灭了,但封建生产关系仍然非常强大,崛起的军阀就是一个例证,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导致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是政治上觉醒的工商阶层和1919年已达二三百万之众的劳动大军的迅速崛起”可知该标志为五四运动,与太平天国无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旧的民族主义,故B项错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与新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新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故D项正确。‎ ‎3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反映了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32答案:D 解析:淞沪会战是国民党与日军以上海为中心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不符合题目中的“八路军总部”,“日本华北方面军”的信息,故A项错误;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八路军所取得的首次大捷,作战方式不是交通破击战,故B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地点在徐州不是华北,且其是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进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作战方式主要为交通破袭战,故D项正确。‎ ‎3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当时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故选C项。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胶东解放区”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的地点。由“战役胜利后……解放军攻克了南京”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是在1949年春结束。由此可知,这一战役指淮海战役。‎ ‎35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旧式的农民战争”的信息可以首先排除C、D两项;根据题干中相关措施,可以判断“他”应当是洪仁玕,材料体现了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A项错误,B项正确。‎ ‎36答案 C 解析 从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朝鲜及中国东北与渤海、黄海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是指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符合题意;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故选C项。‎ ‎37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须副署之”可知,这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关于“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特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A项是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排除;B项错在“美国式总统共和制”,应是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并没有极大推进民主进程,而是很快被袁世凯破坏,D项错误。‎ ‎38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革命的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 ‎39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核心意思为,台湾军方将八路军领导人列入抗战殉职将官名录,大陆民政部公布的抗日英烈名录包括牺牲的国民党将领,说明大陆和台湾当局都承认国共两党积极抗日的史实,故选C项。A、B两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而材料却是当代的事实,排除;D项的表述不符合事实。‎ ‎40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有益探索,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41.(12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说明“教育没有普及”,从“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可以归结出“内容脱离实际”的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可以概括出“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的答案,依据材料二中“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可以归结出“国民皆学”的答案;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弊端:教育没有普及;内容脱离实际。(6分)‎ ‎(2)主张: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国民皆学。‎ 影响: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6分)‎ ‎42(14分)【解析】‎ ‎(1)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措施,着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 ‎ ‎(2)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一是《天朝田亩制度》;图二是《资政新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绝对的公有制;而《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实行私有制,因此二者的经济主张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 ‎(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最终酿成天京事变。(5分)‎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5分)‎ ‎(3)相互矛盾。原因:图一主张实行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公有制;图二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4分)‎ ‎43.(14分)答案 (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4分)‎ ‎(2)根本原因: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努力: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3)主旋律: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4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可得出四幅图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第二小问,结合已学史实,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特征即可。第(2)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在“使国家民主化”方面的努力,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具体史实,扼要回答即可。第(3)问,分析材料,归纳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整个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有识之士追求民主的主题,围绕此主题归纳组织答案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